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为调查贵州省肉牛运输综合征主要病因牛支原体,研究无菌采集疑似牛支原体鼻拭子和病死牛肺,进行牛支原体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和生化试验鉴定该分离株,进行了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用特异性检测牛支原体的PCR方法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显示,从采集到的163份疑似样本中,检测出60份牛支原体阳性样本,且成功分离到18株牛支原体,PCR检测和同源性结果表明扩增片段为牛支原体的特异性条带,同源性的比对结果为93.02%~100%。分离株菌落呈典型的"煎蛋样"。组织切片结果可见患病牛肺间质动脉血管充血、肺间质水肿变宽,呈灰白色;肺间质纤维增生,有实质性病变;肺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肺泡内有大量粘液。因并发或继发其他病原菌感染,其他器官组织也发生了病理变化。分离株牛支原体既不分解葡萄糖、甘露醇、尿素酶、明胶,也不水解精氨酸,酚红葡萄糖肉汤呈阳性反应,七叶苷生化反应为阳性。药敏试验表明:氟苯尼考、诺氟沙星、新霉素、头孢派酮、氧氟沙星高度敏感。[结论]研究结果证实了引起贵州省肉牛运输综合征主要病因是牛支原体,这为贵州省牛支原体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引起新疆石河子地区集约化牛场常发性肺炎的主要病原同时进行病原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分析。【方法】采集有典型咳嗽、流涕症状的牛鼻拭子10份和病死牛肺脏组织1份,用牛支原体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将检测为阳性的样本进行病原培养纯化,对纯化后的分离株菌落进行形态学观察、Dienes染色、生化试验及16S rRNA测序和进化分析,通过测定颜色变化单位(CCU)测定分离株生长曲线,并对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PCR结果显示,10份鼻拭子中检测出7份牛支原体阳性样本,1份病死牛肺脏组织也检测为阳性;在涂有肺脏组织研磨液培养液的PPLO固体培养基上长出针尖状的菌落,纯化后分离株菌落形态为典型的煎蛋状;Dienes染色可见明显的深蓝色中心脐;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不水解明胶、精氨酸、七叶苷,不发酵乳糖、葡萄糖和甘露醇,不分解尿素,可还原氯化三苯基四氮唑;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与牛支原体国际标准株PG45相似性为99.7%,与国内牛支原体地方流行株XBY01、Ningxia-1、NM2012、Tibet-10的相似性最高,均为99.9%;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分离株在培...  相似文献   

3.
以牛支原体p80基因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与探针,优化反应体系,建立了牛支原体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评估以及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特异性试验中,牛支原体2个菌株Cq值均小于18,其余13个非牛支原体菌株Cq值均大于36;敏感性试验中,最低可检3.89拷贝/μL靶DNA,是普通PCR的10~4倍(普通PCR 3.89×10~4拷贝/μL);重复性试验中,组内、组间重复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44份牛的临床样品利用TaqMan real time PCR检出6份阳性(阳性率为13.64%),分离培养鉴定检出7份阳性,普通PCR检测全部阴性。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敏感、特异、稳定的牛支原体TaqMan real time PCR检测方法,可用于牛支原体的快速诊断和核酸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4.
