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了性信息素引诱剂对桑螟成虫的诱杀效果和对桑螟幼虫在桑园的消长动态监测效果,分析了桑螟的世代发生规律,为指导桑螟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桑螟对引诱剂和太阳能测报灯趋向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桑园内采用桑螟引诱剂和太阳能测报灯两种方法对桑螟进行诱杀试验,结果表明:引诱剂和太阳能测报灯对桑螟均具有诱杀效果,可降低桑园内桑螟虫口密度;且相同时间内,太阳能测报灯对桑螟的诱集数量多于引诱剂的诱集数量,而两种方法联合诱杀桑螟的效果比单独使用其中任一方法的诱杀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桑螟性引诱剂对成虫的引诱效果,把桑螟性引诱剂诱捕器置于历年桑螟为害较重的4类桑园,并设置不放诱芯对照区;同时比较了不同悬挂高度、不同放置间距的诱捕器对桑螟雄成虫的诱捕效果;并记录试验期间气象状况。结果表明,诱捕器在4种不同类型的桑园都有很好的诱捕桑螟成虫和控制桑螟幼虫的效果;诱捕效果与气象状况有关,诱捕期间晚间无风日的诱捕效果显著优于有风日;诱捕器间放置距离50m的诱捕效果优于30m,效果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悬挂高度对诱捕效果影响不显著。诱捕雄成虫对下代桑螟幼虫有良好控制作用,4类桑园防效都在55%以上,最好处理区达到69.4%,并且有持续控制的效果。所以,新型飞虫诱捕器宜于在桑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一种快速鉴别桑螟蛹和成虫性别的方法,利用体视解剖镜和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比较了桑螟雌雄蛹及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和桑螟雌雄蛹的平均体质量差异,并应用该方法对桑螟种群的性比进行了调查与统计。结果表明:雌蛹具有在第8腹节的生殖孔和第9腹节的产卵孔连接成1道短裂缝的特征,而雄蛹生殖孔在第9腹节;在长度上,雌蛹腹部末端肛门裂缝、肛门裂缝与生殖孔产卵孔(雌)裂缝中间距离以及2道裂缝的总距离均极显著长于雄蛹;在体质量上,雌蛹平均体质量极显著大于雄蛹。桑螟成虫的雌蛾腹部较粗,末端平截;雄蛾腹部较细,末端尖。利用该方法对收集的953头桑螟蛹进行鉴别,发现雌蛹495头(占比51.94%),雄蛹458头(占比48.06%),雌雄比例接近1∶1。因此,桑螟雌雄蛹腹部末端肛门裂缝、肛门裂缝与生殖孔产卵孔裂缝中间距离、2道裂缝的总距离,以及蛹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可作为桑螟蛹雌雄鉴定依据;桑螟成虫腹部末端形态差异较大可作为性别鉴定依据,这些结果将为桑螟的生物学、预测预报、性信息素研究以及性诱剂开发等提供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太阳能测报灯对桑树害虫诱杀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太阳能测报灯对桑树害虫诱集应用试验,分析不同时期太阳能测报灯对害虫的诱杀效果及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太阳能测报灯对鳞翅目害虫有较好的诱杀效果,其防治区的桑螟和斜纹夜蛾较无灯区数量明显减少;同时太阳能测报灯诱杀区减少了防治桑螟和斜纹夜蛾各1次,节约了植保总投入。  相似文献   

