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唇(鱼骨)池塘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唇鲋夏花培育、1龄秋片苗种培育和2龄秋片苗种培育生产性试验.夏花培育池0.67 hm2,轮虫高峰期下塘唇(鱼骨)水花鱼苗10万尾.经24 d培育,鱼苗的平均全长达34.92 mm,增长4.04倍,平均体质量达0.285 g,增长142.5倍,鱼苗在22日龄后体质量增长较快,出塘唇(鱼骨)夏花8.2万尾,成活率82%.1龄秋片苗种培育试验池塘面积0.27 hm2,放养夏花8万尾(平均全长2.58 cm),经142 d培育,平均全长达16.62 cm,增长6.44倍,平均体质量达37.88 g,增长291.38倍,出塘秋片鱼种6.248万尾,成活率78.1%,饵料系数2.5.2龄苗种培育池塘0.2 hm2,放养1万尾(平均体质量15.6 g),经101 d饲养,平均全长达18.21 cm,增长1.56倍,平均体质量达56.66 g,增长3.63倍,出塘唇(鱼骨)鱼种9960尾,成活率99.6%,饵料系数2.2.  相似文献   

2.
唇(鱼骨)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唇(鱼骨)野生亲本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在水温19.0~21.0 ℃时一次性注射LHR-A2、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18~21.5 h;2005~2006年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及人工授精、流水孵化、豆浆法培育鱼苗等方法,共催产雌鱼44尾,平均催产率81.5%,共计产卵45.7万粒,平均受精率82.6%,孵化率77.4%,共孵出鱼苗24.5万尾.鱼苗经25~30 d豆浆法培育后可达3 cm以上,平均成活率为65.5%,共培育夏花15.1万尾.  相似文献   

3.
黄顙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颡鱼人工繁殖、鱼苗集约化培育、大规格鱼种培育等两年的规模化试验和开发生产,2002年共繁殖黄颡鱼苗601.3万尾,平均受精率82.7%,平均孵化率41%,其中最后三批共187.4万尾鱼苗育成2.5cm左右夏花135.4万尾,平均成活率为72.3%,平均每平方米生产夏花3890尾,育成36尾/kg规格的黄颡鱼种28850kg,平均成活率76.9%,平均亩产鱼种381kg。  相似文献   

4.
翘嘴红鲌夏花培育采用肥水下塘、豆浆与水花料投喂的育苗方法,简易可行,共投放水花鱼苗160万尾,经28天培育,夏花鱼种平均全长2.96cm,获夏花鱼种131.5万尾,成活率82.2%。每667m~2放养夏花鱼种1.5万尾,采用单养结合驯化摄食膨化颗粒料的饲养方式,经过5个月的饲养,冬片鱼种个体平均体重13.1g,平均全长12.77cm,成活率达95%。  相似文献   

5.
对唇鱼骨(Hemibarbuslabeo)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唇鱼骨野生亲本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在水温19·0~21·0℃时一次性注射LHR-A2、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18~21·5h;2005~2006年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及人工授精、流水孵化、豆浆法培育鱼苗等方法,共催产雌鱼44尾,平均催产率81·5%,共计产卵45·7万粒,平均受精率82·6%,孵化率77·4%,共孵出鱼苗24·5万尾。鱼苗经25~30d豆浆法培育后可达3cm以上,平均成活率为65·5%,共培育夏花15·1万尾。  相似文献   

6.
购进翘嘴红鲌夏花30万尾,经过5个多月培育,获平均13.8 cm的大规格鱼种25.6万尾,鱼种的平均成活率为85.3%。  相似文献   

7.
郐明  孙树德 《水产科学》1999,18(6):38-39
本次试验利用塑料大棚水泥地面积450m^2,将20万尾异育银鲫水花培育成优质夏花。培育期为27d,共出夏花鱼种18.2万尾,成活率达91%,平均体长超过3.0cm,产值18200元,纯利润7000元。  相似文献   

8.
2006年我们承担县科技局下达《团头鲂"浦江一号"引进养殖技术》课题项目,从上海松江鱼种场引进团头鲂"浦江一号"新品种乌仔鱼苗5万尾,投入池塘培育出塘夏花4.36万尾,成活率达87.2%。池塘春片培育,平均亩投放夏花6000尾,出塘5474尾,成活率达91.2%。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黄颡鱼人工繁殖、鱼苗集约化培育、大规格鱼种培育等两年的规模化试验和开发生产,2002年共繁殖黄颡鱼苗601.3万尾,平均受精率82.7%,平均孵化卒41%,其中最后三批共187.4万尾鱼苗育成2.5cm左右夏花135.4万尾,平均成活率为72.3%,平均每平方米生产夏花3890尾,育成36尾/kg规格的黄颡鱼种28850kg,平均成活率76.9%,平均亩产鱼种381kg。  相似文献   

10.
采用池塘肥水培育法培育长吻鮠夏花鱼种。试验结果:放养规格为0.7cm~0.9cm的长吻鮠仔鱼,放养密度5万尾/667m2~8万尾/667m2,经1.5个月左右的培育期,长吻鮠夏花鱼种平均规格达4.0cm~5.6cm,平均成活率61%。  相似文献   

11.
选择从钱塘江捕捞的成鱼和人工养殖的成鱼作亲鱼,进行了细体拟鳞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试验.亲鱼在池塘内强化培育至性成熟,在繁殖季节,注射HCG+LHRH-A2+DOM催产激素,采用干法人工授精、网板附卵孵化,结果共获受精卵78.8万粒,平均受精率78.6%;孵出鱼苗47.9万尾,平均孵化率60.8%.经培育,获体长3.0~4.0 cm的夏花鱼种24.7万尾,平均成活率58.8%.  相似文献   

