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1998年以来 ,浙江省云和县把发展优质早熟梨作为全县主导产业。近 5年来 ,全县新开发以翠冠为主栽品种的早熟梨 1133hm2 。 2 0 0 2年我们调查了全县早熟梨病虫害情况 ,其中梨黑斑病发生比较普遍 ,对梨树的危害较大。因此 ,从 2 0 0 2年 7月开始 ,我们选择在发病较重的重河湾基地 ,进行了梨黑斑病综合防治试验 ,目前已经控制住连续危害了 3年的梨黑斑病。1 发病规律地处浙西南的云和县 ,每年 4月中旬进入汛期 ,降水量逐渐增多 ,气温升高 ,于是在梨枝条、落叶上过冬的黑斑病病菌产生分生孢子 ,借风雨传播。在4月下旬至 5月上旬 ,病菌开始侵…  相似文献   

2.
以5年生翠冠梨为供试品种,以常规化学药剂与清水为对照,开展了HSAF防控梨叶部病害及早期落叶试验,结果表明:HSAF对梨叶部主要病害、早期落叶与返花返青具有一定防控作用,但其效果极显著差于常规化学药剂。8月中旬对梨炭疽病、梨褐斑病、梨黑斑病、梨斑点病的防效分别为28.21%、15.53%、68.32%、0.82%,仅为常规化学药剂的50.81%、20.53%、77.36%、1.89%;控制早期落叶、返花、返青效果分别为43.14%、39.4%、60.65%,仅为常规化学药剂的54.68%、40.29%、62.17%,至10上旬落叶率、返花率与清水对照已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分别以当地主栽早熟梨品种‘翠冠’和中熟梨品种‘黄花’为对照,在福建省建宁县建立区试园,对引进的梨早熟梨新品种‘新玉’、中熟梨新品种‘晚翠’进行区试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新玉’果实成熟于7月5-8日,单果重317.8g,极显著大于‘翠冠’,外观综合评价优于‘翠冠’;果汁、风味、类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翠冠’均无明显差异,品质综合评价均为上,作为早熟梨品种具有较大市场空间,但易感叶部果病害,早期落叶发生程度较重,持续丰产性较差,宜在海拔较高与管理技术明区域发展种植。‘晚翠’单果重达378.9g,极显著大于‘黄花’,外观综合评价与当地主栽中熟梨品种‘黄花’相当;果汁特多,果肉松脆,风味甜,品质综合评价为上,优于‘黄花’,且树势强壮,成枝力较高,中、长果枝结果能力和果台副梢连续结果能力均强,并较抗叶部病害,不易发生发生早期落叶现象,早果性与持续丰产性好,可在‘黄花’梨产区可作为更新换代品种加于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桐庐县现有蜜梨生产基地1867hm2,年产量2万t。现有早熟梨品种以翠冠为主,较单一。为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近年来引进了大量新品种进行试验。其中,若光梨在桐庐县表现优异。1试验概况试验地设在桐庐瑶琳现代园  相似文献   

5.
在露地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鉴定110份梨地方种质资源抗病性分析,筛选出多抗材料,为福建梨多抗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根据病害症状确定病害的类别,调查主要危害福建梨叶片的3种病害斑点炭疽病、黑斑病和褐斑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及抗病性等级,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种质材料抗病性。结果表明,110份梨地方资源全部发生斑点炭疽病、黑斑病和褐斑病,其中黑斑病发病最严重:110份材料均发生黑斑病,发病率达100%有73份,占所有材料的66.36%;其次为斑点炭疽病:62份材料发生斑点炭疽病,发病率达100%有58份,占比93.55%;褐斑病发病最轻:有99份材料发生褐斑病,其中发病率达100%仅8份,占所有材料的7.27%。对梨黑斑病抗病等级以上的材料有49份,占总数的44.55%;对梨褐斑病抗病等级以上的材料有101份,占总数的91.82%。结合种质资源的田间发病率及对 3 种病害的抗性,筛选出6份材料对 3 种叶部病害均达到高抗等级以上,分别为武平粳米梨、长汀秤砣梨、连城八月白、连江狗头梨、长泰棕包梨和六月青3号,可作为多抗梨种质资源应用于梨抗病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6.
梨黑斑病是梨树重要的病害之一,本文以翠冠梨为试材,在生长季节喷施HSAF生物产品研究HSAF在田间防治梨黑斑病的效果。结果表明:田间喷施20礸/mL HSAF对翠冠的梨黑斑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控制翠冠梨的病情指数在3.80以下;喷施HSAF能够显著提高翠冠梨的果实品质,喷施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1%、可滴定酸含量提高0.02%、可溶性糖含量提高1%。  相似文献   

