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发展早熟不早衰、优质、多抗棉花品种,是解决我国主产棉区新疆气温前期低后期下降快、黄淮两熟棉区气温不足,造成霜前花率偏低、纤维强度差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本项目采用生化遗传辅助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以丰产、抗病、适应性广的育种材料为母本,以高强力的优质材料为父本进行杂交,以早熟为基础,重点突破早熟与优质的负相关,兼顾多抗与高产,并结合生化遗传辅助育种技术,在早期进行抗氧化系统酶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新疆早熟彩色棉育种特点及阶段育种目标;重点介绍了石河子棉花研究所育种研究进展,已育成品系“石彩1”、“石彩6”的产量、纤维品质、抗性方面有较大突破,综合水平接近当前推广品种,并结合育种实践,浅析了彩棉遗传特点,提出了彩棉品种改良意见。  相似文献   

3.
棉花抗逆遗传改良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害、干旱、盐碱等逆境胁迫是棉花生产实现高产稳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对现有棉花育种资源的抗逆性状进行遗传改良是实现高产、优质、多抗育种目标,培育突破性棉花新品种的有效途径。综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抗逆遗传改良团队近年来在棉花抗逆育种新材料创制、抗逆育种关键技术研发与新品种培育方面的最新进展,并且提出了未来我国棉花抗逆遗传改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及其在棉花品质改良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和基因枪法是植物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这些转化方法在植物基因工程育种和基因改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遗传转化方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棉花抗虫、抗病和品质改良育种实践,并获得了抗虫、抗病等性状良好的转基因植株,有些已经进入商品化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重点综述了这3种应用较广的遗传转化方法及其在棉花抗虫、抗病和品质改良育种中的应用,并讨论了我国转基因棉花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1973-2000年黄河流域棉花品种改良与应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73-2000年国家黄河流域棉花区域试验资料及同期该棉区棉花品种推广的统计数据,总结了棉花品种改良的主要成绩,分析了棉花品种不同性状的育种效率.结果表明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效率逐年下降,早熟性、抗逆性和部分纤维品质指标的改良效率有所提高.探索性提出了提高育种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分析了棉花良种普及率及自育品种变化情况,针对目前美国转基因棉花在该区生产中优势,加强国产品种的推广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棉花冷害与育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逆性是棉花育种目标之一,也是棉花优质高产的保证,在棉花抗性育种中,应当着重抓好;更新观念,改封闭育种为开放式育种;努力提升棉花育种手段和水平;切实做好棉花品种的审定工作。  相似文献   

7.
我国棉花育种技术的创新与成就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6次棉花品种换代,每次更换使单产提高10%左右,纤维品质、抗病性和早熟性持续提高,中棉所10、12、16、19、35、41及鲁棉1号、冀棉8号等代表性品种为我国棉花生产作出巨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起,抗虫棉育种、生化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逐渐应用于品种改良,使我国棉花育种的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高.讨论了我国棉花品种在纤维品质、抗黄萎病、耐盐碱等方面仍存在的缺陷,并就今后棉花遗传育种的目标、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张绍荣 《种子》2002,(4):54-57
建国以来毕节地区在马铃薯品种引进上取得了较大成绩,育种上也有一定的进展。今后毕节地区马铃薯育种研究主要方向是;加强品种资源的征集研究和基础遗传研究;加强与大专院校及先进科研单位合作促进现代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与育种实践的接轨;适时确立育种目标,努力培育出适于食用、加工及出口等各种用途的多类型品种,促进毕节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育种实践54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多世纪以来,作者选配了蚰包麦、烟农685、烟农15和鲁麦14号等品种的亲本组合,为这些品种的育成奠定了基础;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白蚰包和烟农78小麦的选育工作;主持育成了鲁麦13、鲁麦21和莱州95021三个品种。其中鲁麦21在非灌溉条件下创造了10404.6kg/hm2的高产纪录,是我国抗旱超高产品种选育上的重大突破。先后参加了《小麦育种学》、《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等书的编审工作。回顾54年来的育种实践,深刻地认识到:正确的育种目标源于生产发展对品种的需求:突破性的进展取决于关键遗传资源的发现与创新;关键是组配出适合育种目标需求的基因新组合;杂种后代采取异地、水早地和高中肥交替选择法,是选育“高、稳、低”品种的重要手段;高产是综合因素的体现,要靠品种遗传力的突破和在生产上的最大发挥,作好良法配套至关重要:大面积高产展示田的创建,为品种推广与政府决策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产、优质、低耗是遗传育种永恒的主题。种质资源的创新则是育种工作的灵魂。我国水资源不足,应立足于抗旱夺丰收,实现高产与高效的统一。常规育种要与生物技术密切结合,育种工作者知识面要广,要有科学的预见和丰富的直观能力,在继承与综合中创新开拓前进,开创育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和第二重要的油料作物。已鉴定出8个二倍体基因组群(A到G和K)。棉花野生种是改良棉花品种的重要遗传资源。棉花育种目标的重点是产量和纤维品质,但种籽含油量高的品系也是我们所期望的。在棉花育种中利用野生种和多年生物种在改良种籽含油量方面有一定价值,特别是无腺种籽的野生物种,如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棉花育种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既是植棉大省,又是轻纺大省。“九五”以来,棉花新品种选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先后育成十几个品种通过安徽省审定。以皖棉13号为代表的安徽省自育品种,取代外省品种成为安徽省的当家品种。目前安徽省生产中应用的棉花品种基本是安徽省自育品种。安徽省棉花育种水平基本达到国内同等水平,但在育种的技术手段、品种资源的创新、高层次研究人员的培养引进、资金投入和育种机制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2.
中国铁线莲属观赏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目前国内铁线莲属观赏种质资源调查及评价、引种栽培及繁殖、细胞及分子生物学以及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今后应在铁线莲属观赏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评价、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等方面加强研究,尤其应重点加强新品种选育研究:一方面,充分挖掘现有种质资源中表现优良的野生种质直接进行产业化开发;另一方面,结合园林应用及市场需求,通过常规杂交、诱变及分子辅助育种等手段广泛开展新品种选育,培育适应性、抗逆性和观赏性俱佳的自主知识产权铁线莲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综述了我国近20年来棉花分子育种在理论基础、技术方法、育种机理以及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研究取得的成就及新进展,并讨论了棉花分子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不同历史时期的10个代表性棉花品种的2年5点试验和1973~1996年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历史资料研究我国黄淮棉区自50年代以来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效果。 结果表明, 建国40多年来, 该棉区棉花纤维品质育种取得了较大进展。 在品种的增产潜力以每年8 kg/hm2增长的同时, 纤维强度约提高了2.35 CN/dtex, 产量与  相似文献   

