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常熟市碧溪新区豇豆病害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将6个引进的品种与常熟市碧溪新区当地主栽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宜当地环境条件的优良高产抗病豇豆品种。结果表明,苏豇46、苏豇6号、苏豇7号和苏紫41 4个品种在总产量上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且有一定的抗病性,适合在常熟市碧溪地区露天栽培种植。同时,为保证市场供应,可适当选择采收期较早的苏豇7号和苏紫41,或者采收期较晚的苏豇46和苏豇6号。  相似文献   

2.
以豇豆品种航豇2号为试材,研究嫩荚中可溶性糖(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和酸性转化酶(可溶性酸性转化酶、细胞壁结合酸性转化酶)活性的变化及它们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航豇2号嫩荚中蔗糖含量很低,但明显高于对照;2种酸性转化酶的活性相对较低,但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与蔗糖含量间的相关性为显著水平。说明航豇2号嫩荚的蔗糖代谢主要取决于SAI,且稳定的蔗糖代谢可能是其高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2个不同荚色豇豆品种的营养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盐豇1号和盐紫豇2号2个豇豆品种的营养含量,进行了多项生理指标检测。结果表明,盐豇1号和盐紫豇2号的钙、镁、铁、干物质、纤维素及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含量均达到显著性差异;盐紫豇2号花青素、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显著高于盐豇1号;而脂肪和Vc含量均是盐豇1号显著高于盐紫豇2号。  相似文献   

4.
一、特征特性苏豇1号:早熟豇豆新品种。嫩荚白色,扁圆形,荚长70厘米左右,单荚重约27.5克,鲜荚商品性极好,抗逆性较强,耐低温弱光。早豇1号:极早熟豇豆品种。嫩荚淡绿色,荚面平滑匀称,荚长60~65厘米,纤维少,荚肉  相似文献   

