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群落特征对不同放牧制度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两种放牧制度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羊草的密度在自由放牧区显著高于划区轮牧区,高度、盖度不同放牧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贝加尔针茅高度和盖度轮牧区显著高于自由放牧区,密度对照区显著高于两放牧处理区;苔草高度、盖度和密度自由放牧区高于划区轮牧区.Margalef丰富度指数、S...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放牧制度对高原鼢鼠的生物调控机制,本研究以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危害严重的天然草场为研究对象,通过网围栏设置禁牧区、季节性放牧区及自由放牧区,分析草地群落结构及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单子叶、阔叶类植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禁牧区禾本科植物重要值两年均高于季节性放牧和自由放牧区。3个样区的多样性指数在第二年都有所增加;同时,自由放牧区第一年的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季节放牧区和禁牧区;季节性放牧第二年草地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禁牧区和自由放牧区,同时季节性放牧区的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禁牧区和自由放牧区(P<0.05)。另外,禁牧区单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最高,季节放牧区阔叶类植物地下生物量最高。高原鼢鼠相对鼠群密度表现为:季节性放牧区>自由放牧区>禁牧区,且禁牧区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单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阔叶类植物地下生物量呈正相关;季节性放牧区的相对鼠群密度与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与地下生物量呈正相关;自由放牧区的相对鼠群密度与单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与单子叶植物地下生物量、阔叶类植物生物量(地下、地上)均呈正相关。综上所述,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可以改善高寒草甸草地群落结构,进而调控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地下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统计方法如人工捕尽法、土丘计数法等,操作起来费时耗力.无人机航拍技术是一种灵活性强、易操作、可实现地面数据与航拍影像动态分析的技术.本研究基于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航拍技术,采用不同飞行高度和拍摄面积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13处具有代表性地点调查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地面土丘密度.对航拍影像进行目视解译提取土丘数量,结合地面人工调查测定土丘数量,分析最佳航拍高度;分析航拍面积与土丘密度之间的关系,明确无人机调查东北鼢鼠地面土丘的最小取样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地区,调查东北鼢鼠种群相对数量时,无人机最佳航拍高度为50 m,最小取样面积为2.21 hm2.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地下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统计方法如人工捕尽法、土丘计数法等,操作起来费时耗力。无人机航拍技术是一种灵活性强、易操作、可实现地面数据与航拍影像动态分析的技术。本研究基于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航拍技术,采用不同飞行高度和拍摄面积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13处具有代表性地点调查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地面土丘密度。对航拍影像进行目视解译提取土丘数量,结合地面人工调查测定土丘数量,分析最佳航拍高度;分析航拍面积与土丘密度之间的关系,明确无人机调查东北鼢鼠地面土丘的最小取样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地区,调查东北鼢鼠种群相对数量时,无人机最佳航拍高度为50 m,最小取样面积为2.21 hm2。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高原鼢鼠扰动区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放牧制度的试验样区,分析比较了不同放牧区内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变化以及土壤紧实度、容重、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养分变化情况,深入探讨了不同放牧制度对高原鼢鼠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季节放牧区和自由放牧区的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显著高于禁牧区(P0.05);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紧实度逐渐增加,土壤紧实度大小依次为自由放牧区禁牧区季节性放牧区;土壤容重大小在0~10cm表层依次为自由放牧区季节性放牧区禁牧区,自由放牧区的土壤容重显著高于禁牧区和季节性放牧区(P0.05);经过禁牧后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禁牧区的土壤全N、有机质以及速效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季节性放牧区和自由放牧区(P0.05)。综上所述,合理的放牧制度是保持生态稳定,维持土壤养分平衡的有效途径,也为保护草地资源和高原鼢鼠的生态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采用野外受控放牧试验(放牧和不放牧)和人工控制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方法(草原毛虫移除和未移除),研究了牦牛干扰下草原毛虫对高寒草甸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地植被群落(植被盖度、群落高度、地上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期内,草原毛虫种群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牦牛(Bos mutus)放牧区内草原毛虫种群数量及增长趋势均高于无牧区。草原毛虫单独存在时群落的盖度、高度及地上总生物量与对照(牦牛与草原毛虫都不存在,CK)差异不显著(P0.05),而牦牛与草原毛虫共存时群落盖度、高度及地上总生物量都显著低于CK(P0.05)。牦牛干扰了草原毛虫对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的作用,植物重要值发生了显著变化。草原毛虫单独存在时植物多样性指数与CK间无显著差异,单独放牧牦牛和牦牛与草原毛虫共存时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CK(P0.05)。本研究表明,牦牛显著加剧了草原毛虫对小嵩草高寒草甸植被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12年7、9月及2013-2014年5、7、9月,采用标志重捕法研究了连续放牧、季节轮牧和禁牧对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啮齿动物捕获率、捕获量比例、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啮齿动物捕获率表现为连续放牧季节轮牧禁牧,连续放牧区显著高于禁牧区(P0.05)。2)不同放牧方式使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连续放牧区主要以草原黄鼠(Citellus dauricus)为主,捕获量比例为38.60%;季节轮牧区以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和草原黄鼠占的比例较大,捕获量比例分别为37.30%和31.50%;禁牧区以黑线仓鼠为主,捕获量比例为38.89%。3)连续放牧区啮齿动物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为最高;季节轮牧中均匀性指数为最高;禁牧中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性指数均为最低。连续放牧中的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禁牧(P0.05)。不同放牧方式明显改变了啮齿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季节轮牧方式更利于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并且能够抑制鼠害发生。  相似文献   

