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探讨贮藏时间对沙柳混合发酵饲料营养成分及体外消化率的影响,为沙柳的利用开辟新途径。试验按不同沙柳比例(36.44%和67.08%)调制成2组混合发酵饲料,分别用FF1和FF2表示,在各组中添加等量的复合菌剂,考察发酵饲料在贮藏1、3、5、7、10、12、15、22、30、45和60 d时,沙柳混合发酵饲料营养成分和体外消化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沙柳混合发酵饲料的干物质、有机物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下降(P<0.05),并显著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 P<0.05);粗蛋白质含量在贮藏过程中略有上升,但差异不显著( P>0.05)。2)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沙柳混合发酵饲料的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体外消化率均显著升高( P<0.05)。2组发酵饲料之间的营养物质体外消化率均差异显著( P<0.05)。由此可见,按沙柳不同比例调制的2种发酵饲料配方,经发酵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沙柳混合发酵饲料的营养价值。综合各项指标,确定在贮藏30 d后沙柳混合发酵饲料营养成分趋于稳定,且FF1组的营养品质优于FF2组。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针对沙柳混合发酵的发酵品质变化进行研究。按不同沙柳比例(36.44%和67.08%)调制成2组混合发酵饲料,分别用FF1和FF2表示,在各组中添加等量的复合菌剂,考察发酵饲料在贮藏1、3、5、7、10、12、15、22、30、45、60 d时发酵饲料的感官品质、pH值、有机酸含量及组成、氨态氮/总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FF1和FF2组感官品质无明显变化,均属于优良发酵饲料;经过60 d的贮存,干物质(DM)和pH值显著降低(P0.05);乳酸和乙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FF1组和FF2组分别在贮存15 d和45 d后检测到丙酸,且增长缓慢;整个发酵过程中均未检测到丁酸;FF1组和FF2组的氨态氮/总氮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先升高后降低,FF1和FF2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感官评定和发酵品质指标,确定在贮藏30 d后沙柳混合发酵饲料趋于稳定,且FF2组的发酵效果与FF1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法研究不同比例沙柳发酵饲料配方的组合效应。按2×3双因子试验设计,沙柳添加量与粗蛋白水平各为1个处理因子,其中粗蛋白水平设9%(Ⅰ)和12%(Ⅱ)2个水平;Ⅰ和Ⅱ组各设3个沙柳添加水平(编号为Ⅰ-1、Ⅰ-2和Ⅰ-3;Ⅱ-1、Ⅱ-2和Ⅱ-3),沙柳添加量分别为45%、55%和60%。分别进行体外发酵批次培养24 h和体外发酵产气培养72 h,测定产气参数和发酵特性指标。结果表明:Ⅰ-1组的96 h累积产气量、有机物消化率和代谢能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4 h时培养液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为Ⅰ-1Ⅱ-1Ⅰ-3Ⅰ-2Ⅱ-3Ⅱ-2,乙酸/丙酸为Ⅱ-3Ⅰ-3Ⅱ-2Ⅰ-2Ⅰ-1Ⅱ-1;24 h时培养液氨态氮(NH3-N)浓度为Ⅱ-1Ⅰ-1Ⅱ-2Ⅰ-2Ⅱ-3Ⅰ-3,微生物蛋白浓度为Ⅱ-1Ⅰ-1Ⅱ-2Ⅱ-3Ⅰ-2Ⅰ-3。随着沙柳比例的升高,底物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体外有机物消化率降低。多项指标组合效应指数为Ⅰ-1Ⅱ-1Ⅰ-2Ⅱ-2Ⅰ-3Ⅱ-3。不同沙柳混合发酵饲料改善体外瘤胃微生物发酵特性和产气参数。在试验条件下,粗蛋白水平为9%和12%时,沙柳的最佳添加比例均为45%。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以牦牛作为瘤胃液供体,混合天然牧草为发酵底物,添加不同水平的菜籽油,测定体外培养48 h后,各试验组的相关瘤胃发酵参数,研究不同添加水平的菜籽油对放牧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48 h后,各试验组发酵液pH、氨态氮(NH3-N)浓度和纤毛虫数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适量添加菜籽油对牦牛瘤胃发酵无显著影响;从产气量上看,添加7%菜籽油时,瘤胃累积产气开始下降,添加量为9%时,菜籽油对瘤胃累积产气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建议菜籽油的添加量不宜超过日粮的7%。  相似文献   

5.
