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解磷细菌肥对普通白菜生长、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解磷细菌肥后土壤细菌数量极显著升高,解磷细菌数量随解磷细菌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极显著增加,每盆施用45g解磷细菌肥处理的土壤解磷细菌可达2.05×106cfu·g-1;同时土壤p H值下降。随着解磷细菌肥施用量的增加,普通白菜地上部磷积累量极显著增加,分别比其相应对照增加121.06%、226.43%和302.09%;地上部鲜质量呈显著增高趋势,分别比其相应对照增加40.19%、52.71%和33.56%;根冠比显著降低,其中每盆施用45g解磷细菌肥处理的根冠比最低,为0.013。每盆施用45g解磷细菌肥处理的普通白菜叶片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其相应对照增加29.97%、39.94%、30.86%、17.36%,但硝态氮含量降低21.83%。综上,以麸皮为主要载体制作的解磷细菌肥可以极显著提高普通白菜对土壤难溶性磷素的利用,并能显著提高普通白菜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
以生物菌肥拮抗细菌、解磷细菌、解钾细菌和黄绿木霉菌为实验材料,通过盆栽番茄试验,研究不同生物菌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黄绿木霉菌的处理,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清水处理与化肥处理。跟踪测定番茄不同生长时期土壤中的脲酶、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土壤中的脲酶与磷酸酶在番茄不同生长时期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由发芽期至开花期,酶活性逐渐增强,而后下降;而比较不同处理的酶活性,其中以解磷细菌、解钾细菌、拮抗细菌和黄绿木霉菌混合处理效果最为明显。所有使用生物菌肥的处理,脲酶与磷酸酶的活性均高于化肥处理与清水处理,其中混合处理比化肥处理在番茄不同生长时期的土壤脲酶活性均高出30 %,磷酸酶活性均高出27 %;但比较番茄收获后土壤过氧化氢酶与纤维素酶的活性,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猫儿山不同海拔典型植被带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为今后猫儿山土壤合理利用与修复提供有利的理论基础,对猫儿山9个不同海拔优势植被根围4种土壤酶(磷酸酶、纤维素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酸性磷酸酶随海拔升高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纤维素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结果:全钾(TK)与4种酶均呈现负相关性,与磷酸酶相关度不显著,与纤维素酶、蛋白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速效钾(AK)与磷酸酶活性相关性不显著,与纤维素酶、蛋白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正相关。磷酸酶、纤维素酶、蛋白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含水率、有机质(OM)、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和有效磷(AP)含量的相关度均达极显著水平或显著水平。4种土壤酶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相关水平为极显著或显著。除全钾外,随海拔梯度的升高,含水率、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与4种土壤酶活性之间均为相互促进的关系,4种土壤酶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栽培模式的人参及其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农田参、伐林参中总皂苷、总多糖、总蛋白和总氨基酸等主要有效成分的积累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栽培模式下,土壤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与人参总皂苷含量、总蛋白质含量和总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活性与人参总皂苷含量、人参总多糖含量和总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伐林栽培模式下,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与人参总皂苷含量和总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与人参总皂苷含量、人参总多糖和总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这几种酶的活性与人参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最密切。结合其它养分因子,综合土壤酶活性指标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生物活性指标,适当调节土壤酶活性,能够加速土壤中各类物质的循环与转化,增加有效成分的积累,从而提高产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5.
以饲用甜高粱为供试作物,腐植酸和生物炭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空白处理(T1)、1%(占土质量比)生物炭(T2)、0.06%腐植酸(T3)、0.06%腐植酸+1%生物炭(T4)、0.06%腐植酸+0.5%生物炭(T5)、0.03%腐植酸+1%生物炭(T6)和0.03%腐植酸+0.5%生物炭(T7),研究了腐植酸和生物炭配施下饲用甜高粱对设施富磷土壤磷素吸收与转化的影响,以期改善由磷素积累所产生的设施农田环境问题。结果表明:T6处理的吸磷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为0.919 g·盆~(-1),较对照高出38.82%。从无机磷与有机磷所占总磷比例来看,T5处理的有机磷占比最大,显著降低了Ca_8-P含量,提高了Fe-P和O-P含量,促进磷素向稳定形态转化。T7和T5处理的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促进土壤中有机磷向无机磷的转化。因此,T6处理有利于饲用甜高粱对土壤磷素的吸收,T5处理对促进磷素向稳定态转化,降低潜在的磷环境风险有利。  相似文献   

6.
