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解剖和HE染色观察患红皮病半滑舌鳎各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病鱼体表充血、出血,无眼侧皮肤溃烂、淤血,鳃丝溃烂、有大量粘液;肝胰脏和脾脏肿大、淤血出血;小肠充血、出血。皮肤变性坏死以及粘膜下层出血,肌纤维间有血红细胞的渗透和淤积,腮小腺上皮变性坏死,出鳃动脉充血。心肌纤维结构松散、出现大面积断裂,肝脏细胞水肿、细胞变性、细胞核集中。肾脏间质出现局灶性的大面积组织崩解和坏死小肠粘膜下层坏死脱落、出血。结果显示:患红皮病的半滑舌鳎多个组织器官表现为充血、出血和坏死。  相似文献   

2.
通过解剖和HE染色观察患红皮病半滑舌鳎各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病鱼体表充血、出血,无眼侧皮肤溃烂、淤血,鳃丝溃烂、有大量粘液;肝胰脏和脾脏肿大、淤血出血;小肠充血、出血.皮肤变性坏死以及粘膜下层出血,肌纤维间有血红细胞的渗透和淤积,腮小腺上皮变性坏死,出鳃动脉充血.心肌纤维结构松散、出现大面积断裂,肝脏细胞水肿、细胞变性、细胞核集中.肾脏间质出现局灶性的大面积组织崩解和坏死小肠粘膜下层坏死脱落、出血.结果显示:患红皮病的半滑舌鳎多个组织器官表现为充血、出血和坏死.  相似文献   

3.
对引起半滑舌鳎腐皮病的病原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为哈维氏弧菌,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菌对半滑舌鳎有较强的致病作用。为了探索其致病机理,采用PCR方法进行了外膜蛋白(OMP)基因检测,结果发现,3株代表菌均携带OMP基因。通过中草药药敏试验的结果显示:五倍子、乌梅、沙棘、苏木四种单味中药对哈维氏弧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陈皮、石菖蒲、鱼腥草、马齿苋、穿心莲、桉树叶、薄荷等对病原哈维氏弧菌无作用;根据中药组方法则拟定了三个组方,其中由五倍子和乌梅组成的组方抑菌效果最强。  相似文献   

4.
豹纹鳃棘鲈致病性哈维氏弧菌的分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养殖豹纹鳃棘鲈体表溃疡症的病因,从患病豹纹鳃棘鲈血液及内脏、体表溃疡处分离到2株优势菌,其中编号为1031的菌株经人工感染证实能够引起被感染鱼的死亡,为引起该豹纹鳃棘鲈溃疡病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表明菌株1031与弧菌属的基本特征相符,分别基于16SrDNA序列及热激蛋白60基因(hsp60)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菌株1031与哈维氏弧菌聚为一支,置信度均为97%,以1031为模板特异性扩增哈维氏弧菌toxR基因,也得到了预期382bp的核酸片段。综合以上结果,最终确定此次豹纹鳃棘鲈体表溃疡症的病原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仅对氟苯尼考、庆大霉素(120μg)、菌必治敏感,对诺氟沙星、恩诺沙星、阿奇霉素、强力霉素等均不敏感。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半滑舌鳎Cynoglossu semilaevis Günther套肠症的病原,于2020年9月从天津市滨海新区某养殖车间采集患病鱼10尾(体长10~15 cm),利用寄生虫检查、病原菌分离、组织病理切片、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等方法对患病鱼及病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患病鱼体表未发现大量寄生虫,脾脏中存在大量结节,肠黏膜组织和肠绒毛腐烂脱落,从肾脏中分离到的优势菌株ST-2020-2能引起健康半滑舌鳎发病,造成90%的死亡率;综合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piscicida;药敏试验显示,菌株ST-2020-2对链霉素、环丙沙星、氟苯尼考敏感,对四环素、卡那霉素、氨苄西林中度敏感,对新霉素、多黏菌素、复方新诺明等10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研究表明,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是半滑舌鳎套肠症的病原,这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从患病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溃疡体表处筛选到一株H1B6优势菌株,根据形态观察、16S rDNA检测、生理生化鉴定结果,H1B6菌株与溶藻弧菌最为接近,而在以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模型中,H1B6菌株也与溶藻弧菌菌株聚为一支。Biolog微生物鉴定结果显示,H1B6菌株为溶藻弧菌的可能性为98.6%,确定H1B6菌株为溶藻弧菌。斑马鱼攻毒试验结果显示,H1B6菌株24 h的半数致死浓度(LD_(50))为4.58×10~6 CFU/mL。  相似文献   