采用体外瘤胃发酵试验结合动态产气实时记录技术,分析了添加植酸酶对瘤胃微生物降解和利用糠麸饲料的功效。试验采集3头健康泌乳期荷斯坦奶牛瘤胃液,以稻糠、玉米麸和麦麸为底物,测定对照组和加酶组(5 U/g植酸酶)发酵72 h的累积产气量、发酵动力学参数和和瘤胃发酵特性指标。结果表明,添加5 U/g植酸酶并不能显著影响稻糠、玉米麸和麦麸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培养液中氨态氮浓度以及发酵的产气量(72 h累积产气量和理论最大产气量)(P>0.050 0),但却能显著降低发酵的产气速率及达到最大产气量1/2时的产气速率(P<0.050 0),显著提高培养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P<0.050 0),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增幅由高至低依次为麦麸(4.2%)、稻糠(3.3%)和玉米麸(1.7%),除可显著提高异丁酸含量(P<0.050 0)外,对乙酸、丙酸、丁酸等主要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0 0)。总之,稻糠、玉米麸和麦麸间体外瘤胃发酵特性存在差异,添加植酸酶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瘤胃微生物发酵释放出更多的挥发性脂肪酸,提高瘤胃微生物对饲料中能量物质的发酵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黄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benzene sulfonate,SDBS)对黄牛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体外培养法,以发酵木薯渣粉和玉米粉各200mg为瘤胃发酵底物,SDBS按培养液底物浓度共设四个浓度:0(对照组)、0.2%、0.4%、0.8%,每个浓度设三个重复,分别培养3、6、9和12h,在每次培养结束时,记录产气量,取出培养液,测定培养液的原虫数量、pH、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含量。结果表明:(1)添加SDBS 0、0.20%、0.40%和0.80%,瘤胃培养液的原虫数量、pH、氨态氮含量均随着SDBS浓度的递增显著降低(P0.05),其中添加SDBS 0.20%和0.40%组,能够缩短培养液pH稳定的时间,并且使pH稳定在适宜微生物生长的范围内;(2)与对照组比较,添加SDBS 0.2%、0.40%均能显著提高瘤胃培养液的产气量和微生物蛋白含量(P0.05),其中添加0.40%组的产气量和微生物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添加0.2%组的产气量和微生物蛋白含量(P0.05)。综上可见,添加适量的SDBS能够显著降低黄牛体外瘤胃发酵的原虫数量、pH、氨态氮含量,显著提高其产气量和微生物蛋白含量。提高黄牛体外瘤胃发酵性能的SDBS的最适添加量为0.4%。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胍基乙酸对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选取3只身体健康、2岁左右、体重为(200~250)kg、安装瘤胃瘘管的锦江黄牛供采集瘤胃液。采取体外产气法对添加不同水平胍基乙酸(0.1%、0.2%、0.3%、0.4%)体外发酵培养,测定24 h培养液中pH、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微生物蛋白(MCP)浓度及干物质消化率等瘤胃发酵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胍基乙酸添加量的增加,0.4%添加组产气量显著提高40.82%(P<0.05)。胍基乙酸添加组的pH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NH3-N浓度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其中0.1%、0.2%添加组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分别降低了10.55%、15.29%。瘤胃微生物蛋白含量随着胍基乙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0.4%添加组显著提高了1.41%(P<0.05)。干物质消化率(IVDMD)随着胍基乙酸添加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其中0.4%添加组显著提高了11.24%(P<0.05)。(2)胍基乙酸组挥发性脂肪酸总量、乙酸、丙酸、丁酸有上升趋势,并且0.4%添加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TVFA提高了6.58%,丙酸含量提高了9.08%。但是乙酸/丙酸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胍基乙酸添加可以促进瘤胃发酵功能。  相似文献   

8.