8.
在草甸草原家庭牧场尺度上,研究了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两种放牧制度下群落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草甸草原,划区轮牧较自由的放牧可以提高建群种和优势种的高度、盖度、密度(P<0.05),使草群结构优于自由放牧区.自由放牧使一年生植物和杂类草高度增加(P<0.05),从而降低了优势种和建群种的优势地位.放牧制度对建群种、优势种的群落数量特征影响较明显,在盖度和密度方面,两种放牧制度对其他伴生种、杂类草以及一年生植物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放牧强度下新麦草地下部分根系及分蘖节生物量及氮素含量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对照区新麦草根系的生物量均低于放牧区,而放牧区各处理以轻牧区最高,中牧区次之,重牧区最低,但都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放牧区根系的平均含氮量均高于对照区,中度放牧有利于根系氮贮量的提高。分蘖节的含氮量与生物量呈负相关,放牧处理下月平均含氮量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而放牧区重度放牧的含氮量显著大于中牧区。  相似文献   

10.
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家畜生产性能具有不同的表现。本论文通过不同放牧强度(对照、轻度、中度、重度)下对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等)变化和家畜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表明了典型草原草群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及家畜生产性能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从开始放牧至8~9月份期间,各小区草群盖度、高度、地上总生物量变化先是增加后减少(除轻度放牧区),8月份均达到高峰。从开始放牧至8~9月份期间,对照区与轻度放牧小区地上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而对照区与中度、重度放牧区地上总生物量差异显著,轻度、中度、重度放牧小区地上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从开始放牧至8月份,各小区草群盖度和高度差异均不显著。从8月份至9月份,对照区与重度放牧区盖度和高度差异呈显著,其余的差异无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以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草地作为研究区域,设置对照区、轻度放牧区和重度放牧区3个不同放牧强度,通过野外植被和昆虫取样方法分析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特征、植物多样性指数、昆虫群落特征及昆虫多样性指数,从而探讨山地草甸草地植物与昆虫多样性对放牧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和密度均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而植物地上生物量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在对照区出现最高值(P<0.05)。昆虫种群总密度在6、7、8月随放牧强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表现为轻度放牧区>对照区>重度放牧区;在6月轻度放牧条件下出现最高峰值。草地昆虫Shannon-Wiener指数6、7、8月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变化趋势,表现为轻度放牧区>对照区>重度放牧区。植物群落特征与昆虫群落特征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盖度、密度与昆虫总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植物密度与昆虫Shannon-Wiener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植物地上生物量与昆虫总数量呈显...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放牧形式研究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制度群落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牧草生长季前期干旱年份(2001年),划区轮牧区月现存量、生长量、生产力都显著高于自由放牧区(P<0.05),而在降雨充沛的年份(2002年),两放牧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划区轮牧区的优势种的密度、高度、盖度以及重要值在两年均高于自由放牧区(P<0.05).  相似文献   

13.
高原鼢鼠挖掘和草食家畜啃食能加速草地退化和草地群落逆向演替的进程,而施肥和夏季休牧是实现高寒草地生产力提升和草地群落正向恢复的主要手段。然而,有关应用施肥和夏季休牧措施对高原鼢鼠扰动区草地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高原鼢鼠活动频繁的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施肥和夏季休牧对草地功能群生物量、植物多样性、高原鼢鼠相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及植物多样性指数与高原鼢鼠种群数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肥、夏季休牧和全年放牧区草地物种数量分别为23、19和16种,施肥和夏季休牧区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值高于全年放牧区;而全年放牧和夏季休牧区内莎草科、菊科、蔷薇科植物的重要值高于施肥区。施肥、夏季休牧区的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显著高于全年放牧区(P0.05)。同时,夏季休牧和施肥区的莎草科、禾本科和杂类草生物量显著高于全年放牧区(P0.05)。另外,夏季休牧区和施肥区香农维纳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全年放牧区(P0.05)。同时,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优势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性大小表现为: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香农维纳指数丰富度指数。由此可见,施肥和夏季休牧状态下,能促使草地植被向正向演替方向进行,从而间接地影响高原鼢鼠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草甸草原,针对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对植物群落及主要植物种群的影响进行做了比较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羊草的高度、盖度和密度在划区轮牧区较在自由放牧区高,说明划区轮牧有利于多年生根茎禾草的繁殖,对一年生植物的生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2)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划区轮牧区均高于自由放牧区,说明划区轮牧较自由放牧更有利于提高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3)植物群落总的地上现存量划区轮牧较自由放牧高,说明划区轮牧较自由放牧能够保持群落具有更高的地上现存量。  相似文献   