6.
昆虫的性比关系到种群的繁殖与数量维持,而昆虫性信息素能被同种异性个体接受并产生与生殖相关的行为和生理反应。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的重要害虫,对其种群性比的调查及性信息素组分鉴定,有利于虫情预测及开发桑螟性信息素应用于诱捕和干扰交配等综合防治。调查江苏省镇江地区5—9月份露地桑园与大棚桑园内自然发生桑螟种群蛹期的平均雌性占比分别为86.98%和83.05%,单蛾交配后代的雌性占比为82.91%,且未发现有孤雌生殖发生。对桑螟处女蛾性腺的二氯甲烷和正己烷萃取物采用色谱-质谱鉴定其组分,发现了5种与已知昆虫性信息素类物质结构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化合物,包括3,6,9-三环丙烷,十八酸甲酯、(3Z,16E)-5甲基十八碳二烯醇、(3Z,6Z,9Z)-十八碳三烯异丙酯、甲酸6Z,8-甲基,十四碳烯酯、(3Z,6Z,9Z)-十八碳三烯丁酯。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桑螟的雌性明显偏多,这有利于利用性信息素诱杀技术防控其为害;从雌成虫性腺萃取物中分离鉴定的5种化学成分可作为性信息素候选物质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摘 要:柑橘大实蝇是我国柑橘产区主要虫害之一,使柑橘生产损失巨大。由于其卵、幼虫、蛹具有隐蔽为害的特点,成虫期的诱杀防控成为该虫预测预报和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用广泛。本文从诱杀剂筛选(食物引诱剂、信息素引诱剂和杀虫剂)和诱杀方式(诱器法和点喷法)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柑橘大实蝇诱杀剂筛选、诱杀方式改进以及成虫预测预报和防治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茶尺蠖是危害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做好茶尺蠖害虫预测预报工作是对其实施有效防治的先决条件.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和茶尺蠖性信息素作为茶尺蠖诱虫器械,进行诱捕茶尺蠖成虫试验,初步探讨了两种诱虫器械在茶尺蠖预测预报上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海宁市桑螟的发生特点、变化趋势和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桑螟发生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桑螟世代数的增加,加大了对春季蚕种生产的影响.桑螟幼虫期与养蚕期重叠,防治适期要求精准.根据桑螟容易暴发成灾,越冬环境复杂,成虫趋光性较强等特点,提出了冬春采取室内人工捕捉、回山消毒和封园治虫控制越冬基数,春季越冬代桑螟羽化期在桑园用灯光诱杀成虫,错峰饲养原蚕,春蚕期桑园中如暴发桑螟用24%溴虫腈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进行防治等以春季蚕种生产防微“控毒”为目标的桑螟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钱小兰  陆琳 《蚕桑通报》2021,52(2):39-40,44
如皋市桑树的主要害虫是桑螟、桑尺蠖,全年桑树害虫防控布局以桑螟、桑尺蠖的消长为主线设计,一般通过测报灯诱集成虫,掌握成虫羽化高峰,采用期距法推算低龄幼虫高峰期,再结合田间幼虫发生量调查,确定防治适期.但生产中往往由于气温、雨水等气象因素以及蚕农耕作差异性的影响,各年份各代次诱集的成虫数量和高峰也出现较大差异,为提高测报...  相似文献   

11.
<正> 利用性信息素进行害虫的发生期预测,是当今较先进的测报方法。作者在1991年利用桑螟、野蚕的活“处女”蛾进行诱蛾测报试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一、试验方法 1.试验场地与诱盆设置:选择一块30亩面积的连片桑园,每10亩地放一只性诱  相似文献   