以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全菌蛋白经超声波裂解后的裂解物作为包被用抗原,建立检测牛支原体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通过棋盘滴定法确定抗原最适包被浓度、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同时对抗原的包被方式、封闭剂和封闭时间、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浓度、一抗和二抗最佳作用时间、血清稀释液、底物显色时间进行优化。用该方法测定10份阴性血清的OD450值计算出阴性临界值,并对牛布氏杆菌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抗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抗原最适包被浓度为200μg/mL,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100,阴性临界值为0.327。用该方法检测牛布氏杆菌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抗血清均无交叉反应,表明该间接ELISA具有很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可同时鉴别牛支原体、巴氏杆菌A型和化脓隐秘杆菌的多重PCR方法。分别针对多杀性巴氏杆菌A型特异的hyac-hvaD基因区段、化脓隐秘杆菌的16SrRNA基因上保守区段和牛支原体的UvrC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多重PCR的最佳扩增条件确定为:95℃ 10min预变性;95℃ 1min,56℃ 50s,72℃ 1min,循环30次;72℃ 210min延伸。结果表明,该多重PCR方法可同时扩增出以上三种致病菌的特异性片段,不能扩增出其他病原菌的相关片段;对多杀性巴氏杆菌A型、化脓隐秘杆菌和牛支原体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8×10^5CFU/mL、8×10^5CFU/mL和4×10^6CFU/mL。同时用该方法检测了牛支原体肺炎患牛的鼻拭子与肺组织,发现12h预增菌后,肺组织检测与牛支原体培养的阳性符合率为92%。对临床样本进行牛支原体分离培养需要3-4d时间,而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12h预增菌则能在24h内出结果。该多重PCR方法显著加快了临床诊断速度,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疆部分地区牛支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和病原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初步了解牛支原体的感染情况,更好地防控牛呼吸道疾病。对新疆部分地区195份牛血清,采用间接ELISA方法,进行了牛支原体的抗体检测;对其鼻拭子进行了病原的分离培养,对培养物进行了形态、生化特性和PCR鉴定。结果显示,牛支原体感染率平均为19.0%,分离到1株牛支原体。在防控牛呼吸道疾病时应考虑牛支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诊贵州省清镇市某养牛场牛发病死亡的原因,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细菌分离培养、病原核酸PCR检测进行诊断。结果:病牛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气喘咳嗽、体温升高、流浆液性鼻涕及呼吸困难;病理剖检发现病变肺脏质地变硬,肺脏表面有白色坏死灶;细菌分离培养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灰白色、露珠状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呈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 PCR检测均扩增出牛支原体和巴氏杆菌特异性核酸片段。结论:确诊病例为牛支原体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发病牛使用盐酸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进行治疗,有效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8.
鸡毒支原体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已发表的鸡毒支原体种特异性序列fMG-2设计1对引物,建立检测鸡毒支原体的PCR方法.该法对鸡毒支原体能特异性扩增726 bp的目的片段,而对其他禽病原DNA模板的扩增结果为阴性.建立的PCR方法对鸡毒支原体的最少检出量为3 Pg.用建立的PCR方法对临床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同时对相应的样品进行细菌分离,结果临床样品PCR的阳性检出率为20.5%,细菌分离培养的阳性率为0.9%,表明PCR的敏感性高于细菌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检测细胞培养物和组织切片中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的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用已知滴度的ORFV感染牛睾丸上皮细胞,羊口疮病毒单克隆抗体(anti-ORFV mAb)为一抗,荧光素标记羊抗小鼠IgG为二抗,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细胞培养物ORFV的IFA检测方法,并制备ORFV感染的山羊唇部组织冰冻切片,对组织中病毒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用牛睾丸上皮细胞增殖的羊口疮病毒TCID_(50)达到10~(-6.29)/0.1 mL,ORFV适宜的接种滴度和培养条件为10~(3.70) TCID_(50) ORFV接种细胞,37℃、体积分数为5%的CO_2恒温箱培养42 h,荧光素标记羊抗小鼠二抗适宜工作浓度为1∶400稀释,此时羊口疮病毒单抗应用于IFA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最佳,且可应用于病料组织中ORFV的定位检测。