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研究测定了莱州和肥城两地上市商品猪的宰前体尺性状、活膘及宰后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肥城和莱州商品猪的屠宰体重、体长、体高、腹围、胴体直长、屠宰率、胴体瘦肉率、皮脂率和肉质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其中,肥城商品猪屠宰体重和胴体瘦肉率较高,分别比莱州商品猪高4.18%(P〈0.05)和3.52%(P〈0.01);莱州商品猪pH、肉色和大理石纹都较高,分别比肥城商品猪高4.29%(P〈0.01)、21.28%(P〈0.01)和86.76%(P〈0.01);失水率以莱州商品猪较低,比肥城商品猪低38.78%(P〈0.01)。  相似文献   

2.
采用PCR—RFLP的方法分析了MyoD基因在10个中外猪种及部分杂交群体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MyoD基因对肌纤维、胴体品质、胴体等级性状和肉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MyoD基因内含子1内的DdeI酶切位点多态性较丰富。在多数地方猪种群体中,C基因的分布具有绝对优势,且主要以杂合子AC形式存在。突变型A基因对胴体性状和胴体等级性状的影响较大,可极显著地增加胴体瘦肉率和眼肌面积,降低皮脂含量,提高腿臀比例,增加胴体长度(P〈0.01),同时会降低猪肉品质。具体讲,A基因对增加肌纤维面积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457.915μm^2和431.055μm^2;对增加嗣体瘦肉率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3.594%和-0.153%;对增加眼肌面积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3.084cm^2和-0.46cm。;对皮脂率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3.916%和0.666%;对提高腿臀比的加性效应值为0.771%,显性效应值为0.068%。A基因对屠宰后45min和冷藏24h后的肉色评分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145和-0.160,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052和-0.213.  相似文献   

3.
采用PCR-DHPLC技术发现猪ADD1基因DQ442276S3序列中第313位C→T突变而产生Eam1104I酶切位点,并通过PCR-RFLP方法在368头8个中外猪种中检测到长白猪和皮特兰猪的C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中国猪种,长白猪只检测到CC基因型,长白猪和皮特兰猪的等位基因C的频率比中国猪种的高.对长蓝猪(长白×蓝塘)F2代资源家系进行此标记与胴体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发现,CC基因型个体的皮脂率和屠宰率显著低于CT基因型个体,其他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北京鸭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多态与屠体性状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在发育和成熟的骨骼肌中特异表达,对肌肉具有负调控作用。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的方法,对6周龄北京鸭2个群体(Z2系和Z4系)共200个个体Myostatin基因5’调控区进行SNP分析,并对所发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胴体重、胸肌重、腿肌重、全净膛重、皮脂重、腹脂重、骨架重、胸肌率、腿肌率、皮脂率、腹脂率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发现,A1/A2位点基因型(AA和AB型)对6周龄Z2系和Z4系北京鸭的腹脂重(P<0.05)和胸肌重(P<0.10)有显著影响,因此可以将Myostatin基因作为影响北京鸭Z2系和Z4系腹脂重和胸肌重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5.
猪RYR1基因的检测及其对生产性能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研究以PCR-RFLPs检测方法,分析了RYR1基因在山东省引进猪种及其杂交后代各群体中的分布.在纯种猪中,皮特兰猪的n基因的基因频率最高(100%),其次为长白猪(11.44%),再次为约克夏猪(6.68%),杜洛克和汉普夏猪为0;在杂种群体中,杜洛克×皮特兰猪最高(50%),长白×约克夏猪为10.62%,约克夏×长白猪为7.86%,约克夏×长白与长白×约克夏杂交所得的F2代为1.31%,杜洛克×汉普夏和汉普夏×杜洛克猪为0.利用最小二乘模型分析了RYR1基因对生产性能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RYR1基因对20日龄体重和60日龄体重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极显著提高日增重(P<0.01).RYR1基因可极显著地提高猪的胴体瘦肉率,降低猪肉的肉色评分(P<0.01).NN、Nn和nn3种基因型对瘦肉率和肉色评分的最小二乘均值分别为64.00%、66.87%、67.87%和2.73、2.57、2.02.在繁殖性状方面,RYR1基因对仔猪出生重影响不显著(P>0.05),但显著降低繁殖母猪的产活仔数(P<0.05),NN、Nn和nn3种基因型对产活仔数的最小二乘均值分别为11.16、10.00、8.26头.  相似文献   

