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杧果流胶病3种主要病原可可毛色二孢、七叶树壳梭孢和小新壳梭孢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毒力作用最强的是多菌灵,对3种病原的EC50均低于0.1μg/mL,EC90均低于1.4μg/mL;其次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咪鲜胺、烯唑醇和丙环唑,对3种病原的EC50均低于1μg/mL,EC90值低于74μg/mL;最差的是嘧菌酯和醚菌酯,两者对可可毛色二孢和七叶树壳梭孢的EC50和EC90值均较高,分别在80~640μg/mL和25 000~750 000μg/mL之间,而对小新壳梭孢的EC50值均低于3μg/mL,但EC90值较高,分别为635.083 2μg/mL和747 796.165 1μg/mL。多菌灵、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咪鲜胺、烯唑醇和丙环唑均可有效抑制杧果流胶病菌的生长,可进一步用于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石榴干腐病病原菌种类和杀菌剂对其防效,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方法获得石榴干腐病病原菌,根据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石榴干腐病病原菌的毒力;对戊唑醇进行安全性试验;两种药剂都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石榴垫壳孢菌Coniella granati;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抑制石榴干腐病菌的EC_(50)值分别是(1.784 4±0.129 9)mg·L~(-1)和(1.793 4±0.219 5)mg·L~(-1),这两种药剂对石榴干腐病菌有较好的室内抑菌活性;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对石榴枝长和形态生长安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最高防效为79.42%,苯醚甲环唑最高防效为77.78%,这两种药剂对石榴干腐病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结论】石榴干腐病病原菌为石榴垫壳孢菌Coniella granati,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石榴干腐病病原菌有很强的毒力,戊唑醇对石榴安全,且两种药剂都有良好的田间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防治大田杧果露水斑病的有效方法,为了给该病的大田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通过初筛从30种杀菌剂中筛选出了11种抑菌率大于50%的杀菌剂,并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抑菌效果较好的是吡唑醚菌酯、多抗霉素B、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咪酰胺、苯甲丙环唑(爱苗)、溴菌腈,EC50介于0.17~0.59 mg·L-1;其次是氟硅唑、丙环唑,EC50介于0.73~0.80 mg·L-1;较差的是肟菌·戊唑醇和戊唑醇,EC50接近于2 mg·L-1。从斜率值来看,该病菌对多菌灵、溴菌腈、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较强。【结论】吡唑醚菌酯、多抗霉素B、多菌灵、溴菌腈、咪酰胺和苯醚甲环唑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值得进一步大田试验。  相似文献   

4.
四种杀菌剂对胶孢状炭疽菌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晓颖  赵杰 《北方园艺》2016,(8):112-114
以胶孢状炭疽菌为试验菌,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4种杀菌剂对来自梨、葡萄和无花果等3种寄主胶孢状炭疽菌的毒力。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胶孢状炭疽菌的毒力存在差异。肟菌酯·戊唑醇、唑醚·代森联和戊唑·多菌灵等3种复配的毒力高于代森锰锌,其中戊唑·多菌灵对3种寄主胶孢状炭疽菌的毒力最高。戊唑·多菌灵和肟菌酯·戊唑醇对3种寄主胶孢状炭疽菌的EC50比较相似。唑醚·代森联对葡萄胶孢状炭疽菌的毒力较高,其次为梨胶孢状炭疽菌和无花果胶孢状炭疽菌。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对贵州修文县部分果园"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的致病菌株进行了分离、纯化、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开展致病性测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余种杀菌剂对猕猴桃主要致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的致病菌株种类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茎点霉菌(Phonasp.)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其中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为软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室内毒力表明,20余种杀菌剂中以肟菌酯戊唑醇、己唑醇、戊唑醇、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对猕猴桃软腐病主要致病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其EC50分别为0.038 0~0.156 8μg·mL~(-1)和0.017 4~0.643 6μg·mL~(-1),推荐作为猕猴桃软腐病的有效防控药剂。  相似文献   

6.
2020年春川渝地区李种植基地的青脆李出现大量果斑病,通过对感病样品进行组织分离,利用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序列(ITS、RPB2和G3PDH)分析进行病原鉴定,明确引起川渝地区青脆李果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LY1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青脆李、脆红李、金脆李、青萘和半边红进行致病力测试,结果表明,该病菌对青脆李、脆红李等5个李品种的枝条、叶片和果实均有致病性。运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供试的17种杀菌剂中,7种药剂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其中病原菌对75%肟菌·戊唑醇最敏感,EC50值为0.118 3μg·mL-1。  相似文献   