7.
从形态学、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水平对2种海洋弧菌进行菌种鉴定,将这2株菌制作成混合菌液,对大黄鱼进行攻毒试验。对2菌株16S r DNA进行PCR扩增,产物长度分别为1 389、1 477 bp。利用BLAST进行比对,结果显示菌株090625的序列与哈维氏弧菌的同源性高达99%;而菌株070925的序列与副溶血弧菌同源性高达99%。攻毒试验发现,大黄鱼体亲鱼表皮下出血和肝脏、脾脏等组织都出现了典型的弧菌感染病症,大黄鱼幼鱼则未出现感染现象。菌株090625为哈维氏弧菌,菌株070925为副溶血弧菌。大黄鱼亲鱼比幼鱼更容易感染细菌。  相似文献   

8.
大黄鱼溃疡病致病菌的初步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报道了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港内养殖网箱中患病大黄鱼体内和体表分离致病菌的初步鉴定结果.从患病大黄鱼上共分离到5个菌株,经注射和浸泡法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中4个菌株能导致试验鱼100%的死亡.根据对菌株的形态和生化特性的测定结果,5个菌株分属于2种不同的弧菌, 其中Y62001和Y80721等2个菌株属于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而Y70301、Y70701和Y80704等3个菌株属于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  相似文献   

9.
病因:迟钝爱德华氏菌、弧菌(弗歇氏弧菌,哈维氏弧菌等),嗜水气单胞菌及病毒等。可分为慢速死亡和快速死亡两种。症状:病蟹步足环起不能伸展,动弹,并发生阵阵抖动,不久死亡。部分病蟹肝部发黑、发白,坏损至死,鳃溃疡缺损。(见图)  相似文献   

10.
以抗病家系与易感家系半滑舌鳎为材料,进行哈维弧菌感染实验,并对易感家系感染前(CsSU)、易感家系感染后(CsSC)、抗病家系感染前(CsRU)、抗病家系感染后(CsRC)4组进行转录组测序,根据RNA-seq数据挖掘半滑舌鳎长链非编码RNA信息;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与抗哈维弧菌病相关的差异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结果显示,共识别出4 584个lncRNA座位,包含5 714个转录本;其基本特征与编码基因的比较分析,lncRNA的GC含量低于编码基因,单外显子基因数多于编码基因,转录本的平均长度长于编码基因,基因表达量低于编码基因。对4组样品进行两两比较(CsRU vs CsSU、CsRC vs CsSC、CsRC vs CsRU、CsSC vs CsSU)分别筛选出818、813、261、140个差异表达lncRNA,其中CsRU与CsSU之间、CsRC与CsSC之间lncRNA数目差异最多,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各实验组的表达模式之间的联系,CsRU与CsSU之间的表达模式最为相近。通过共表达分析,预测出lncRNA和274个编码基因可能存在14 539种相互关系,并进行了功能注释,进而筛选出7个关键lncRNA。qRT-PCR结果显示,差异表达lncRNAs的表达模式和转录组数据得到的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为揭示lncRNA在半滑舌鳎抗哈维弧菌免疫调控反应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1.
以草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用半致死浓度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鱼体,然后取病鱼和对照组的肝、脾、肾经Bouin’s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Nikon显微镜观察照相。结果表明:经过感染的鱼体肝、脾、肾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肝脏灰白色,脾脏暗紫色。切片观察发现肝脏实质结构破坏明显,肝血管内血细胞减少,肝细胞肿胀、浑浊,空泡化;肾脏间质比例增大,肾小管和肾小体数量明显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脾脏内大量充血,脾脏淋巴细胞坏死,H.E染色发现大量的棕色"小结"充斥于整个脾脏之中。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研究哈维氏弧菌溶血素(Vibrio harveyi hemolysin, VHH)的生物学功能,构建了vhh原核表达载体,并利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DOT-ELISA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抗体的效价及特异性,并通过溶血试验评估抗体对哈维氏弧菌培养物上清溶血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构建得到的表达菌株pET28a-vhh-BL21(DE3)中,重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大量表达;对该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复性后,利用纯化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63 840,可特异性识别VHH蛋白,且稀释倍数小于1000时,可显著抑制哈维氏弧菌培养物上清的溶血活性。本研究结果对VHH单抗的制备、哈维氏弧菌检测手段的完善及哈维氏弧菌的疫苗研发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和电镜技术对患有腹水症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主要组织器官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感染腹水症的半滑舌鳎全身主要的组织器官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其中鳍部皮肤出现血红细胞浸润和淤积;鳃小叶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柱状细胞发生炎症;肝胰脏和肾脏都出现了局灶性的组织坏死和溃烂,组织间充满空泡变性的细胞,超微病理观察发现大量病毒粒子;心脏的心肌组织出现固缩和局灶性溃烂;胆囊壁浆膜层结缔组织增生,毛细血管充血;消化道黏膜层和黏膜固有层分离,黏膜固有层成纤维细胞固缩或水样变性,致密层变疏松.根据病理学研究结果初步分析认为,一种未知病毒可能是半滑舌鳎腹水症的主要致病原.  相似文献   