表明成功建立了羊口疮病毒单抗检测牛睾丸上皮细胞和组织切片中ORFV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有助于ORF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及其在感染细胞中的定位和动态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查明贵阳市某养牛场犊牛发病死亡的病因,采集2头病死犊牛的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药敏试验,以及牛支原体、病毒性腹泻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分离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16S rDNA测序分析鉴定为大肠杆菌,药敏试验显示其对硫酸安普霉素、硫酸粘菌素高度敏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牛支原体核酸检测为阴性。结论:诊断病例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新疆塔城地区某奶牛场部分断奶犊牛出现咳嗽、流脓性鼻涕、腹泻等症状的发病病因,本试验通过对采集到的发病犊牛鼻拭子样品进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和oppD/F基因PCR扩增与测序、药敏试验等。分离培养显示3株分离株在改良Thiaucourt’s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生长出典型的“煎蛋样”菌落,狄氏染色菌落中心呈深蓝色。生化试验中分离株不发酵葡萄糖与甘露醇,不水解精氨酸,不分解尿素,明胶液化试验为阴性。PCR扩增分离株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与GenBank数据库中牛支原体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在98.73%以上;牛支原体特异性基因oppD/F阳性且相似性达99.74%以上。通过药敏试验从9种药物里选择出替加环素、红霉素2种最为敏感的药物。研究结果表明,造成此次犊牛肺炎的病原菌为牛支原体,为临床防治牛支原体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牛支原体可引起牛肺炎、乳腺炎和关节炎等多系统炎症,关于其黏附宿主细胞的机理有待深入研究。本试验以牛支原体08M株和牛肾细胞MDBK为研究对象,抗牛支原体多克隆抗体为一抗,FITC标记的兔抗牛IgG为二抗,通过优化牛支原体黏附滴度、黏附时间及一抗、二抗工作浓度,建立牛支原体黏附宿主细胞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最终确定牛支原体的最适黏附滴度为1×109 CFU/mL,黏附时间为4h,一抗最适工作浓度为1∶250,二抗最适工作浓度为1∶250。本试验建立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可用于牛支原体黏附宿主细胞的检测,为牛支原体体外感染的检测及黏附机理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为检测内蒙古地区某牛场患乳房炎的奶牛乳样中是否存在牛支原体,同时建立直接提取乳样中牛支原体DNA进行PCR检测的方法,本研究无菌采集乳房炎乳样,通过支原体的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和生化试验,初步鉴定分离株为牛支原体,然后提取液体培养基菌体DNA进行牛支原体特异性PCR鉴定,同时,采用Chelex-100法直接提取原乳样中菌体DNA进行PCR鉴定,并测序分析扩增片段序列。液体培养物提取DNA与Chlex-100法直接提取原乳样菌体DNA进行特异性PCR均扩增出目的条带,该片段序列与GenBank中牛支原体oppD/oppF基因的同源性达到99.8%,证实分离株为牛支原体。说明Chlex-100法可直接提取乳样中牛支原体DNA进行快速PCR鉴定。  相似文献   

14.
旨在建立一种检测牛传染性胸膜肺炎(CBPP)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用于该病的监测。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CBPP的病原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国内分离株Ben-1株的全基因组进行分析,选取脂蛋白rP0308作为包被抗原,通过一系列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基于rP0308蛋白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96%,与牛支原体、牛鼻支原体、无乳支原体、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和牛结核分枝杆菌等阳性血清均不发生交叉反应,批内变异系数在2.41%~6.03%,批间变异系数在2.94%~6.59%,重复性良好。利用本方法和商品化的cELISA试剂盒分别对实验室保存的1 648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与商品化试剂盒的阴性符合率为89.1%,阳性符合率为79.2%,总符合率为88.7%。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某奶牛场犊牛相继发生肺炎和关节炎,为确诊该牛场犊牛群发病的原因并提出防控方案,本试验剖检新生犊牛并采集病料,分别开展牛支原体及其他病原菌的分离培养、PCR鉴定及药敏分析;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口蹄疫病毒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PCR检测;制作犊牛肺脏组织病理切片并进行观察和评估。从犊牛肺脏组织分离到牛支原体和牛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口蹄疫病毒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检测均为阴性;肺脏组织病理切片可见肺泡结构破坏、出血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牛支原体和牛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别对泰乐菌素和头孢唑啉敏感,但对青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和氨苄西林均呈现耐药。该犊牛群确诊为牛支原体肺炎继发牛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采用泰乐菌素联合头孢唑啉肌肉注射,配合对症治疗和规范管理,有效控制了该场犊牛疾病。  相似文献   

16.