5.
优质泡用豇豆品种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明科白玉、三尺雪豇、锦上添花等8个泡用豇豆品种为参试材料,研究分析了其荚条性状和不同生长期荚条营养品质(水分、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的营养成分变化不同,但均在开花后的第8、9天豆荚营养品质达到最优;综合参试品种的荚条性状和营养品质分析,锦上添花、川早豇01和极品小五叶较优于其他5个品种;要想获得较好营养品质的泡制材料应以开花后的第8、9天采收为好。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盐胁迫对紫色荚豇豆品种盐紫豇2号和绿色荚豇豆品种P001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浓度增大,豇豆种子发芽势、胚根长、胚根重、胚重、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都不断降低,2品种豇豆间达到了极显著差异。豇豆种子相对盐害率和耐盐级别随着盐浓度增大而升高。P001的耐盐能力强于盐紫豇2号。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宜江苏省种植的高产、优质的豇豆新品种,2022-2023年承担了江苏省豇豆区域试验。盐城点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13个参试品种中,苏豇17-35总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29.29%,其次是帮达夏龙,比对照增产27.80%,第3名是盐豇5号,比对照增产26.19%。对照苏豇3号产量最低,其他12个参试品种都比对照有不同幅度的增产,综合性状优良,建议继续进行生产试验,进一步鉴定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豇豆种质资源鉴定筛选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15份豇豆种质资源材料(3种荚色类型及不同熟期)的鉴定、筛选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表现为早熟、高产、抗病、商品性好、品质优良并可直接应用于生产上推广的有绿荚类的201、特早1和杨江40等3个材料;白荚类的玉豇,花荚类的龙纹豇,绿荚类的白仁、YL-9等几个材料商品性极佳,品质好、纤维少、耐老、肉特厚、口感好,可作为品质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9.
B型烟粉虱对不同豇豆品种的选择及适生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B型烟粉虱对豇豆不同品种的选择性及适生性,可为豇豆抗虫性品种的选育应用和该虫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温度(29±1)℃、湿度为80%±5%的实验条件下,研究了B型烟粉虱对不同豇豆品种的选择性以及这些品种对其生长发育、繁殖、存活和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B型烟粉虱对12个豇豆品种的选择性有明显差异,其中对宁豇3号和扬豇40有很强的选择性,而对帮达1号的选择性最弱;此外,B型烟粉虱在不同豇豆品种上的适生性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宁豇3号和扬豇40上的生存和繁殖适合性最高,即抗虫性最弱,而在之豇特早30和帮达1号上的生存和繁殖适合性最低,即抗虫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丰豇2000     
丰豇2000由我中心农艺师精心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 早熟、特长丰豇2000豇豆,植株蔓生,主蔓2节以上均有花序结荚,叶片小三角型(属真正的小叶豇豆品种),优质高产,结荚率极高,对荚多,豆荚淡白色,荚长约80厘米左右,且整齐一致,商品性极好,667平方米产量3000公斤以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豇豆耐热性快速鉴定体系,通过高温胁迫对12个豇豆材料进行热害指数的调查,对其中4个有代表性品种进一步测定细胞膜的相对电导率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不同豇豆品种的热害指数和相对电导率明显上升、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之豇28-2和丰产四号的热害指数、相对电导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幅度均较大、为耐热性较差的品种,丰产二号变化幅度较小、为耐热性较好的品种,宝丰的耐热性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蓝果忍冬果实花青素含量及其合成相关调控基因表达情况,为蓝果忍冬种质的挖掘、利用及花青素的合成调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定性定量分析不同蓝果忍冬品种(蓓蕾、HSY-4和日本-5)果实花青素成分及含量,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3个品种不同成熟期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及转录因子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在525 nm波长下,从成熟蓝果忍冬果实中检测出8种花青素,含量最高的花青素是矢车菊3-葡萄糖,占总花青素含量的76.61%~86.67%,其中蓓蕾的花青素含量最高,达500.14 mg/100 gFW,日本-5最低,为162.79 mg/100 gFW.半转色期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最高,与花青素积累情况相符;PAL、ANS和bHLH基因的表达量随花青素合成积累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蓝果忍冬果实含8种花青素,以矢车菊为苷元的花青素种类最多,其合成相关基因中PAL、ANS和bHLH基因在花青素合成过程中起调控作用.蓓蕾、HSY-4和日本-5的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相似,但品种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化学调控剂对桂味和怀枝荔枝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为生产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晚熟荔枝品种桂味、怀枝为试材,在盛花后50 d分别用Glu 、PP333、TDZ和6-BA进行处理,研究不同化学调控剂对荔枝果实着色、花青苷、叶绿素、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有机酸、Vc含量及果实落果率和单果重的影响.[结果]Glu和PP333处理能提高果皮的花青苷含量,促进果皮叶绿降解,增加果实着色面积,其中1500 mg/L的Glu处理两个荔枝品种的果实花青苷含量最高,达11.86和12.46 U/gFW;TDZ和6-BA处理能降低果皮花色苷含量,抑制叶绿素降解,延缓果实转色,减少着色面积,其中2.5 mg/L的TDZ处理桂味和怀枝的花青苷含量仅为3.59和5.24 U/gFW.Glu和PP333处理能提高两个荔枝品种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促进果实总糖积累,降低有机酸含量.TDZ、6-BA和Glu处理均能减少两个荔枝品种落果,但PP333增加怀枝落果率.TDZ和6-BA处理降低两个荔枝品种可溶性同形物及总糖含量,而果实有机酸、Vc含量和单果重增加.[结论]Glu(1500 mg/L)和PP333(300 mg/L)能促进桂味和怀枝荔枝果皮着色,提早成熟;TDZ(25 mg/L)和6-BA( 100mg/L)能抑制荔枝果实着色,延迟成熟.生产上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化学调节剂进行调控,实现提早或延缓荔枝成熟采收,以减轻荔枝销售压力,增加效果.  相似文献   

14.
长豇豆农艺性状对产量和品质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相关及通径分析研究了构成长豇豆产量各性状间及其与蛋白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结荚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它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侧蔓数、第一侧蔓节位、采收期),均以较大的间接效应,通过单株结荚数而作用于产量的。因此,单株结荚数是决定产量至关重要的性状。 试验还表明,长豇豆主蔓结荚重量占全株产量的70~90%。荚肉的重量是构成豆荚重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占荚重的80%以上。 蛋白质含量与豆荚长度是显著正相关,与单荚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荚长对蛋白质有较大的直接效应,而单荚重是通过荚长的间接效应较大而作用于蛋白质的。因此,荚长是决定蛋白质含量高低的主要性状。且荚长的广义遗传力达93.6%,选择效果好。 因此,在长豇豆选育工作中,注意选择单株结荚数目多,荚肉厚、荚长度长的单株或株系,有利于提高对产量和蛋白质性状的选择效果,可能育成高产量高蛋白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豆角的豆荚与种子中的皂苷含量的差异。[方法]以3个品种豆角的豆荚和种子为原材料,经过醇溶、水溶、萃取等工艺制得粗皂苷,采用libermann-burchard反应和泡沫试验对粗提皂苷进行定性检测,以人参皂苷Rg1为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通过测定粗皂苷的吸光度来计算豆角中不同部位的皂苷含量,并通过方差分析比较豆角豆荚和种子的皂苷含量差异。[结果]对粗皂苷质量和皂苷提取物含量的分析分别表明,不同品种豆角不同部位的皂苷含量有一定的差别;不同品种豆角不同部位的粗皂苷溶液的吸光度不同,在0.20~0.25之间。由绘制各品种豆角不同部位的皂苷含量柱形图和方差分析可知,豆角的豆荚与种子中皂苷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豆荚中的皂苷含量明显高于种子的皂苷含量。  相似文献   

