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蜜蜂球囊菌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蜜蜂球囊菌ITS1、ITS2和5.8 S rDNA保守序列(U68313)为参考,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和一条TaqMan探针,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蜜蜂球囊菌的荧光PCR方法。该方法灵敏度达1 ng/μL的阳性DNA比常规PCR高10倍。检测的特异性高,与蜜蜂幼虫芽胞杆菌、蜂房蜜蜂球菌、蜜蜂败血杆菌无交叉反应,同时可避免常规PCR因电泳造成的污染。应用该方法对蜜蜂及蜂制品的实际样品和模拟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所建立的荧光PCR检测方法在4 h内即可报告结果,与传统病原菌分离培养、常规PCR相比较,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重复性好等优点,可以用于蜜蜂及其制品中蜜蜂球囊菌的快速检测和进出境检疫。  相似文献   

2.
蜜蜂白垩病是一种由球囊菌属(Ascosphaera)的真菌寄生而引起蜜蜂幼虫死亡的传染性疾病,对蜂群的群势发展影响极大,近几年又呈现出大面积爆发的趋势。但目前对于该病的诊断和病原鉴定多依赖于典型症状,方法极不可靠。本文介绍了可用于分子鉴定和诊断的的研究基础,探讨利用球囊菌属的各病原rDNA的ITS1—5.8S-ITS2序列资料,分别设计出高特异性引物,用PCR技术扩增出可用于鉴定病原物种的分子标记,从而构建一套快速、准确诊断该病的分子技术。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鉴定致猪水肿病大肠埃希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分别针对大肠埃希菌16S rDNA、志贺毒素Stx2e A亚基和菌毛F18ab A亚基保守序列设计合成3对特异性引物,优化多重PCR反应条件,并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对照菌株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1 062、733和313 bp.特异性和灵敏性检测结果表明,与肠炎沙门菌、多杀性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猪链球菌等猪常见致病菌均无交叉反应;菌体直接扩增法最低检出量为1 875 CFU.利用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对分离收集的128株大肠埃希菌进行鉴定,得到36株致猪水肿病大肠埃希菌,其中30株既有菌毛F18ab又产志贺毒素Stx2e,另外6株仅产志贺毒素Stx2e.结果表明,本试验所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对致猪水肿病大肠埃希菌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伊犁河谷蜜蜂白垩病的流行情况及研究快速诊断方法,本试验开展了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将50份疑似样品处理后采用分离培养法、镜检法及PCR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结果5份为阳性,阳性率10%,培养基菌落颜色呈白色,较致密,中央凸起,老化菌落颜色呈浅棕色至棕色;镜检可见树枝状分枝的有隔菌丝,二叉分枝间距较大,菌丝体呈疏松的蛛网状,用乳酸棉监染色液染色后菌丝为蓝色;PCR反应结果为阳性,阳性结果测序后所得序列用Blast软件比对,与球囊菌属的蜜蜂球囊菌基因序列相似性最高,达到99%。上述结果表明,从伊犁河谷病蜂中分离的病原菌为蜜蜂白垩病病原。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一种可准确、快速鉴定畜禽临床病例中3种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本试验针对大肠埃希菌23S rRNA基因、巴氏杆菌KMT基因和沙门氏菌invA基因分别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构建可同时快速鉴别大肠埃希菌、巴氏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多重PCR反应体系,并进行反应条件优化及方法性能评估。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方法最佳引物浓度分别为1.0、1.5和1.0 μmol/L,最佳退火温度为56 ℃。性能评价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其中对沙门氏菌检测敏感性最高,为1.44 pg/μL。对70株革兰氏阴性临床分离细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能实现3种临床分离细菌的快速准确鉴定。本方法的建立为相关临床病例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蜂房蜜蜂球菌(Me lissococcus p luton,MSP)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检测方法,针对蜂房蜜蜂球菌16S rRNA特异性序列设计6条特异性引物,分别对Mg2+、dNPTs、引物、甜菜碱浓度及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的LAMP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和灵敏性进行了检测.结果 显示,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仅以蜂房蜜蜂球菌为模板可扩增出梯状条带,最低可检测到7.231×1 0拷贝/μL,是普通PCR的100倍,并且该方法快速简便、检测时间仅需0.5 h,肉眼即可观察检测结果.结果 表明,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可用于蜂房蜜蜂球菌的检疫,为基层快速诊断和预防该病提供了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快速检测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EFIB)病原菌蜂房蜜蜂球菌(M.pluton)的方法,本研究根据M.pluton 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经反应参数优化,建立了检测M.pluton 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其它蜜蜂常见病病原均无交叉反应;该方法的灵敏度为1.0×10~1拷贝/μL的阳性质粒,比普通PCR灵敏1 000倍;重复性试验表明该方法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应用该方法对100份实验室模拟样品和150份临床样品进行了检测,与预期结果一致。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为蜂及蜂产品中M.pluton的检验检疫提供新的、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一种更加准确、敏感的鸭疫里默氏杆菌检测方法,根据鸭疫里默氏杆菌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2对巢式PCR引物,在完成最佳反应条件筛选、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的基础上,建立巢式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巢式PCR对1、2、10、X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的16S rRNA都能扩增出特异性片段,而对大肠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沙门菌、鸭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组不能扩增出特异性片段,DNA最小检测量为0.392 fg/μL,是常规PCR的1 000倍.该巢式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通用的优点,可用于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的检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分离菌株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快速同步鉴别鸡源巴氏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参考GenBank中大肠杆菌Pho A基因序列、沙门菌inv A基因序列和巴氏杆菌kmt 1基因序列,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引物浓度及退火温度建立多重PCR方法,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鸡支原体及禽白血病等核酸扩增为阴性;对大肠杆菌、沙门菌和巴氏杆菌3种核酸最低检测量分别为12.5 pg/mL、15.0 pg/mL、50.0 pg/mL;多次重复性试验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建立的多重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为鉴别诊断这3种致病细菌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霍乱弧菌肠毒素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志贺毒素基因(ctx、stx1和stx2)设计引物,扩增大小不同的特异性片段,优化反应条件,建立多重PCR方法,对人工污染的水样品进行模拟检测。结果显示,多重PCR扩增系统针对目的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敏感性试验证实,当多重PCR反应体系中模板含量在10CFU时仍能检出。模拟水样品多重PCR检测的敏感性试验证明,人工污染的河水直接集菌检测敏感性为100~1 000CFU/mL,增菌培养后多重PCR检测敏感性可达1CFU/mL。本试验于同一PCR体系检测霍乱弧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毒素基因,可用于这2种致腹泻性病原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1.
小耳花猪蛔虫ITS及5.8S rDNA序列扩增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离自小耳花猪消化道内的蛔虫为研究对象,提取虫体的DNA片断,然后用引物对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1、ITS-2及5.8S序列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目的片段ITS总长为1441 bp,2个不同样品之间的I TS序列没有差异。通过BLAST检索,与相关蛔虫I TS序列进行比较,发现与拜林蛔线虫(Bayl i sascari s t ransfuga)、猪蛔虫(Ascari s suum)和人蛔虫(Ascari s l umbri coi des)的ITS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8%、98%和86%,与其他蛔虫的相似性均小于90%。  相似文献   

