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枯落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影响着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循环。通过对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围封10年的样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枯落物去除(中度、重度去除和对照)试验,揭示了2014~2017年枯落物去除对荒漠草原功能群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落物去除降低了土壤水分含量,重度去除较中度去除的土壤水分下降幅度更大。枯落物重度去除后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平均增加43%(2015~2017年)。枯落物去除后各功能群在降水充沛的年份表现出显著差异,多年生杂类草、灌木和小半灌木的生物量随着枯落物去除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禾草总量则是在中度枯落物去除后达到最大生物量;RDA分析表明,枯落物质量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关系,枯落物在土壤水分较高时对地上生物量以及各功能群生物量的影响增强;多年生丛生型禾草与一、二年生草本、灌木和小半灌木存在资源竞争。枯落物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调节着荒漠草原植物功能群结构和地上生物量。由此可见,适量的枯落物留存有利于内蒙古荒漠草原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长期定位控制试验,研究了割一年休一年刈割制度对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演替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2~1998年期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下降,而且与根茎型禾草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灌木半灌木和根茎型禾草与高大丛生禾草和矮丛生禾草呈不显著负相关,根茎型禾草和矮丛生禾草与杂类草呈负相关;1998~2014年期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没有显著上升,而且与高大丛生禾草、矮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根茎型禾草与高大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呈不显著负相关。刈割对羊草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作用不仅受刈割制度的影响,还要受刈割年份及演替阶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植物功能群对长期增温和氮素添加的响应机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8月对连续13年(2006-2019)增温和氮素添加试验下的植物物种组成,高度、盖度、密度进行观测,并对功能群地上生物量、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增温对多年生杂类草的盖度有显著影响,增幅达66.3%,氮素添加处理下一、二年生植物的盖度和密度分别减少了53%和71%;氮素添加处理对多年生杂类草的地上生物量有显著影响,降幅达46.1%;氮素添加对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的Margalef指数有显著影响,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在增温处理下变化不大;增温+氮素添加处理下多年生杂类草和多年生禾草重要值极大,灌木和半灌木、一、二年生植物重要值极小。长期增温和氮素添加改变了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进而促进了草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划分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危害等级的量化指标,为区域防治毒害草提供参考。[方法]在瑞香狼毒种群轻度、中度、重度发生的代表性区域布设大样地,调查不同危害等级下草原生态系统中瑞香狼毒的种群特征。每个大样地间隔10 km以上,样地面积为100 m×100 m。大样地内随机设置4个中样方,每个中样方间隔10 m以上,样方面积10 m×10 m,每次在中样方中随机布设2 m×2 m小样方进行调查,5次重复。样方调查内容包括植被群落和瑞香狼毒种群的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以及瑞香狼毒个体的丛幅和分枝数,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确定瑞香狼毒在不同危害区域的种群特征及与植被群落特征的关系。[结果]瑞香狼毒种群的盖度、高度、密度、地上生物量以及个体的分枝数均随危害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瑞香狼毒种群平均盖度在轻度、中度、重度危害区分别为13.75%、32.85%、49.50%,存在显著(P<0.05)差异;种群平均高度在重度、中度危害区分别为21.59、21.24 cm,无显著(P>0.05)差异,但均显著(P<0.05)高于轻度危害区(19.29 cm);种群平均密度在轻度、中度、重度危害区分别为1.95、3.42、7.16株/m2,存在显著(P<0.05)差异;种群平均地上生物量在轻度、中度、重度危害区分别为34.79、70.73、98.39 g/m2,存在显著(P<0.05)差异;个体平均分枝数在重度、中度危害区分别为34.59、32.25条/株,无显著(P>0.05)差异,但均显著(P<0.05)高于轻度危害区(13.73条/株);个体平均丛幅在轻度、中度、重度危害区分别为354.96、698.95、607.10 cm2/株,存在显著(P<0.05)差异。[结论]在定量评价退化草地中瑞香狼毒的危害程度时,盖度和密度可以考虑作为首选指标。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川西北地区高寒草甸的最佳放牧强度,根据牦牛的采食量和草地地上生物量,设置了轻度(0.71头·hm~(-2))、中度(1.19头·hm~(-2))、重度(1.60头·hm~(-2))3个放牧强度处理,进行连续3年的放牧,测定其对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放牧第3年,中度放牧草地年度地上生物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两处理(P0.05),轻度放牧次之,重度放牧最低;和放牧第1年相比,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草地地上生物量中杂类草生物量比例显著减少(P0.05),禾草生物量比例显著增加(P0.05),而重度放牧草地杂类草生物量比例未变,禾草生物量比例显著下降(P0.05),但3个放牧处理中莎草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因此,川西北地区高寒草甸的最佳放牧强度为1.19头·hm~(-2),这利于草地高产和优良牧草禾草及莎草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立枯物和凋落物对土壤微环境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0~2011年在国家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北省沽源县)围封10年的羊草草原上进行去除立枯物和凋落物(T1)、去除立枯物保留凋落物(T2)、保留立枯物和凋落物(T3)三种处理,对不同处理表层土壤的温度、含水量、羊草植物学特征以及地上生物量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1处理增加土壤表层平均温度,降低土壤表层含水量;T3处理降低土壤表层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土壤水热条件的改变,导致T1处理羊草种群密度为1130株/m2,显著高于T2和T3处理;羊草植株高度为22.27cm,显著低于T3.不同处理间羊草的地上生物量差异不显著.T1处理杂类草地上生物量为36.80g/m2,显著高于T3处理,总生物量为206.80g/m2,显著高于T3.T1处理增加土壤温度,降低土壤含水量,促进羊草分蘖,降低羊草植株高度,引起杂类草的入侵.T3处理降低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水量,抑制羊草分蘖,提高羊草植株高度,抑制杂类草的入侵,降低地上生物量.  相似文献   

7.
