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庆阳市和平凉市15个县(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耕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根据因子分析综合得分结果,对各县(区)的耕地集约利用度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庆阳市和平凉市各县(区)耕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差异较大,其中:西峰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得分为0.914 09,而华池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低,得分-0.615 11.根据各县(区)4个公因子的得分结果,探讨了影响各县(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短板因素和提高各县(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集约状况进行评价和比较。研究表明,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环境因子、土地利用因子及社会生活因子方面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总体而言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东北部高于西南部,沿海高于内陆,除温州市以外其他10个地级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均在均值附近波动。其中,温州市土地利用状况极为粗放,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江西省宜春市为例,通过构建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土地利用强度三个方面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法,对宜春市各县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综合排名,并探讨了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宜春市各县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但是差异不大,且地域性明显;宜春市各县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因素各有不同,集约利用水平均有一定的提升空间;TOPSIS方法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以湖北省县级城市为研究对象,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湖北省96个县、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测度,运用系统聚类法对评价结果分级。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县、市、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差距较小,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为均衡;湖北省县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形成中部高、东西部两侧略低的格局,主要原因是受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土地管理部门制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土地利用可持续水平4个准则层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雄安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不高,可挖掘潜力巨大。依据新区各县土地利用情况与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发展对策与建议,为雄安新区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贵州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中选取代表样区,研究贵州土地集约利用变化规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多因素综合评判法对5个代表样区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贵州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普遍较低,综合分值除小河区达到0.9267外,其余地区均低于0.5;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较大,综合分值最高的小河区和最低的沿河县相比,达5.73倍;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在指标体系中权重值达0.4626,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土地集约用地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市县域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哈尔滨市下辖10县(市)为研究区,从系统角度,基于研究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现状,构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定量计算和分析1999~2008年10年间哈尔滨市下辖10县(市)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各县(市)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趋势各异;各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差异显著,总体呈现西部高,南部次之,东北部偏低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为综合评价天山北坡经济带市县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在分析天山北坡经济带市县土地利用结构的基础上,选取了土地利用投入强度、利用程度、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持续状况四方面的14个与土地集约利用密切相关的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用聚类分析对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较低,划分出的三大类型区和五个等级土地集约利用区及各类型区土地利用举措,为研究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一个很好模式区域(带).  相似文献   

9.
荥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荥阳市各个乡镇的土地为评价单元,从土地产出率、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可持续度4个方面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荥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荥阳市各乡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梯度分析,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域今后的土地利用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四川省成都及17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结合四川省实际,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度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对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度整体偏低,区域差异明显;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呈现出低-高-低的特征;地形、城市地均GDP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度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了提高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莫厚杰  周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938-9941
以广西河池市11个县城作为评价单元,从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投入强度、可持续利用水平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确定权重,利用加权函数法计算综合评价分值,然后根据综合评价分值的大小将河池市11个县域分为3大土地集约利用型,即集约利用型、适度利用型和粗放利用型,最后针对河池市各县实际情况提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法的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土地利用详查数据,以全国2 475个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对我国县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研究,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进行结果检验,根据研究结果概述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根据全省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的主导方式、土地资源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用主成份分析法选择了11个土地利用分区因子;根据这些因子在各县(市、区)指标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应用模糊聚类模型按二级分类形式将江西省的土地利用划分为6个一级区和15个二级区。  相似文献   

14.
以3个时期(1995、2000和2007年)Landsat 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于ArcGIS对DEM派生的地形因子和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叠加分析,得到不同地形因子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情况,进而定量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耕地和林地面积之和所占的比例最大,3个时期分别为81.63%、82.07%和79.35%;1995—2007年间,未利用地和草地面积持续减少,居民工矿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在平坡、第一高程带和无坡向区域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平坡和无坡向是其优势区域,面积百分比均大于60%,且2000年的面积比例最大,2007年的最小;林地在不同海拔和坡度都有分布,半阳坡和半阴坡为其优势区域,2007年的面积比例最大,1995年的最小;水域、居民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受坡向的影响较小,但随着高程和坡度的增加面积减小。  相似文献   

15.
以人粮关系为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土地资源承载力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期间,关中-天水区县域尺度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差异性。结果表明,2006—2015年期间,关中-天水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的平均值为1.377,土地资源超载率为22%,总体上处于人口超载状态;对比分析2个5年时间段,土地资源承载力提高的区县有19个,占研究区县总数的29%,主要分布在区域的西北和东北部,包括天水市、咸阳市、铜川市和渭南市的部分区县;土地资源承载力降低的区县有46个,占研究区县总数的71%,主要分布在区域的中部和南部,包括宝鸡市、西安市、咸阳市和商洛市的部分区县等。研究为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人口布局、粮食安全保障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区域更好地落实"十三五"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等政策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多指标综合分析法,构建了哈尔滨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状态评价法,并结合2016年哈尔滨统计数据,找出了哈尔滨土地承载力的短板因素和制约性因素。结果显示,哈尔滨土地承载力在水土协调度、人均居住面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人均道路面积方面面临严峻挑战,这为促进哈尔滨可持续发展,有效提升该地区的土地承载力,完善区域发展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0年~2009年酒泉市第2次土地详细调查数据,采用地理数学模型与方法,对酒泉市及市内各县区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现状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对土地利用时间序列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结构类型3个方面做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分析上,酒泉市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大的是未利用土地,减少量最大的是牧草地;在空间变化分析上,酒泉市未利用土地的分布很平均,水利用地分布不均匀,但总体上相对合理,牧草地、林地和交通用地分布很不均衡,耕地、居民地和园地分布极不均衡;在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类型上,除肃州区外,中部绿洲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都在中、低一级,其中玉门市、金塔县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22 4,0.224 2,敦煌市和瓜州县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54 4、0。071 2,属低中多样性,且与其他县区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8.
根据河南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别选择淇县和商城县作为豫北平原区和豫南丘陵区的代表进行乡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程度4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各乡镇综合分值,以聚类分析结果作为基础对两个县各乡镇的总体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得到科学的评价结果,最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南平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南平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该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平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1-2000年的10 a间变化幅度较大,年均变化速度达0.70%,总体上呈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小和园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大的趋势,10 a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幅最大的是园地.各县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程度最高的是松溪县,其次是政和县,建瓯市土地利用复杂程度最小.各县市土地类型区际意义明显,可以进行专门化生产.浦城县土地利用结构在程度上的变化相对最快,其次为邵武市,土地利用结构在程度上的变化相对最慢的是光泽县,其中浦城、松溪2个县的土地利用系统处于衰退期,其余各县市土地利用均处于发展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