15.
杂交育种技术仍是目前棉花育种采用的主要手段。河北省自20世纪30年代开展杂交育种以来,截止到2017年,共育成63个杂交棉品种,其中河北省审定杂交棉品种50个,占河北省审定所有棉花品种的24.9%。对河北省审定的杂交棉品种分析表明,产量得到了逐步提高并趋于稳定,纤维品质中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是阻碍棉花品级提高的主要原因;枯萎病抗性问题基本解决,但黄萎病抗性急需提高。同时还分析了河北省杂交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河北省杂交棉培育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旱地棉花育种产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讨了旱地棉花产量与其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各产量因素对皮棉产量的贡献和决定作用。通径分析表明,在干旱条件下,单位面积铃数与皮棉产量关系密切,对皮棉产量的贡献最大,决定程度(r2=0.6323)最高;在多雨条件下,衣分与皮棉产量关系密切,对皮棉产量的贡献最大,决定程度(r2=0.4462)最高。由此认为,水地棉花的主要育种目标应该是抗病、早熟和高衣分;耐旱棉花育种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结铃性、铃重和保全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短季棉50年产量育种成效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喻树迅 《棉花学报》2005,17(4):232-239
对198份短季棉材料的系谱分析和短季棉品种的基因型值分析表明:①20世纪90年代品种皮棉单产比50年代增产50.29%,比60年代增产51.44%,比70年代增产26.6%、比80年代增产20.8%。②在产量构成因素中以衣分和铃重提高为主要增产模式,提高枯黄萎病抗性也是重要增产因素。③育种技术从50年代系统选育到杂交、复交、多父本混交、辐射育种、空间技术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对品种提高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采用生化遗传育种解决短季棉早熟早衰,选育早熟不早衰、青枝绿叶吐白絮的早熟、优质、多抗短季棉品种行之有效。④中棉所系列品种和辽棉系列品种育种技术路线不同,辽棉以缩短棉花前期营养生长,提高早熟性,以延长铃期,增加铃重,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中棉所系列至90年代发展较成熟的生化遗传育种技术,在缩短生育期的前提下,适当延长前期营养生长期,增加光合产物积累,延缓棉株早衰,增加后期光合作用;通过大幅度提高衣分,增加皮棉产量;靠缩短生殖生长期、吐絮畅而集中等提高早熟性;通过提高SOD酶等抗氧化酶系统,提高抗性和延缓衰老,达到各性状综合协调提高。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专用棉新品种选育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项研究在广泛收集和评价长绒、低酚、耐旱碱和抗虫4种专用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全程逆境鉴定和定向选择技术,提高了对逆境抗性的选择效果,混交混选和分裂交配技术的应用,减弱和打破了专用性状与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负相关,初步建立和完善了抗逆性鉴定技术和指标,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转Bt基因抗虫棉,实现了我国棉花育种技术的新突破。利用上述技术体系“八五”期间育成各类专用棉新品种17个,其中抗虫棉和耐旱碱棉新品种为我国首次育成。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棉花纤维品质现状分析及品质区划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湖北省“九五”以来育成的16个棉花品种的纤维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棉花纤维长度较好,比强度偏低,马克隆值偏高。湖北省生产的原棉品质居全国中上等水平,纤维色特征相比较差。在分析湖北省三大棉区的纤维品质特征基础上,提出将鄂东、鄂北、江汉平原棉区分别建成中长绒、中短绒和中绒三种类型原棉生产基地。对如何提高湖北省原棉质量,从改良棉花遗传品质、提高生产品质、实施品质区划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我国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研究的系列报道之一, 目的在于探讨建国以来我国长江棉区棉花品种在产量和产量组分性状(株铃数、铃重和衣分)上遗传改良的成效. 对不同历史时期11个代表性品种两年7点的试验资料和30多年区域试验历史资料的研究表明, 建国以来, 我国长江棉区棉花品种的产量性状改良成效显著, 品种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