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试验旨在筛选两种脂肪源(过瘤胃不饱和脂肪(RPUF)和胡麻籽)在荷斯坦公牛饲粮中适宜的添加水平及比例。选用4头2.5岁、体重580 kg±50 kg、装有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公牛,采用3×4两因素设计,脂肪添加量为4%、5%及6%(干物质基础),不同添加量下,RPUF及胡麻籽的比例分别为100:0(100)、85:15(85)、70:30(70)和55:45(55),共12个组,分别表示为4/100、4/85、4/70、4/55、5/100、5/85、5/70、5/55、6/100、6/85、6/70和6/55,探究两种脂肪添加水平及比例对牛瘤胃发酵、营养物质降解率及尿嘌呤衍生物(PD)的影响。试验一共12期,每期14 d预试期,5 d采样期。结果表明:①两种脂肪源在不同水平及比例下对荷斯坦公牛瘤胃液pH、乙酸、丙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6%脂肪组氨态氮(NH3-N)浓度和乙酸/丙酸比值显著高于4%脂肪组(P<0.05)。②4%脂肪组精料干物质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5%和6%组(P<0.05),4/85、4/70和4/55组的显著高于5/55组(P<0.05);70:30组的精料粗蛋白质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100:0组(P<0.05),5/70组显著高于6/100组(P<0.05)。③4%脂肪组尿囊素含量和PD含量显著高于5%和6%脂肪组(P<0.05)。综上所述,从瘤胃发酵、营养物质降解率及PD产量综合来看,RPUF和胡麻籽以4%添加水平、70:30搭配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选用20头年龄相近,体况良好的成年雄性林麝。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组,研究日粮添加过瘤胃脂肪(0,5,10,15 g/d)对林麝体重和日粮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添加不同水平过瘤胃脂肪对林麝体重无显著影响(P0.05)。对林麝日粮粗蛋白、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磷和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10 g/d组日粮粗脂肪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但与5 g/d组和15 g/d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显示,林麝日粮过瘤胃脂肪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0 g/d。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硒添加量对生茸期梅花鹿生产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0头体况相近、5岁的健康生茸期梅花鹿,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0(Ⅰ组,作为对照组)、0.3(Ⅱ组)、1.2(Ⅲ组)和4.8 mg/kg硒(Ⅳ组)的饲粮,硒来源为酵母硒(硒含量为2 000 mg/kg)。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显示:1)Ⅲ组茸重和茸尺指标数值高于其他组,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Ⅳ组硒体沉积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2)Ⅱ组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Ⅲ组(P0.01);Ⅱ组干物质、钙、磷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0.01);Ⅱ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磷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Ⅳ组(P0.05);Ⅱ组硒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Ⅲ组和Ⅳ组(P0.01);Ⅲ组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Ⅰ组(P0.01);Ⅳ组磷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饲粮硒添加量对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3)Ⅳ组血清胆固醇(CHO)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Ⅳ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Ⅱ组、Ⅳ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Ⅲ组血清LDH活性显著高于Ⅰ组(P0.05);饲粮硒添加量对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H-C)、葡萄糖(GLU)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4)Ⅳ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Ⅰ组、Ⅱ组(P0.05);Ⅲ组血清尿素氮(UN)含量显著高于Ⅱ组(P0.05)。各组血清白蛋白(ALB)、球蛋白(GLOB)含量以及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A/G)无显著差异(P0.05)。5)Ⅱ组和Ⅲ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Ⅰ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Ⅳ组(P0.05)。饲粮硒添加量对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随着硒添加量的升高,血清AST活性有升高趋势。综合以上指标分析得出,在以酵母硒为硒源时,饲粮中硒添加量为0.3 mg/kg时可不同程度提高生茸期梅花鹿对饲粮中干物质、粗蛋白质、钙、磷和硒的表观消化率,因此推荐生茸期梅花鹿饲粮适宜的硒添加量为0.3 mg/kg。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探讨过瘤胃不饱和脂肪对安格斯牛生长性能和牛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用24头平均体重为(447.78±2.53) kg、17~18月龄安格斯阉公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第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第2、3和4组分别按照干物质采食量的2.0%、4.0%和6.0%添加过瘤胃不饱和脂肪。试验全期77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7 d。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2)第3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4组(P0.05),第3组和第4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第1组(P0.05),第1组和第2组的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第4组(P 0.05)。3)第4组的背膘厚度显著高于第1组(P 0.05),各组之间屠宰率、净肉率和眼肌面积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组之间pH、剪切力、蒸煮损失、失水率、肉色及肌肉化学成分差异均不显著(P 0.05)。4)第1组背最长肌中C18∶0含量显著高于第2组和第3组(P0.05),第2组C20∶4n6含量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4组(P0.05),第2、3和4组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比第1组降低了8.41%、10.26%和5.48%,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提高了6.37%、9.41%和6.72%,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分别提高了69.78%、33.19%和9.36%,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5)育肥前期第2、3和4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第1组(P0.05),育肥后期第3组和第4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第1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过瘤胃不饱和脂肪对肉牛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有利于提高饲粮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可提高肉牛背膘厚度和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改善牛肉脂肪酸的组成;综合考虑,安格斯牛饲粮中过瘤胃不饱和脂肪最适宜的添加量为饲粮干物质采食量的4.0%。  相似文献   

5.
