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介绍了宁夏彭阳县水资源现状,并且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为核心,提高农业的产出和效益为目标,开展了抗旱优良作物品种的筛选、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旱作农田微集流蓄水增产技术试验示范、覆盖保墒技术试验示范、化控技术节水新技术试验示范、主要作物的补充灌溉技术示范、水肥耦合技术试验示范、坡改梯土壤扩蓄增容技术推广,耕作技术试验示范、轮作、间作技术示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持续增产技术及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是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资源特点、田间基础设施条件和作物需水特征,以集雨保墒为核心,把雨水和灌溉有机结合,形成工程设施节水、农艺节水、化学节水、管理节水等诸多环节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实现"蓄—集—保—节—用"一体化,增强农业抵御干旱能力,实现节水增效的目标。针对不同地区气候和耕地特点,推进农田节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汉中市地理方位及生态环境概况,概述了旱作节水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包括依托自然降水资源,利用好储水设施;综合运用旱作节水技术;加大财政资金补贴力度;加强旱作节水推广宣传覆盖面,大力推广土壤保水剂替代地膜覆盖,半膜覆盖替代全膜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配套使用水溶肥、液体肥,水肥一体滴灌、喷灌和微喷灌等节水技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以期为该地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综合运用生物、农艺、农机、田间工程及信息管理等技术措施,充分集蓄降水,最大限度提高降水保蓄率、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同步改善。围绕玉米、棉花生产,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重点推广农田综合节水技术、覆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等节水增效技术:围绕蔬菜、瓜果等生产,配置滴灌等现代节水设备.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大幅度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的同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减少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5.
《油气储运》2009,(11):22-26
农田节水与旱作农业技术 农田节水与旱作农业技术是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资源特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和作物需水特征,补充完善田间微工程和设备,配套农艺节水技术和节水灌溉制度,形成工程设施节水、农艺节水、化学节水、管理节水等诸多环节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研究方向旱作节水研究团队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作物高产高效为研究目标,以建立生物节水与农艺节水相结合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构建抗逆丰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为研究方向,重点开展了半干旱区水肥联合调控技术、蓄水保水技术,湿润区丰  相似文献   

7.
水肥一体化是将微灌与施肥有机结合的一项农业新技术,主要利用微灌系统,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对作物不同生育期的需水、需肥规律进行需求设计,在一定的时期将水分和肥料按比例配成肥液直接提供给作物,使水和肥料在土壤中以优化的组合状态供应给作物吸收利用.水肥一体化具有节水、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施肥时间及用工量的投入、改善土壤微环境的特点,是目前农业生产上提高水肥利用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推动农田节水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浙江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笔者以杭嘉湖平原稻田为例,分析了浙江水资源状况、农田节水与水肥一体化的意义,探索分析稻田节水的主要途径与方法。研究结果得出:农田可采用价格低廉且对水质要求低的常压软管灌溉系统实现节水节肥,并提出了稻田的水肥技术方案。开展稻田节水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即适应现代农业简约、规模经营需求,又有助于实现农业的节水减排增效和防洪排涝,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将是“五水共治”工程在浙江农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9.
秸秆覆盖具有培肥土壤、节水和丰产等多种其他农业措施无法替代的经济和环境优势,是旱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之一。为此,本文作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阐述了不同秸秆覆盖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微生态环境、土层小气候、农田杂草、土壤生物及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指出在今后秸秆覆盖研究中应加强的领域,以期为农业生产中秸秆覆盖方式的合理运用、覆盖效益的充分发挥、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作物产量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0.
大棚樱桃番茄水肥一体化水分与养分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棚樱桃番茄水肥一体化技术水分与养分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技术与传统的灌水施肥相比,减少了水分下渗和养分的移动淋失,协调和满足作物生长对水肥的需求,达到节水、节肥的目的,较好地解决土壤养分富集和盐渍化问题;控制由于过量施肥造成的地下水及土壤环境的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短缺状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推动农田节水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浙江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笔者以杭嘉湖平原稻田为例,分析了浙江水资源状况、农田节水与水肥一体化的意义,探索分析稻田节水的主要途径与方法。研究结果得出:农田可采用价格低廉且对水质要求低的常压软管灌溉系统实现节水节肥,并提出了稻田的水肥技术方案。开展稻田节水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即适应现代农业简约、规模经营需求,又有助于实现农业的节水减排增效和防洪排涝,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将是"五水共治"工程在浙江农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12.
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一种农业新技术,主要将施肥与灌溉融为一体,在这个基础上按照作物生长需求均匀、定量、定时、按合适比例地为作物根系供肥、供水的农业技术,使根区土壤保持适宜的湿度和疏松度,从而提升养分利用率。由于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具有省工省时、节水省肥等特点,所以在农业领域中受到广泛青睐且获得推广运用。本文立足于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要点分析,针对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膜下滴灌是根据作物水肥需求规律,以肥调水、以水促肥,使水和肥料在土壤中以优化组合状态供应给作物吸收利用,实现水肥同步管理,提高水肥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的一项农业生产技术,它具有高效节水、增产增效等特点。本文作者介绍了避雨栽培下芦笋膜下滴灌管理技术,并从避雨大棚建造、膜下滴灌设计、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为芦笋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省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山西省自2018年实施有机旱作农业以来,重点围绕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品牌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八大工程进行了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道路。本文基于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的实施情况,总结了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对策,以期为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作物水肥耦合产量效应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肥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关键,能否充分发挥水肥的增产效应对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更好地协调水肥关系,以达到合理经济地利用水分和养分是农业研究的目的.按作物种类进行归纳,并对多种作物水肥产量效应模型进行了总结,发现干旱缺水以水为主效,底墒充足和降水丰富时,水肥配合存在阈值反应,养分和水分之间以及两者耦合与作物之间存在着协同、顺序加和及表观拮抗等作用.  相似文献   

16.
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是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向,而利用轮作、施肥、耕作、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积极培肥土壤,是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重要方面。肥沃的土壤,单位面积产量高,适应作物种类多,耕作、栽培、播种的适宜期限长,省水、省工、省肥,劳动生产效率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旱涝等自然灾害对作物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水肥一体化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现代农业最重要的农业技术之一,从根本上改变了灌溉和施肥的方式,实现了渠道输水向管道输水转变、浇地向浇庄稼转变、土壤施肥向作物施肥转变、水肥分开向水肥一体转变。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与常规灌溉和施肥相比,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节水50%以上、节肥20-30%,这对干旱缺水的新疆来说尤为重要,是实现省工、节水、节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发展前景看好。本文就“水肥一体化”发展谈几点体会,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早作节水农业是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措施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核心.合理安排农业布局和种植结构应用节水保墒技术,采取防旱抗旱措施,最大限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率,保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它包括种植制度的选择、土壤蓄水保障,培肥地力,耐旱作物品种选育及旱作栽培耕作技术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节水、节肥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是一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云南省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氮、磷的流失问题,探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和措施。节水灌溉技术、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既可节水、节肥,提高农业抗逆能力,也可有效控制面源污染源氮、磷,适合云南省山地农业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旱作农业,随着旱作农业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旱作农业技术有了长足发展.20世纪70~90年代,甘肃在旱作农业、农田整治、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抗旱节水或耐旱作物的品种选育及早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等都得到重视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旱作区农业生产条件.这些旱作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对旱作农业区稳产、高产和生态环境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