以内蒙古高原南缘羊草草甸草原为对象,设5个利用梯度,即不刈割、留茬2,5,10和15cm,研究了连续刈割处理3年后羊草草甸草原生物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群落中羊草地上生物量随刈割强度的增大而减小(P<0.05);群落生长量为不刈割处理显著高于留茬10和15cm(P<0.05);多样性指数(Margalef、Simpson、Shannon-Wiener和Pielou指数)随刈割强度的增大而增大(P<0.05)。羊草相对密度随刈割强度的增大而减小,糙隐子草和委陵菜属植物随刈割强度增大而增大(P<0.05)。相关分析表明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地上生物量之间呈“单峰型”曲线关系,而与草原优势物种——羊草的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学地位,采用网格穿刺法对高原鼢鼠不同洞道空间与植被性状的对应关系以及对洞道上方植被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洞道空间与鼠群密度成负相关,35%~45%的洞道空间是鼠群密度升降的临界区间,也是种群密度相对稳定的区间;适度的洞道空间(35%~45%)对草地植被盖度无显著性影响,但对物种多样性、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则存在显著促进作用(P<0.05),并可显著提高禾草的优势度(P<0.05),弱化毒害草和根茎型莎草的竞争力;洞道上方植被物种多样性显著低于对照(P<0.05),植被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盖度则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同时,禾草和杂类草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也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毒害草和莎草则显著低于对照(P<0.05)。因此,高原鼢鼠对植被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建设和修复的性质,是植被自然动态过程的组成部分,即使从人类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这种影响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冬季火烧区和未火烧区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功能群组成、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以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结果表明:冬季火烧显著降低了多年生禾草的重要值,而提高了多年生杂类草的重要值,而对一、二年生草本和灌木、半灌木功能群的重要值影响不显著。冬季火烧显著提高了灌木、半灌木在群落中的比例,并且降低了一、二年生草本的比例,但对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的比例影响不显著。灌木、半灌木功能群的丰富度指数在火烧地显著大于未火烧地,而一、二年生草本的丰富度指数显著小于未火烧地。冬季火烧显著降低多年生禾草功能群的生物量和显著提高多年生杂类草功能群的生物量。火烧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0~10 cm土层中均显著高于未火烧草地。  相似文献   

10.
不同践踏强度对沟叶结缕草坪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模拟践踏器研究践踏对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a)坪用性状的影响。试验设对照、轻度、中度和重度践踏4个践踏强度,结果表明,对照和轻度践踏下,草层高度、叶片长度和活生物量均明显高于重度践踏;中度践踏强度下草坪草层高度、叶片长度随着降雨量和灌溉次数变化而呈现波动式消长规律。对照和轻度践踏的草坪密度随着践踏时期的延长而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但中度和重度践踏的草坪密度在9月份时呈现增加的趋势,并且重度践踏草坪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中度践踏;轻度、中度、重度践踏草坪的地上活生物量依次增加,但轻度与中度践踏在践踏的前2个月差异不显著(P>0.05),之后出现显著差异(P<0.05);而中度和重度践踏的草坪地上活生物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对于沟叶结缕草草坪而言,如果采取较粗放的养护措施,轻度践踏强度比较适宜即75kg重,每隔4d践踏10次;如果采取比较好的、适时的养护措施如适时灌溉、施肥和封闭恢复,中度践踏强度(即75kg重,每隔2d践踏10次)也可以维持比较好的草坪坪用质量。  相似文献   

11.