以种植30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栽培方式包括加温温室、塑料大棚、露地,种植制度包括连作、填闲、轮作,比较不同设施和栽培制度对土壤养分、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连作(CK)土壤的EC值,全氮、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硝态氮含量及蔗糖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温室填闲种植(S1)、大棚连作(S2)、大棚轮作(S3)和露地(S4),pH值则显著低于其他处理;S4处理的速效养分、铵态氮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明显低于其他处理;S3相对于S2显著降低速效养分、铵态氮、硝态氯的积累,且显著增加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相关分析表明:除速效磷含量外,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EC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蔗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存在相关性;细菌数量与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且细菌、放线菌数量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总之,露地种植是维持土壤质量最有效的种植方式,大棚种植的土壤质量介于露地与温室种植土壤质量之间,温室填闲、大棚轮作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温室、大棚连作土壤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以种植30 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栽培方式包括加温温室、塑料大棚、露地,种植制度包括连作、填闲、轮作,比较不同设施和栽培制度对土壤养分、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连作(CK)土壤的EC值,全氮、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硝态氮含量及蔗糖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温室填闲种植(S1)、大棚连作(S2)、大棚轮作(S3)和露地(S4),pH值则显著低于其他处理;S4处理的速效养分、铵态氮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明显低于其他处理;S3相对于S2显著降低速效养分、铵态氮、硝态氯的积累,且显著增加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相关分析表明:除速效磷含量外,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EC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蔗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存在相关性;细菌数量与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且细菌、放线菌数量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总之,露地种植是维持土壤质量最有效的种植方式,大棚种植的土壤质量介于露地与温室种植土壤质量之间,温室填闲、大棚轮作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温室、大棚连作土壤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李春龙 《中国蔬菜》2009,1(20):46-49
以辣椒品种二荆条为试材,研究了外源化感物质香草酸对辣椒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4种土壤酶活性均随着香草酸浓度增加而呈增大的趋势,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多酚氧化酶,在香草酸浓度为1×10-7 mol·L-1 时,其活性较对照显著增加了13.3 %;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随着香草酸浓度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而土壤 硝态氮含量却呈增加的趋势;4种土壤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及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硝态 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AM真菌和解磷真菌对低磷土壤滨梅插条生根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年生木质化滨梅枝条为供试插条,采用砂性低磷土壤为基质进行盆栽试验,分别测定了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毛霉(Mortierella sp.)及其混合菌剂后,滨梅生根、生长、磷素营养和根系激素水平的相关指标,以研究AM真菌和解磷真菌对低磷土壤滨梅插条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3种菌剂接种后滨梅根系吲哚乙酸(IAA)和玉米素(Zeatin)的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插条的含磷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及滨梅插条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植物的生根率、最长初生根的长度、根干重、地上部分干重、株高以及总叶面积等生根和生长指标显著优于对照(P0.05);AM真菌侵染率以混合菌剂接种最高,且对于滨梅插条磷素营养的改善和生根、生长的促进效应最为显著。研究表明,接种的3种菌剂改变了插条根系的激素代谢,强化了低磷土壤上滨梅插条的磷素营养,促进了插条的生根和植株生长;G.mosseae菌剂和Mortierella sp.菌剂的复合接种,对低磷土壤滨梅插条磷素营养的改善和生根、生长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0.