7.
以2016—2017年采集的"红阳"猕猴桃病果为试材,通过病原菌分离、病原菌鉴定及致病力测定,研究了"红阳"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力差异,以期为"红阳"猕猴桃软腐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23株病原菌,获得登录号分别为MF498063~498065,MG775300~775302和MG775283~775299;病原菌分属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sp.、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sp.及间座壳菌Diaporthe sp.,各菌属检出率为30.4%、30.4%、26.1%、8.7%及4.4%;聚类分析将23株病原菌致病力分为弱致病力(26.09%)、中致病力(39.13%)、强致病力(26.09%)和较强致病力(8.69%)。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出柑桔轮斑病菌的有效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9种杀菌剂对分离自重庆的WZ1菌株及分离自陕西的DS3菌株的抑制效果,并对2个菌株的β-微管蛋白(β-tubulin)基因序列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29种药剂中,咪鲜胺、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氟硅唑和双胍·咪鲜胺对WZ1和DS3菌株的有效中浓度(EC50)<0.1 mg/L,抑制作用均强;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丙环·嘧菌酯、氟唑菌酰羟胺·苯醚甲环唑、烯肟·戊唑醇、苯甲·烯肟、吡萘·嘧菌酯、苯甲·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羟胺·咯菌腈、唑醚·戊唑醇、氟吡菌酰胺·肟菌酯和戊唑醇对WZ1和DS3菌株的EC50<1 mg/L,抑制作用较强;DS3菌株已经对甲基硫菌灵和苯菌灵产生了抗药性,相应的EC50分别为3 596.628 4和115.555 2 mg/L;DS3菌株对氟啶胺、抑霉唑,WZ1菌株对代森锰锌的敏感性下降较明显,可能存在抗药性风险。DS3菌株β-tubulin基因第599位碱基由T突变为A,相应β-tubulin第20...  相似文献   

9.
高芬  褚建梅  李静虹  王梦亮 《果树学报》2015,(2):274-280,352
【目的】明确山西省‘赞皇大枣’黑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2011—2013年从山西石楼‘赞皇大枣’种植区采集新鲜‘赞皇大枣’黑腐病果样品,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和柯赫氏法则回接证病;采用形态学和ITS r DNA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原菌;采用菌落生长法和血球计数板孢子计量法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明确了链格孢属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是引起‘赞皇大枣’黑腐病的优势病原菌。该菌生长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8℃,p H 8;最佳碳源葡萄糖,最佳氮源硝酸钠,最佳培养基PDA;光照对菌丝生长无影响。产孢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8℃,p H 10,不加碳源,最佳氮源硝酸钠,光暗交替有利于产孢。【结论】山西省‘赞皇大枣’黑腐病主要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明确,为后续的病原侵染规律和病害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樱桃褐腐病病原菌种类,探究病原菌对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及嘧菌酯的抗性现状。【方法】根据科赫式法则对采集的樱桃褐腐病病样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并测定了该病原菌对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及嘧菌酯的抗性。【结果】浙江省樱桃褐腐病病原菌共有3种: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占65.6%,核果链核盘菌M. laxa占18.8%,果生链核盘菌M. fructigena占15.6%。所有菌株在接种樱桃果实后,均能引起发病,但病斑大小有显著差异,其中樱桃褐腐病病原菌M. laxa的致病力最强,M. fructicola次之,M.fructigena的致病力最弱。浙江省樱桃褐腐病病原菌对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和啶酰菌胺均表现为敏感,仅检测到2株嘧菌酯抗性菌株,抗药性频率为6.25%。抗药性机制研究发现,在抗性菌株的Cyt b编码区未发生G143A点突变现象。【结论】浙江省樱桃褐腐病病原菌共有3种,除了6.25%的嘧菌酯抗性菌株,樱桃褐腐病病原菌对其他3种常用药剂均表现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活性,从EC50和EC90综合来比较,23%醚菌酯·氟环唑SC和450 g/L咪鲜胺EC效果最好;20%烯肟·戊唑醇SC、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2%苯醚·氟酰胺SC、70%甲基托布津WP和60%百泰WG效果次之;1.5%多抗霉素WP、70%代森锰锌WP、99%硫酸铜和50%醚菌酯WG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2.
我国20个梨品种(种质)对国外梨火疫病菌的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选取Erwinia amylovora国外菌株及国内梨品种(种质),经室内接种,评价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及梨品种的抗病性,为研究梨火疫病防控技术提供技术资料。【方法】对供试的梨品种(种质)枝条采用离体接种、梨幼果半果接种法,比较3个不同来源的国外菌株E.a 0001、E.a 0017、E.a 0055的致病力。通过离体枝条接种强致病力菌株E.a0017,结合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病原菌数量,制定梨品种抗病性分级指标,综合评估梨品种的抗病水平。【结果】3个菌株对供试梨品种枝条均具有致病力,对‘库尔勒香梨‘’砀山梨‘’黑酸梨’、杜梨具有强致病力,对‘库尔勒香梨’的致病力最强;综合对梨枝条接种的病情指数均值,其致病力的强弱依次为E.a 0001E.a 0055E.a 0017。E.a 0017菌株对梨幼果的致病力较E.a 0001和E.a 0055强,而E.a 0001和E.a 0055对幼果的致病力相近。供试的20个梨品种(种质)对Erwinia amylovora的抗性水平普遍较低,其中14个品种都不同程度感病(占70%),没有发现高抗品种,2个表现出抗病性和4个具有耐病性的品种均为我国的地方品种。【结论】3个E. amylovora菌株对供试梨品种(种质)均具有强和较强的致病力。供试梨品种(种质)中‘,晋酥‘’绿梨’表现抗病性‘,霍城冬黄梨‘’八月酥‘’库车阿木特‘’棉梨’表现出耐病性,其他均为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有效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药剂,对比了27.8%噻呋·苯醚甲悬浮剂、42%双胍·咪鲜胺可湿性粉剂、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22%嘧菌·戊唑醇悬浮剂、75%异菌·多·锰锌可湿性粉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8种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75%异菌·多·锰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42%双胍·咪鲜胺可湿性粉剂937.5 g/hm~2、27.8%噻呋·苯醚甲悬浮剂375 g/hm~2对辣椒叶片和果实上炭疽病防效表现都非常好,建议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蓝莓采后病害病原和采后病害的发生规律。【方法】从辽南地区收集7个蓝莓品种,并对其果实进行室温贮藏。待果实自然发病后,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菌并按科赫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调查不同时间点、不同发病部位有、无果柄贮藏的蓝莓果实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结果】从蓝莓病果中分离得到4种致病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它们的带菌率分别为81.85%、77.23%、62.43%和17.19%,致病性验证它们都能使蓝莓果实感病;无果柄贮藏的蓝莓果实比带果柄的采后病害发生严重,其中带果柄贮藏6d平均发病率为2.95%,而无果柄发病率达到了21.81%;不同品种果蒂痕处和果实其他部位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1.52%和5.56%;不同蓝莓品种采后病害进展较快的是‘伯克利’和‘瑞卡’,发病较慢的是‘N5’,而‘蓝丰’‘北陆’‘斯巴坦’和‘蓝鸟’发病进程居中。【结论】辽南地区引起蓝莓采后病害的致病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蓝莓采后病害的主要发病部位是果蒂痕处;对采后病害较抗病的品种有‘N5’,较感病品种有‘伯克利’和‘蓝丰’,‘瑞卡’‘北陆’‘斯巴坦’和‘蓝鸟’的抗性居中。  相似文献   