放牧对温带典型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放牧强度对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毛登牧场为研究对象,选取围封、中度放牧、重度放牧3个放牧强度的试验样地,运用方差分析法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性,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揭示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受放牧强度影响变化显著,部分优势种重要值降低;放牧强度增大对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围封样地植物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大于中度放牧、重度放牧样地(P<0.05);围封样地土壤全钾(0~20 cm)、土壤有机质(0~40 cm)含量显著(P<0.05)大于中度放牧、重度放牧样地,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含量在不同强度放牧样地间差异不显著。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放牧干扰下温带典型草原多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多样性与全钾、土壤有机质、铵态氮含量呈正相关,多年生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多样性与硝态氮、全磷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朱琳  黄文惠  苏加楷 《草地学报》1995,3(4):297-304
不同放牧强度在同一季节对黑麦草和白三叶的叶片数及单位面积总叶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单枝叶片数也不显著。随着季节的变化黑麦草叶量减少而白三叶则增加,但草地总叶量呈减少趋势。在7~8月两种草的叶面积指数在中、低放牧强度下显著(P<005)高于高放牧强度。黑麦草的单叶面积受季节影响较大。叶面积指数与生物量的回归分析表明,白三叶在中、低放牧强度下呈强正相关(P<001)。在高放牧强度下则呈显著相关(P<005)。草地总叶面积指数与生物量在中等放牧强度下呈强正相关(P<0.01),这与此时黑麦草的叶面积指数与其生物量间相关显著(P<005)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放牧作为最主要的生物干扰因子之一,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的生态进程。在自然放牧条件下,通过不同放牧强度的比较试验,对高寒草甸土壤营养成分及地上群落特征进行分析,为制定合理的放牧强度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加大,地上总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在封育样地最高,在重牧样地最低,而封育、轻牧、中牧样地香浓-威纳多样性指数并没有显著的差异;禾草和莎草的地上生物量和总盖度在中牧条件下最高。与轻牧、中牧和封育样地相比,重牧样地的杂草有较高的地上生物量和总盖度;5月份土壤含水量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减少,7月份、9月份则相反;封育、轻牧、重牧样地的土壤容重显著低于中牧样地(P<0.05);在整个生长季节,重牧样地的pH值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而封育?轻牧?中牧3个样地pH值没有显著差异;在整个生长季节,封育、轻牧、中牧、重牧4个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趋于下降,其中封育、轻牧、中牧3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高于重牧样地(P<0.05);土壤的全氮含量在各放牧样地里并没有显著变化,而土壤氨态氮、硝态氮则在植物整个生长季节随着放牧强度的加大而增加;在整个生长季节里全磷含量最大值都出现在中牧样地里,速效磷含量表现出了和全磷一致的结果。因此,适度放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土壤养分以及提高草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当高寒草甸由于退化导致生物量锐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重后果时,围栏可以作为有效的恢复手段。  相似文献   

14.
灌丛化草原已经成为干旱半干旱区的一种重要植被景观类型,在我国以内蒙古草原的小叶锦鸡儿灌丛化现象最为典型。为探索小叶锦鸡儿灌丛地上生物量的最佳测量方法,本研究在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和正镶白旗内选取了17个典型样地,对比了“标准枝”和“标准样方”两种直接测量方法获取的地上生物量精度。同时,采用real-time kinematic(RTK)获取到的高度、不规则冠幅面积等4种直接易测因子和衍生的3种复合因子,研究了在无损条件下间接测量地上生物量的可能性,构建了用于研究区小叶锦鸡儿灌丛地上生物量的估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标准枝”法(R=0.95,P<0.01)预测的生物量要比运用“标准样方”法(R=0.84,P<0.01)预测的生物量更精确且对灌丛的损害性更小。2)在易测因子相关性分析中,单因子冠幅、不规则冠幅面积、不规则冠幅周长之间关系紧密,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98(P<0.01),可用于小叶锦鸡儿地上生物量的预测;高度与其他单因子关系一般,相关性系数为0.67~0.72(P<0.05),但是基于高度因子衍生表征体积的冠幅与高度乘积因子、冠幅周长与高度乘积因子、...  相似文献   

15.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境内的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羊草样地为研究对象,选取2004年,1999年和1979年围封羊草样地,分种记录生物量、盖度、密度、株高等相关指标,研究不同围封年限条件下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的功能群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植物功能群结构及其多样性发生了变化,且最终趋于稳定。1999和1979年围封与2004年围封相比,多年生禾草和灌木、半灌木累积优势度显著降低(P<0.05),多年生杂类草累积优势度出现不同程度升高;1999年和1979年围封条件下香农-韦弗指数显著高于2004年,1999年和1979年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2004年围封条件下显著高于1999年和1979年围封条件,1999年和1979年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1999年和1979年围封条件下总生物量、多年生杂类草生物量、多年生禾草生物量及灌木和半灌木生物量均比2004年增加,其中总生物量及灌木和半灌木生物量显著高于2004年围封,1979年围封条件下灌木和半灌木生物量显著高于1999年围封,1999年和1979年围封条件下总生物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杂类草生物量1999年,1979年和2004年围封之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顺序为1979年>1999年>2004年。综上所述,长期围封促使草场灌丛化,降低草地利用价值,导致草地出现退化。  相似文献   

16.