16.
豇豆枯萎病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寻找豇豆抗枯萎病的抗病材料及其准确有效的抗病性鉴定方法,对胚根接种法和剪根接种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对广东省常种的28个豇豆品种(系)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苗期剪根接种法最适宜进行豇豆品种抗性鉴定,该法发病快,方法简单、有效;(2)从28份豇豆品种(系)中鉴定出抗病材料3份,中抗材料12份,感病材料8份,高感材料5份,其中“丰产二号”为优质最抗枯萎病的品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24个菜豆品种和材料的荚和叶对炭疽病的抗性。结果表明,5个品种荚部表现免疫,其中3个品种叶片表现高抗。荚和叶的抗病性具有相关性(r=0.6796)。离体荚喷雾接种法适宜于荚部抗病性鉴定。  相似文献   

18.
菜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沿淮地区广泛种植的41个菜用大豆品种的生育期、株高、茎粗、倒伏性、主茎节数、结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有效荚数、荚长、荚宽、单荚粒数、鲜豆百粒质量等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变异、相关、聚类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1个菜用大豆品种的12个农艺性状均存在较大的变异,其中结荚高度变异最大(变异系数31.41%),荚宽的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为6.45%)。相关性分析表明,除生育期与株高、单株荚数、荚长,荚长与荚宽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5外,其他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小于0.5。通过聚类分析,利用类平均法在欧氏距离5.597 3处可将41个菜用大豆品种划分为4大类群, 各类群的农艺性状差异明显。主成分分析表明,生育期、株高、茎粗、倒伏性、主茎节数、结荚高度及单株荚数等7个农艺性状累计贡献率为87.028 1%,可以反映出菜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鲜食蚕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 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个鲜食蚕豆品种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鲜籽百粒重、百荚鲜重、单株荚数和荚长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27.88%、17.66%、13.66%和11.22%,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仅0.21%);在相关性上,鲜籽百粒重、百荚鲜重和荚长与鲜籽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百荚鲜重、鲜籽百粒重、荚长、荚宽四者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单株荚数、单株荚数与节数、出籽率和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主成分分析上,前2个主成分为产量因子和熟性因子,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94.75%。在性状选择上,首先对变异大的性状进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品种选择时,应注意选择鲜荚较长、鲜籽百粒重和产量均较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分析种植于锑污染农田中的29个品种(系)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的生长及根、茎、叶、荚、籽粒吸收和转运锑的能力。结果表明:常香油3号的单株干质量(126.84 g)远高于其他供试油菜的,具有较明显的生长优势;油菜叶、荚、根、茎、籽粒中锑含量依次降低,叶中锑含量远高于其他器官的,是油菜中锑的主要富集部位,油菜茎、叶、荚、籽粒中锑含量与根中锑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籽粒锑含量与根、茎中锑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说明籽粒中锑主要随着油菜根和茎向上运输而不断积累;南油杂1号和米油518对锑的生物富集系数分别为1.11和0.06,分别为29个品种(系)中最高和最低的,分别属于高积累和低积累品种,它们籽粒中锑质量分数仅为0.38和0.22 mg/kg,两者均可作为锑污染土壤修复的优选油菜品种;茎到叶(TFSL)、茎到荚(TFSP)、茎到籽粒(TFSS)、根到茎(TFRS)、荚到籽粒(TFPS)、叶到荚(TFLP)、叶到籽粒(TFLS)的转运系数依次降低;籽粒锑含量与TFRS呈显著(P<0.05)正相关,与TFPS、TFLS、TFSS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TFSP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说明油菜籽粒锑含量主要决定于荚和叶中锑向籽粒的转运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