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了不同投饲率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共设6个不同投饲率组(5%、8%、10%、12%、15%和20%),每组3次重复,试验持续56d。结果显示:(1)随着投饲率的增加,黄鳝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逐渐升高。当投饲率低于10%时,各组间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P0.05)。当投喂饵料超过黄鳝体重10%后,增重率显著升高(P0.05),而特定生长率在投饲率达到15%后趋于稳定,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投饲率为8%组成活率最高,达到92.22%,除与投饲率5%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投喂20%组成活率仅57.22%,显著低于其他各试验组。(3)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黄鳝肝体指数均显著性增加。其中,投喂量最少的组肝体指数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投喂量最大的两组肝体指数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且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8%~12%的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表明:黄鳝的生长受投饲率的影响,且以15%的投饲率投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牙鲆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3年5~6月,在(18±1)℃条件下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初始体重为4.21±0.28g)分别进行了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的生长试验。对照组连续饱食投喂36 d,处理组S2F4、S3F6、S4F8分别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4 d,饥饿3 d再投喂6 d和饥饿4 d再投喂8 d。结果表明:S2F4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3F6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S4F8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鱼体生化组成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为17~19℃条件下,分别以鲜杂鱼(x)和配合饲料(p)为饵料,采用一直投喂(对照组)和周期性饥饿1 d再投喂6 d(S1F6)、饥饿2 d再投喂5 d(S2F5)3种投喂方式,研究投喂不同饵料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体质量为7.80 g±0.01 g)生长、生化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试验共进行42 d。结果表明:投喂配合饲料时,S1F6p和S2F5p组均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现象;投喂鲜杂鱼时,S1F6x组具完全补偿生长现象,S2F5x具部分补偿生长现象;投喂配合饲料和鲜杂鱼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处理的大菱鲆幼鱼均通过饲料转化效率和摄食率共同提高来实现其补偿生长,且各试验组的鱼体成分和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处理组幼鱼的生长能比例均有所增加,而代谢能比例均有所减少;无论是处理组还是对照组,鲜杂鱼的投喂效果均优于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4.
该试验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厚颌鲂稚鱼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分成5组,分别饥饿0 d(S0)、饥饿3 d(S3)、饥饿6 d(S6)、饥饿10 d(S10)、饥饿15 d(S15)后再恢复投喂.选取样品分析测定厚颌鲂生长以及饥饿和再投喂后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厚颌鲂稚鱼在饥饿后体质量显著下降(p<0.05),恢复投喂后S3表现出超补偿生长现象,S6表现出完全补偿生长现象,而S10,S15则表现出部分补偿生长现象.胰蛋白酶比活力在饥饿期间显著下降(p<0.05),恢复投喂后S3,S6与S0(p>0.05)无显著差异,而S10,S15则显著低于S0组(p<0.05).淀粉酶比活力在饥饿3d后升高,随后随饥饿时间增加而降低,恢复投喂后S3,S6的淀粉酶活性与S0无显著差异(p>0.05),S10,S15则显著低于S0(p<0.05).脂肪酶比活力在饥饿3d后显著降低(p<0.05),随后随饥饿时间增加而升高,恢复投喂后各组的脂肪酶活性均有上升,但均未达到S0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25±1)℃水温和自然光照下,以4种模式投喂鲜活水蚯蚓,饲养平均初始体重为358.57 m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幼鱼48 d,第1种模式为对照组,每天投喂,第2、3、4种为试验组,分别是投喂3 d后饥饿1 d、投喂6 d后饥饿2 d、投喂12 d后饥饿4 d,4种模式分别以S0、S1/3、S2/6和S4/12表示.结果显示,3个试验组均表现出补偿生长,其中S1/3组为完全补偿生长,S2/6和S4/12组为超补偿生长,补偿生长由摄食率和饵料转化效率共同提高导致;3个试验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肥满度和内脏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试验结束时,3个试验组的鱼体脂肪、蛋白质和能量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S2/6和S4/12组的鱼体干物质含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6.
