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侵染引起的柑橘炭疽病是柑橘的主要真菌病害。为研究不同柑橘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本试验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根据病情指数、平均直径、系统聚类分析3种不同抗性评价方法来探讨52个柑橘品种对胶孢炭疽菌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种质资源共分为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四类,未发现免疫和高感种质,胡柚、晚棱脐橙等8个品种为高抗品种。本文讨论了不同柑橘品种间的抗性差异,为下一步的抗柑橘炭疽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海南省菠萝蜜病害调查过程中,发现菠萝蜜发病严重,症状表现为果柄表皮呈水渍状腐烂但不脱落,有时能看到明显的白色霉层,后逐渐向果实部位蔓延,果蒂逐渐变褐色,在田间,常可发现感染该病的病果果蒂脱水干枯而悬挂于树枝上, 这与已经报道的可可球色单隔孢(Botryodiplodiatheobromae Pat)引起木菠萝球二孢叶斑病及果腐病有明显不同,故命名为蒂腐病。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该病样中分离出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后,通过形态学鉴定和通过形态学鉴定、ITS、 GAPDH、ACT、CHS-1和TubG2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菠萝蜜蒂腐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类群中的Colletotrichum siamense,尚未见由Colletotrichum siamense胶孢炭疽菌引起菠萝蜜蒂腐病的系统报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芒果炭疽病在贵州芒果园发生普遍、危害极重,通过本研究掌握芒果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对不同杀菌剂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将为芒果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3种杀菌剂对芒果胶孢炭疽菌的毒力,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中450g/L咪鲜胺EW对胶孢炭疽菌抑菌效果最好,EC50小于0.01mg/l,250克/升吡唑醚菌酯EC、50%氟啶胺SC、50%多菌灵WP和12.5%氟环唑SC的EC50均小于1 mg/L,对胶孢炭疽菌具有较好抑菌效果。芒果幼果期进行田间防治,结果表明:450g/L咪鲜胺EW1500倍液、250克/升吡唑醚菌酯EC1250倍液、50%多菌灵WP1000倍液、12.5%氟环唑SC2000倍液、250g/L嘧菌酯SC1250倍液、50%氟啶胺SC15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WP1000倍液等7种药剂可相对有效地控制芒果炭疽病的发生,防效为57.57%~65.57%。该研究将为贵州芒果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近年来广西省天峨县发生严重的珍珠李叶枯病原,采集天峨县珍珠李病叶,对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本研究从病叶中分离到2种真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分析表明2种真菌分离物分别与GenBank中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具有99%的相似性。离体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能使健康叶片产生症状,并通过柯赫氏法则(Koch’ postulates)验证。结合真菌分离物的分离比率,将广西天峨县珍珠李叶枯病原初步鉴定为胶孢炭疽菌。  相似文献   

5.
2种麦冬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胶孢炭疽菌和黑线炭疽菌是麦冬炭疽病的病原菌.胶孢炭疽菌菌丝体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都为28℃,黑线炭疽菌的分别为25,28和25℃.弱酸条件有利于2种炭疽菌菌丝体的生长和产孢,在pH值为4时产孢量都达到最大值,胶孢炭疽菌在pH值为7时孢子萌发率最大,黑线炭疽菌在pH值为8时达最大.光照处理对这2种病菌营养生长和产孢均无显著影响.供试碳源中果糖和葡萄糖有利于胶孢炭疽菌的菌丝体牛长,山梨糖和淀粉有利于其产孢;麦芽糖有利于黑线炭疽菌的菌丝体生长,淀粉有利于其产孢;氮源中有机氮有利于2种炭疽菌生长和产孢,化学氮源则表现抑制作用.胶孢炭疽菌和黑线炭疽菌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5和50℃10 min.  相似文献   

6.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贵阳市花溪区葡萄基地的葡萄炭疽病病样进行分离,致病性测定,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对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该菌株对7种杀菌剂原药及2组混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将该菌株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7种原药中丁香菌酯对该菌株生长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18 mg/L,其次为苯醚甲环唑和双苯菌胺,EC50值分别为1.18 mg/L和1.34 mg/L;混配组合中,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8:1混配时,其共毒系数(CTC)为168.69,啶氧菌酯与苯醚甲环唑1:4和8:1混配时,CTC分别为197.21和192.69,协同增效效果显著。引起贵阳市花溪区葡萄基地葡萄炭疽病的致病菌为胶孢炭疽菌。  相似文献   

7.
