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2篇
基础科学   5篇
  5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林康养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3.
农产品产地是农产品的直接来源,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安全状况直接决定着农产品质量的高低,因此,对产地环境安全进行研究和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用文献综述法和综合分析法从环境安全的内涵出发,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对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9个功能指标,对湖北省三峡地区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湖北省三峡地区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36.66亿元·年-1。其中,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3项功能价值量最大,分别占该地区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34.94%,30.45%和29.00%;阔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最大,占该地区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37.54%。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阔叶林在湖北省三峡地区天然林生态系统中具有突出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油菜茎杆直接还田,对免耕直播单季晚稻成苗率有一定的影响,茎杆还田量5.4~7.2 t/hm2处理的成苗率明显降低。但利用单季晚稻分蘖力强、生育期长的特性,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油菜茎杆还田量(折干重)以5.4 t/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6.
创新型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创新素质和协作精神的良好模式。以不同施肥水平对玉米农艺性状及品质影响实验项目为例,介绍了项目设计的基本思路、实验目标、组织实施,并分析了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园林树木学课程具有描述性内容多,直观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完善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东粳3是通化市富民种子公司以通育211为母本,以秋光为父本进行品种间杂交,经多代杂交选育的优良品种。2009年参加吉林省中熟新品种筛选试验,2010~2011年参加吉林省中熟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2年2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  相似文献   
9.
稀酸预处理改善玉米秸秆酶水解性能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在稀酸预处理提高玉米秸秆在纤维素酶酶解阶段提高纤维素转化率的机制,利用一系列的检测方法:FT-IR、XRD、SEM和比表面积分析仪分析了预处理前后玉米秸秆在形态学和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的变化.在经过稀酸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在纤维素酶酶解阶段其纤维素转化率有较大的提高,经过170℃,60 min,固液比1∶15(g∶mL),1.00 g/mL酸质量浓度的条件预处理后,从31.88%提高到95.74%.XRD结果显示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的结晶度有所增加,从原料的37.8%增加到58.7%,但是当预处理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结晶度没有较大的变化,基本维持在58%.玉米秸秆的表面结构在稀酸预处理后,原来的光滑表面变得粗糙、多孔,这样的表面有利于纤维素酶与玉米秸秆的接触,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的比表面积有很大程度的增加,经过170℃,60 min,固液比1∶15,1.00g/mL酸质量浓度的条件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的比表面积从0.329 m2/g增加到2.878 m2/g,这都有利于改善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作用,增加纤维素转化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皆伐与刀耕火种是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人为干扰方式。本研究旨在比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两种干扰后群落的动态恢复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机制,以期为森林植被保育和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依托不同干扰后恢复20与40年群落内所设立的98个样地,在径级划分的基础上对群落基本特征采用物种多度格局、物种组成、稀疏化丰富度及多度进行描述,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上述特征在不同恢复群落间的差异性。结果不同恢复群落的多度与稀疏化丰富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在中、小径级植被当中,皆伐后恢复20年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弃耕地恢复20年群落;不同恢复过程中植被多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弃耕地恢复过程具有更明显的多度变化,且在不同径级中均达到显著水平。虽然不同恢复的20 ~ 40年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异性均达到极显著(P < 0.001),但小径级植被较能反映这种变异,同时也能反映物种生态对策的转变。此外,弃耕地恢复过程中上述特征更明显。物种多度格局关系显示,弃耕地恢复群落的优势种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地位,而采伐恢复过程中物种间的多度差异明显减小。结论皆伐后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能在短期内展现较高的恢复速率,而弃耕地恢复则在短期受阻后才体现出该特点。这可能与干扰对生物与非生物资源的影响程度有关,表明刀耕火种对群落恢复的影响深远。此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经历干扰后物种组成的恢复缓慢,但具有一定的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