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农业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效利用水资源已成为内陆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灌溉用水技术效率低下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严重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事实.为此,基于示范区节水技术集成模式应用后,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研究成果,计算灌溉用水生产效率和灌溉用水技术效率,构成农业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考察指标,进而构建包括农业用水水平、节水技术普及程度、效果评估3方面的农业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为衡量农业节水水平和节水潜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科学地构建指标体系,是对农业高效用水评价的前提条件。从评价系统分析入手,探讨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路径、原则和方法。建立在水资源高效利用概念基础之上,构建了田间尺度农业高效用水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高效节水技术效率类指标、节水技术经济合理性类指标、节水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类指标,为田间高效节水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价提供计量工具。  相似文献   

3.
科学地构建指标体系,是对农业高效用水评价的前提条件。从评价系统分析入手,探讨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路径、原则和方法。建立在水资源高效利用概念基础之上,构建了田间尺度农业高效用水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高效节水技术效率类指标、节水技术经济合理性类指标、节水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类指标,为田间高效节水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价提供计量工具。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提高用水效率对缓解该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重要。根据黄河流域2010年供用水资料构建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混合蛙跳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对黄河流域用水效率进行评价,以模型计算的投影值作为衡量流域各省(区)用水效率水平的依据,并分析影响用水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用水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山西用水效率最高,宁夏用水效率最低;人均综合用水量、农田灌溉每公顷平均用水量、农业用水比例、万元GDP用水量等为黄河流域用水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价结果可为用水效率管理及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评价农业用水效率,从用水情况、节水情况、种植结构和用水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农业用水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划分出的考核等级与标准,构建了基于正态云模型的农业用水效率评价模型。本模型利用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运用X条件云发生器确定各指标隶属度,最后利用加权平均法获得综合评价等级。选取安徽省2010-2017年评价指标数据进行评价,得到安徽省2010-2013年农业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等级低于中等水平,2014年超过中等水平,并在2017年达到峰值。综合评价等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表明该模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是评估区域用水水平和节水成效的基础工作,对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科学评估区域用水效率水平、克服评价过程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构建了基于博弈论思想组合赋权的云模型,从综合、生活、工业和农业用水效率4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以金华市为研究对象,对其2018年用水效率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金华市全市和下辖9个县(市、区)的用水效率均处于"效率较高"状态,与物元分析法的评价结果相一致,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评价结果可为金华市推进国家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工作和相关规划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朱美玲  刘军 《节水灌溉》2016,(2):95-100
在农业高效用水内涵与效益定性分析基础上,基于西北干旱区灌溉农业特点,从区域水资源管理目标、农业高效节水效果、农业高效节水推广成果和农业高效节水投入4个准则层入手,从区域尺度范围工、农业生态用水相互关联性思路出发,构建了适合农业高效节水区域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对指标做了详细的解释,并给出了指标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包括节水技术投入在内的农业用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结合模糊物元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欧氏贴近度,得到各年份农业用水效率的综合评价以及优劣次序。对江苏省历年农业用水效率评价结果表明,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法能更加客观地确定权重,其评价结果具有一定合理性。研究结果及相关建议有助于江苏省由"用水大户"向"节水大户"转型。  相似文献   