煤矿开采过程中堆积的煤矸石山土壤营养元素缺乏,施肥是改善土壤理化状况、促进植被重建的有效手段。以高寒矿区煤矸石山人工建植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轻施肥、中施肥、重施肥、1年不施肥、多年不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的草地群落结构、植物生长和土壤性质变化特征,同时分析植物和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该地区生态系统恢复的适宜施肥水平。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的样地物种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与对照相比,重施肥引起群落多样性、均匀性指数显著下降(P<0.05),多年不施肥引起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显著下降(P<0.05),施肥过多或多年不施肥均不利于草地群落稳定。与对照相比,轻施肥、中施肥和重施肥措施均不同程度上增加了人工草地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和地上部分生物量,中施肥措施增加效果相对更好。与对照相比,重施肥措施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P<0.05),中施肥措施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积累。除土壤pH值之外,植被生长指标与土壤指标之间相互促进,特别是植被生长指标与土壤全钾和有机质含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适量施肥有利于江仓矿区煤矸石山植被生长和土壤性质的改善,而施肥量过大和不施肥均不利于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对蒙辽农牧交错区的61种植物进行热值分析,分析了不同功能群热值的变化,以期为农牧交错区草地能量固定及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61种植物的热值平均值为17.14 KJ·g-1。不同生活型功能群比较,一二年生草本热值显著低于多年生禾草和灌木,与半灌木和多年生杂类草均无显著差异。多年生禾草、灌木、多年生杂类草和半灌木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水分生态功能群之间的热值均无显著差异。旱中生植物的热值平均值略低于其他组。百合科(Liliaceae)、豆科(Leguminosac)、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蔷薇科(Rosaceae)之间热值无显著差异,藜科(Chenapodiaceae)热值显著低于其他科。植物热值与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推动草坪草耐践踏机理的研究,自行设计了一款便携式草坪践踏器,提出了一套新的草坪践踏处理方法——集中践踏,从而建立了一种新的草坪草耐践踏试验方法。运用该试验方法,通过设定4个践踏处理(不践踏、轻度践踏、中度践踏和重度践踏),对多年生黑麦草进行耐践踏试验,测定了践踏后1,3,7,10,14和21 d的草坪表观质量、盖度、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和地上生物量鲜重等5项指标。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践踏强度下,多年生黑麦草的各项指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除叶绿素含量在轻度践踏下比CK(不践踏)略微升高外,其他指标均随践踏强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在践踏后3 d及以后,所有指标均随时间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轻度践踏下,各项指标在践踏后7 d恢复到接近CK的水平;中度践踏下,各项指标在践踏后14 d恢复到接近CK的水平,而重度践踏下,各项指标在21 d内均未恢复到CK的水平。将草坪表观质量与盖度、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和地上生物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两两之间均存在高度相关性,特别是在践踏后7 d及以后,其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且相关系数在践踏后14 d达到最高。因此认为,多年生黑麦草在践踏后的14 d内,可能是其生理上响应践踏胁迫的关键时期。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草坪草耐践踏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放牧梯度试验,研究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5种优势植物在个体、种群和群落水平上的影响,探讨大针茅(Stip grandis)对放牧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个体水平,中轻度放牧对以大针茅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为代表的丛生禾草株高影响较小,对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黄囊苔草(Carex korshinskyi)和米氏冰草(Agropyron michnoi)为代表的根茎型禾草株高影响较大,植物株高的降低与个体地上生物量减少呈显著正相关。种群水平,大针茅种群生物量对放牧的响应迟缓,羊草、米氏冰草、糙隐子草和黄囊苔草种群生物量的减少与多度减少呈显著正相关。群落水平,大针茅的耐牧性使其成为资源重配的获益者,轻中度放牧干扰下,其地上生物量的补偿生长缓冲了放牧对群落的影响,对维持群落生产力与功能稳定性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