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荷斯坦奶牛,分别在4个阶段饲喂日粮(I基础日粮+棕榈油脂肪粉400g/d)、日粮I(I基础日粮+棕榈油脂肪酸钙400g/d)、日粮II(I基础日粮+豆油400g/d)和日粮Ⅳ(基础日粮)4种日粮,研究了棕榈油脂肪粉、棕榈油脂肪酸钙、豆油对纤维素瘤胃降解率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组有降低日粮NDF、ADF、CF瘤胃降解率的趋势,添加豆油组72hNDF、CF瘤胃降解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除个别时间点外添加棕榈油脂肪粉组NDF、ADF、CF瘤胃降解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棕榈油脂肪粉组、棕榈油脂肪酸钙组日粮DM、NDF、ADF、CF表观消化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过瘤胃脂肪源对奶牛生产性能及牛奶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用24头泌乳量和分娩期相近的荷斯坦奶牛,按照随机区组法分为3组,每组8头牛,第1组饲喂由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苜蓿干草和精补料组成的基础饲粮;第2组和第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过瘤胃不饱和脂肪和过瘤胃饱和脂肪,添加量均为200 g/d。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第1组相比,添加不同过瘤胃脂肪源对干物质采食量、泌乳量、乳脂率、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第2组和第3组的乳蛋白率和体细胞数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第1组(P0.05)。2)试验前期第3组血清中脂肪酸甘油三酯脂肪酶的活性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2组(P0.05),后期第3组血清中脂肪酸甘油三酯脂肪酶的活性显著高于第2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期血清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Ⅰ、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试验前期第2组和第3组血清中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均显著高于第1组(P0.05),后期第2组血清胰岛素含量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3组(P0.05),后期其他血清激素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4)试验前期添加过瘤胃脂肪显著降低了血清中β-羟丁酸和非酯化脂肪酸含量(P0.05),试验后期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P0.05),其余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5)添加不同过瘤胃脂肪源能有效减缓体况的下降(P0.05)。6)试验后期第2组牛奶中的C18∶1n9c、C18∶2n6c和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其余组显著增加(P0.05),而总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比第3组显著下降(P0.05),第3组中的C16∶0和总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其余组显著增加(P0.05),其余各种脂肪酸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添加过瘤胃脂肪可提高牛奶中乳蛋白率,降低血清中丙二醛含量,改善体况,其中添加过瘤胃不饱和脂肪还能提高牛奶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改善乳品质量。  相似文献   

7.