14.
1998年5月至7月间,在中国南部养殖石斑鱼暴发"肿胀病",引起石斑鱼大量发病、死亡.从体表和鳍条的溃疡病灶处分离出2个菌株.形态学观察和生化试验结果表明这2个菌株均为鳗弧菌.将肝、脾、心和肾的上清液接种到CO、FHM、CAB、CK、PG和PC细胞上,没有观察到细胞病变.患病鱼的腹腔中有大量黑色的球状物和腹水,使患病鱼呈现明显的腹部肿胀的症状.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这些黑色的球状物由多核细胞组成的增生性组织.  相似文献   

15.
建立石斑鱼哈维氏弧菌人工感染模型,比较噁喹酸在健康和感染石斑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哈维氏弧菌腹腔注射感染对石斑鱼的半致死量(LD50)为1.2×105 g-1鱼体重,在20 mg·kg-1肌肉注射给药剂量下血药达峰时间从健康时的0.5 h延迟为感染时的1.0 h,达峰浓度从15.58 mg·L-1降低为11.32 mg·L-1,消除半衰期从26.451 h延长为55.247 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从351.625 mg·h-1·L-1减小为336.470 mg·h-1·L-1,这些结果表明感染哈维氏弧菌影响了石斑鱼对噁喹酸的吸收与代谢。11株哈维氏弧菌对噁喹酸的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5~2.0 mol·L-1,表明哈维氏弧菌对噁喹酸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而言其MIC较低。药动学和体外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石斑鱼在哈维氏弧菌感染情况下采用20 mg·kg-1体质量噁喹酸给药剂量其Cmax/MIC>8,可达到较有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海藻希瓦氏菌(Shewanella algae)感染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肠道菌群结构及相关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肠道菌群和肠道组织相关功能基因在疾病发生及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致病性海藻希瓦氏菌人工感染半滑舌鳎后,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其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变化情况,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半滑舌鳎肠道组织中参与疾病发生和免疫应答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共测序获得118657条有效序列,按97%的序列相似度聚类后得到6732个OTUs.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以感染前(CG)的健康半滑舌鳎最高,在感染后12 h(12hpi)最低;感染海藻希瓦氏菌前后半滑舌鳎肠道优势菌门无明显变化,但不同类群的相对丰度发生变化.在属水平上,Elizabethkingia、曼噬甲壳菌属(Chitin-ophaga)、Brevinema、苯基杆菌属(Phenyl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Marivita和雷尔氏菌属(Ralstonia)的相对丰度在CG半滑舌鳎肠道菌群组成中占比最高,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Petrimo-nas、Proteiniphilum和Amin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在12hpi的占比最高,食酸菌属(Acidovorax)、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弧菌属(Vibrio)的相对丰度在感染后24 h(24hpi)的占比最高.半滑舌鳎肠道组织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变化表现为:果糖二磷酸醛缩酶A基因(ALDOA)的相对表达量在24hpi时显著高于CG(P<0.05,下同);磷脂酶B1基因(PLB1)、热休克蛋白70 kD蛋白1A基因(HSPA1A)、组氨酸三聚体核苷结合蛋白1基因(HINT1)和γ谷氨酰转移酶1基因(GGT1)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G和24hpi;海藻糖酶基因(TREH)的相对表达量在12hpi时显著低于CG和24hpi.