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细菌病1.脓疱病皱纹盘鲍脓疱病的病原菌为河流弧菌。该病流行于我国北方沿海养殖地区,夏季发病频繁,死亡率高达50%~60%。病鲍足肌上有多个微隆起的白色脓庖,脓庖破裂后流出大量白色脓汁,并留下2~5厘米不等的深孔,足面肌肉呈现不同程度的溃烂。联合使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或氟哌酸进行药物防治效果较好。此外采用河流弧菌Ⅱ疫苗或噬菌体防治脓疱病,明显提高了成活率。2.脓毒败血症皱纹盘鲍脓毒败血症的病原菌为坎氏弧菌,存在于血淋巴液中而遍布全身各组织、器官,通过分泌胞外酶,破坏正常的组织结构而致鲍死亡,该…  相似文献   

2.
闽南地区鲍溃烂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导致鲍发生溃烂的原因有多种。本研究通过对闽南地区鲍溃烂病的研究结果发现:除了已报道的荧光假单胞杆菌和亮弧菌一Ⅱ外哈维氏弧菌也是鲍溃烂病的主要病原。哈维氏弧菌导致发病养鲍池的COD值升高、pH值降低,异养菌数剧增并以弧菌为主;使用已报道的防治方法疗效不显著,却对妥布霉素、利复平、头孢三嗪、环丙沙星、呋喃妥因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3.
以皱纹盘鲍脓足病致病病原- - 创伤弧菌为抗原,制备兔抗血清,抗体纯化后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建立检测创伤弧菌的双抗夹心ELISA 检测法。结果表明,双抗夹心ELISA 法有较高的灵敏度,可检出含菌104 个/ml 的菌悬液。与创伤弧菌对照菌株有明显的阳性反应不与副溶血弧菌、溶藻胶弧菌、河流弧菌等8 株对照菌株产生影响检测结果的交叉反应。应用该法检测30 份病鲍样品,阳性检出率为66 .7 % 。  相似文献   

4.
杂色鲍养殖环境中致病性弧菌分布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深圳不同的杂色鲍人工养殖场采集并分类环境生物样品。应用TCBS平板分离并作生理生化初步鉴定弧菌,平板涂布法统计水样和各类生物每mL(或每g)所含弧菌总数,并应用基于16S~23SrDNA间区序列设计的4种水产病原弧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定性检测各类环境样品所携带致病性弧菌的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弧菌广泛存在于杂色鲍养殖环境中,且杂色鲍养殖池池水中的弧菌密度大于进水口海水。在养殖环境生物中,不同环境生物中每克生物所携带的弧菌数差别很大,其中盘管虫、海蟑螂、等足类所携带的弧菌数最多,而海鞘携带的弧菌数最少。在常见的4种致病性弧菌的检测结果上,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阳性率均为3.4%。通过研究弧菌在杂色鲍养殖环境中弧菌的分布特征,为杂色鲍养殖中流行性弧菌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汕尾健生鲍鱼养殖场成鲍养殖水体和消化道中分离筛选到22株弧菌,其中14株来自成鲍消化道,8株来自养殖水体。本文对这两种不同来源的菌株进行了致病因子(胞外酶及溶血毒素)的分析比较,同时采用API条带法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发现,消化道中除1株溶藻弧菌和3株最小弧菌外,其余均为河流弧菌;而水体中除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各1株外,其他也均为河流弧菌。实验还发现,在5株胞外酶分泌能力最强的弧菌中,只有Sh031株是副溶血弧菌,另外4株(Bh14、Sh02、Sh08、Sh05)均为的河流弧菌。结果显示,无论是养殖水体还是消化道,河流弧菌都应视为一种海水养殖贝类(鲍)的主要条件致病菌,是能力较强的胞外致病因子生产者。  相似文献   