将体质量为(5.72±0.23)g的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分别饥饿0、3、6、9、12 d(分别记为C、S3、S6、S9、S12)后再饱食投喂至30 d,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过程中海胆的代谢率、生长率、摄食率、食物转化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饥饿和再投喂过程中,S3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S6、S9、S12组在恢复投喂过程中的一段时间内代谢率均维持较低水平,而特定生长率和食物转化率均在恢复投喂初期出现高峰。这说明S6、S9、S12 3个试验组海胆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现象,这种补偿生长是再投喂后海胆通过降低代谢率及提高食物转化率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处理对豹纹鳃棘鲈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方法]试验均设置对照组(持续投喂)、处理组S_1F_1(饥饿1 d、再投喂1 d)、S_1F_2(饥饿1 d、再投喂2 d)、S_2F_2(饥饿2 d、再投喂2 d),开展了2种规格豹纹鳃棘鲈幼鱼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生长试验。[结果]试验一S_1F_2、S_2F_2组和试验二S_1F_1、S_1F_2组试验结束时体质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一各处理组摄食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S_2F_2组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S_1F_2组摄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二各处理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_1F_2组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S_1F_1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粗脂肪含量均略低于对照组,水分含量略高于对照组,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试验一S_1F_2、S_2F_2组与试验二S_1F_1组、S_1F_2组均能够达到完全补偿生长,其补偿生长主要是通过提高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来实现的,在饥饿过程中豹纹鳃棘鲈幼鱼可能首先消耗脂肪作为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黄河鲤新品系幼鱼在饥饿-饱食循环状态下的生长补偿特点,选用初始均质量(23.44±3.21)g的黄河鲤幼鱼360尾,随机分成4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按处理组A组:饥饿5 d(S5)饱食20 d(F20);B组:S7-F28;C组:S15-F60;对照组Con:F75的投喂方案饲养,养殖实验为75 d。研究表明:(1)经过不同时长的饥饿,在恢复饱食投喂阶段,A组的特定生长率(SGR)为1.70%,显著高于B组的1.08%、C组的0.87%以及对照组Con的0.60%;(2)在饥饿阶段,3个处理组A、B、C的体长特定生长率(SGR_L)显著低于对照组Con;当恢复投喂后,A组、B组的SGR_L则显著高于C组和对照组Con;(3)在饥饿阶段,A组的肥满度特定生长率(SGR_K)显著低于B组、C组和对照组Con,但在恢复投喂阶段,却显著高于B组、C组和对照组Con。(4)处理组A节省饲料率为8.7%,较另外两个处理组高。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饥饿5 d饱食20 d循环3次的投喂方式能激发幼鱼产生部分补偿生长效应,且饲料投喂量最少。  相似文献   

9.