6.
贵州地方猪品种HSL基因多态性与屠宰性状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旨在分析HSL基因多态性与地方猪品种瘦肉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FLP方法,以二元杂交猪(长白猪×大约克猪)为对照,对贵州地方猪品种糯谷猪和萝卜猪的HSL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地方猪品种HSL基因外显子1中存在BsaH I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从3个猪群体中都检测到AA、AB和BB基因型,克隆测序后证实,A等位基因于第442 bp处发生了单碱基突变(G→A),导致氨基酸Val→Ile替换。地方猪品种以A等位基因占优势,杂交猪以B等位基因占优势。将猪胴体性状与HSL基因型之间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年龄段的猪品种中,BB、AB和AA 3种基因型的瘦肉率和眼肌面积均表现出从高到低的变化趋势,而背膘厚则完全相反。结果提示,HSL外显子1的B等位基因具有增加胴体瘦肉率和眼肌面积、降低背膘厚的遗传效应,可作为贵州地方猪品种瘦肉率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7.
应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岔路黑猪(56头)、嘉兴黑猪(50头)和Ⅰ系金华猪(109头)群体中MyoG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测定了21头纯种岔路黑猪的胴体和肉质性状,并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了MyoG基因型与以上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岔路猪群体中AA型纯合子占绝大多数(84%),BB型纯合子最少(4%),A基因频率占90%;嘉兴黑猪群体中只有一种基因型(AA);而金华猪(Ⅰ系)群体中BB与AB基因型频率相当(分别为45%、46%),B基因频率大约为A基因频率的2倍。MyoG基因对岔路猪胴体重、后腿重、胴体长等胴体性状有显著影响,但对岔路猪肉质性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海南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胴体品质,试验通过对F2代海南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性状和胴体品质各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F2代海南特种野猪体型较小,初生重和断奶重较低,生长速度较缓慢;F2代海南特种野猪胴体重为25.19 kg,屠宰率为73.56%,背膘厚为2.46 mm,眼肌面积为37.47 cm2,后腿比例为14.93%,瘦肉率为52.38%,骨率为28.66%;屠宰率与宰前活重、眼肌面积、瘦肉率、后腿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胴体重、皮脂率、背膘厚、板油比例、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瘦肉率与皮脂率、骨率、胴体重、背膘厚、板油比例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眼肌面积、后腿比例、屠宰率、宰前活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海南特种野猪体型小,生长缓慢,但屠宰率和瘦肉率均较高,胴体品质呈现中国优质猪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寻找不同品种猪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遗传效应进行初步分析。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获得了在梅山猪、长白猪和大白猪中差异表达的肌肉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 phosphorylase,muscle form,PYGM)基因及其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猪PYGM基因编码842个氨基酸,与人、牛、狗、小鼠、大鼠和羊的氨基酸序列具有96%、97%、96%、96%、96%和97%的相似性,而且该基因在各组织中表达量均很高。通过序列比对发现,在3′非翻译区(3′UTR)125 bp处存在1个突变。利用PCR-RFLP方法,在大白猪、梅山猪、长白纯种猪和170头大白×梅山F2代资源家系中检测了该突变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位点的多态性与瘦肉率、骨率、肥肉率、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胴体长显著相关,尤其是活体瘦肉率AA基因型(大白猪、长白猪优势基因)比BB基因型(梅山猪优势基因)高3%,肥肉率低5%,与外来猪种瘦肉率显著高于本地猪的性状表现是一致的。因此,猪PYGM基因125 bp位点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分子标记辅助常规育种位点。  相似文献   

10.
刘世强  陈赞谋 《养猪》2008,(2):66-69
采用PCR-DHPLC技术发现猪ADD1基因DQ442276S3序列中第313位C→T突变而产生Eam1104I酶切位点,并通过PCR-RFLP方法在368头8个中外猪种中检测到长白猪和皮特兰猪的C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中国猪种,长白猪只检测到CC基因型,长白猪和皮特兰猪的等位基因C的频率比中国猪种的高.对长蓝猪(长白×蓝塘)F2代资源家系进行此标记与胴体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发现,CC基因型个体的皮脂率和屠宰率显著低于CT基因型个体,其他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