甜瓜设施栽培连作土壤的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设施栽培条件下甜瓜连作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变化。【方法】以设施甜瓜连作0(对照)、1、3、5、7、10 a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理化性状指标、酶活性及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并评价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p H值和容重不断降低,含盐量和有机质含量持续上升,连作3 a和10 a的土壤含盐量较对照分别增加46.97%和90.90%。速效氮含量不断上升,但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不断下降。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连作3 a或5 a达到峰值,而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则持续下降。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真菌数量则持续上升,连作10 a的数量高出对照16.08倍。3种细菌的生理类群数量变化与总的细菌相似,2种真菌致病菌的数量变化与总的真菌相似。相关分析显示,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含盐量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细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放线菌数量与土壤磷酸酶活性及速效磷含量显呈著负相关;真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及蛋白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设施甜瓜连作后土壤逐渐酸化并伴随盐渍化趋势,氮、磷、钾比例失调,连作3~5 a后大部分土壤酶活性开始下降,土壤真菌数量快速增加,土传病害病原菌不断累积,表现出明显的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1.
黄瓜大棚土壤肥力与土壤酶活性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黄瓜大棚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试图探索是否可以利用土壤酶活性作为评价大棚蔬菜土壤肥力的指标.经相关分析可知:磷酸酶与土壤肥力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磷酸酶与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呈极显著相关,与碱解氮,有效磷呈显著相关.结果表明:磷酸酶可以用来表征黄瓜大棚土壤的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12.
使用解磷细菌对小油菜产量及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油菜为试材,用自行分离出的5株解磷细菌制成液体菌剂,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论施磷肥与否,使用解磷细菌可以提高小油菜的产量,其中溶磷菌w12-7和解磷菌y9-4处理的小油菜的产量提高的最多,其次为溶磷菌w5-2处理的小油菜;作物收获后,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较大,不施磷肥时,使用溶磷菌w12-7和解磷菌y9-4的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较少,分别比对照变化值少23.4%和34.8%;施磷肥后,所有处理的速效磷含量均有所增加,且溶磷菌w5-2和解磷菌y9-4处理增加较多。解磷细菌对土壤pH和全磷含量影响不明显;溶磷菌w12-7、w5-2和解磷菌y9-4较适用于青海省石灰性土壤中。  相似文献   

13.
将扩繁的无机溶磷菌和有机溶磷菌各2株,分别接种于灭菌和非灭菌的盆栽枳橙Poncirus trifoliata×Citrus sinensis cv.Carrizo Citrange砧塔罗科血橙C.sinensis cv.Tarocco Blood orange嫁接苗土壤中,研究溶磷菌对植株磷营养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菌株接种于非灭菌和灭菌土壤中,植株地上部总磷含量均显著增加,同时氮、铁、铜以及镁含量亦显著增加.土壤施用溶磷菌的柑桔嫁接苗株高、茎粗及地上部分生物量等显著增加.无论土壤灭菌与否,无机溶磷菌对改善植株磷素营养和促进苗木生长均有明显促进作用,而有机溶磷菌接种于非灭菌土中其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广西主要番茄产区青枯病罹病植株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的理化性状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与健康植株相比,番茄青枯病罹病植株根际土壤pH 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以及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等非生物因子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下降趋势尤为显著。另一方面,番茄青枯病罹病植株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放线菌数量极显著减少,而可培养真菌数量极显著增加;同时,涉及碳、氮、磷循环的相关酶(β-葡糖苷酶、磷酸酶、蛋白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显著或极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解磷菌剂对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苗的促生效应,以及对光合特性和磷素吸收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分别测定了灭菌和未灭菌土壤条件下,接种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后植株停止生长时的株高、生物量、净光合速率、全磷含量等。结果表明,无论土壤灭菌与否,与对照相比,接种3种解磷菌剂均可显著促进美国山核桃苗的生长发育,提高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及全磷吸收量(P0.05);2种土壤处理方式下都以接种绿针假单胞菌的效果最佳,且除灭菌土壤的植株全磷含量外,荧光假单胞菌菌剂的接种效应较蜡样芽孢杆菌菌剂好;从土壤处理方式来看,未灭菌土壤接种3种解磷菌剂后其接种效应都相应优于灭菌土壤。  相似文献   

16.