将体质量为(5.72±0.23)g的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intermedius分别饥饿0、3、6、9、12d(分别记为c、s3、s6、S9、S12)后再饱食投喂至30d,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过程中海胆的代谢率、生长率、摄食率、食物转化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饥饿和再投喂过程中,s3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s6、s9、S12组在恢复投喂过程中的一段时间内代谢率均维持较低水平,而特定生长率和食物转化率均在恢复投喂初期出现高峰。这说明S6、s9、S123个试验组海胆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现象,这种补偿生长是再投喂后海胆通过降低代谢率及提高食物转化率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禁食后再投喂对厚颌鲂幼鱼生长、血液学、生物化学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厚颌鲂幼鱼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正常投喂24d,F0)、禁食3d后连续投喂21d(F3组)、禁食7d后连续投喂17d(F7组)、禁食12d后连续投喂12d(F12组),在禁食前、禁食后及恢复投喂后取样,检测其生长指标(体质量、体长、肥满度、肝体指数(HSI)、脏体指数(VSI))、红细胞压积、血清皮质醇质量浓度、血糖浓度及血清、肝胰脏和头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活性。【结果】禁食后,厚颌鲂幼鱼的肥满度、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大多显著降低(P<0.05),恢复投喂后均能恢复至正常水平(F12组VSI除外)。禁食后恢复投喂对幼鱼的红细胞压积无显著影响(P>0.05)。F3、F7组幼鱼的血糖在禁食后与对照组(F0)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12组幼鱼在禁食后血糖浓度显著下降(P<0.05),恢复投喂后各试验组血糖浓度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禁食后F3组幼鱼皮质醇质量浓度与对照组(F0)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7、F12组幼鱼皮质醇质量浓度则极显著升高(P<0.01),恢复投喂后均恢复至对照组(F0)水平。禁食后F3组幼鱼血清和肝胰脏SOD活性与对照组(F0)无显著性差异(P>0.05),F7、F12组幼鱼血清和肝胰脏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恢复投喂后血清和F3、F7组肝胰脏SOD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F12组幼鱼肝胰脏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禁食后再投喂对厚颌鲂幼鱼肝胰脏溶菌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禁食后F3、F7组幼鱼血清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F0)无显著性差异(P>0.05),F12组幼鱼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后,各试验组血清溶菌酶活性均与对照组(F0)无显著差异(P>0.05)。禁食后,F3组幼鱼头肾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F0)无显著性差异(P>0.05),F7、F12组幼鱼头肾溶菌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恢复投喂后,F3、F7组幼鱼头肾溶菌酶活性分别与对照组(F0)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F7组幼鱼头肾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F3组,F12组幼鱼头肾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厚颌鲂幼鱼在禁食3d投喂21d时能达到完全性补偿生长,也不会降低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建议在厚颌鲂养殖过程中采用禁食-再投喂的方式诱导鱼类的补偿生长时,禁食期以不超过4d为宜。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用西伯利亚鲟幼鱼的体重为(2.06±0.12)g,全长为(7.55±0.18)cm。试验设饥饿0 d(S0对照)、3 d(S3)、6 d(S6)、9 d(S9)、12 d(S12),然后各恢复投喂20 d。结果表明:饥饿组的总摄食率(FR)均高于对照组,其中S6、S9、S12组与S0组差异显著(P<0.05);各饥饿组的食物转化效率(FCE)均低于S0组,S3组与S0组接近,其他各饥饿组的总食物转化效率接近,并与S0组有显著差异(P<0.05)。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的全长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各组鱼体重均下降,S9和S12组与其初始体重有显著差异(P<0.05)。恢复投喂结束后,S3组的全长和体重均低于S0组,但无显著差异,S6、S9和S12组的全长大于S0组,但无显著差异;体重低于S0组,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在水温为(22±2)℃条件下,研究了周期性饥饿对早繁鮸Miichthys miiuy幼鱼肌肉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分为6组:一直投喂(S0组)、隔日投喂(S1组)、饥饿3 d投喂3 d(S3组)、饥饿6 d投喂6 d(S6组)、饥饿9 d投喂9 d(S9组)和饥饿12 d投喂12 d(S12组)。结果表明:随着周期性饥饿时间的延长,鮸幼鱼肌肉水分的含量明显上升,各饥饿组鱼的水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S1、S3组与S0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6、S9、S1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这3组与S0组之间蛋白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和糖类含量明显下降,除S1、S3、S6组外,其余各组间脂肪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组间糖类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鮸幼鱼肌肉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均较高。经过不同时间周期性饥饿后,各试验组鱼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和氨基酸总量与S0组均差异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SFA)显著下降(P<0.05),按下降的百分比计,下降趋势为C21:0>C17:0>C18:0>C15:0>C14:0>C22:0>C24:0>C16:0>C23: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按上升的百分比计,上升趋势为C18:3n-3>C20:4n-6>C20:5n-3>C18:3n-6>C22:6n-3>C18:2n-6。说明鮸幼鱼在周期性饥饿过程中,首先利用饱和脂肪酸,然后利用低不饱和脂肪酸,最后才动用高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位置不同的脂肪酸在饥饿过程中的损失速度也有差异,具体为∑n-9 PUFA>∑n-6 PUFA>∑n-3 PUFA。  相似文献   

13.
