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用PCR技术克隆耳鲍(Haliolis asinina)、羊鲍(H.ovina)和多变鲍(H.varia)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的片段,并将PCR产物直接进行测序,得到长度530bp左右的片段。将这些序列与杂色鲍(H.diversicolor diversicolor)、九孔鲍(H.diversicolor supertexte)、大鲍(H.gigantea)、盘鲍(H.discus discus)、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等5种鲍的相应片段进行序列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种鲍间16S rRNA基因的序列同源性较高,同源性范围为87.36%~90.77%,这说明鲍的这段基因片段在遗传过程中比较保守。序列的A+T含量约为56.68%,G+C含量约为43.32%。8种鲍序列的主要核苷酸变异位点集中在1-25bp、240-290bp和320~370bp3个区域。在序列的变异碱基巾,碱基的转换大大多于碱基的颠换,转换与颠换之比达到2.33:1,遗传距离的范围为0.002-0.128。用UPGMA法和NJ法绘制出8种鲍的系统发育树。结论认为,大鲍、皱纹盘鲍和盘鲍之间的遗传差异水平为亚种间的差异水平,台湾产的九孔鲍与大陆沿岸产的杂色鲍之间的差异仅仅是种群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吴宙  周丽青  迟长凤  吴彪  孙秀俊  刘志鸿  赵丹  于涛  郑言鑫 《水产学报》2024,48(1):019310-019310
为探讨近三十年来我国皱纹盘鲍养殖模式对群体遗传结构产生的影响,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 (COⅠ)基因和细胞色素b (Cytb)基因分析了定殖漳州的群体、大连培育蓬莱越冬群体、荣成培育福建越冬群体及长山列岛 (砣矶岛、大钦岛、南隍城岛)皱纹盘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在259个个体730 bp的COⅠ序列片段中检测到48个变异位点和30个单倍型,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586~0.897,核苷酸多样性为0.0056~0.0081。259个个体730 bp的Cytb序列片段中检测到59个变异位点和32个单倍型,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605~0.909,核苷酸多样性为0.0077~0.0120。基于COⅠ和Cytb基因的群体间Fst值以及AMOVA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并且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现行的皱纹盘鲍北鲍南养模式加强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使不同遗传背景的种群二次接触,导致皱纹盘鲍6个群体均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而各养殖群体中的不同选育条件则可能是造成显著遗传分化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对分属南北沿海的6个皱纹盘鲍群体的遗传评估将为我国皱纹盘鲍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养殖模式对遗传结构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皱纹盘鲍和盘鲍南方养殖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4对微卫星引物分析了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和盘鲍H.discus discus在福建和广东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4个养殖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750~5.5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941~3.88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41~0.698,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456~0.62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0.558~0.645,其中惠来盘鲍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东山盘鲍遗传多样性最低。AMOVA分析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为总遗传变异的4.78%,但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FSC=0.048,P<0.001)。群体间NEI氏遗传距离为0.084~0.186,UPGMA聚类分析表明,东山盘鲍与惠来盘鲍群体间亲缘关系最近,并与惠来皱纹盘鲍聚为一类,东山皱纹盘鲍与其它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远。皱纹盘鲍和盘鲍南方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有利于遗传选育,但与野生群体相比等位基因有所丧失。  相似文献   

4.
不同倍性团头鲂群体的线粒体DNA 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来自5个不同倍性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群体(4n-F1、正交3n、反交3n、异源3n、二倍体2n)57个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细胞色素b基因、16S rRNA基因和COⅡ基因序列,通过对这4段基因序列的联合分析,研究了5个不同倍性团头鲂群体的遗传变异。这4个基因片段的长度分别为:控制区937bp,细胞色素b基因1140bp,16S rRNA基因片段564bp,COⅡ基因片段642bp。将4个基因片段合并为1条总长度为3283bp的片段:在这条3283bp片段中,T、C、A、G4种核苷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18%、25.45%、30.71%、16.66%。57个个体中确定了55种单倍型,未发现群体间有共享的单倍型,五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在0.9848-1.0000之间,显示不同倍性团头鲂群体内单倍型类型丰富。5个群体内各序列平均核苷酸差异数(目在8.000-24.273之间,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在0.2483%~0.7866%之间:群体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039~0.0106,显示不同倍性团头鲂群体遗传多态性丰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和核苷酸序列间平均遗传距离在5个群体间的变化趋势一致,由大到小依次为反交3n、异源3n、正交3n、同源4n-F1、二倍体2n。而且,反交3n、异源3n、正交3n和同源4n-F1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以及核苷酸序列间平均遗传距离均显著大于2n群体(P〈0.05)。结果表明,反交3n、异源3n、正交3n和同源4n-F1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显著高于2n群体。[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222-229]  相似文献   