12.
翘嘴鳜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5月开展了翘嘴鳜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试验,催产10组,催产率100%,获受精卵65万粒,受精率85%,出苗52万尾,孵化率80%,育成乌仔36万尾,夏花22万尾,成活率42.3%。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m~2的小试验池和0.267hm~2的池塘开展台湾泥鳅夏花培育及成鳅养殖试验。小试验池夏花泥鳅苗成活率约为35%;成鳅总产量1872.5kg,平均规格50.4g/尾,成活率70.1%。0.267hm~2的池塘成鳅总产量510.6kg,平均规格85g/尾,成活率约76.2%。  相似文献   

14.
翘嘴红舶夏花培育采用肥水下塘、豆浆与水花料投喂的育苗方法,简易可行,共投放水花鱼苗160万尾,经28天培育,夏花鱼种平均全长2.96cm,获夏花鱼种131.5万尾,成活率82.2%。每667m^2放养夏花鱼种1.5万尾,采用单养结合驯化摄食膨化颗粒料的饲养方式,经过5个月的饲养,冬片鱼种个体平均体重13.1g,平均全长12.77cm,成活率达95%。  相似文献   

15.
三角鲂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1988年6月—1991年7月三角鲂苗种培育试验,并根据苗种阶段性生物学特性,提出了苗种培育时应注意的技术环节。试验中,鱼苗培育采用3种不同的放养密度:12.5万尾/亩、10.9万尾/亩、11.1万尾/亩,经24—29天的饲养,分获夏花鱼种8.25万尾/亩、4.72万尾/亩、8.89万尾/亩,其成活率分别为50%、43.3%、80%;大规格鱼种培育的放养密度为0.5万尾/亩,经94天饲养,获三角鲂215kg/亩,鱼种平均全长15.8cm,尾均重44.8g,成活率90%.饵料系数:精饲料1.74,青饲料1.62。  相似文献   

16.
瓦氏黄颡鱼夏花集约化、规模化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瓦氏黄颡鱼的夏花培育是指将卵黄苗育成2.5~3.0cm规格苗种的过程,是瓦氏黄颡鱼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成败的关键.目前采用大塘培育瓦氏黄颡鱼夏花成活率低,通常仅30%左右;虽然采用小水体、高密度、全人工投喂浮游动物培育瓦氏黄颡鱼夏花是一种成功的培育方式,但有时受到饵料生物来源限制,影响培育规模和数量,成为制约瓦氏黄颡鱼养殖的主要障碍.2003~2004年,我们在武汉市东西湖基地开展了集约化、规模化培育瓦氏黄颡鱼夏花试验研究.试验突破传统的浮游生物及肥水下池方式,采用水泥池微流水增氧与全价粉状配合饲料饲喂相结合方式,取得平均成活率96.7%,一次批量生产50万尾以上的成果,现将试验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用孵化环道培育斑鳜夏花,共进行18d的培育,育出夏花21万尾,成活率77.8%,夏花的规格为0.063g(全长2.8cm)/尾。探索出催产饵料鱼与斑鳜开口时间相配套的技术措施。用1.2亩池塘进行秋片培育,饲养期共66d,秋片平均规格为11.8g/尾,成活率为81.4%,饲料系数6.62。出塘14652条,单产144.1kg/亩(12210尾/亩),总产172.89kg;增重倍数187倍。特定生长率3.7;产值34578元,利润11848元,亩利润9873.33元/亩。投入产出比为1:1.52。  相似文献   

18.
2004~2007四年内分别进行了池塘培育岩原鲤夏花和鱼种试验。均采用单养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夏花培育以每667胛放养水花鱼苗2万尾~4万尾效果最好,30天左右可养成3cm--4cm规格(夏花),其成活率可达86%以上:鱼种培育,以每667肝放养夏花3000尾~10000尾效果最好,养殖180天,其平均规格可达32g/尾以上,产量较高,成活率可达82%以上。岩原鲤鱼苗的开口饵料为轮虫,在全长3cm前,食物以水中的浮游动物为主,吞食:2cm-4cm为食性转化阶段,转为摄食底栖动物和有机腐屑,对人工配合饲料也具有较高的喜食性。岩原鲤抗病力较强。在做好预防工作的前提下,几年的苗种培育过程中未出现大的病害。  相似文献   

19.
方美娟  李智强  陆红法 《水利渔业》2005,25(5):18-18,30
网箱规格5m×5m×2.5m,放养规格3~4cm的花(鱼骨)夏花鱼种,放养密度1200~1800尾/m2,投喂粗蛋白质量分数38%~42%的人工配合饲料,经5个月养殖,花(鱼骨)冬片总体平均规格14.8g/尾,平均成活率92.3%,平均单产13.6kg/m2,平均饲料系数1.31,单位平均净收入为535.4元/m2.  相似文献   

20.
呼兰县渔业生产开发公司许卜渔场从1991年开始每年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购入高寒鲤鱼水花150万尾,以肥水下池发塘,经过10~15天培育,出池3.3cm以上规格夏花120万尾。几年来水花发塘成活率达80%以上,除自用以外,大部分外销。本场鱼种培育亩放高寒鲤鱼夏花3500尾,搭配花、白鲢、草鱼夏花1600尾,在无增氧设备的情况下,以驯化养鱼方式饲养,培驯大规格鲤鱼鱼种,鱼种出池规格达100~150g,平均规格为120g。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