在室内玻璃钢水槽内对平均初始体重为7.18±0.49 g的黄姑鱼进行了40 d养殖实验以研究其在停喂不同时间后的补偿生长。实验共设5个食物处理组,4组鱼分别饥饿4 d(S4组)、8 d(S8组)、12 d(S12组)和16 d(S16组)后再恢复正常投喂;1组鱼实验期间始终正常投喂作为对照(S0组)。结果表明,S4组实验结束时体重略低于S0组,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S8组、S12组和S16组显著低于S0组(P〈0.05);饥饿导致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降低,水分和灰分的含量升高。实验结果显示,S4组的黄姑鱼幼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S8组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效应,S12组和S16组未出现补偿生长效应,饥饿后恢复投喂鱼对食物的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得到明显改善,这表明适度饥饿后再投喂可作为黄姑鱼养殖中有益的饲养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多重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体质量约6.8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幼鱼补偿生长、体组成和肝脏内苹果酸脱氢酶(MDH)、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活力及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鱼分为4组:对照组(CG,每日投喂)、试验1组(G1,每周投喂6d)、试验2组(G2,每周投喂5d)和试验3组(G3,每周投喂4d),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G1出现完全补偿生长,其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等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G1和G2的饲料效率显著提高;随周期饥饿时间的延长,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显著增加,而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下降;随周期饥饿时间的延长,MDH的活力和mRNA表达明显下降,HSL的活力和mRNA表达则明显提高,恢复投喂后二者的活力和mRNA表达快速恢复,但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饥饿1d、连续投喂6d的投喂模式下,奥尼罗非鱼可通过提高饲料的转化率来达到完全补偿生长.同时,在循环饥饿条件下,奥尼罗非鱼可通过改变体内与脂类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及mRNA表达为机体储备能量物质.  相似文献   

15.
饥饿及再投喂对日本囊对虾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体重为(13.08±2.40)g、体长为(10.37±0.73)cm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在饥饿和再投喂状态下蛋白质代谢的变化。对照组C连续饱食投喂10 d,试验组S10、S15、S25分别饥饿10、15、25 d后再恢复饱食投喂10 d。结果表明:在饥饿状态下,日本囊对虾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在饥饿前15 d迅速上升,饥饿第15~25 d趋于平稳,肝胰脏中蛋白质的含量则一直较稳定;恢复投喂后,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下降,而肝胰脏中蛋白质的含量上升。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在饥饿前期(0~5 d)保持平稳,但在之后的第5~15 d则迅速下降,最后又恢复至最初水平;恢复投喂后,除S25组外其余各组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都呈上升趋势,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RNA/DNA的值在饥饿初期(0~5 d)略有下降,之后保持稳定,肝胰脏中RNA/DNA的值则在短期下降后有所上升;恢复投喂后,肌肉中RNA/DNA的值除S25组外其余各组均呈上升趋势,而肝胰脏中RNA/DNA的值除C组外其余各组均显著上升(P<0.05)。  相似文献   

16.
该文分析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大菱鲆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体重(175.23±7.54)g,全长(20.66±1.14)cm在42d的生产性养殖试验中,连续投喂组与饥饿1d恢复投喂6d、饥饿2d恢复投喂5d处理组的全长、体重增加均无显著差异,但饵料系数处理组显著小于连续投喂组,实践证明补偿生长理论可用于大菱鲆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7.