文章旨在探讨日粮添加不同油脂原料对肉牛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及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平均初始体重(296±32.33)kg、带有瘤胃瘘管的肉牛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对照组肉牛饲喂不含油脂的日粮,处理组肉牛分别饲喂含有5%棕榈油、亚麻油和包被脂肪的日粮。在为期10周的饲养试验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对照组与包被脂肪组干物质、有机物和氮摄入量及干物质、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棕榈油和亚麻油组(P<0.05),而包被脂肪组与亚麻油组粗脂肪摄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棕榈油组(P<0.05)。对照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较其他组分别显著降低31.94%、32.17%和33.56%(P<0.05),而亚麻油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较其他组分别显著降低18.61%、17.10%和19.68%(P<0.05)。包被脂肪组瘤胃不饱和脂肪酸流量较对照组和棕榈油组分别显著提高152.26%和240%(P<0.05)。对照组与包被脂肪组瘤胃氨氮浓度显著高于棕榈油组和亚麻油组(P<0.05)。结论:包被脂肪降低了脂肪对瘤胃发酵的影响,其对瘤胃饱和脂肪酸流量的影响与亚麻油相似,但棕榈油降低了瘤胃氨氮浓度,不能有效向瘤胃提供不饱和脂肪酸。 [关键词]油脂原料|肉牛|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瘤胃发酵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采用3×4两因素设计,在饲粮中分别设置低、中、高三个蛋白质水平和0、3%、6%和9%的过瘤胃脂肪含量,共形成12组饲粮。蛋白质水平/过瘤胃脂肪分别为:低/0(1组)、低/3%(2组)、低/6%(3组)、低/9%(4组)、中/0(5组)、中/3%(6组)、中/6%(7组)、中/9%(8组)、高/0(9组)、高/3%(10组)、高/6%(11组)、高/9%(12组)。通过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模拟人工瘤胃,对12组饲粮进行消化降解,测定过瘤胃脂肪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不同蛋白质和过瘤胃脂肪水平对瘤胃pH无影响;第12组的瘤胃氨态氮浓度极显著高于1、2、3、4和9组(P<0.01),显著高于5、6、7和10组(P<0.05),8和11组显著高于1、2、3、4和9组(P<0.05);11组的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1、6、7、8和9组(P<0.01),显著高于2和5组(P<0.05),3、4、10和12组显著高于1、6、7、8和9组(P<0.05);12组的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6组(P<0.01),显著高于5和7组(P<0.05);2、3、10、11和12组总酸浓度极显著高于6和7组(P<0.01),显著高于5和9组(P<0.05),1、4、8组总酸浓度显著高于6和7组(P<0.05);11组乙酸/丙酸值极显著高于1、2、8和12组(P<0.01),显著高于4、6、7和9组(P<0.05),3、5和10组乙酸/丙酸值显著高于1、2、8和12组(P<0.05)。由上述结果得出,过瘤胃脂肪最佳添加量为中蛋白质水平下的6%。  相似文献   

9.
不同油料籽实对奶牛瘤胃代谢及养分表现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3头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采用3×3拉丁方设计,探讨日粮中添加不同油料籽实(日粮脂肪含量均为6.5%)对奶牛瘤胃内纤毛虫数量、pH值、NH3-N和菌体蛋白浓度动态变化、干物质采食量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3种籽实分别为葵花籽、胡麻籽、菜籽.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不同的油料籽实对奶牛瘤胃液纤毛虫数量动态变化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瘤胃液pH值动态变化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且数值均在瘤胃发酵的正常范围之内;瘤胃液NH3-N浓度动态变化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菌体蛋白浓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奶牛干物质表观消化率、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均为葵花籽组较高,与其他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葵花籽组粗脂肪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62.56%、64.92%,胡麻籽组和菜籽组的粗脂肪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较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不同葡萄籽添加比例对多浪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15只健康、1.5岁左右、体重(41.0±1.0)kg、安装永久瘤胃瘘管的多浪羊羯羊,随机分成5组,分别饲喂添加0%(D1组)、4%(D2组)、8%(D3组)、12%(D4组)和16%(D5组)葡萄籽的全混合日粮。采用全收粪尿法通过采食量与营养物质排出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各组的干物质(DM)、有机物(OM)、氮(N)、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的表观消化率及能量代谢参数。结果表明:D5组的DM和OM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D1组(P0.05),NDF的表观消化率D5组显著低于D1组(P0.05),D5组氮存留率显著低于D3组和D4组(P0.05),D4组ADF和EE表观消化率最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总能消化率和总能代谢率变化规律相同(D2D1D4D3D5),消化能代谢率表现为D1D4D2D5D3,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16%的葡萄籽添加日粮可降低DM、OM、NDF、氮表观消化率,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脂肪酸钙对热应激肉牛生长性能、生理指标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试验选择30头体重相近[(450±10) kg]的西门塔尔杂交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Ⅱ组和Ⅲ组分别在每头牛每天的基础饲粮中添加100和200 g脂肪酸钙,试验期39 d.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脂肪酸钙对热应激肉牛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Ⅱ组和Ⅲ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37.5% (P <0.05)和20.8% (P >0.05),料重比分别降低了24.38% (P <0.05)和15.79%(P>0.05).