在海南芒果果实上发现了一种由炭疽病菌引起的芒果红点病,导致芒果的经济价值下降。本实验通过菌种的分离与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引起芒果红点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病原菌回接后,芒果果皮上出现凸起的褐色或黑色坏死斑点,周围有红色或暗红色晕圈,这与田间自然发病果实的症状一致;在PDA培养基上培养后,芒果红点病原菌菌落呈圆形,灰色,气生菌丝绒毛状,后期产生橘红色孢子堆;病原菌的rDNA-ITS基因序列与已有的芒果炭疽菌rDNA-ITS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100%。结果表明芒果红点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运用相对定量方法发现,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侵入芒果嫩叶和成熟果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激活活性氧相关的3个基因(MiSOD,MiPOD和MiPPO)和抗病相关的4个基因(MiCHI,MiARE,MiPR1和MiPAL)等7个防御酶基因的活性。7个防御酶基因在接种成熟果皮12 h时达到活性的最大值,随后基因活性呈下降趋势,但仍显著高于0 h接种时期的活性;在接种嫩叶时,7个防御酶基因活性呈递增趋势,72 h达最大值,说明了寄主植物在抵御病原菌侵染的过程中不同器官、不同发育阶段,同一类基因的表达差异情况;揭示了寄主植物在受病原菌侵染时会激活自身抗病防御酶基因高效表达,提高酶的活性,从而抵抗病原菌的侵染,提高其抗病性。本文通过研究芒果抗病相关防御酶基因的表达为提高其抗病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链格孢菌毒素种类,柑橘褐斑病菌毒素化学结构,生物活性,产毒遗传背景及致病机理等方面对毒素进行了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该毒素,为防治链格孢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邵阳地区柑橘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针对性开展防治药剂初筛试验研究,为邵阳柑橘炭疽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采自湖南邵阳的炭疽病样品采用病原菌的分离、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鉴定,采用室内离体接种的方法对病原菌致病性进行测定,并通过病原菌侵染切片观察分析其侵染特性。此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不同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分离到了11株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菌株。结合rDNA-ITS、rDNA-GAPDH和rDNA-ACT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且发现该菌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多在叶片气孔处侵染为害。在7种供试药剂中,250g/L吡唑醚菌酯抑菌效果最明显,EC50为0.756mg/L。【结论】邵阳主要柑橘产区炭疽病致病菌为胶孢炭疽菌,多在叶片气孔处潜伏侵染为害。250g/L吡唑醚菌酯对柑橘炭疽菌具有良好的室内抑菌效果,有柑橘炭疽病防治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了几丁质酶基因植物表达载体,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能表达35kD的蛋白质。几丁质酶粗提物在体外对柱花草胶孢炭疽病原菌有极显著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细胞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杧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在杧果叶片、果实上的侵染过程,并研究了温度、湿度、刺伤对其发病情况的影响。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3h,病原菌分生孢子在刺伤、不刺伤的叶片及果实上均开始萌发,其孢子萌发率为36%-81%,附着胞形成率为20%-61%;接种6-12h,¬¬¬大量分生孢子开始萌发,并形成附着胞;接种后24h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均超过88%;接种后48h后菌丝体进一步生长呈现网膜状的菌丝团,并不断扩展。在不同温湿度下,刺伤与不刺伤的杧果炭疽病的发生情况差异显著,20°C情况下叶片和果实上的病斑平均直径最小分别为13.4mm和3.5mm。30°C情况下叶片和果实上的病斑平均直径最大分别为26.1mm和8.7mm。在7和14 天,湿度69.2%条件下,病情指数仅为12.9 和 12.9,而湿度84.5%时,病情指数分别达27.9和 87.1。刺伤处理的叶片和果实发病率均为100%,其病情指数分别为68.57和57.14,病斑直径分别为8.7mm和11.7mm。不刺伤的叶片和果实的发病率仅为70%和40%,其病情指数也只有38.57和5.71, 病斑直径分别为1.8mm和12.7mm。杧果炭疽菌在条件适宜情况下,可在3h内萌发并侵入寄主组织;伤口可促进杧果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但不利于附着胞的形成。在温度20-28°C间,温度越高发病越重,湿度69.2-85.4%间,湿度越高发病越重,且伤口可加重杧果炭疽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王琼  段廷玉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20,29(6):127-136