牛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的目的是对四川某肉牛养殖场的疑似病例进行牛支原体的分离鉴定。采集24头病牛的鼻腔棉拭子,用特异性检测牛支原体的PCR方法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从24份临床样本中检测出23份牛支原体阳性样本,且成功分离到10株牛支原体;药敏试验显示分离的牛支原体对泰乐菌素、氧氟沙星、土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喹诺、氟苯尼考敏感,对恩诺沙星和头孢噻呋有耐药。可见牛支原体感染是该牛场发病的重要原因,筛选出的敏感药物可用于治疗发病牛。  相似文献   

17.
旨在建立一种检测牛传染性胸膜肺炎(CBPP)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用于该病的监测。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CBPP的病原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国内分离株Ben-1株的全基因组进行分析,选取脂蛋白rP0308作为包被抗原,通过一系列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基于rP0308蛋白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96%,与牛支原体、牛鼻支原体、无乳支原体、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和牛结核分枝杆菌等阳性血清均不发生交叉反应,批内变异系数在2.41%~6.03%,批间变异系数在2.94%~6.59%,重复性良好。利用本方法和商品化的cELISA试剂盒分别对实验室保存的1 648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与商品化试剂盒的阴性符合率为89.1%,阳性符合率为79.2%,总符合率为88.7%。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绵羊肺炎支原体和精氨酸支原体的双重PCR检测方法,本试验分别设计了绵羊肺炎支原体和精氨酸支原体的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后对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评价,并对40份鼻拭子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同时扩增出绵羊肺炎支原体545 bp和精氨酸支原体806 bp的特异性片段,而对其他病原的DNA扩增均为阴性。该双重PCR方法对绵羊肺炎支原体和精氨酸支原体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0和10 pg/μL。40份鼻拭子检测结果显示,双重PCR检测方法与分离培养法符合率高达92.5%,均能鉴定出绵羊肺炎支原体和精氨酸支原体。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可用于绵羊肺炎支原体和精氨酸支原体的临床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基于绵羊肺炎支原体表面脂蛋白P60的间接ELISA方法。【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P60蛋白进行抗原性分析,筛选出抗原性最佳的区域,扩增目的基因后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并进行基因测序,将测序正确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IPTG诱导抗原性最佳蛋白表达并进行诱导时间优化;利用SDS-PAGE分析该蛋白分子质量大小及其表达形式。以重组蛋白作为抗原,绵羊肺炎支原体阳性血清作为抗体,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析其反应原性。以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抗原性最佳蛋白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用该方法对20份阴性血清进行检测,计算阴阳临界值;检测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并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与间接血凝法对92份绵羊临床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经DNAStar分析,P60蛋白第58-928位氨基酸区域的平均抗原指数在0.8~1.7之间,亲水指数为0~2.0,证明该区域(P6058aa-928aa)抗原性和亲水性较强;通过PCR扩增得到P6058aa-928aa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通过基因测序证明该重组表达载体与预期结果一致。SDS-PAGE结果显示,IPTG诱导浓度为1 mmol/L,诱导10 h时蛋白表达量较高,蛋白分子质量为42 ku,在大肠杆菌中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对ELISA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抗原包被浓度为0.5 μg/mL,一抗最佳稀释浓度为1∶100,最佳孵育时间为1.5 h,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倍数为1∶4 000,判定阴阳性血清的临界值为0.36。对口蹄疫病毒(FMDV)、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布氏杆菌(Brucella)、牛支原体(Mb)、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mc)的标准阳性血清的检测均为阴性,证明该方法特异性较强;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血清稀释度为1∶2 048时仍为阳性;批内重复试验和批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10%,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利用所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与间接血凝法对92份羊血清检测结果表明,二者的阳性符合率为81.6%,阴性符合率为92.6%,总符合率为88.0%。【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用于临床样本的检测,为绵羊肺炎支原体的疫苗免疫效果评价和疾病诊断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快速检测牛支原体(M.bovis),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M.bovis P81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M.bovis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将该方法的灵敏度与巢式PCR进行对比,并用其检测牛支原体外的其他几种病原菌,同时对疑似感染M.bovis的临床病料进行检测。该方法的灵敏度比巢式PCR高103倍,最低检出限为1.1ng/L,对其他几种病原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临床病料检测结果与分离培养符合率为100%。建立的M.bovis LAMP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快速准确,且不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可用于牛支原体病的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