肉牛饲粮中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钙的表观消化率随脂肪酸钙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磷的表观消化率随脂肪酸钙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饲粮中添加脂肪酸钙对粗蛋白质、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肉牛血清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的浓度随着脂肪酸钙添加量的增加呈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其中Ⅱ组血清T3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27.73% (P >0.05),Ⅲ组血清T3浓度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4.5%(P>0.05).肉牛血清中皮质醇的浓度随着脂肪酸钙添加量的增加而极显著升高(P<0.01).饲粮中添加脂肪酸钙对肉牛血清中葡萄糖、尿素氮、总蛋白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Ⅲ组丙二醛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00 g脂肪酸钙添加量可以极显著降低热应激肉牛外周血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P<0.01)、晚期凋亡率(P<0.01)和总凋亡率(P<0.01),但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和淋巴细胞比例(P>0.05)无明显影响.综合各项指标,在热应激条件下,肉牛饲粮中适宜的脂肪酸钙的添加水平为每天每头100g.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胆汁酸水平对育成期貉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氮代谢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50日龄公貉64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4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Ⅰ组)、100(Ⅱ组)、300(Ⅲ组)、500 mg/kg胆汁酸(Ⅳ组)的饲粮。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Ⅱ组的末重显著高于Ⅰ组(P0.05);Ⅱ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Ⅰ组(P0.05)。2)Ⅱ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Ⅳ组(P0.05);Ⅰ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Ⅳ组(P0.05),Ⅱ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Ⅳ组(P0.01);Ⅰ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Ⅱ、Ⅲ和Ⅳ组(P0.05)。3)Ⅱ组和Ⅰ组的粪氮排出量显著低于Ⅳ组(P0.05);Ⅱ组的氮沉积显著高于Ⅳ组(P0.05)。4)Ⅳ组的血清中尿素(UREA)含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Ⅲ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Ⅳ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Ⅱ、Ⅲ、Ⅳ组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含量均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Ⅳ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Ⅳ组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Ⅲ、Ⅳ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极显著高于Ⅰ组(P 0.01),Ⅳ组显著高于Ⅱ组(P 0.05);Ⅳ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Ⅲ、Ⅳ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Ⅱ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Ⅳ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Ⅳ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显著高于Ⅱ组(P0.05);Ⅲ、Ⅳ组血清胆固醇(CHOL)含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Ⅱ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Ⅳ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Ⅳ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极显著高于Ⅰ、Ⅱ组(P0.01)。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饲粮胆汁酸添加水平在100 mg/kg时,貉的生长性能、干物质表观消化率、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和氮沉积较高,动物机体对蛋白质和脂肪吸收较好,对貉的生长更有利。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维生素B6添加水平对3~5月龄生长獭兔消化代谢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用200只3月龄獭兔,随机分成5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10、20和40 mg/kg维生素B6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54 d。结果表明:饲粮维生素B6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食入氮(P=0.004 5),显著影响可消化氮(P=0.034 4)和氮表观消化率(P=0.043 6),其中10和20 mg/kg组食入氮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可消化氮和氮表观消化率均在10 mg/kg组达到最大值,但与20 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维生素B6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蛋氨酸的表观消化率(P=0.006 8),显著影响半胱氨酸(P=0.011 3)、谷氨酸(P=0.022 6)和丝氨酸的表观消化率(P=0.047 8),并均在20 mg/kg组达到最大值。饲粮维生素B6添加水平显著影响胰腺胰蛋白酶(P=0.035 4)和糜蛋白酶活性(P=0.043 2),并均在20 mg/kg组达到最高值。饲粮维生素B6添加水平显著影响血清总蛋白(P=0.014 3)和尿素氮含量(P=0.048 2),并分别在20 mg/kg组达到最高值和最低值。饲粮维生素B6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04 5),显著影响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0.044 2)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48 1),并均在20 mg/kg组达到最高值,且血清丙二醛含量在20 mg/kg组达到最低值。综合本试验测定指标,3~5月龄生长獭兔饲粮适宜的维生素B6添加水平为10~20 mg/kg。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探究活性干酵母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及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年龄(10月龄)和体重[(317.00±19.25) kg]相近的健康西门塔尔杂交牛(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架子公牛3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额外添加0.1%的活性干酵母(干物质基础)。