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肥料增效剂与氮肥减量配施对水稻生长、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设田间试验,共4个处理:空白(CK)、100%尿素处理(100%U)、80%尿素+脲酶抑制剂(80%U+NBPT)、80%尿素+纳米碳增效剂(80%U+C)。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80%尿素与脲酶抑制剂配施处理的分蘖数量与100%尿素处理基本相同,纳米碳增效肥处理分蘖较少。增效剂与氮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因子每穗粒数、结实率均高于100%尿素处理,显著增加产量;植株地上部吸氮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也显著高于100%尿素处理,2种增效剂对比脲酶抑制剂效果更好,但差异不明显。80%尿素与脲酶抑制剂配施处理提高了耕作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了肥力。本试验条件下,脲酶抑制剂与氮肥减量20%配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达10 377.9 kg/hm~2,增产2.79%;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氮肥利用率,有效减少了土壤氮损耗,有利于土壤保持养分。  相似文献   

2.
猪粪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氮素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化肥有机肥在农田的配施对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养分利用率具有较好的效果,还提升了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效率。为此,为明确猪粪化肥配施对南方典型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双季稻田系统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试验共设置了4个处理,即不施氮肥处理(N0)、50%化学氮肥处理(1/2N)、100%化学氮肥处理(N)和猪粪替代50%氮肥处理(1/2N+M)。测定了稻田土壤全氮、有效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水稻氮含量并计算氮吸收量。结果表明:在定位试验开展后第5~6年,猪粪替代50%氮肥处理土壤全氮含量较100%化学氮肥处理显著提高15%;而不施氮肥导致土壤全氮含量显著下降达20%。猪粪化肥配施显著增加晚稻季土壤铵态氮含量。水稻氮肥吸收主要与氮肥用量、土壤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氮成正相关。2年内猪粪化肥配施较全量氮肥显著提高了晚稻季水稻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提升幅度分别为9.2%~18.0%和19.6%~43.0%,且水稻产量略有提升。早稻季猪粪化肥配施较全量氮肥水稻籽粒产量、水稻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无显著差异或出现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双季稻体系猪粪替代50%氮肥可提高晚稻季稻田土壤氮素有效性,减少化肥施用并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洞庭湖区双季稻田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设置不施肥处理(WF)、不施氮处理(WN)、纯化肥处理(CF)、猪粪代替20%化肥氮肥处理(ZF)、猪粪堆肥代替20%化肥氮肥处理(DF)、沼渣沼液代替20%化肥氮肥处理(ZYF),在湖南洞庭湖区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①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化肥可有效提高水稻的株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从而提高水稻的子粒产量;②4个施氮处理(CF、ZF、DF、ZYF)与不施氮处理(WN)和不施肥处理(WF)的全年双季稻产量差异极显著,4个施氮处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处理CF、ZF、DF、ZYF比处理WN分别增产53.03%、48.35%、55.65%、48.49%,其中,处理DF的产量和增产率最高,年产量达14 039.80 kg/hm2,处理CF的次之,达13 803.43 kg/hm2;③年平均氮肥利用率以处理DF的最高,达20.23 g/kg,较处理CF、ZF、ZYF分别提高了11.46%、12.64%和14.04%。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有效提高双季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其中以处理DF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研究缓释氮肥含量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水稻高效生产,以及水稻缓释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对不施用氮肥(T1)、常规施肥(T2)和缓释氮肥(T3~T6)进行对比试验,缓释氮肥含量设5%、10%、15%和30%共4个梯度。结果表明:含15%缓释尿素的水稻缓释肥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影响最大,较常规施肥增产8.38%,氮肥利用率提高2.55%。缓释氮肥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可代替普通化肥,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含15%缓释尿素的水稻缓释肥对水稻增产增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安徽农业科学》2020,(1):163-166
[目的]研究水稻生长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选用秀水为供试品种开展1季大田试验,设置常规及缺氮区(CK、T1)、减肥20%及缺氮区(T2、T3)、减肥20%有机肥配施区(T4~T7)和减肥20%缺氮有机肥配施区(T8~T11)共4组12个肥料运筹处理。测定水稻长势及植株养分吸收情况,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生长性状、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结果]常规施肥条件下水稻生长情况和产量均最高,但氮肥利用率较低;在常规施肥减量20%的基础上,适当增施有机肥,利于植株氮养分含量的积累,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完全不施氮肥,磷钾减肥20%的基础上,配施有机肥,对水稻生长和氮养分积累较为不利,产量明显偏低。[结论]综合考虑投入产出,当常规施肥减肥20%,有机肥配施量为3 750 kg/hm~2时,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差异不显著(P<0.05),为最优无机有机肥配施方案。  相似文献   