15.
烟台地区樱桃茎腐病病原菌、致病性及流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田间分离并鉴定樱桃茎腐病病原菌,探究病菌对不同品种樱桃叶片、新梢及木质化枝条的致病性及病害的流行动态和流行条件,为病害的防治及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烟台地区樱桃苗圃分离得到樱桃茎腐病病原菌菌株P1639,进行初步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室内试验测定菌株P1639对5个属和1个属间杂交种共17个樱桃品种的致病性,测定对‘先锋’的叶片、新生枝条和木质化枝条的致病性;连续4 a(年)对樱桃茎腐病的发生情况进行田间调查,分析病害流行动态及流行条件。【结果】从田间分离得到病原菌菌株P1639,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樱桃茎腐病的病原菌为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确定了菌株P1639对‘黑珍珠’‘红灯’‘艳阳’‘先锋’‘明珠’‘拉宾斯’‘萨米脱’‘美早’‘桑提娜’‘晚丰’‘布鲁克斯’11个甜樱桃品种均致病,而对‘大青叶’‘马哈利’‘吉塞拉6号’‘ZY-1’‘东北山樱’和‘樱砧王’6个樱桃砧木品种均不致病;菌株P1639能够侵染‘先锋’樱桃叶片和当年的新生幼嫩枝条,不能侵染木质化枝条;樱桃茎腐病的发生与温度、降雨量、湿度密切相关,在7月多雨的年份容易大发生。【结论】烟台地区樱桃茎腐病的病原菌对欧洲甜樱桃(Prunus avium)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而对中国樱桃(P.pseudocerasus)、马哈利樱桃(P.mahaleb)、山樱花(P.serrulata)、欧洲酸樱桃(P.cerasus)4个属及酸樱桃(P.cerasus)和灰毛叶樱桃(P.canescens)的杂交种‘ZY-1’均不致病;该病原菌能够侵染欧洲甜樱桃的叶片和当年生新梢,不能侵染木质化枝条;烟台地区樱桃茎腐病的发生与温度、降雨量、湿度密切相关,大爆发于高温多雨年份的夏季。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防治苹果疫腐病的有效杀菌剂。【方法】采用先施药后接种和先接种后施药的方法,在室内离体‘富士’苹果果实上测试了13种杀菌剂保护果实免受疫腐病菌侵染的保护效果和抑制病菌在果实内生长扩展的内吸治疗效果。【结果】所测试的13种杀菌剂都能有效保护果实防止疫腐病菌侵染,保护效果达100%;其中,氟菌·霜霉威、噁霜·锰锌、烯酰吗啉、氰霜唑、吡唑醚菌酯、双炔酰菌胺和霜脲·锰锌7种杀菌剂的保护效果可维持10 d以上,其余6种药剂的保护效果可维持5 d以上;当疫腐病菌侵入果实后,13种杀菌剂都不能有效抑制病菌的生长扩展,防止果实发病,没有内吸治疗效果。【结论】所测试的13种杀菌剂在病菌侵染之前喷施都能有效阻止病菌侵染,持效期不短于5 d,在病菌侵染之后施用则都不能有效抑制病菌扩展致病。  相似文献   