12.
基于核糖体DNA第一与第二转录间隔序列以及5.8S序列,以分离自广州动物园大熊猫体内的蛔虫为研究对象,用保守引物NC_5和NC_2对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1,ITS-2及5.8S序列进行PCR扩增,扩增后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easy载体,重组质粒通过菌液PCR鉴定后,对阳性菌落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鉴定大熊猫蛔虫的种类。结果显示,目的片段总长为910 bp,2个不同样品之间的ITS及5.8S序列没有差异,与GenBank~(TM)中的拜林蛔线虫(Baylisascaris transfuga)、猪蛔虫(Ascaris suum)和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的ITS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6.6%、82.9%和82.7%。结果表明,此次分离的大熊猫蛔线虫可能为拜林蛔线虫。  相似文献   

13.
美洲狮和亚洲黑熊蛔虫ITS序列扩增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采自广州动物园美洲狮和亚洲黑熊体内的蛔虫样品为研究对象,提取样品的总DNA,以保守引物对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及网上比对。结果表明,美洲狮体内样品获得与GenBankTM公布的狮弓首蛔虫相似性很高的ITS-1、ITS-2和5.8S序列,亚洲黑熊体内样品获得与GenBankTM公布的转移拜林蛔虫相似性很高的ITS-2序列,并首次获得样品的ITS-1与5.8S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美洲狮体内蛔虫样品为狮弓首蛔虫,亚洲黑熊体内蛔虫样品为转移拜林蛔虫。  相似文献   

14.
以广州动物园小熊猫体内分离出的蛔虫为研究对象,运用PCR方法,以保守引物NC5和NC2扩增其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和5.8S序列,并对扩增后的片段进行纯化、克隆至pGEM-Teasy载体、转化、测序和序列分析,以鉴定小熊猫蛔虫的种类。结果显示2条蛔虫样品的ITS及5.8S rDNA序列基本一致,总长为913 bp,样品间序列相似性为99.7%。将序列与GenBankTM公布的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条蛔虫的ITS及5.8S序列与黑熊横走贝蛔虫(Baylisascaris transfuga注册号AB571304)相似性分别为98.1%、98.4%,与大熊猫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注册号JN210912)相似性分别为96.9%、97.1%,与猪蛔虫(Ascaris suum注册号AB571302)相似性分别为89.9%、90.1%,与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注册号AB571296)相似性分别为89.8%、90.1%,ITS-1序列与浣熊贝蛔虫(Baylisascaris procyonis注册号AB053230)相似性分别为92.0%、92.3%。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体内分离的蛔虫可能为贝蛔属蛔虫,从而为蛔虫的进一步分类、鉴定和遗传变异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核糖体DNA(rDNA)的第一与第二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1及ITS-2)鉴定从广州动物园棕熊分离的蛔虫种类。方法应用PCR方法以保守引物NC5和NC2扩增蛔虫样本的ITS及5.8SrDNA序列,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Esay载体,用菌落PCR及酶切鉴定阳性菌落,对阳性菌落进行测序,并与Gen.Bank“公布的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猪蛔虫(Ascariis suum)、浣熊贝利斯蛔虫(Baylisascaris procyonh)及狮弓蛔虫(Toxascaris leonina)ITS序列比较。结果从棕熊分离的2个蛔虫样本的ITS及5.8SrDNA总长为859—861bp,种内相似性为99.7%,与GenBank^TM公布的人蛔虫、猪蛔虫、浣熊贝利斯蛔虫及狮弓蛔虫的相似性分别为84.6%、84.5%、89.3%及72.3%,序列差异明显。结论棕熊蛔虫不同于上述种类蛔虫,可能为Baylisacaris transfuga.  相似文献   