5.
采用皱纹盘鲍大连群体与盘鲍日本群体进行杂交育苗试验和鲍苗种生产。结果表明,皱纹盘鲍和盘鲍正、反交组合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低于两亲本自交组,而其苗种成活率高于两亲本自交组(提高达20%以上);皱纹盘鲍和盘鲍的正、反交组合鲍苗的生长情况是,其平均壳长明显高于两亲本自交组鲍苗的平均壳长,最长达2.01 cm ;皱纹盘鲍与盘鲍作为亲本进行鲍苗种生产,经160 d培育,共培育出鲍苗种2020.75万只(平均壳长2.01 cm ),鲍出苗量平均4345.7只/m2。通过鲍种内杂交的育种方法,可以达到改良和优化鲍种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九孔鲍选择群体F1的选择反应与现实遗传力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aquatili)养殖群体与日本野生群体杂交子二代为选育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九孔鲍的选择育种研究,以估计该养殖群体的选择反应与现实遗传力。截断选择壳长最大的10%个体作为选择组亲本(SS),从基础群体中随机抽取相同数量的个体作为对照组亲本(sc),选择强度为1.755,结果表明,选择组与对照组在卵径、受精率方面无显著的差别(P〉0.05),但选择组在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幼体成活率及稚贝早期生长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长优势(P〈0.05),选择组50日龄的稚鲍成活率达到35.07%,显著大于对照组23.62%(P〈0.05),40—270日龄的选择组壳长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变化范围分别为13.64%~81.88%和0.21~0.53,平均为31.63%和0.36,选择组平均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研究初步显示,养殖群体的选择反应极显著,群体选育是养殖九孔鲍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关于玛瑙鲍的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择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变异个体--贝壳为红色的玛瑙鲍(Agate Abalone)作亲体,进行人工繁殖的培育。发现在性产物排放诱导率、孵化率、幼虫附着率和稚鲍生长等方面,玛瑙鲍与皱纹盘鲍大致相同。但稚鲍对不良环境(如赤潮)的抗性,玛瑙鲍明显强于皱纹盘鲍,32d存活率,前者为63.1%,后者为34.3%。LDH电泳图谱显示,玛瑙鲍内脏组织中LDH活性较高,而被  相似文献   

8.
皱纹盘鲍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皱纹盘鲍为我国北方的重要养殖品种,但随着养殖规模与密度的不断扩大,因种质退化等原因导致暴发性病害频发。因此,皱纹盘鲍的遗传改良研究对于皱纹盘鲍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本文对我国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生物学特征、微卫星标记、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雌核发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皱纹盘鲍遗传育种的方法和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皱纹盘鲍养殖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军 《水产科学》1995,14(3):33-34
皱纹盘鲍养殖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刘亚军(辽宁省海洋渔业开发中心大连1l6013)关键词:皱纹盘鲍,养殖,饵料皱纹盘鲍(H.discushannaiZno)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海产贝类。国内从育苗到养成已形成一定规模,网笼养鲍法正在推广,产量有逐年上升的趋...  相似文献   

10.
泥鳅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对4个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群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进行比较,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和控制区的结构。结果显示,用于分析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片段序列为918~920bp。32个序列中共发现了56个多态位点,其中32个转换位点,19个颠换位点,5个转换与颠换同时存在的位点,定义了32种单倍型。同时对控制区结构进行分析,识别了其终止序列区(ETAS)、中央保守区(CD)和保守序列区(CSB)的关键序列。4个地理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核苷酸多样性(Pi)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0.992、0.012和10.698。群体间的平均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Kimura 2-parameter distance,K2-P)、遗传分化指数(Fst)、基因交流值(Nm)和分子方差分析(AMOVA)均表明4个泥鳅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基因交流贫乏。利用核苷酸序列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揭示4个群体分为2个谱系,除范县群体外,其余各群体间相互交叉聚集。  相似文献   