孔静  郑楠  赵圣国 《中国饲料》2023,(21):189-194
为揭示橘皮提取物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选用3头健康、装有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用于瘤胃液的采集。试验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添加0.6 mL 80%甲醇,试验组添加0.6 mL橘皮提取液。分别在体外培养6、12、24 h和48 h记录产气量,发酵48 h后,测定瘤胃发酵参数。结果表明:(1)试验组发酵液pH较对照组降低1.51%(P <0.05)。(2)试验组产气量较对照组提高55.99%(P <0.05),试验组发酵液尿素氮浓度较对照组提高83.97%(P <0.05),试验组发酵液丙酸浓度较对照组提高21.44%(P <0.05),试验组发酵液戊酸浓度较对照组提高37.14%(P <0.05)。综上,添加橘皮提取物可有效调控瘤胃微生物发酵状态。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评价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对瘤胃发酵特性和消化率的影响,并确定其所含缩合单宁的作用。利用体外发酵系统,设置六组发酵底物,分别为燕麦(O)、燕麦和百脉根混合(OL,干物质比例为11)、百脉根(L)、燕麦+聚乙二醇(PEG)(OP)、燕麦干草和百脉根+聚乙二醇(OLP)、百脉根+聚乙二醇(LP),发酵72 h后测定产气量、干物质消化率和发酵参数。结果表明,在4~24 h和6~24 h之间,百脉根组和百脉根燕麦混合组的产气量明显低于燕麦组(P0.05),添加聚乙二醇后的百脉根组与相应的未添加组相比,产气量降低(P0.05);百脉根组的干物质降解率明显高于燕麦组(P0.05);百脉根组的瘤胃液pH值、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乙酸浓度明显高于燕麦组(P0.05);添加聚乙二醇的百脉根组和未添加组相比,pH值、氨态氮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都没有变化(P0.05)。综上所述,与燕麦相比,百脉根瘤胃发酵产气量较低,干物质降解率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较高,其体内的缩合单宁对瘤胃产气有促进作用,但对其他瘤胃发酵特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体外产气法评价添加植物油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体外产气法模拟瘤胃发酵,通过测定瘤胃培养液发酵常数、24h体外产气量及粘附在消化残渣上的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力,评价添加不同种类植物油及不同添加水平对湖羊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采用5×3二因子设计,棉籽油、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油分别替代基础底物中0%、2%、4%的玉米粉。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植物油极显著降低24h体外产气量(p<0.01),随着添加量增加,体外产气量显著下降(p<0.05)。除在2%添加量时,菜油与其他4种油差异显著(p<0.05)外,5种植物油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植物油显著降低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p<0.05)。添加2%剂量组使羧甲基纤维素酶活降低3.74~9.34单位(p<0.05),4%剂量组降低6.99~11.88单位(p<0.01)。5种植物油中,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棉籽油与菜籽油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2%、4%植物油并未显著改变24h瘤胃培养液pH值及NH3-N浓度。结果表明,植物油对瘤胃发酵及羧甲基纤维酶活有抑制作用,添加水平越高,负效应越大。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发酵时间对完全混合发酵日粮(total mixed fermentation ration,TMF)发酵品质的影响。将0.5% CT-10(同型发酵乳酸杆菌)、5%糖蜜和TMR装入发酵袋内并于5、15和25℃条件下密封发酵,在发酵5、10、15、20和30 d时开袋取样测定其发酵品质。结果显示:5℃时,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各组间中性洗涤纤维(NDF)和粗灰分(Ash)无显著差异(P > 0.05),而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随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 < 0.05);15℃时,各组间NDF含量无显著差异(P > 0.05),而其他指标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25℃时,各组间EE、Ash、NDF和ADF无显著差异(P > 0.05),而CP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显著降低(P < 0.05)。不同的发酵时间对TMF有机酸含量影响显著(P < 0.05),在5和15℃时,发酵30 d天时pH分别降至4.23和4.36,达到发酵过程中的最低点;各个发酵温度条件下,氨态氮(NH3-N)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前15 d持续增加,之后又呈现先缓慢降低再增加的趋势;25℃时,发酵20 d,pH降至4.57,乳酸含量和TVFAs含量分别达到最高。综合以上结果和V-Score评分最终得出:5℃时,发酵20 d效果较好,15℃时,发酵15、20 d效果较好;25℃时,发酵5 d效果较好,饲料等级均为优。  相似文献   

12.