16.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ecistocirrus digitatus infection relies on morp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either eggs in faecal samples or L3 larvae developed in vitro. Technical limitations hinder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se approaches. Hence, in order to develop a specific diagnostic measure for M. digitatus infection, we determined the sequence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of its ribosomal DNA (rDNA) and designed primers for PCR-based species-specific amplification of the ITS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M. digitatus and other common gastrointestinal (GI) nematode species. The newly designed primers amplified a single specific 520 base pair (bp) fragment from the M. digitatus ITS, and its detection limit was as low as 0.001 ng. Further, this sensitivity suggested that the specific fragment could be amplified even from a unicellular egg that collected directly from uteri of an adult M. digitatus female. In fact, we designed a method that employs a small piece of a cover slip and a filter paper by which we could differentially amplify a PCR fragment from a unicellular eg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pecific PCR assay was also demonstrated with 10 oval samples that collected from bovine faeces by using sugar flotation method. These data suggested that the specific PCR assay of the ITS region of M. digitatus rDNA could be useful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GI nematodes.  相似文献   

17.
以日本进境的冻太平洋鳕鱼体内分离出的异尖科线虫为研究对象,采用寄生虫通用引物NC5和NC2扩增其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克隆、转化、测序和序列分析,并对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扩增的异尖科线虫样品的ITS序列片段大小为906 bp,包含部分的18S、28S及全部的ITS1(353 bp)、5.8S(157 bp)和ITS2(299 bp)序列,ITS1和ITS2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伪新地蛔线虫(Pseudoterranova decipiens)同源性均为在99.7%以上,与其他线虫的相似性较低。由ITS1和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知,从鳕鱼中分离到的线虫ITS1和ITS2均与伪新地蛔线虫处于同一分支。本研究结果为异尖科线虫种属的确定及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茂名野生动物园斑鼻羚体内分离出的毛首线虫为研究对象,用保守引物PCR扩增其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和5.8 S序列,并进行克隆、转化、测序和序列分析,对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获得2个毛首线虫样品的ITS及5.8 S rDNA序列,总长为1 316 bp,样品间序列相似性为99.2%.将序列与G...  相似文献   

19.
郝桂英  何学谦 《中国畜牧兽医》2015,42(12):3167-3172
应用保守引物BD1和BD2对7个鸡蛔虫凉山州分离株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及5.8S rDNA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用ITS-1、ITS-2序列重构鸡蛔虫与其他蛔虫的系统发育关系。测序结果显示所获得的鸡蛔虫ITS及5.8S rDNA序列大小为974~989 bp,同源性为98.9%~100.0%。其中ITS-1、5.8S rDNA和ITS-2片段大小分别为473~481、157和337~359 bp,同源性分别为98.5%~100.0%、100.0% 和98.5%~100.0%。系统发育树显示所有鸡蛔虫分离株聚在同一分支,能与其他蛔虫相区别。研究结果表明,鸡蛔虫的ITS-1、ITS-2序列种内变异小,但种间差异大,故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鸡蛔虫的虫种鉴定,为鸡蛔虫的分子分类、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种群遗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利用皮肤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通用引物,对采自山东地区主要兔场的皮肤真菌病的16株分离菌进行了PCR扩增,ITS区的克隆、测序、序列变异及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经与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数据比对结果表明:16株病菌分别为须癣毛癣菌(12/16,75%)、犬小孢子菌(2/16,12.5%)、石膏样小孢子菌(2/16,12.5%);不同病原菌的5.8SrDNA序列高度保守,而ITS区的变异性则较高;对该区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不同种菌株ITS1比ITS2在碱基构成和序列长度上有更大变异;而种内各菌株的ITS1和ITS2在长度上均没有变异,碱基构成上存在微小的变异,可基于该区进行兔皮肤真菌的分类鉴定。该研究确定了兔皮肤病原PCR检测特异引物的靶序列,为兔皮肤真菌病病原的特异性分子鉴定提供了可靠的靶标,为兔皮肤真菌的科学分类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