6.
连续2 a(2017—2018、2018—2019年)研究了立式旋耕方式下,氮肥不同减施量对小麦产量构成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实现小麦化肥减量施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小麦季300 kg/hm~2氮肥投入水平下,减施10%(RF10)、20%(RF20)、30%(RF30)氮肥能增加小麦成熟期叶片干物质质量和千粒质量,降低根干物质质量。减施20%氮肥有利于提高小麦成熟期群体穗数,获得较高小麦产量;减施10%氮肥不会显著降低产量;减施30%氮肥则减产明显,与EF(CK)相比,2018年,RF10、RF30处理分别减产4.79%、15.65%,RF20处理则增产3.02%;2019年,RF10、RF20处理分别增产1.20%、2.17%,RF30处理则减产2.00%。减施20%氮肥能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比常规施肥提高13.35%(2018年)、32.11%(2019年);减施10%~30%氮肥均能提高氮肥偏生产力,较CK提高5.81%~28.80%(2018年)、12.45%~40.05%(2019年)。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氮肥与肥料增效剂配施对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氮肥处理相比,常规氮肥与肥料增效剂75 kg/hm2配施后小麦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增加了11.5%和11.7%。在配施氮肥增效剂的基础上,减少10%~20%的氮肥投入不会造成小麦产量的降低,而且会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酒糟沼液与化肥配施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T1(CK,不施氮肥)、T2(化肥全量)、T3(沼液+化肥全量)、T4(沼液+减氮20%)、T5(沼液+减氮40%)、T6(沼液+减氮60%)6种处理,化肥全量为N 225 kg/hm~2+P_2O_5 135 kg/hm~2+K_2O 120 kg/hm~2,沼液用量为800 L/hm~2,探讨酒糟沼液与化肥配施(T2—T6)对白菜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处理(T1)相比,施用氮肥和沼液能够促进白菜生长,显著增加白菜产量58.6%~177.1%;改善白菜品质包括维生素C、氨基酸和硝酸盐含量。与化肥全量处理(T2)相比,沼液+化肥全量处理(T3)白菜产量显著增加26.6%,维生素C、硝酸盐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7.57%、6.35%,还原糖、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36.45%、17.39%,白菜单株氮、钾养分吸收量分别增加20.31%和32.89%,增加氮肥利用效率,说明酒糟沼液对白菜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有较大影响。与化肥全量处理(T2)相比,增施沼液并分别减氮20%、40%处理(T4、T5)产量差异均不显著,且氮肥利用效率较优;T6处理产量显著下降。因此,为防止过量施氮导致环境污染风险提高的情况发生,在白菜生产中增施酒糟沼液可减施氮肥20%~40%。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氮肥增效剂在小麦氮肥减施上的应用效果,为氮肥增效剂与氮肥减量配施在冬小麦生产中提供指导。【方法】2020~2021年度在大田条件下,以氮肥增效剂(CP)为材料,设置5个氮肥减量配施处理(减氮5%+CP、减氮15%+CP、减氮25%+CP、减氮35%+CP、减氮45%+CP)、1个常规模式和1个不施氮(对照),共计7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叶片SPAD值、光合生理、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在使用氮肥增效剂(CP)条件下,减氮5%~25%时冬小麦的旗叶SPAD值仍有提高,减氮35%~45%时降低了冬小麦旗叶SPAD值;冬小麦旗叶Pn、Tr、Gs,在减氮5%时均有明显提高,减氮15%时略有提高,减氮25%时略有降低,减氮35%~45%时明显降低;冬小麦旗叶Ci与Pn、Tr、Gs基本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减氮模式下,CP提高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但减轻了千粒重。与常规模式相比,减氮5%~25%时小麦增产幅度在1.60%~5.88%,减氮35%~45%时小麦产量降低了6.22%~19.32%。与常规模式相比,CP提高了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结论】氮肥减量1...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措施对水稻产量、田面水氮含量和氮肥施用效率的影响,为广州市水稻氮肥减施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在广州市郊开展水稻田间试验,设不施氮(CK)、常规分次施肥(CF)、缓释氮肥减施 25% 分次施用(SFT)、缓释氮肥减施 25% 一次施用(SFB)、缓释氮肥减施 25%并结合有机替代一次施用(SFB+OS)5 个施肥处理,分析不同施肥处理的田面水氮含量、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SFB 处理的田间水氮含量在移栽后 3 d 高于 CF 处理,之后迅速降低,并保持较低的水平;SFT 处理和 SFB+OS 处理的田面水氮含量在移栽后 1 周与 CF 处理基本一致,之后均显著低于 CF 处理。施氮处理的水稻秸秆和籽粒的氮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减氮处理对水稻秸秆和籽粒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与CF 处理相比,不同减氮处理对水稻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减氮施肥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生理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其增幅分别达到 35.16%、33.58% 和 16.84%,其中 SFB+OS 处理增幅最大。【结论】缓释氮肥减施 25% 分次施用和缓释氮肥减施 25% 结合有机替代一次性基施均可显著提高氮肥施用效率,降低稻田氮素流失风险(尤其是 SFB+OS 处理),且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持平,是广州市郊水稻实现氮肥减施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新型氮肥增效剂在水稻上的节肥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氮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关键,但目前我国水稻氮素利用率偏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添加硝化抑制剂等为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手段。以新型氮肥增效剂伴能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从水稻产量、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为其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处理分别包括农民习惯(仅施用基肥和分蘖肥,不施穗肥)、常规高产(减少基肥,增施穗肥)、增施伴能(在农民习惯施肥基础上增施伴能,即基肥+伴能、蘖肥+伴能、基蘖肥+伴能)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常规高产"处理相比,"农民习惯"处理产量、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全生育期氮吸收分别降低15.5%、52.1%和15.5%。与"农民习惯"处理相比,增施伴能各处理产量、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全生育期氮吸收分别增加17.6%~26.5%、114.1%~122.1%和13.1%~27.7%,其中"基蘖肥+伴能"处理显著高于前者。增施伴能各处理净收入比"农民习惯"处理增加3.7%~10.2%,与"常规高产"处理相当。增施伴能各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农民习惯"和"常规高产"处理(P0.05)。因此,为促进水稻增产增收和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高,适宜在南方水稻种植区农民习惯施肥条件下推广应用新型氮肥增效剂。  相似文献   