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75)。3)试验组瘤胃微生物蛋白和丙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瘤胃氨态氮含量和乙酸/丙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97)。4)试验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5),血清葡萄糖含量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79)。5)试验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2)。由此可见,架子牛阶段饲粮中添加0.1%的活性干酵母可以提高西门塔尔杂交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促使瘤胃发酵向丙酸型转变,进而改善西门塔尔杂交牛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纤维素酶处理的荞麦秸秆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赖氨酸和蛋氨酸对滩羊生长性能和消化代谢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5月龄宁夏滩羊羯羊2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4.5 g/d过瘤胃蛋氨酸,试验Ⅰ、Ⅱ、Ⅲ、Ⅳ组在饲喂基础饲粮+4.5 g/d过瘤胃蛋氨酸的基础下,分别添加2.5、5.0、7.5和10.0 g/d过瘤胃赖氨酸。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饲养试验中期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滩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能量代谢及氮代谢。结果表明:1)各组间的结束体重、总增重、平均日增重和干物质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Ⅰ、Ⅱ、Ⅲ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Ⅰ组的结束体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Ⅳ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Ⅱ组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试验Ⅲ组的尿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Ⅳ组的消化能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Ⅲ组的总能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试验Ⅳ组(P0.05)。5)试验Ⅲ组的粪氮显著低于试验Ⅳ组(P0.05),试验Ⅰ、Ⅲ组的消化氮和氮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试验Ⅳ组(P0.05),试验Ⅲ、Ⅳ组的尿氮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Ⅲ、Ⅳ组的氮的生物学价值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综上所述,在纤维素酶处理的荞麦秸秆饲粮中添加适量的过瘤胃赖氨酸和蛋氨酸可以降低料重比,减少粪氮、尿氮的排出量,增加氮的沉积。本试验条件下,过瘤胃赖氨酸的适宜添加量为7.5 g/d,且赖氨酸和蛋氨酸的适宜比例为1.85∶1.00。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探讨植酸水平较高饲料中育肥猪适宜的铜、锌添加水平。试验选取108头55kg左右的苏姜猪,采用2×3因子设计将试验猪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将低、中、高剂量铜、锌与植酸酶添加、不添加组合成6种饲料,每组饲喂其中1种饲料。试验期42d,测定试验期间育肥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血清和掌骨铜、锌含量。结果显示,降低饲料中铜、锌含量并添加植酸酶未显著影响育肥猪生长性能(P0.05)。将铜、锌水平从高剂量降低到中、低剂量极显著地提高了铜、锌的表观消化率(P0.01),极显著降低了血清铜含量(P0.01);从高剂量降低到中剂量极显著降低了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P0.01)。添加植酸酶极显著提高了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P0.01),显著提高了锌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铜、锌水平和添加植酸酶对血清和掌骨锌含量、血清铜蓝蛋白和乳酸脱氢酶活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在较高植酸水平的饲料中将铜、锌含量降到中等水平可提高铜、锌表观消化率,而不影响生长性能。添加植酸酶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锌的表观消化率。因而建议育肥苏姜猪饲料中添加中剂量铜、锌(即25mg/kg铜+40mg/kg锌)并添加植酸酶。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青贮桑叶替代青贮玉米对奶山羊生产性能、乳品质、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30头胎次、产羔日期、产奶量、体重相近的西农萨能奶山羊,随机分成2组,每组15头。玉米组饲喂青贮玉米全混合日粮,其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蛋白质含量和消化能分别为26.97%、47.05%、17.54%和5.56 MJ/kg;桑叶组饲喂青贮桑叶全混合日粮,其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蛋白质含量和消化能分别为25.62%、46.85%、17.88%和5.67 MJ/kg。预试期10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1)桑叶组的干物质采食量极显著高于玉米组(P0.01),产奶量显著高于玉米组(P0.05)。饲料转化率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桑叶组的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玉米组(P0.01),非乳脂固体含量显著高于玉米组(P0.05)。体细胞数、乳脂率、乳糖率和乳中尿素氮含量在2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桑叶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玉米组(P0.01),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玉米组(P0.05)。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在2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4)桑叶组的瘤胃液pH极显著低于玉米组(P0.01),瘤胃液乙酸、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均极显著高于玉米组(P0.01),瘤胃液异戊酸浓度显著高于玉米组(P0.05)。瘤胃液氨态氮、异丁酸、戊酸浓度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5)桑叶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玉米组(P0.01),血清尿素氮含量极显著低于玉米组(P0.01)。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葡萄糖含量及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在2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青贮桑叶同比例替代青贮玉米可以促进奶山羊瘤胃发酵,提高养分表观消化率,增加产奶量,改善乳品质。  相似文献   

18.