6.
用溶藻弧菌诱导后,收集耳鲍血淋巴,利用微量测定法进行抗菌活性分析.结果发现,耳鲍血淋巴具有抗革兰氏阴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河流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的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活性较低.利用胰蛋白酶对耳鲍血淋巴水解后,其抗菌活性消失,表明其中抗菌成分为蛋白质.将耳鲍血淋巴在不同温度(37~95 ℃)和不同pH(2.5~5.0)下保温,发现其抗菌活性成分对热及酸耐受性较强.耳鲍血淋巴在低浓度无溶血活性.该抗菌组分在耳鲍的免疫防御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鲍鱼的疾病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徐晓津 《齐鲁渔业》2000,17(2):38-39
1肌肉萎缩症 由病毒感染引起,患病个体出现肌肉萎缩,在足部肌肉形成瘤状物,最终导致病鲍死亡。死后干瘪,无腐烂现象。该病死亡率可达50%,主要感染体长1.5 cm的皱纹盘鲍稚贝,流行于夏天高温季节,当水温超过23℃,病情加剧。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2皱纹盘的脓胞病 由河弧菌感染所致。症状为足肌上有1~10个微微隆起的白色脓疱。高温季节,病情加重,短时间内即行破裂。破裂浓疱流出大量白色脓汁,镜检脓汁发现有运动能力的杆形细菌,并留下0.2~0.5 cm大小的深孔,使足面肌肉呈现不同程度的溃烂。此时病鲍附着…  相似文献   

8.
朱利  俞守义  陈清  蔡俊鹏 《水产科学》2004,23(12):21-23
在18份鲍鱼养殖厂的各种水样和不同生长期的鲍样品中,共分离出17株弧菌:溶藻性弧菌11株,副溶血弧菌3株,霍乱弧菌2株,拟态弧菌1株。其中,溶藻性弧菌分布比较广,存在于各种样品;副溶血弧菌主要分布于鲍的肠道内;而非O1 O139群霍乱弧菌和拟态弧菌则分布于源头水中。鲍养殖水体中细菌总数的计数可以作为监测细菌性病害的指标之一。副溶血弧菌在鲍肠道内的高检出率提示鲍与副溶血弧菌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病原性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体表黏液黏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H-FdR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河流弧菌对不同处理后的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的黏附作用.结果显示: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经40、60和80℃热处理10min后河流弧菌的黏附率出现显著性升高,而100℃处理10min则能极显著降低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处理黏液对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没有显著影响,高碘酸处理则能极显著提高河流弧菌的黏附率;8种碳水化合物中的葡萄糖、甘露糖、甘露醇、麦芽糖能极显著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乳糖、果糖及蔗糖能显著性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半乳糖则没有显著性影响;高浓度的细胞表面提取物能显著抑制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但较低浓度的细胞表面提取物反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经Sephadex G-100分离得到3个洗脱峰,河流弧菌对第1个洗脱峰的黏附作用最强.研究结果表明,病原性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表皮黏液有较强的黏附作用;青石斑鱼表皮黏液中存在特异性黏附受体;黏液中的主要黏附受体是热稳定性较高、耐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的大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进行鲍人工感染弧菌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说明:使用鲍防病配合饲料对于防治养殖鲍弧菌病效果显著。并从东山养鲍场患病的九孔鲍体上分离到一种致病菌,经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相似文献   

11.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河流弧菌对不同处理后的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的黏附作用。结果显示: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经40、60和80 ℃热处理10 min后河流弧菌的黏附率出现显著性升高,而100 ℃处理10 min则能极显著降低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处理黏液对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没有显著影响,高碘酸处理则能极显著提高河流弧菌的黏附率;8种碳水化合物中的葡萄糖、甘露糖、甘露醇、麦芽糖能极显著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乳糖、果糖及蔗糖能显著性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半乳糖则没有显著性影响;高浓度的细胞表面提取物能显著抑制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但较低浓度的细胞表面提取物反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经Sephadex G-100分离得到3个洗脱峰,河流弧菌对第1个洗脱峰的黏附作用最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病原性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表皮黏液有较强的黏附作用;青石斑鱼表皮黏液中存在特异性黏附受体;黏液中的主要黏附受体是热稳定性较高、耐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的大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12.
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的趋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原菌对粘液的趋化作用在其对粘液层定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趋化作用是病原菌的毒力机制之一。为了解病原性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的趋化作用,本文采用改良的毛细管法研究了细菌浓度、孵育时间、孵育温度、pH值、NaCl浓度、碳水化合物等对河流弧菌趋化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下,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的趋化量随着菌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室温下河流弧菌的趋化量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60 min趋于饱和;孵育温度在4~15 ℃范围内趋化作用随温度升高而增强,15 ℃时达最大值;pH值为8时细菌的趋化性最强;NaCl浓度超过0.8 %,河流弧菌的趋化性随着浓度升高而显著减弱(P<0.05);7种碳水化合物中甘露醇、乳糖、甘露糖能够极显著地促进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的趋化作用(P<0.01)。以上结果说明:牙鲆表皮粘液对河流弧菌有较强的趋化作用,该趋化作用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本文所揭示的河流弧菌趋化特性将对养殖牙鲆疾病防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网络快讯主办单位:中国水产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水产学会《科学养鱼》编辑部科研园地皱纹盘鲍脓疱病的研究1993年夏季,大连水产养殖公司槽式养殖的鲍发生脓疱病,死亡率高达50—60%。病症在鲍的足部肌肉上出现微隆起的白色疤,疤破裂后...  相似文献   