在室内循环水水槽中进行8周实验以评价不同投喂-停喂时间对初始体质量为(14.4±0.3)g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摄食、生长、食物利用、鱼体组成和氮、磷废物排放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设3个处理:一组正常投喂(S_0),另外2组分别投喂3 d停喂1 d(S_1)或投喂7 d停喂1 d(S_2)。结果表明:随投喂-停喂时间比例的减少,鱼摄食率、体质量增加、饲料系数均呈下降趋势,但处理组S_0、S_1和S_2之间在氮和磷保留效率、肥满度、肝体比、全鱼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氮和磷废物排放量方面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束时,S_0组最终体质量及体质量增加均显著高于S_2组(P0.05),S_2组显著高于S_1组(P0.05),投喂期间S_1组和S_2组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低于同期S_0组,但饲料系数和氮保留效率与S_0组无显著差异。此外,S_1和S_2组在停喂后恢复投喂期间均表现出部分补偿生长,其机制是增加摄食。根据本实验结果,当在大口黑鲈池塘养殖中采用交替投喂和停喂策略时,合理的停喂-投喂时间应分别为13 d和1 d。  相似文献   

18.
在室外自然条件下(2~8℃),将初始平均体质量(275.5±33.9)g的花羔红点鲑饥饿处理0(对照组),5,10,15,20 d,再投喂饵料,然后再饱食15 d,研究短期饥饿胁迫对花羔红点鲑生长率和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和再投喂对花羔红点鲑的生长有显著影响。随饥饿时间延长,花羔红点鲑的体质量不断下降,体质量损失率逐渐加大,各处理组(0,5,10,15,20 d)体质量损失率分别为0,3.59%,7.06%,7.61%,9.92%。花羔红点鲑在继饥饿后再投喂,其体质量逐渐增加,体质量增长率随饥饿时间延长不断增加。各处理组(0,5,10,15,20 d)体质量增长率分别为5.25%,11.10%,12.81%,17.93%,19.13%。花羔红点鲑继饥饿后再投喂,通过对各处理组特定生长率(SGR)、摄食率(FR)和饲料效率(FCE)的研究结果表明:饥饿5 d,10 d组的特定生长率要高于对照组(0 d),但差异不显著(P>0.05),15 d,20 d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饥饿5 d组摄食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10 d,20 d的摄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15 d组的摄食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随饥饿时间延长,各处理组饲料效率不断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饥饿和再投喂对花羔红点鲑耗氧率影响显著。花羔红点鲑的代谢率(耗氧率)出现阶段性变化,在饥饿状态下,前期(0~10 d)耗氧率下降速度较快,由217.7 mg/(kg.h)降至157.9 mg/(kg.h),而后期(10~20 d)下降速度慢,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对照组耗氧率明显要高于饥饿组,其数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再投喂后,花羔红点鲑的代谢率上升,饥饿20 d以内的鱼经过10 d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9.
试验设饥饿0、3、6、9、12 d(记为S0(对照)、S3、S6、S9、S12组),然后各恢复投喂20 d,分析了饥饿和再投喂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结束时,S6和S9组蛋白质含量略高于S0组,S3、S12组略低于S0组,但差异均不显著;除S3组外,各饥饿组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S6组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鱼体水分含量有所上升,其中S12组与S0组差异显著(P<0.05)。恢复投喂后,S3、S12组蛋白质含量低于S0组,S6、S9组蛋白质含量高于S0组,但差异均不显著;各组鱼的脂肪含量均升高,但各饥饿组的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S9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组水分含量下降,其中S12组变化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试验设饥饿0、3、6、9、12 d(记为S0(对照)、S3、S6、S9、S12组),然后各恢复投喂20 d,分析了饥饿和再投喂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结束时,S6和S9组蛋白质含量略高于S0组,S3、S12组略低于S0组,但差异均不显著;除S3组外,各饥饿组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S6组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鱼体水分含量有所上升,其中S12组与S0组差异显著(P<0.05)。恢复投喂后,S3、S12组蛋白质含量低于S0组,S6、S9组蛋白质含量高于S0组,但差异均不显著;各组鱼的脂肪含量均升高,但各饥饿组的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S9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组水分含量下降,其中S12组变化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