试验根据豆粕、菜粕和棉粕作为植物性蛋白饲料的营养特性,选择中性蛋白酶活较高的细菌和真菌作为发酵豆粕、菜粕和棉粕的菌种以改善豆粕、菜粕和棉粕的蛋白质品质。通过细菌和真菌的两两组合生长试验,分别筛选出适合发酵豆粕、菜粕和棉粕的最佳复合菌各一组。试验结果表明,发酵豆粕、菜粕和棉粕的最佳菌株组合为BS-2和Ao、BS-natto和Ao、BS-natto和Ao。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发酵试验研究蜜蜂肽对瘤胃发酵参数及甲烷气体排放量的影响。本试验选用健康、体重[(40±3)kg]相近的高山美利奴羊(n=4)作为瘤胃液供体。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共3个处理,在每千克干物质基础上,分别添加0、0.75、1.50 mg的蜜蜂肽,每个处理7个重复。发酵24 h后,冰水终止发酵,收集产气和发酵液,测定瘤胃发酵液pH,确定蜜蜂肽对发酵液气体产量、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及部分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发酵24 h,与不添加蜜蜂肽相比,添加0.75 mg蜜蜂肽能显著提高瘤胃内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P<0.05),显著降低丙酸比例(P<0.05),显著提高甲烷产量(P<0.05),有提高瘤胃pH(P=0.080)和普雷沃氏菌数量(P=0.078)的趋势。综上所述,在体外发酵24 h条件下,蜜蜂肽对绵羊瘤胃发酵有一定影响,能够调节绵羊瘤胃发酵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法研究脂多糖(LPS)对瘤胃发酵的影响。选取4头健康、体况相近、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用于瘤胃液的采集。试验分为对照组(不添加LPS)和试验组(添加LPS 100 000 EU/m L),分别在发酵2、4、8、12、24 h后取样,测定发酵液p H及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微生物蛋白浓度。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对照组与试验组发酵液p H逐渐下降,发酵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微生物蛋白浓度及乙酸、丙酸、丁酸含量逐渐增加,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8、24 h试验组发酵液p H与对照组相比有降低的趋势(0.05≤P0.10),4、8、24 h试验组氨态氮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有降低的趋势(0.05≤P0.10)。结果显示,在体外发酵条件下,添加LPS具有降低发酵液p H以及氨态氮浓度的趋势,但这一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2种发酵增效剂(分别简称MAX、MIX)对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感官质量、营养品质和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取全株玉米作为青贮原料。试验共分3组,MAX组:青贮时将MAX粉末以2.5 mg/kg均匀加入;MIX组:青贮时将MIX的颗粒以1000 mg/kg均匀加入;空白组(CK组):青贮时不添加任何发酵增效剂,每组3个重复,青贮60 d后开桶取样,测定青贮样品感官质量、营养品质及开桶后有氧暴露0、24、48、72 h发酵特性。结果表明:1)MAX和MIX组感官评定与CK组无显著差异(P>0.05),等级均为一级。2)MAX和MIX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乳酸(LA)含量均极显著高于CK组(P<0.01),淀粉(Sta)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pH及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乙酸(AA)、氨态氮(NH3-N)含量均极显著低于CK组(P<0.01)。3)玉米青贮饲料开桶后随有氧暴露时间的增加,MAX、MIX和CK组LA含量均呈降低趋势,4个时间段MAX和MIX组LA含量均显著高于CK组(P<0.05);MAX、MIX和CK组青贮样品pH均呈升高趋势,4个时间段MAX和MIX组pH均显著低于CK组(P<0.05);有氧暴露24 h前,MAX和MIX组AA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有氧暴露24 h后,MAX和MIX组AA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有氧暴露72 h前,MAX和MIX组NH3-N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MAX、MIX和CK组有氧稳定性时长分别为112.36、112.97和110.37 h。由此可见,全株玉米青贮时添加MAX和MIX对青贮饲料的感官质量无显著影响;添加MAX和MIX可减少青贮过程中DM、CP、Sta的损耗,降低玉米青贮饲料中ADF、NDF、NH3-N的含量,从而提高玉米青贮的发酵品质;添加MAX和MIX对延长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有氧稳定性时间效果不明显;MAX、MIX之间对青贮饲料营养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枯草芽孢杆菌诱变株发酵羽毛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紫外线和亚硝酸钠复合诱变菌株FUN30.2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得到最优的发酵培养基成分为:羽毛粉5.5%,青贮玉米秸秆粉0.8%,K+浓度0.018mol/L,Mg2+浓度0.065mol/L,Ca2+浓度0.072mol/L,Fe2+浓度0.010mol/L,Na+浓度0.088mol/L。最优的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33℃,培养时间72h,摇床转速170r/min,接种量6%,装液量100mL/500mL,菌体生长适宜的培养基初始pH值是7.0,菌体产酶的最适宜pH值为7.5~8.0。60h菌体产酶活力最高达1.267U/mL;发酵时间72h,羽毛降解率为69.61%;发酵液的氨基酸含量达22.66mg/mL。  相似文献   

17.
