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为提高抗菌脂肽和活性小肽产量,以猪肉骨粉为主要基质,研究利用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NT-6 生产抗菌营养饲用肽,并优化固态发酵和二次酶解工艺条件。【方法】考察固态发酵中肉骨粉与麸皮配比、稻壳添加量、初始基质水分含量和发酵时间对大肠杆菌抑菌率的影响,考察二次酶解中料水比、pH、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小肽转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设计优化固态发酵及二次酶解工艺条件。【结果】最佳发酵工艺为:肉骨粉与麸皮配比 7.96 ∶ 2.04,稻壳添加量 1.58 g,水分含量 59.95%,发酵时间 99.10 h,大肠杆菌抑菌率可达 87.10%;最佳酶解工艺为:料水比 1 ∶ 2.35,pH 8.60,温度 40.48 ℃,酶解时间 2.91 h,小肽转化率可达 21.26%。【结论】优化和明确了 NT-6 发酵酶解肉骨粉生产抗菌饲用肽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复合型抗菌营养活性饲用肽的商业化应用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2.
苹果渣固态发酵生产饲料蛋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黑曲霉为菌种,通过单因素试验,获得了苹果渣发酵的适宜工艺条件:尿素添加量为7%,料水比1∶1,温度30℃,发酵时间5d,接种量1%,pH值自然。在已确定的工艺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工业化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当发酵料层厚度为5mm、动力通风时,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达到14.09%,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苹果渣发酵生产饲料蛋白的培养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曲霉为菌种,通过苹果渣添加一定氮源和水进行固态发酵生产饲料蛋白,对培养基的组成进行了优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苹果渣发酵生产饲料蛋白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苹果渣装料量25 g,硫酸铵1.5%,料水比1 ∶1,培养温度30 ℃,发酵时间5 d.通过方差和极差分析,表明影响饲料蛋白含量的因素主次顺序为:硫酸铵含量>料水比>底物装料量,其中硫酸铵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甘薯渣为原料,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固态发酵,并探讨发酵产物对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对甘薯渣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接种量、发酵温度、初始pH值3个因素,以发酵产物的真蛋白含量作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法分析,并将发酵产物作为添加物进行育肥猪饲喂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发酵甘薯渣产蛋白饲料的最优工艺是:接种量1.64%、发酵温度29.79℃、初始pH值5.59。在该条件下,真蛋白含量增加至22.95%,比优化前提高了47.68%。此外,经检测,发酵后产物各项评价指标均良好,可将其添加入育肥猪饲料中,且最佳添加比例为10%。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纳豆芽孢杆菌和短乳杆菌对双低菜籽粕进行混菌固态发酵,优化发酵条件,提高双低菜籽粕的饲用品质。【方法】利用纳豆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双低菜籽粕进行固态发酵(先接入纳豆芽孢杆菌再接入短乳杆菌),以发酵产物中的纳豆激酶活力常用对数值与三氯乙酸可溶性氮含量构成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查接种量、温度及料(g)水(mL)比对发酵效果的影响。选择接种量、温度及料水比为影响因子,根据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筛选双低菜籽粕的最优发酵工艺。【结果】单因素试验得出最优接种量为每100g 1.5mL,最优的发酵温度为37℃,最优的料(g)水(mL)比为1∶1。响应面分析法确定的双低菜籽粕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每100g 1.5mL,发酵温度37℃,料(g)水(mL)比1∶1.05,在该条件下发酵96h后发酵产物的综合评分为4.57。【结论】经优化的混菌固态发酵工艺对发酵后菜籽粕品质的综合提升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康氏木霉REMI突变株产纤维素酶固态发酵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康氏木霉REMI突变株适宜的产酶条件,通过正交试验对其固态发酵培养基、接种量、料水比、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等进行了研究.试验确定最佳培养基组分为稻草粉:麦麸为9:1(质量比),料水比1:1(质量比),硫酸铵1%,Tween-20 0.1%,通过单因素优化试验,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5%(7.5%,培养温度30 ℃,培养时间96 h,pH自然;该突变株的FPA酶活和CMC酶活分别达6.097,8.123 IU/g.