11.
黄鳝(Monopterus albus)H-Y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自制的抗H-Y血清,对黄鳝进行脾淋巴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各发育时期的性腺,脑,脾及肌肉组织,结果如下:(1)雄性有H-Y抗原存在,雌性无;(2)性逆转过程中,H-Y抗原从雌性到雄性是从无到有逐渐递增的;(3)黄鳝经17α-甲基睾酮处理后,雌性,间性,雄性三个发育阶段H-Y抗原的存在状况并未发现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2.
根据已发表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HA基因全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对禽流感病毒新疆株A/Goose/XJYL/10/2003(H5N1)提取RNA,经RT-PCR扩增后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获得长为1758bp的HA全基因序列。序列测定后,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株与广东、香港和东南亚等不同地区的H5N1禽流感病毒HA的核甘酸序列的同源率很高,其氨基酸切割位点附近具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特征。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新疆株为独立分支,属于欧亚种系。  相似文献   

13.
杂色鲍与九孔鲍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天凤 《南方水产》2006,2(2):64-67
杂色鲍和九孔鲍是我国南方鲍养殖业的主要对象,九孔鲍与杂色鲍的分类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文章综述了我国杂色鲍和九孔鲍在形态学、染色体核型、生化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方面种质研究的主要进展,得出二者间差异属于种群差异,台湾的九孔鲍和大陆的杂色鲍的种质差异达不到亚种水平的结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合理引种及保护原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流域地处我国高寒地区,地理环境和鱼类区系组成特殊,形成了许多特有的名贵经济鱼类,为我国的渔业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本文简要概述黑龙江流域的鱼类资源、黑龙江省渔业发展现状,以及主要经济鱼类的养殖状况,分析讨论黑龙江鱼类的生物学种质特点,以及目前名优鱼类的市场需求,并针对黑龙江鱼类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叉尾斗鱼关睾虫(单殖亚纲)病的鳃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的大钩关睾虫(Heteronchocleidus magnihamatus Zhang et Ji)和小钩关睾虫(H.buschkieli Bychowsky)病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关睾虫寄生于叉尾斗鱼的初级鳃丝及鳃小片,轻度感染时,病变不明显,导致部分鳃丝组织完整性受到破坏;中度感染时,鳃丝组织增生、融合,有大量黏液细胞浸润,鳃小片与窦状隙分离,形成空隙;重度感染时,鳃丝组织细胞解离、空泡化,呼吸上皮与毛细血管分离严重,形成空腔。  相似文献   

16.
龚才伟 《畜禽业》2019,(7):83-84
H7N9流感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H7N9亚型流感病毒仅在禽间发现,对家禽无致病性和人均无致病性~([1])。由于繁复的家禽流通网络,加速了病毒间的混合与重配,让病毒不断寻找最具适应性的基因组合,从而导致高致病H7N9变异毒株的出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3月底通报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人感染H7N9病例,上海市和安徽省共发现3例人感染H7N9流感,自此我国人感染H7N9流感病毒便拉开序幕~([2-3])。农业部2017年3月24日官方通报湖南永州一蛋鸡场发生H7N9疫情,至此禽感染高致病性H7N9流感病毒也拉开序幕,据通报我国2017年家禽共发生9起H7N9疫情,每一起疫情发生后都会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重创。人们谈"禽"色变,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该病自发现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无论是从养禽业的蓬勃发展还是从公共卫生安全,做好H7N9流感的免疫、监测和剔除势在必行。通过对H7N9流感病毒的分析以及如何做好家禽H7N9流感病毒的预防与剔除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供兽医工作者和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日本盘鲍与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1998年于山东省蓬莱市用10只日本盘鲍与300只皱纹盘鲍,在220m^2的育苗水体中培育出平均壳长14.7mm的杂交鲍苗143.8万只,6500只/m^2,;在580m^2的育苗水体中培育出平均壳长11.9mm的皱纹盘鲍自交鲍苗177.9万只,3100只/m^2。杂交鲍苗的壳和存活率明显大于我国的皱纹盘鲍自交鲍苗。  相似文献   

18.
19.
在不同的温度下,测定了中国血蛤、双线血蛤肝脏组织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和过氧化氢酶酶(CAT)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中国血蛤和双线血蛤肝脏中3种酶的最适温度均为加℃.双线血蛤ACP、ALP和CAT的酶活力分别为(61.5±1.78)U、(21.4±1.23)U、(218.7±5.49)U;中国血蛤ACP、ALP、CAT的酶活力分别为(67.7±1.21)U、(22.4±1.36)U、(267.7±6.23)U.温度为20~40℃,3种酶活力上升,至试验最高温度40℃,酶活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