7.
为从品种上解决南方梨早期落叶问题,引进国内新选育早熟砂梨新品种(系)3个、中熟砂梨新品种4个,分别与当地早熟砂梨主栽品种‘翠冠’和中熟砂梨主栽品种‘黄花’为对照,开展抗早期落叶砂梨新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3个早熟砂梨新品种中‘翠玉’抗早期落叶性强于‘翠冠’,‘新玉’‘苏翠1号’相当或弱于‘翠冠’,均难于表现出品种固有的产量水平与品质特点;‘晚翠’‘桐乡’‘良诸’‘鄂梨2号’4个中熟砂梨新品种(系)抗早期落叶性相当或强于‘黄花’,产量水平与品质特点表现俱佳,适宜作为‘黄花’更新换代加于推广。  相似文献   

8.
从黄花、翠冠、脆绿品种的引进筛选,到梨锈病防治、套袋、架式栽培等多项技术的研究应用,短短几年间,浙江省宁波市蜜梨结出累累果实,目前面积达到8000hm^2,年产值超过两亿元。  相似文献   

9.
<正>我地自2000年从浙江省农科院引种翠冠梨栽培,表现成熟期早、品质优,但因沿海地区7—9月易遭台风影响,梨树枝叶破损严重,落叶提早,开二次花,产量低而不稳。几年来的示范试验和生产实践表明,针对沿海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实现翠冠梨栽培优质丰产。  相似文献   

10.
<正>杨树是农村比较常见的树之一,现把杨树的常见病及其防治技术简单地介绍一下。1杨树早期落叶病1.1识别要点病虫害极易引起杨树早期落叶。杨树黑斑病多为害叶片及嫩梢,发病严重时整个叶片变黑,病叶可提早脱落近3个月。杨白潜叶蛾潜居在叶组织内为害,严重时可使叶片污黑,导致提前落叶;造林密度过大,林间已完全达到郁闷,通风透光性差,极易感染病菌;高温、高湿的天气易于病菌的滋生玉传播,特别是地势低洼处,部分杨树沤根烂皮,  相似文献   

11.
以10年生翠冠梨为供试品种,进行倒贴皮、环剥、环割等处理,探讨翠冠梨主枝创伤处理控梢、促花、保叶等效应。结果表明:翠冠梨主枝创伤处理,能有效抑制枝梢生长,缓和营养生长,促进花芽分化,提高坐果率,增产效应明显;叶部真菌性病害发生较轻,病毒性病害却呈加重发生趋势;对梨叶早衰脱落具有一定减轻发生程度与延缓发生过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宁夏紫花苜蓿叶部病害调查和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商文静 《草业科学》1997,14(1):23-25
1992年至1995年,对宁夏人工栽培的紫花苜蓿叶病害种类,发生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宁夏现发生花叶病,黑斑病,炭疽病,褐斑病,霜霉病,灰星病,斑枯病,轮纹病,轮斑病,霉斑病共11种叶病,其中霉斑病,炭疽病,灰星病和轮斑病为宁夏病害新记录,在各种病害中花叶病,霜霉病,炭疽病和斑枯病危害重,分布广,应进行防治,锈病和褐斑病流行潜在的危险大,应予以重视并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炭疽病和细菌性黑斑病是芒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芒果的产量和质量。采用室内离体接种鉴定法,以抗病品种台农1号芒作为对照,对桂热芒3号果实不同发育时期(幼果期、膨大期、成熟期)及转绿期叶片进行炭疽病和角斑病的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桂热芒3号四个发育时期炭疽病的病情指数依次为37.78、25.33、31.33、28.00,抗性评价结果均为抗病。细菌性黑斑病的病情指数依次为30.56、22.92、27.38、19.45,幼果期抗病评价结果为中抗,其余3个时期评价结果为抗病。差异显著性分析显示,桂热芒3号幼果期和膨大期的炭疽病病情指数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桂热3号芒与对照台农1号芒的转绿期叶片炭疽病病情指数达显著差异水平。桂热芒3号是一个对炭疽病为抗病、对细菌性黑斑病为中抗的晚熟芒果品种。  相似文献   