14.
蜡样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幼体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1株蜡样芽孢杆菌zou8对数期细胞对凡纳滨对虾无节幼体Ⅲ期到溞状幼体Ⅱ期幼体变态的影响;并通过zou8与弧菌的平板拮抗、共培养试验探讨其促进幼体变态的机制是否与拮抗病原弧菌有关。结果表明:高数量zou8细胞对凡纳滨对虾无节幼体Ⅲ期到溞状幼体Ⅱ期幼体的变态具有极显著(P<0.01)促进作用,尤其是多次加菌;zou8促进幼体变态作用的发挥并非通过产生拮抗物质直接抑制病原弧菌,而是通过其他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5.
破腹病是鲍养殖生产中的常见病,每年的3-6月和8-10月为其高发期,外套膜破裂是其最主要症状,病鲍的死亡率可达50-90%。通过研究确认了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为鲍破腹病的致病菌。该菌对鲍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注射、创伤、浸泡等多种感染方式皆可引起鲍出现破腹和死亡现象,其对21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都不太强,中度敏感药物只有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等。通过药敏性、经济性、便捷性比较,确定复方新诺明为鲍养殖生产中破腹病的主要防治药物,有效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6.
以皱纹盘鲍脓足病致病病原-创伤弧菌为抗原,制备兔抗血清,抗体纯化后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建立检测创伤瓜菌的双抗夹心ELSIA检测法。结果表明,双抗夹心ELSIA法有较高的灵敏度,可检出含菌10^4个/ml的菌悬液。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中国南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Reeve)养殖场频繁爆发严重的肌肉萎缩症,该病能感染各种规格杂色鲍,死亡率很高。病鲍症状主要表现为外套膜和内脏团萎缩、无生气,附着力下降,最终死亡。该试验从病鲍组织分离到1株优势菌WS,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对健康杂色鲍有很强致病性,且与自然发病的杂色鲍症状相同。对菌株WS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最为接近。为了进一步确定其分类地位,采用1对通用引物扩增其16S rDNA序列片断进行序列分析和同源性对比,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菌株WS与弧菌属的V.harveyi[AY750577]聚为1个分支,且同源性达99.70%。综合上述3种鉴定结果,确定该菌为哈维氏弧菌。  相似文献   

18.
常用中草药对4种病原弧菌体外抗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琼脂扩散法(打孔法)测定了五倍子等18种中草药对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河口弧菌及霍乱弧菌等4种病原弧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五倍子、苏木、地锦草、石榴皮、黄芩、虎杖和山楂等7种中草药对病原弧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而金银花等11种中草药抑菌作用较弱;同时采用试管连续稀释法,测定了五倍子等抑菌效果较强的7种中草药对4种病原弧菌的抑菌和杀菌浓度。结果表明,苏木、五倍子、地锦草和石榴皮4种中药具有较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此4种中药对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河口弧菌及霍乱弧菌等4种病原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78~6.25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3.12~12.5mg/ml。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与渔业》2009,(11):38-38
病名:大黄鱼弧菌病 病原:溶藻弧菌(Vibrio alg4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l)。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与渔业》2008,(11):50-50
海水鱼类的弧菌病 病原 病原为弧菌属(vibrio)中的某些种类,多数病例鉴定为鳗弧菌,也有的属副溶血弧菌。菌体为短杆状,稍有弯曲,两端圆形,以极端单鞭毛运动,革兰氏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