[结论]半滑舌鳎感染海藻希瓦氏菌后其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菌群结构发生变化,肠道组织中免疫功能相关基因(HSPA1A和HINT1)及代谢功能相关酶类基因(ALDOA、PLB1、GGT1和TREH)呈差异表达,说明海藻希瓦氏菌感染引起半滑舌鳎肠道微生态紊乱,且肠道组织中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和代谢功能相关酶类基因分别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及疾病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从浙江宁波的发病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分离到1株致病性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 LY-1。从该菌的DNA样本中成功扩增出大小为873 bp的ToxR基因片段。DNA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与已登录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 ToxR基因同源性为96.57%,与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鳗弧菌(V.anguilarum)、创伤弧菌(V.vulnificus)、费氏弧菌(V.fisheri)、溶藻胶弧菌(V.alginolyticus)、霍利斯弧菌(V.hollisae)、拟态弧菌(V.mimicus)、河弧菌(V.fluvialis)的ToxR基因相似性为27.62%~72.49%。选择哈维氏弧菌ToxR基因种内保守区段,设计1套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的特异引物,对扩增条件进行优化实验,在65℃孵育45 min的条件下即可完成哈维氏弧菌特异性扩增,成功建立了海水致病菌-哈维氏弧菌的LAMP快速检测方法。结果分析表明:该方法对哈维氏弧菌DNA的最小检出量为1 fg,比PCR法灵敏度高3个数量级。利用LAMP方法快速检测哈维氏弧菌,目前在国内外还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8.
复方中草药对半滑舌鳎和盾纤毛虫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常温净水条件下,开展使君子、苦参、乌梅、丁香这一复方中草药对半滑舌鳎和盾纤毛虫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半滑舌鳎对复方中草药的安全浓度为0.030 8 g/L,盾纤毛虫对复方中草药在24、48、72和96 h时的半致死浓度依次为0.600 6、0.577 3、0.567 5和0.608 3 g/L。结果表明,复方中草药不能治疗半滑舌鳎的盾纤毛虫病。  相似文献   

19.
哈维氏弧菌的血清型与菌苗抗原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血清型哈维氏弧菌Vibrio hanwyi624、809和106等3个菌株,制备成福尔马林灭活菌苗,注射接种大黄鱼4周后,通过血清中凝集、交叉凝集抗体效价测定以及活菌攻毒试验,证明了3个菌株制备的菌苗抗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从患病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内脏及腹水中分离到优势菌株8301,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菌株8301对半滑舌鳎具有致病性;采用形态学观察、生化特性分析、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所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8301为革兰氏阳性球菌,生化特性与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较为接近,以16S rDNA基因为遗传标记构建系统发育树将菌株8301与海豚链球菌聚为一支,置信度为96%。结果判定引起此次半滑舌鳎腹水病的病原菌为海豚链球菌。对24种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试验证实菌株8301对制霉菌素、利福平、青霉素、阿奇霉素等敏感,对罗红霉素、呋喃唑酮等具有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