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白落叶松林下灌木生物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模拟的方法,以实测生物量数据为基础,构建灌木层最佳生物量预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林下常见灌木单株生物量模型以二次多项式及乘幂方程为最佳估算模型,以复合因子基径面积、植干体积、植冠面积及植冠投影体积为最佳模型参数;灌木层混合生物量(WT)模型以复合因子植干体积(VD)为最佳模型参数,其模型方程为WT=9.00×10-6 V2D+0.389VD+57.598(R2 =0.933).  相似文献   
2.
本文建立了缬菌胺、代森锰锌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ethylenethiourea, ETU)在葡萄和黄瓜中的痕量分析方法,基于储藏稳定性研究阐明了其田间残留特征,并结合我国膳食结构评估了膳食暴露风险。样本经乙腈提取,衍生化后盐析离心,分散固相萃取(d-SPE)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PLC-MS/MS)检测。缬菌胺、代森锰锌和ETU在葡萄和黄瓜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4%~103%、86%~106%和83%~10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1%~5.7%、0.8%~11.4%、4.4%~11.5%;-20℃避光条件下能在黄瓜和葡萄基质中分别稳定储藏720 d和758 d。缬菌胺和代森锰锌在黄瓜中的半衰期(1.7~2.4 d和1.4~2.7 d)均比在葡萄(6.5~30.1 d和8.6~12.8 d)中的短,而在葡萄中的最终残留浓度(<0.01~0.69 mg/kg)均比黄瓜(<0.01~0.16 mg/kg)中的高。两种果蔬中代森锰锌对儿童群体和一般人群急性膳食风险(%ARfD)分别为0.70%~3.68%和0.48%~2.53%,远低于100%;而代森锰锌和缬菌胺的联合慢性膳食风险为201.3%~831.7%,其中代森锰锌占比99.9%。可见,缬菌胺不会对我国消费者产生不可接受的膳食风险,但需警惕代森锰锌潜在高暴露风险,持续关注其在食物链中的生物累积风险,同步优化膳食结构,为其科学合理使用和健康风险规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出柑橘轮斑病菌的有效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9种杀菌剂对分离自重庆的WZ1菌株及分离自陕西的DS3菌株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9种药剂中25%咪鲜胺悬浮剂、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400g/L氟硅唑乳油、42%双胍.咪鲜胺可湿性粉剂4个药剂对WZ1、DS3菌株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0.1mg/L;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0g/L氟啶胺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等16种药剂的EC50<1mg/L,对WZ1、DS3菌株抑制作用强。WZ1菌株和DS3菌株对500g/L氟啶胺悬浮剂、10%抑霉唑水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可能存在抗药性差异。其中柑橘轮斑病菌DS3菌株β-tubulin基因第200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突变为酪氨酸可能导致该菌株对甲基硫菌灵和苯菌灵等苯并咪唑类药剂产生抗药性。本研究为柑橘轮斑病的田间防治提供了药剂选择,为柑橘轮斑病抗性菌株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凤娇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719-8721
[目的]建立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青黛中的铅、镉。[方法]采用微波消解青黛样品,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青黛中的铅、镉的含量,优化了测定条件。[结果]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青黛中铅、镉的线性关系、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等指标均满足试验测定要求。[结论]该研究可为日常中药材质量控制及临床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农产品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凤娇 《现代农业科技》2014,(17):318-319,322
介绍了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农产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原理及特点,并从样品前处理、分离富集、检测方法、其他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农产品重金属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顾丽嫱  李春香  刘凤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600-12601
[目的]采用浸叶法和浸虫法测定金龟子绿僵菌在不同浓度下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方法]以小菜蛾3龄幼虫为供试虫源,用浸叶法和浸虫法研究金龟子绿僵菌在2种侵染途径下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并对感染反应的时间与剂量效应作综合分析。[结果]在2种方法处理下。10^5~10^9个孢子/ml浓度的金龟子绿僵菌孢悬液对小菜蛾均有杀伤作用,同一浓度下浸虫法优于浸叶法。在浸叶法中,金龟子绿僵菌对小菜蛾第3天的LD。对数剂量为15.48,第8天的加。对数剂量为11.93;在浸虫法中,金龟子绿僵菌对小菜蛾第3天的凹。对数剂量为9.25,第8天的蛾.对数剂量为8.73。10^9个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处理的小菜蛾在第8天校正死亡率达到92.86%,其£%为1.95d。[结论]该研究为田间应用金龟子绿僵菌防治小菜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林下植被生物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收获方法、估算模型、参数选择等方面, 系统总结了30年来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目前, 林下植被生物量获取方法除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全收获法外, 平均木法、相对生长法、数量化法、非破坏性法等也得到逐步的完善和应用。生物量估算模型的广泛运用, 使得林下生物量的估算范围、精度及实用性大大提升。林下植被生物量除与上层乔木有重要关系外, 森林经营措施对其影响也不容忽视, 研究林下植被生物量时应考虑与上层乔木及经营措施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应用平均标准木法及枝解析木法调查树冠生物量,并采用标准枝法与枝条模型估算法对估测的树冠生物量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枝长与枝基径,枝条生物量与枝基径、枝长等各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一级枝长模型及枝条生物量模型。通过对枝条生物量估测模型的比较,结果表明:枝基径与枝条生物量、叶生物量有很高的相关性,幂函数拟合的精度较高,参数估计较稳定;虽然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较大,但因参数变动较大,预测不稳定。在树冠生物量模型研究中,基于胸径建立异速生物量模型,相关系数R2值达0.906以上;通过对估测树冠生物量模型的比较,枝条模型估测法优于标准枝法,同时对模型进行F检验,F值达极显著水平,所选枝条生物量模型对长白落叶松树冠生物量的估测具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病虫害等生物逆境胁迫与温度、水分等非生物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关键因素。脂质参与到植物响应胁迫的各通路中,形成一套独特的反馈应答机制,如不饱和脂肪酸对生物胁迫中的抗病虫功能等。另外,非生物胁迫中脂肪酸衍生物还能够增加细胞内渗透调节,减少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因此,脂质的含量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有密切联系。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生物与非生物胁迫下植物脂质的调控机制及其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胁迫类型,重点总结了植物在各胁迫下脂质的变化及调控作用,意在加深对逆境下植物生理活动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植物抗逆过程中脂质的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出柑桔轮斑病菌的有效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9种杀菌剂对分离自重庆的WZ1菌株及分离自陕西的DS3菌株的抑制效果,并对2个菌株的β-微管蛋白(β-tubulin)基因序列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29种药剂中,咪鲜胺、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氟硅唑和双胍·咪鲜胺对WZ1和DS3菌株的有效中浓度(EC50)<0.1 mg/L,抑制作用均强;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丙环·嘧菌酯、氟唑菌酰羟胺·苯醚甲环唑、烯肟·戊唑醇、苯甲·烯肟、吡萘·嘧菌酯、苯甲·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羟胺·咯菌腈、唑醚·戊唑醇、氟吡菌酰胺·肟菌酯和戊唑醇对WZ1和DS3菌株的EC50<1 mg/L,抑制作用较强;DS3菌株已经对甲基硫菌灵和苯菌灵产生了抗药性,相应的EC50分别为3 596.628 4和115.555 2 mg/L;DS3菌株对氟啶胺、抑霉唑,WZ1菌株对代森锰锌的敏感性下降较明显,可能存在抗药性风险。DS3菌株β-tubulin基因第599位碱基由T突变为A,相应β-tubulin第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