9.
从国家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背景出发,依托云南省目前正在开展的区域和行业用水效率考核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结合课题大量的基础资料调查、实地调研、研究论证等工作,严格按照可执行、可操作的原则,遵从定性和定量考核方法,初步提出云南省区域、工业、农业、居民生活4个方面的用水效率考核及其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灌溉区域进行节水的节能潜力分析并开展相关管理对策探讨。【方法】根据上海农业灌溉系统水资源消耗与能源消耗特征,构建了农业节水管理分区指标体系,采用Ward系统聚类法对上海镇域尺度上的农业灌溉区域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将上海农业灌溉区域分为4类,并讨论了具有针对性的节水与节能管理对策。【结果】(1)增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提升农业用水效率的同时,需兼顾农业灌溉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以提升区域农业灌溉系统的综合效益;(2)在上海当前节水管理水平和区域水资源利用条件下,小规模分散型农业灌溉模式向规模化灌溉方式转变,对提升区域农业用水效率与用能效率的效果并不明显;(3)针对分散型小规模农业灌区实施用水与用能的价格激励机制是实现农业用水效率与用能效率共同提升的一项有益尝试;(4)针对灌溉用水与用能等生产成本占总生产成本比重较小的规模化大型农场,为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灌溉节水节能意识与动力,应加强农业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并利用水价的市场调节作用,激励其用水效率与用能效率的共同提升。【结论】基于农田灌溉系统用水与用能关系综合分析的农业节水分区研究,可以为上海及其他平原河网地区农业灌溉系统节水与节能综合效益提升提供科学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准确评价农业高效用水工程的可行性,从而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出了技术、工程、管理、环境及效益组成的农业高效用水工程综合评价体系;针对农业高效用水工程的特点,采用指标体系法建立了定性评价模型,并利用模型对具体的农业高效用水工程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昌黎县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趋势外延法、判断法及单位用水量法,以1999年为现状水平年,预测2020年的昌黎县农业用水供需状况;建立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昌黎县2020年农业用水状况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在促进当地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其他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结合农业用水过程,提出了农业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国家标准与相关研究成果,确定评价等级与标准。并引入基于信息熵的可变模糊评价,分别进行相对隶属度评价、可变模糊评价、综合隶属度评价,从而形成对农业用水效率的综合评价。模型的显著特点是综合考虑评价事物定性与定量的特点。通过对新疆2000-2011年的用水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农业用水效率由2000年处于Ⅱ级与Ⅲ级之间且偏向Ⅲ级,转变为2011年处于Ⅲ级与Ⅳ级之间且偏向于Ⅳ级。2000-2004年新疆农业用水效率呈现量变特征,2004-2007年处于渐变式质变阶段,2007-2011年又呈现量变特征。结果与新疆实际情况吻合很好,从而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指标体系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构建多属性指标体系评价复杂系统多种功能或目标已成热点。从水资源供需流程角度,设计了反映水资源供需动态特征的水资源丰度、供水能力、用水效率和需水趋势四个领域构成的福建省水资源供需平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差变换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AHP为指标体系赋权。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多数评价单元的供需平衡程度增强,但厦门、泉州变弱,且多数年份弱于周围评价单元。评价结果符合实际,说明指标体系具有区域适用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可作为对策制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节水农业分区是促进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缓解农业用水短缺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江苏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业用水量大的现状,进行该地区节水农业分区,并提出各区域节水农业发展模式。选取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灌排方式、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因素方面的资料,并构建节水农业分区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遴选节水农业分区关键指标,采用聚类方法,对江苏省13市65县进行节水农业分区,结合分区结果及江苏省各县域实际情况,将该区域分为6类。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及节水农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了各区域的节水农业发展模式,为江苏省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指标体系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时空分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多属性指标体系评价复杂系统多种功能或目标已成热点.从水资源供需流程角度,设计了反映水资源供需动态特征的水资源丰度、供水能力、用水效率和需水趋势4个领域构成的福建省水资源供需平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板差变换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AHP为指标体系赋权.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多数评价单元的供需平衡程度增强,但厦门、泉州变弱,且多数年份弱于周围评价单元.评价结果符合实际,说明指标体系具有区域适用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可作为对策制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进行评价,为灌区节水改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构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TOPSIS法对2017—2020年新疆兵团第二师6个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进行评价。【结果】熵权TOPSIS法的评价结果与灌区实际情况相符,评价结果排序与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排序、AHP—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排序均具有显著相关性,且熵权TOPSIS法相比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变异系数更大,更有利于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等级划分;根据灌区各评价指标等级与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等级之间的差异,确定了灌溉用水效率的主控因素。【结论】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灌溉用水效率评价具有可行性,灌区在节水改造建设的同时,应确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建设现代化高效节水灌区。  相似文献   

18.
刘涛 《节水灌溉》2017,(9):97-100
利用改进的博弈交叉效率模型,测算分析了2010-2015年30个省区农业用水效率的博弈状况,结果发现:中国农业用水效率总体上在增长,且各省区农业用水效率的内部差异在缩小。处于有效前沿面的省份总体上比较少,而远离前沿面的省份比较多,但有减少趋势。各省区农业用水效率的利用模式划分为6类,不同地区需要依据其利用模式做出调整。区域农业用水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各区域农业用水效率呈现出同步变动趋势,且各区域农业用水效率差异有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利用改进的博弈交叉效率模型,测算分析了2010-2015年30个省区农业用水效率的博弈状况,结果发现:中国农业用水效率总体上在增长,且各省区农业用水效率的内部差异在缩小。处于有效前沿面的省份总体上比较少,而远离前沿面的省份比较多,但有减少趋势。各省区农业用水效率的利用模式划分为6类,不同地区需要依据其利用模式做出调整。区域农业用水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各区域农业用水效率呈现出同步变动趋势,且各区域农业用水效率差异有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灌区用水效率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为灌区改造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从灌区用水水平、工程状况、管理水平和灌溉技术水平等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PCA和GRA-TOPSIS相耦合综合评价模型,以内蒙古引黄灌区5个大型灌区为例进行验证。【结果】PCA和GRA-TOPSIS相耦合法与GRA-TOPSIS法对各评价灌区的综合评价排序完全一致、与FMA法对各评价灌区的综合评价排序位次基本一致,表明评价结果合理;3种评价方法所得评价值的极差分别为0.501、0.448、0.500,变异系数分别为0.699、0.450、0.921,PCA和GRA-TOPSIS相耦合法所得评价值的变异系数比其他2种方法大,更有利于直观地区分各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水平,更适宜用于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等级划分;PCA与GRA-TOPSIS相耦合法所得各评价灌区综合评价值符合灌区实际,评价结果可靠。【结论】PCA与GRA-TOPSIS相耦合评价法适宜于灌区用水效率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