14.
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梨黑斑病是目前梨果采后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为筛选出防治梨黑斑病的高效低毒杀菌剂,以降低采后黑斑病的发生,在室内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14种杀菌剂对梨黑斑病菌的毒力,并对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嘧霉胺等4种杀菌剂的保护和治疗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供试14种杀菌剂中,苯醚甲环唑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4214 mgL-1,异菌脲、嘧霉胺、戊唑醇和咪鲜胺的EC50均小于3.0 mgL-1,抑制效果较强;异菌脲和苯醚甲环唑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分别为1.0790 mgL-1和1.9508 mgL-1。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嘧霉胺等4种杀菌剂均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建议梨果采收后使用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嘧霉胺等杀菌剂进行防腐处理,以有效控制贮藏期黑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2013与2014年对东北地区(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与华北地区(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紫花苜蓿病害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在东北地区共发现紫花苜蓿病害14种,其中黑龙江省12种,吉林省10种;在华北地区共发现紫花苜蓿病害17种,其中河北省10种,内蒙古自治区13种.东北地区在生产中易大面积发生且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有5种,分别为褐斑病,春季黑茎与叶斑病,匍柄霉叶斑病,霜霉病,镰刀菌根腐病,7-8月为病害高发期.华北地区各调查点病害种类差异较大,内蒙古自治区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有5种,分别为霜霉病,锈病,匍柄霉叶斑病,春季黑茎与叶斑病,尖孢镰刀菌根腐病,发病高峰期为6-9月;河北省廊坊市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有6种,分别为褐斑病,锈病,匍柄霉叶斑病,春季黑茎与叶斑病,木贼镰刀菌根腐病,炭疽病,发病高峰期为7-10月;河北省张家口市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有4种,分别为霜霉病,褐斑病,锈病,春季黑茎与叶斑病,发病高峰期为6-10月.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浓度(0、1、5、10、15 mg/L)的氨基氧乙酸(AOA)对 “翠冠”大蕾期梨花及“黄花”花粉进行处理,测定花期花朵生活力、花朵柱头活性及花粉活力的生理变化,并以最佳浓度进行液体授粉,测定其花后坐果率。结果表明,在“翠冠”梨整个花期中,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的AOA均能降低梨花的萎蔫速率,并使花柱头保持较长时间的活力,其中15mg/L AOA延长花期的效果最佳。在以最佳浓度进行液体授粉后,与对照相比花序坐果率和花朵座果率均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筛选防治梨锈病的有效杀菌剂,给梨园锈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六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六种杀菌剂对梨锈病的防治均有效果。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25 ga.i./hm2对梨锈病的防治效果最佳,药后8d达到64.56%;250 g/L吡唑醚菌脂乳油180 ga.i./hm2起效最快,防治效果次之,为59.27%。[结论]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25 ga.i./hm2和250 g/L吡唑醚菌脂乳油180 ga.i./hm2防治梨锈病的效果好,且对病斑均有治愈作用。  相似文献   

18.
梨叶早衰脱落现象的严重发生,成为困扰部分梨产区提高产量、增进品质的重大生产技术难题。本文综合作者长期调查研究结果与相关报道资料,将梨叶早衰脱落现象归纳为水分失调型、营养失调型、病虫为害型、郁闭寡照型、肥害药害型五大类型,并对类诱发因素、症状表现、发生规律及关键防控对策进行分别阐述,以助相关从业者鉴别区分和更加有效地开展防控。  相似文献   

19.
Acacia karroo trees were defoliated by goats at two intensities and four frequencies; 2, 4, 8 and 12‐weekly. Leaf accumulation and carbohydrate reserve levels were compared to a non‐defoliated control, and to plants (defoliation controls) which were defolia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season each time a frequency treatment was defoliated. These plants are activated by defoliation in such a manner that successive defoliations can result in this activation being additive. There is clearly a defoliation level below which they are not activated. Activation appears to be negated to a degree by defoliations at 2 and 4‐weekly frequencies, relative to the 8‐weekly defoliation frequency. The 12‐weekly frequency at heavy defoliation produced less than the same defoliation at 8‐weekly frequency. The 2‐weekly frequency treatments produced as much leaf as the 4 and 12‐weekly defoliations at the same defoliation intensity. The more frequently plants were defoliated, the more carbohydrate reserves dropped. However, plants adjusted to cope with very frequent defoliations. There was no connection between leaf accumulation and carbohydrate reserve levels following the different frequencies and intensities of defoliation.  相似文献   

20.
赵威  李亚鸽  王馨  李涛 《草业学报》2017,26(5):100-108
放牧活动是包含牧食折损、枝叶去除、唾液沉积等多个过程的融合,而觅食者分泌的唾液对牧草具有潜在影响。本试验选择外源无机盐与硫胺素处理作为试验组,以去离子水与羊唾液处理为参考对照,并将4种溶液涂抹作用于不同枝叶去除水平的紫花苜蓿截面处,探究植食性动物(羊)唾液中的无机盐与硫胺素是否对紫花苜蓿的再生性产生影响,分析枝叶去除与羊唾液是如何诱导植物的补偿再生,同时探寻紫花苜蓿从形态与生理上对无机盐和硫胺素的差异响应。试验结果表明,1)与单一的枝叶去除处理相比,在羊唾液的催化作用下,枝叶去除后的紫花苜蓿再生能力明显提高,其中硫胺素是羊唾液中的有效成分;2)相对于外源无机盐,硫胺素对枝叶去除紫花苜蓿牧草有更为显著的正效应,紫花苜蓿地上累积生物量显著增加,茎叶比差异也达到了4.3~7.9倍;在80%枝叶去除水平下,总分蘖数大约是无机盐组的1.56倍;3)不同处理下紫花苜蓿的生理指标差异性不均一。在各项处理中,紫花苜蓿的叶绿素含量值都接近49.3 mg/g;在20%枝叶去除水平下,清水与羊唾液处理均促进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大幅度增加;对于无机盐组,POD活性随着枝叶去除水平呈递增变化,而硫胺素处理没有引起POD活性的改变。通过本研究,期望进一步了解紫花苜蓿响应放牧的内在机制,为改善人工草地现状和提高牧草的农业效益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放牧生态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