12.
在旋耕方式下,以施用氮肥300 kg/hm2(CK)为基准值对照,研究了减施总氮肥的10%(RF10)、20%(RF20)、30%(RF30)3个处理对小麦产量构成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为保障粮食安全生产能力、实现小麦化肥减量施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300 kg/hm2(CK)施用量条件下,氮肥减量10%~30%,有助于增加穗长、茎、根和总干物质累积量;氮肥减量10%~20%,穗粒数增加,群体穗数、千粒质量下降,且减施20%时千粒质量下降显著;氮肥减量30%,群体穗数减少,穗粒数、千粒质量增加,但是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与CK(7 985.6 kg/hm2)相比,氮肥减施10%~20%,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RF10(7 761.3 kg/hm2)、RF20(8 071.3 kg/hm2)处理产量变化差异不显著;氮肥减施30%则显著降低小麦产量,RF30产量比对照降低1 066.2 kg/hm2。此外,氮肥减施10%~20%(RF10、RF20)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比对照分别提高0.42,3.17 kg/kg,减施30%(RF30)则下降0.25 kg/kg;减施10%~30%(RF10、RF20、RF30)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2.13,7.01,6.33 kg/kg。  相似文献   

13.
《吉林农业科学》2017,(1):24-27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3个施氮水平(0、105、150 kg/hm2)与2种配施比例(控释氮肥100%、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比为70∶30)对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转运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提高幅度为10.4%~28.2%。其中N150 kg/hm2处理玉米产量最高。在相同氮水平条件下,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处理玉米产量高于单施控释氮肥处理。施氮可显著提高玉米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并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相同氮水平条件下,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处理玉米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高于单施控释氮肥处理。氮素农学利用率和当季回收率均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氮肥偏生产力表现为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在相同氮水平条件下,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处理氮肥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高于单施控释氮肥处理。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和种类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3.3%普通尿素基施+33.3%大喇叭口期追施+33.3%抽雄期追施处理表现最佳,产量最高,达8 668kg/hm2。氮素用量减至80%的控释尿素基施处理和控释BB肥基施处理产量分别为8390kg/hm2和8 512kg/hm2,控释BB肥基施处理产量高于控释尿素基施处理,与33.3%普通尿素基施+33.3%大喇叭口期追施+33.3%抽雄期追施处理产量均没有达到1%极显著水平。在施用普通尿素的各个处理中,33.3%基施+33.3%大喇叭口期追施+33.3%抽雄期追施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为39.1%,可见适当的施肥方式能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控释尿素基施处理和控释BB肥基施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46.8%和49.5%,均高于施用普通尿素的各个处理,控释BB肥基施处理的氮肥利用率高于控释尿素基施处理。  相似文献   