固态发酵豆粕营养价值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固态发酵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提高豆粕营养价值的方法。豆粕是畜禽最重要的植物性蛋白源,但其含有的抗营养因子限制了幼龄动物对蛋白质的有效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豆粕对动物的生长性能、消化和免疫功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作者就固态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研究及其在动物饲养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充分利用西藏的农作物秸秆和饲草资源,本试验在当地奶牛场采用的以全株玉米和青稞秸秆为主要粗饲料的TMR配方基础上,用苜蓿、全株燕麦和小麦秸秆按不同比例替代全株玉米。青贮发酵45 d后评定各组发酵品质、营养特性和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发酵45 d后,TMR-2、TMR-3和TMR-4组pH值显著高于TMR-1(P<0.05),乳酸含量均低于TMR-1,但各替代组仅检测到微量丙酸和丁酸含量,且氨态氮/总氮较低,表明各组发酵品质均良好。发酵后各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有大幅度下降,除TMR-1组外,其他3组干物质含量基本不变,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粗脂肪等营养物质含量不同程度增加,其中TMR-2和 TMR-3组粗蛋白含量高于15%,能够满足改良奶牛的营养需要。在有氧暴露过程中,各组乳酸、乙酸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丙酸和丁酸含量在有氧暴露第3天均有升高,之后逐渐下降。在有氧暴露9 d中,pH值均呈上升趋势,其中TMR-3组pH值上升幅度最小,其有氧稳定性最好。综上所述,虽然TMR-3发酵品质略低于TMR-1组,但其有氧稳定性有所提高,因此,TMR-3组可应用于生产实际中。  相似文献   

19.
霉菌属于微生物中的一类真菌,它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许多毒素具有抗菌、抗原虫和抗真菌的能力,对抗生素发酵具有非常大的危害和破坏力。本文综述了霉菌在抗生素发酵中的危害和特性,以及在抗生素发酵中对于霉菌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治处理。  相似文献   

20.
采用需氧发酵和厌氧发酵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温、高压后的动物性蛋白原料——血粉、羽毛粉、猪毛粉和蹄角粉进行了联合发酵效果研究。动物性蛋白原料中添加10%的麸皮,调整料水比为3:2,接种0.1‰的米曲霉,在有氧条件下发酵36h后,再接种0.1‰的乳酸杆菌进行厌氧发酵,设立动物性蛋白原料作为对照组,通过测定不同时间段样品的酸溶蛋白、粗纤维以及胃蛋白酶消化率观察联合发酵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发酵极显著提高发酵物料中酸溶蛋白的含量(P<0.01),其中血粉增长幅度最大,比对照组提高10%左右;联合发酵极显著提高了动物性蛋白原料的胃蛋白酶消化率(P<0.01),血粉提高了大约15%,羽毛粉、猪毛粉和蹄角粉则均在4%左右;联合发酵对动物性蛋白原料粗纤维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