箭筈豌豆炭疽病是一类重要的真菌性病害。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结合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TS)、肌动蛋白(ACT)、几丁质酶(CHS1)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DPH) 4个基因序列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来鉴定甘肃夏河箭筈豌豆炭疽病的病原菌。结果表明,菌株WQ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坦,正面为深灰色-橄榄色至橄榄色-黑色,边缘菌丝白色,背面灰色-橄榄色至铁灰色。分生孢子单胞透明,大小为(17.5~25.0) μm×(3.75~5.00) μm,略呈镰刀形。菌株WQ与编号为CBS 128.57的菌株同源性最高,在70%水平上聚为一支。病原菌可以通过伤口侵染箭筈豌豆叶片。确定箭筈豌豆炭疽病病原菌为菠菜炭疽菌,这是箭筈豌豆菠菜炭疽菌在中国的首次报道。寄主范围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对红豆草和燕麦均具有强致病性,对4个品种的箭筈豌豆具有中等致病性,对苜蓿和三叶草的致病性最低,而对黑麦草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实验室已构建的柱花草炭疽菌T-DNA突变体库中各转化子致病力的测定,获得致病力丧失突变菌株1869。对其进行PCR检测以验证T-DNA在1869基因组中插入情况,并测定观察其菌落直径、菌落形态及产孢量等生物学特性,利用TAIL-PCR克隆标记基因侧翼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对基因信息。结果表明,与柱花草炭疽菌野生型菌株CH008相比,突变菌株1869表现致病力丧失,菌落生长速率也显著低于野生型;然而,在分生孢子形态、产孢能力、孢子萌发率等方面与野生型并无明显差异。TAIL-PCR扩增得到T-DNA插入位点RB端序列467bp,LB端侧翼序列388bp,经两侧序列拼接比对,所得序列与Pac1同源性达到92%~96%,推测可能由于基因表达产物调节菌株对pH值的敏感性,从而影响了其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三叶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ifolii)是引起苜蓿炭疽病的重要致病菌,发生严重时可导致苜蓿毁灭性危害。采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为指标,对40个苜蓿品种开展抗三叶草炭疽菌的苗期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威纳尔、阿尔冈金、巨能2表现高抗,WL363HQ、巨能7、拉迪诺、4030、4010、润布勒、亮牧表现中抗,新牧4号、甘农4号、驯鹿等15个品种表现中感,新疆大叶、甘农6号、甘农9号等15个品种表现高感。抗性品种占供试品种的25%,感病品种占75%,高抗与高感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P < 0.05)。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利用常规方法研究了当归炭疽病菌(束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利用能力,为明确当归炭疽病的发生流行规律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为10 ℃到35 ℃,最适为25 ℃;在pH 5~11间菌落可以生长,最适pH为11;在pH 8~11间产孢,最适pH为10,但中性有利于孢子萌发;该菌对碳氮源利用范围广,但甘露糖、D-半乳糖和氯醛糖抑制其生长;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相对湿度95%以上分生孢子能萌发,水中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湿度条件(P<0.05),蔗糖能够促进孢子的萌发,但马铃薯汁液抑制其萌发。  相似文献   

17.
柑橘果实在贮藏期间极易发生青霉病、绿霉病、炭疽病等多种病害。为了减轻病害造成的损失,笔者在自然通风贮藏库内用咪鲜胺分别对锦橙、血橙、温州蜜柑和夏橙等4个柑橘品种进行了防腐保鲜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咪鲜胺333.33mg/㎏对青霉病、绿霉病、炭疽病和总病害均有较好的保鲜效果,只不同品种保鲜时间各异。以对锦橙和血橙的保鲜时间最长,贮藏期可达120天;其次是温州蜜柑,贮藏期可达60天;对夏橙的保鲜时间最短,只30天。对青霉病、绿霉病的效果,锦橙和血橙达120天,温州蜜柑达90天,夏橙达60天;对炭疽病的效果,锦橙可达120天,血橙达90天,温州蜜柑可达60天,夏橙只30天。咪鲜胺浸药处理对4个品种柑橘的失重率没有影响,只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失重率均逐渐增加。咪鲜胺处理对果蒂保持绿色有一定效果,对不同品种柑橘果实内在品质、外观色泽和口感没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柱花草炭疽病及其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柱花草是一类优良的热带豆科牧草 ,适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炭疽病是柱花草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引起柱花草炭疽病的病原菌存在高度的遗传和致病多样性。柱花草抗病育种需要将具有多种抗性的基因导入栽培品种中 ,才能获得广谱的持久的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9.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以兰箭3号春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anjian No.3)为试验材料,探究接种AM真菌扭形球囊霉(Glomus tortuosum)与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对箭筈豌豆生长及炭疽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扭形球囊霉后,箭筈豌豆炭疽病的发生受到明显抑制,发病率较不接种对照降低70.15%,病情指数较对照降低51.36%;两种AM真菌显著促进了箭筈豌豆生长及N、P吸收,接种扭形球囊霉和根内根孢囊霉后地上生物量相比对照增加18.44%~54.92%,地下生物量增加25.68%~84.68%,N、P含量增幅最高在1倍以上;两种AM真菌也显著增加了箭筈豌豆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P<0.05)。综上可知,扭形球囊霉和根内根孢囊霉不仅能够有效抑制箭筈豌豆炭疽病的发生,而且可显著促进植物养分吸收和植株生长,影响植物抗逆生化指标,有作为箭筈豌豆炭疽病潜在的生防菌株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