17.
9种杀菌剂防治W.默科特疮痂病(citrus scab)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6%喹啉·戊唑醇、10%苯醚甲环唑、30%苯甲丙环唑对W.默科特疮痂病的防效均在85%以上,80%代森锰锌、75%百菌清、70%甲基硫菌灵、25%咪鲜胺的防效均在70%以上,其中丙森锌和多菌灵对疮痂病的防效较差;喷施36%喹啉·戊唑醇、10%苯醚甲环唑和30%苯甲丙环唑后品质提升极显著,挽回经济损失达65%以上。  相似文献   

18.
浙江枇杷枝枯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鉴定浙江省宁海县发生的一种严重危害枇杷生产的新病害的病原,为有效防治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宁海枇杷产区的病害流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从典型的枝干病灶组织中分离到了该病的致病菌,应用柯赫氏法则验证了该致病菌的致病性,同时根据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利用BLAST软件将测序所得真菌ITS序列与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数据库中已登录的序列进行同源序列比对。【结果】病原菌在病枝上分离频率为75.6%,对3 a生盆栽‘宁海白’枇杷树的叶片和枝条具有强致病力;在PSA上菌落呈白色绒毛状,生长旺盛,具轮纹,背面蜜黄色。25℃培养7 d后产生黑色小团状子实体。分生孢子5细胞,梭形或纺锤形,直或略弯曲;中间3色胞异色,第1、2色胞深褐色,第3色胞浅褐色,分隔处缢缩;顶孢无色,三角形,具2~3根附属丝,大角度分开;尾孢无色,三角形或圆锥形,具中生式柄1根,尾孢细胞大于顶孢细胞。该菌在枇杷病枝上分生孢子盘散生或聚集着生于寄主表皮下,成熟后突破寄主表皮,直径150~300μm。其ITS序列与已公布的聚多拟盘多毛孢菌的ITS序列的相似性可达到100%。【结论】宁海地区发生的新的枇杷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聚多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ydowiana(Bres.)P.L.Zhu,Q.X.GeT.Xu,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由嗜果刀孢菌(Wilsonomyces carpophilus)引起的穿孔病对野杏、野生樱桃李、栽培杏和桃的叶片、果实造成了严重危害。对嗜果刀孢菌的室内药剂筛选及拮抗菌的种类鉴定可有效防治野杏真菌性穿孔病。【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嗜果刀孢菌的室内毒力;同时从野杏叶片上分离出1株拮抗细菌,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基于16S r 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开展拮抗菌株的鉴定。【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0%多菌灵对嗜果刀孢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好,75%百菌清抑制效果较差,有效中浓度(ρ,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为918.8 mg·L-1;27%戊唑·噻霉酮对分生孢子萌发毒力较强,EC50为0.060 5 mg·L-1,75%百菌清对分生孢子萌发毒力较弱,EC50为1103.0 mg·L-1;拮抗菌株XHG-1-3m2对嗜果刀孢菌抑制率为88....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明确早熟桃软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并评价其在不同桃品种中的致病力差异;筛选评价不同药剂对致病菌的毒力和活体接种防效。【方法】根据科赫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采用室内离体接种法测定5个桃品种的果实对该病原菌的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15种药剂对桃软腐病病菌的毒力,通过贮藏试验验证药剂对桃软腐病的防效。【结果】分离获得了27株形态特征相同的菌株。结合rDNA-ITS和rDNALSU克隆与系统进化树分析明确病原菌为Gilbertella persicaria。室内离体接种48 h后,测量显示中油19号和中桃红玉的病斑直径最小。微孔板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5种药剂中,吡唑醚菌酯抑制效果最明显,EC50为0.168mg·L-1。采后贮藏试验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处理抑菌效果最好。【结论】引起桃软腐病的致病菌为Gilbertella persicaria,且中油19号和中桃红玉较抗病。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该菌有很好的防效,在桃软腐病田间防治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