旨在研究高精料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培养物(YC,yeast culture)对育肥湖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本研究选取4~5月龄、平均体重50 kg的健康育肥湖羊公羊120只,按照平均体重一致的原则,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羊。对照组饲喂不添加YC的基础饲粮(精粗比为7.5∶2.5),试验A、B、C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依次添加10、20、40 g·d~(-1)的YC。预试期7 d,正试期30 d。饲养试验结束时,每组选取5只羊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A、B组有提高干物质采食量的趋势(P=0.064),A、B、C组饲粮DM和OM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添加剂量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A、B组的CP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组NDF、ADF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A、B、C组消化能和代谢能的摄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A和B组的总能代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A、B、C组的表观可消化氮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添加剂量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沉积氮、氮利用率和氮的生物学价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4)各组间瘤胃pH、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及乙酸/丙酸等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A和C组的NH_3-N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10 g·d~(-1)YC提高了育肥湖羊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改善了能量和氮的利用率,但在改善瘤胃内环境方面无明显作用;饲喂更高剂量的YC没有表现出额外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苹果渣对肉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32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断奶肉兔3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70只兔。5组试验兔分别饲喂含0(对照组)、6%(Ⅰ组)、12%(Ⅱ组)、18%(Ⅲ组)和24%苹果渣(Ⅳ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9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Ⅳ组末重、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Ⅲ组和Ⅳ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Ⅲ组、Ⅳ组料重比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各组腹泻率和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2)对照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最低,极显著低于Ⅲ组、Ⅳ组(P0.01);Ⅱ组、Ⅲ组、Ⅳ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Ⅰ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 0.05)。Ⅲ组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最高,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Ⅰ组、Ⅱ组(P0.01);Ⅰ组、Ⅱ组、Ⅲ组、Ⅳ组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Ⅲ组、Ⅳ组能量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Ⅰ组、Ⅱ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3)各组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肌肉化学成分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合考虑本试验所测指标,肉兔饲粮中适宜的苹果渣添加比例为18%。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养分表观消化率、肝脏脂肪代谢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分别以鱼油、大豆油、亚麻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为脂肪源,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挑选300尾初重(76.59±1.16) g的西伯利亚鲟×施氏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杂交鲟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5种不同脂肪源的试验饲料,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1)大豆油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大豆油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棕榈油组(P 0.05),大豆油组的摄食量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棕榈油组(P0.05)。2)鱼油组和大豆油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菜籽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大豆油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亚麻油组和菜籽油组(P0.05)。3)亚麻油组的全鱼和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鱼油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亚麻油组的肝脏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大豆油组的全鱼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鱼油组的全鱼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鱼油组和大豆油组的肝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亚麻油组的肝脏脂蛋白脂酶活性显著高于棕榈油组(P0.05)。6)大豆油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亚麻油组、菜籽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大豆油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菜籽油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大豆油作为脂肪源更有利于杂交鲟幼鱼的生长和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