不同供磷水平对辣椒根系形态和根际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辣椒品种线椒王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通过分析不同施磷水平下辣椒根系形态和根系生理的变化,探究辣 椒磷高效利用的主要根系及根际过程。结果表明,辣椒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随供磷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整 株磷浓度以及整株磷累积量呈增加趋势。随供磷水平增加,根系总根长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根系平均直径、根冠比呈逐渐 降低趋势;辣椒根系菌根侵染率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浓度和整 株磷浓度与根系平均直径、菌根侵染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总根长可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表明辣椒根系适应低磷的根际特 征可能是通过增加根系生物量及总根长,同时降低根系平均直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以7种不同科属的作物秸秆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连作10年的番茄土中添加不同的秸秆,以不添加秸秆的番茄连作土壤为对照,共8个处理。研究不同秸秆对番茄生长及土壤酶、根结线虫的影响,以期为番茄根结线虫的生态防控及克服连作障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秸秆对番茄生长产生不同影响,其中玉米和分蘖毛葱秸秆处理番茄生长势最好。添加不同作物秸秆均可增加土壤pH,同时降低了土壤EC值,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添加万寿菊秸秆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50 d显著高于对照。在各取样时期不同作物秸秆对土壤酶活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0 d,万寿菊和菊芋秸秆处理的脲酶和转化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40 d,玉米和万寿菊秸秆处理的转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50 d,分蘖毛葱和大蒜秸秆处理的转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低于对照。60 d,玉米和小麦秸秆处理中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70 d,番茄、玉米和小麦秸秆土壤转化酶活性与对照差异显著,各处理的中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土壤酶和有机质、pH和EC值的简单相关关系分析表明,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EC值呈显著正相关,同时脲酶活性和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分蘖毛葱秸秆对番茄根结数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综上,将一定量分蘖毛葱秸秆添加入番茄连作土中,能显著促进番茄生长,改善土壤环境,对根结线虫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盆栽M9T337苹果砧木为试材,研究了盆土生物炭添加量0、15、30、60 g/kg分别对苹果幼苗生长、磷素吸收和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M9T337植株根、茎、叶生物量随生物炭用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生物炭添加量30 g/kg处理最高。生物炭添加量30 g/kg处理植株磷积累量最大,较对照(0 g/kg)提高了24.61%;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和速效磷含量也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24%和28.37%。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磷肥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降低了磷损失,其中生物炭添加量30 g/kg处理效果最显著,磷肥利用率比对照提高了24.61%,损失率降低了35.70%。综上,适量生物炭显著促进了M9T337苹果幼苗特别是根系的生长,提高了磷利用效率,减少了磷损失。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限日光温室菜田土壤磷素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沈阳郊区日光温室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使用年限日光温室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在土壤剖面上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土壤中全磷、速效磷主要积累在0~30 cm 耕层土壤,其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在0~80 cm土层中全磷与速效磷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各土层土壤全磷含量与温室使用年限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速效磷与温室使用年限的相关性在0~30 cm土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30~40 cm土层为显著水平,而在40~80 cm 土层不显著.日光温室土壤磷素含量,特别是速效磷含量远高于一般菜园土壤,并随温室使用年限的增加而提高.在生产上应注意控制磷素化肥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20.
施肥对文冠果养分吸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山东省棕壤山地丘陵区的养分状况,研究了施用有机肥和不同水平氮、磷肥对文冠果养分吸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和氮、磷配施均能显著提高叶片的全氮、全磷含量,此外,施用有机肥还使叶片的全钾含量有显著提高。有机肥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施用氮、磷肥抑制过氧化氢酶和土壤脲酶的活性,其抑制效应是高量氮、磷处理(N2P2)低量氮、磷处理(N1P1),增强土壤蔗糖酶的活性,促进效应为低量氮、磷处理(N1P1)高量氮、磷处理(N2P2),而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影响不明显。在山东省棕壤山地丘陵区,有机肥处理(M)对提高文冠果养分吸收及土壤酶活性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