12.
桑螟(Glyphodes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重要害虫。桑螟有成虫取食现象,但是取食获得的水和糖分对于求偶、交配和繁殖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卵巢解剖、行为观察、性信息素滴度的分析,详细研究了喂食对桑螟存活、求偶、交配和繁殖的影响。桑螟羽化后雌蛾卵巢并未成熟,但可以当日交配,雌蛾平均交配次数为1.3次,雄蛾则为2.7次,雄蛾的交配次数显著高于雌蛾,交配间隔时间雌蛾长于雄蛾。饥饿不喂食桑螟成虫存活时间短(雌蛾3.47 d,雄蛾3.13 d)、交配次数少(0.53次)、产卵量低(21.3粒),卵孵化率低(82.2%)。喂食纯水的桑螟成虫存活时间显著增加(雌蛾6.72 d,雄蛾6.13 d),交配次数提高(1.0次),产卵量也显著增加(62.3粒),卵孵化率高(96.3%)。喂食糖水的桑螟成虫存活时间最长(雌蛾10.0 d,雄蛾9.59 d)、交配次数高(1.38次)、产卵量高(204.4粒)、卵孵化率高(92.8%)。由于寿命的极大差异,喂食糖水与纯水的雌蛾在交配次数、产卵量上都有显著差异,但在卵孵化率上无显著差异。饥饿情况下释放性信息素的雌蛾比率比较低,只有45.5%...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利用性诱诱捕器在桑园田间不同高度诱捕桑螟雄蛾。结果表明:6月份前诱捕器设置高度为1.2 m时诱虫量最高,效果最好。随桑树高度增加,当诱捕器低于树冠高度时,影响了诱芯中性信息素的扩散,从而导致诱虫量较少。因此6月份后,诱捕器高度为2 m时诱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桑尺蠖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桑尺蠖雌成虫性腺体漂洗液通过气相层析与触角电位联用(GC-EAD),测定出6种环氧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触角电位响应,大田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其中3Z,6Z-9S,10R环氧十八碳烃(SR-2)和6Z-9S,10R环氧十八碳烃(SR-1)为桑尺蠖的性信息素组分,这是一种新的性信息素结构。SR-2与SR-1的10:1混合物对桑尺蠖雄成虫具有最强的生物活性,可望用于桑尺蠖的性诱测报和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临安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为研究对象,旨在筛选出针对山核桃林主要害虫高效杀虫灯波段和科学用灯方法。利用灯光诱集的方式,比较6个不同波段的频振式杀虫灯的诱集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共诱集到昆虫19226头,涉及10目42科102种,诱集到的山核桃害虫集中在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诱集到的天敌昆虫主要集中在广翅目、脉翅目。各个波段诱集效果有显著差异,365 nm波段杀虫灯对于山核桃地下及食叶主要害虫的诱集效果优于其他波段,且天敌比例低,综合防效最好。本研究认为365 nm波段杀虫灯可在诱杀山核桃害虫的同时监测害虫种群动态,建议在生产中推广,为山核桃林害虫绿色防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应用性诱剂测报与防治桑蛀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浦冠勤  缪桂芳 《蚕业科学》1997,23(4):193-196
性诱剂防治桑蛀虫试验结果表明,诱杀防治区的株受害率下降60.90%,枝受害率下降66.83%;迷向防治区的株受害率下降54.67%,枝受害率下降62.15%。性诱剂引诱蛾量高峰日可以代表发蛾高峰日,作出虫情预报。  相似文献   

17.
方利民 《中国蚕业》2010,31(1):19-21
概述了适用于描述昆虫发育进度随时间变化的模型,讨论了模型的估计参数和应用特点;使用SPSS软件非线性回归拟合Logstic曲线,分别对2006—2008年吴江市第1代至第4代桑螟成虫灯诱蛾量的累积频率进行了模拟,拟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集中烧毁 ,减少入土幼虫。(2 )毒铒诱杀。在成虫产卵前期 (采果前 1个月 )用 90 %敌百虫∶红糖∶水 =1∶5∶10 0 0的混合液喷洒树冠 2~ 3次 ,每隔 4~ 5天一次 ,诱杀成虫。(3)套袋保果。用透明薄膜袋 ,袋侧边打一微孔 ,有利于通风透气。在果实基本定型时套袋 ,一般采果前一个半月进行。若套袋过早影响果实质量 ,过晚则影响防虫效果。此方法在实际生产中较费工费时 ,但防止果实蝇为害效果很好。(4)性诱剂捕杀。在树枝上悬挂诱捕器诱杀雄虫 ,用甲基丁香酚 1ml+酒精 5ml+敌百虫 (或敌敌畏 )少量 ,配成性诱剂 ,用棉球蘸湿后放入诱捕器 ,…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柑桔大实蝇防治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的关键是,在成虫羽化期于桔园及其周围杂草上喷施诱杀剂,诱杀刚羽化出土的成虫,使用药剂为自配糖醋敌百虫诱杀剂,防治效果达99.81%,新技术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常规防治技术树冠诱杀所采用的点喷和挂瓶方式的防治效果,常规树冠诱杀使用药剂分别为:果瑞特、猎蝇、诱粘,防治效果分别为61.67%、59.53%、57.47%。  相似文献   

20.
在田间测定了点喷和瓶诱两种施药方式下柑橘大实蝇4种常用食物诱剂的诱杀能力与诱杀持续期,结果表明,果瑞特、桔丰和糖醋液对柑橘大实蝇成虫均有较强的诱杀活性,其点喷施药的诱杀持效期为5-8d,并以6月中旬施药时的持效期最长,但挂瓶施药的持效期与施药时期相关,前(6月上旬)、中(6月中旬)、后期(6月下旬)施药的持效期逐渐缩短。建议在进行柑橘大实蝇成虫诱杀时,前期以挂瓶诱杀为主,中后期以点喷诱杀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