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鲜甘薯料液的酶法降黏工艺,并实现鲜甘薯料液不加水直接发酵制备乙醇。【方法】从中国甘薯主产区选择12个种植范围较广的淀粉型甘薯品种作试验材料。分析甘薯主要成分(干物质、淀粉、蛋白质、可溶性糖、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与鲜甘薯料液黏度的相关性并选择对应的降黏酶。研究料水比(1﹕0、2﹕1、3﹕2、5﹕4和1﹕1)、酶处理时间(1、2、3、4和5 h)、酶添加量(纤维素酶:1.0、1.5、2.0、2.5和3.0 GCU·g-1;果胶酶:1.0、1.5、2.0、2.5和3.0 U·g-1)和酶处理温度(30℃、40℃、50℃、60℃和70℃)对酶法降黏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酶处理条件,并分析其在不同品种鲜甘薯直接发酵制备乙醇中的效果。【结果】对于12个供试淀粉型甘薯品种,在所有组分中,除了半纤维素(r=-0.239)和木质素(r=-0.069)外,其他组分均与黏度呈正相关(干物率,r=0.356;淀粉,r=0.211,可溶性糖,r=0.307;蛋白质,r=0.266;果胶,r=0.526;纤维素,r=0.600)。其中,果胶(P<0.01)和纤维素(P<0.05)与料液黏度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性。根据极差分析发现,对酶处理效果影响由大到小的酶处理条件分别为酶用量、料水比、酶处理时间和酶处理温度。基于正交试验结果并考虑到工业应用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佳酶处理条件为:料水比1﹕0、纤维素酶1.5 GCU·g-1、果胶酶1.5 U·g-1、温度50℃、作用3 h。经过酶处理后,鲜甘薯料液黏度明显下降。除皖苏178号(4 930 cp)外,其余品种的料液黏度在经过酶处理后均低于3 000 cp,降黏幅度95.07%-99.31%。乙醇发酵结束后,11个甘薯品种的乙醇含量均高于12%(v/v),其中有9个品种的发酵效率达到90%以上。【结论】果胶和纤维素是造成甘薯料液黏度高的主要成分。在液化前通过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有效降低鲜甘薯料液黏度,并实现鲜甘薯料液不加水直接发酵制备乙醇。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棉花秸秆作为发酵基质,优化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ZD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发酵条件。【方法】以固体发酵条件(棉花秸秆和玉米粉的比例、发酵时间、接种率、含水量和pH值)为优化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再由最陡爬坡试验确定优化中心点,最后通过 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固体发酵产酶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由单因素试验和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碳氮比,接种量和含水率为主要影响因素;最陡爬坡试验确定棉花秸秆与玉米粉的比例4∶1,接种量10%和含水率60%为中心点;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棉花秸秆和玉米粉的比例为4.4∶1,接种量8.12%,含水率60%,发酵时间40 d,pH为4,此条件下羧甲基纤维素钠酶活最高,为310.885 U/mL;比未优化条件下的酶活207.496 U/mL提高了49.8%。【结论】确定黑曲霉ZD利用棉花秸秆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优条件,为利用该菌制备棉花秸秆发酵饲料,降解棉花秸秆纤维素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9.
为了综合利用菌渣废弃物,采用酵母菌协同固态发酵技术,探究将食用菌多糖提取废渣转化为蛋白饲料的工艺条件。从不同基质、温度、水料比、发酵时间4个方面,分析影响固态发酵菌渣转化蛋白的因素,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菌渣固态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影响蛋白质含量的主次因素依次为基质配比发酵时间温度水料比;在酵母菌接种量13%条件下,菌渣与麸皮的适宜质量比8∶2、水料比1 m L∶2.5 g、30℃下培养96 h,此时发酵物的粗蛋白含量可达峰值18.43%。本研究将废弃菌渣转化高蛋白的方法,可促进菌渣的再利用,为高效资源循环使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响应面法优化菜粕固态发酵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固态发酵菜粕中粗蛋白含量的4个主要因素(料水比、温度、棉粕添加量和发酵时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发酵菜粕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菜粕固态发酵工艺参数分别为:发酵温度30.1 ℃,料水比1:0.8,棉粕添加量为10.1% ,发酵时间为46.9 h,发酵菜粕的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41.70%,比工艺优化前提高了1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