15.
吴珂  徐婷  胥红军  张弛  徐文轩  杨维康 《草业科学》2015,(12):2139-2145
以天山自然遗产地喀拉峻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2014年7月底到8月初,研究了现有不同管理方式——禁牧、限牧和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放牧区相比,禁牧区物种总数、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提高(P<0.05),而α物种多样性水平则没有显著变化(P>0.05);而限牧区草地不仅植物群落种类最为丰富、α物种多样性最高,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也与禁牧区接近.禁牧导致草地土壤养分含量下降,不同放牧方式下草地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呈放牧>限牧>禁牧变化趋势.因此,在喀拉峻自然遗产地现有的3种管理方式中,禁牧并非是最好的草地恢复方式,限牧是相对可行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研究轮牧方式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可为草地合理放牧提供科学依据。在宁夏荒漠草原,以载畜率0.75只·hm-2为水平,以围封禁牧草地为对照(CK),对连续放牧(CG)、二区轮牧(TG)、四区轮牧(FG)和六区轮牧(SG)方式下草地物种植被组成、群落盖度、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轮牧使荒漠草原优良牧草重要值下降,但可增加植物物种种类;增加轮牧分区有利于优良牧草和多年生草本重要值的保持,但对半灌木的影响较小;2)植被盖度以封育和四区轮牧较高,地上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以四区轮牧和六区轮牧草地较高,地下生物量以封育和六区轮牧处理较高,草地凋落物量以封育较高;3)轮牧可增加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以及优势度,但群落均匀度指数下降;4)各处理下植物群落均不稳定,相比之下,围封禁牧群落稳定性最高,连续放牧最低。综合植被特征和生产中的便利性,研究认为四区轮牧是研究区最适宜的轮牧方式。  相似文献   

17.
研究轮牧方式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可为草地合理放牧提供科学依据。在宁夏荒漠草原,以载畜率0.75只·hm~(-2)为水平,以围封禁牧草地为对照(CK),对连续放牧(CG)、二区轮牧(TG)、四区轮牧(FG)和六区轮牧(SG)方式下草地物种植被组成、群落盖度、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轮牧使荒漠草原优良牧草重要值下降,但可增加植物物种种类;增加轮牧分区有利于优良牧草和多年生草本重要值的保持,但对半灌木的影响较小;2)植被盖度以封育和四区轮牧较高,地上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以四区轮牧和六区轮牧草地较高,地下生物量以封育和六区轮牧处理较高,草地凋落物量以封育较高;3)轮牧可增加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以及优势度,但群落均匀度指数下降;4)各处理下植物群落均不稳定,相比之下,围封禁牧群落稳定性最高,连续放牧最低。综合植被特征和生产中的便利性,研究认为四区轮牧是研究区最适宜的轮牧方式。  相似文献   

18.
魏伯平  赵生国  焦婷 《草地学报》2012,20(5):855-862
对不同放牧强度下温性荒漠草原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放牧强度不同,温性荒漠草原草地植物的优势种不同,优势植物的高度和频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植被总盖度和总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在重牧区极显著低于其他放牧区(P<0.01);土壤水分、全氮、有机质、速效磷及速效钾等主要土壤因子均为轻牧区极显著高于其他放牧区(P<0.01),而土壤容重则相反;植被总密度与土壤pH和土壤容重成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成正相关;植物群落盖度除与土壤有机质显著相关外,与土壤含水量、容重、全氮和pH之间相关不显著或成负相关(P>0.05);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pH、容重和全氮成负相关,与含水量和有机质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肉牛放牧梯度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小区控制放牧实验,研究了放牧梯度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群落高度、密度、盖度和生物量随季节的变化趋势不同,群落高度、盖度随放牧梯度的增大而降低;群落密度随着放牧梯度的增大呈现出增加-降低-再增加的趋势。载畜率高于0.46Au/hm2时群落高度显著下降,载畜率为0.69Au/hm2时高度、盖度、密度均达最低,牧草生长季肉牛载畜率0.00Au/hm2~0.46Au/hm2之间较为适宜。地上绿色生物量在牧草生长季节出现低—高—低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随载畜率的增加,最大绿色生物量曲线的峰值下降,且峰值达到最大的时间提前。整个放牧季节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及地上绿色生物量与放牧梯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加剧,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近年来,通过实施国家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本次调查分析,在实施区域天祝县禁牧与轮牧草原,通过植被高度、盖度和产草量监测,调查天然草原禁牧与轮牧效益。调查显示,高寒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禁牧可有效提高生物产量,但超过一定期限并无正相关。禁牧比轮牧草原生物量和产值均有提高,常年放牧草原生物量和产值降低,合理的轮牧利用是天然草原最好的利用方式。参考国内的研究结果,天祝县高寒草甸草原禁牧区土壤有机碳年增加量达0.007 Tg C·a-1,温性草原禁牧区土壤有机碳年增加量达0.016 Tg C·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