15.
氮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控释氮肥和普通氮肥为试验肥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全量基施普通氮肥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会造成水稻减产;而基施控释氮肥能提高群体的有效穗数,改善单株的产量构成结构,且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最终提高水稻产量。在施N量减少30%条件下(CRU70%处理),水稻氮肥利用率最高,且产量显著高于普通氮肥处理(PU100%处理)。本研究条件下,CRU70%+PU30%处理的实粒数和结实率最高,水稻产量最高(8 939 kg/hm2),较CRU70%处理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6.
氮肥及其与秸秆配施在不同肥力土壤的固持及供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在有机物料和无机氮肥的配施条件下,研究氮素在土壤中的固持与释放过程,以期达到土壤供氮与作物需氮相一致的目的。【方法】以长期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不施肥,NF;施用氮磷钾化肥,NPK;厩肥与化肥配施,MNPK)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化学氮肥及其与秸秆配施在不同肥力土壤中的固持与供应。【结果】与未施氮肥(对照)相比,单施尿素对NF处理土壤小麦籽粒产量无显著影响,而显著提高了NPK和MNPK处理土壤小麦籽粒产量;MNPK处理土壤氮肥利用率(67%)显著高于NPK(56%)和NF(19%)处理土壤。与施用氮肥处理相比,秸秆与尿素配施显著降低了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但MNPK处理土壤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11%)仍显著高于NPK处理(7%);秸秆与尿素配施降低了当季小麦对施入氮素的吸收利用,小麦收获时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79%-88%施入的氮素未被吸收利用。【结论】有机肥与化肥长期配施在协调土壤氮素供应,提高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方面具有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减量配施新型基质缓释肥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究减量配施新型基质缓释肥对水稻(OryzasativaL.)的影响,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响应。两年平均结果显示,与全量施用普通肥(180 kg·hm~(-2))相比:全量施用缓释肥水稻增产13.4%(P 0.05),植株氮吸收量提高9.1%(P 0.05),氮肥农学效率提高50.4%(P 0.05),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37.8%(P 0.05);减量10%施用缓释肥水稻增产9.6%(P 0.05),植株氮吸收量提高3.3%(P 0.05),氮肥农学效率提高51.1%(P 0.05),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26.6%(P 0.05);而在减量10%施用缓释肥的同时以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水稻增产11.1%(P 0.05),植株氮吸收量提高7.3%(P 0.05),氮肥农学效率提高57.6%(P 0.05),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44.8%(P 0.05)。缓释肥处理促进水稻增产增效的原因是其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较高。综上,基质缓释肥减量10%施用(尤其在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可维持较高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在水稻生产中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肥料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尤其是猪粪、玉米秸秆与化肥配施处理,产量高达5705.3 kg/hm2,比未施肥处理和习惯施肥分别增产20.35%和8.98%.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的氮收获指数和氮肥农学效率均高于习惯施肥处理.其中,猪粪、玉米秸秆与化肥配施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为8.04 kg/kg,而习惯施肥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仅为3.30kg/kg.  相似文献   

19.
以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开展氮肥不同用法对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精确施氮(313.05 kg/hm2)的产量、氮肥当季利用率、每公斤氮生产稻谷分别为9724.4 kg/hm2、43.8%、31.1 kg,与常规施氮(340.5 kg/hm2)相比,节氮8.1%,增产稻谷37.4 kg/hm2,氮肥利用率提高8.3个百分点,效益提高9.5%。  相似文献   

20.
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20%猪粪代替20%的化学氮肥处理(处理B)、施10%的猪粪型生物有机肥代替10%的化学氮肥处理(处理D)和施20%沼肥代替20%的化学氮肥处理(处理F)的水稻产量较高,分别较不施肥处理提高了103.49%、81.62%和74.64%,分别较纯化肥处理提高了38.67%、23.77%和19.02%.氮肥利用率以20%猪粪型牛物有机肥代替20%的化学氮肥处理(处理C)最高,达32.64%,比纯化肥处理高了2.66%,且处理B与处理D均比纯化肥处理高,分别提高了1.12%和1.04%.有机肥能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10%的稻草代替10%的化学氮肥处理(处理A)、处理B、处理D、30%猪粪型生物有机肥代替30%化学氮肥处理(处理E)和处理F与纯化肥处理比较可降低稻米的垩白度,处理B、处理C、处理D、处理E和处理F与纯化肥处理比较可提高稻米的胶稠度,处理A能降低直链淀粉的含量.表明有机肥能提高稻米的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