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苗期棉花根系发育缓慢,吸收能力弱,根系吸收的氮素不能满足棉株生长发育的需要,很容易出现僵苗、 弱苗。叶面施氮可以及时补充氮素营养,解决棉花苗期阶段性营养不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喷施尿素对棉花苗期氮素吸收利用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明确棉花苗期叶面喷施尿素的适宜浓度,了解其促进棉花生长发育的机理。【方法】本试验选用黄河流域常规栽培品种中棉所79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棉花苗期叶面喷施0.5%、 1%和2%的15N-尿素溶液,以喷清水为对照,调查了尿素不同喷施浓度棉花氮素的吸收利用及生理生化特性。【结果】1)叶面喷施15N-尿素能显著提高棉株15N含量,各施氮处理棉株内15N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叶面喷施后2~96 h之间,逐渐升高,96 h达到最高,此后出现下降。2)棉株可以快速吸收叶面喷施的15N-尿素,各处理棉株叶面氮素平均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因中午气孔关闭,2~4 h出现降低;4~6 h达到最大,期间急剧上升;6~8 h急剧下降,8~12 h下降也较快,12 h后缓慢下降。0~12 h平均吸收速率非常高,为0.23~0.29 mg/(gh)。棉株对于叶施氮素的吸收主要出现在喷施后12 h之内。3)15N-尿素浓度为0.5%、 1%时,叶面吸收显著促进了根系氮素吸收,且根系吸收的氮很快被转运到地上部分。4)1%尿素喷施浓度内,硝酸还原酶、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尿素喷施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在喷施浓度为1%时达到峰值,超过1%后开始下降。【结论】叶面尿素喷施浓度在0.5%~2%之间均能显著提高棉株15N含量,促进棉株的氮素代谢,以1%效果最佳。棉株对于喷施氮素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喷施后0~12 h,平均吸收速率为0.23~0.29 mg/(gh),96 h棉株中15N含量达到最高。棉花叶面施氮促进了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叶面施氮主要通过增强硝酸还原酶、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叶面积,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以此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增加棉花株高和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尿素配施不同生物刺激素对棉花苗期生长的影响,选择氨基酸、海藻酸、γ- 聚谷氨酸和糖蜜发酵液4 种常见的生物刺激素,在棉花苗期进行叶面喷施,分析各处理对棉花苗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茎粗、株高、叶面积、SPAD 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应用叶面肥的处理棉苗总干物质量、茎粗、SPAD 值和叶面积均有所提高;且配施生物刺激素处理较单施尿素对棉花苗期总干物质积累、茎围和叶片扩展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增加比例分别在19.94% ~ 43.56%、1.43% ~ 18.05%、13.34% ~ 50.67% 之间。不同生物刺激素促进棉苗各器官发育的能力存在差异,其中尿素配施γ- 聚谷氨酸处理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量最高,分别为149.36 cm2/ 株、4.68 g/ 株;尿素配施糖蜜发酵液处理棉苗茎粗、株高最高,分别为4.12 mm、15.75 cm。综上,尿素配施γ- 聚谷氨酸或糖蜜发酵液在棉花苗期叶面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外源氨基酸对水稻干重及含氮量的影响,本试验采用500mg·L~(-1)L-亮氨酸-~(15)N在分蘖期、抽穗期、蜡熟期喷施水稻叶面,并以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喷施外源L-亮氨酸-~(15)N处理组中的叶、茎鞘、稻谷的干重及含氮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蘖期、抽穗期、蜡熟期3个时期喷施L-亮氨酸-~(15)N比分蘖期、抽穗期2个时期喷施其干重及含氮量高,分蘖期、抽穗期2个时期喷施L-亮氨酸-~(15)N比只喷施分蘖期其干重及含氮量高,叶面吸收~(15)N约50%运输到水稻的籽粒。本研究对提高稻米产量及品质具有重要的实际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4.
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棉花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究水杨酸(SA)对盐胁迫下棉花幼苗的缓解机理,以2个对盐胁迫敏感程度不同的棉花品种中棉所41号和中棉所49号为材料,研究SA浸种和叶面喷施对盐胁迫下棉花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0.05、0.06 mmol·L~(-1) SA浸种和0.08、0.12、0.18 mmol·L~(-1) SA叶面喷施均可提高棉花幼苗的株高、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和气孔导度,能有效缓解0.6%NaCl的胁迫。中棉所41号在0.05 mmol·L~(-1)SA浸种处理和0.08 mmol·L~(-1) SA叶面喷施处理表现最好,中棉所49号在0.06 mmol·L~(-1) SA浸种处理和0.18 mmol·L~(-1) SA叶面喷施处理表现最好。主成分分析表明,单株鲜重、叶干重、净光合速率和气孔限制值可以作为评价不同浓度的SA对盐胁迫缓解效果的主要指标。综上所述,SA浸种与叶面喷施2种处理方式均可缓解0.6%NaCl带来的伤害,但存在浓度效应,适宜的浓度与棉花的基因型与耐盐性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外源SA对棉花盐胁迫的缓解机理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新疆盐碱地棉花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钾素是棉花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不同土壤钾水平对棉花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为棉田钾素养分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田间试验在河南省安阳县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农场进行,裂区设计,主区设置了高(速效钾135.6 mg/kg)、中(速效钾123.37 mg/kg)、低(速效钾109.73 mg/kg)3个土壤钾水平,副区为早熟(中棉所50号)、中早熟(鲁棉研28号)、中熟(新棉99B)3个棉花品种;分别在苗期、蕾期和花铃期选择10株棉花进行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和钾浓度的测定,在成熟期进行实收籽棉产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在苗期,3个品种棉花叶面积在不同钾水平下无显著差异;但在花铃期,高钾处理的棉花叶面积显著高于低钾,与中钾无显著差异。在苗期和蕾期,土壤钾水平对3个品种棉花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净光合效率影响不显著,但在花铃期差异显著,均表现为高钾>中钾>低钾。在苗期、蕾期和花铃期,3个品种棉花不同器官钾含量在不同钾水平下差异显著,表现为高钾>中钾>低钾。土壤高钾处理下,3个棉花品种的籽棉产量显著大于中钾和低钾处理,中钾和低钾处理的棉花产量差异不显著。综上,土壤供钾不足主要影响棉株各器官钾含量、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导致籽棉产量下降,但生育期较短的棉花品种能够较好地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以保障低钾条件下的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6.
小麦和玉米叶面标记尿素态15N的吸收和运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15N标记的尿素作为叶面施肥和根系后期追肥的N肥品种,分别采用土培与砂培研究小麦与玉米拔节后至灌浆初期不同生育期、不同N、P和K肥叶面配施后作物对叶面N肥利用效率、叶面施用N肥的分配及对全株N、P和K养分状况的影响。无论是小麦还是玉米叶片均能有效地吸收N素并将其迅速转移。玉米拔节期下位叶(第5叶)施肥,植株吸收的15N转移到根部的比例平均为9.0%,而中位叶(第8叶)处理,分配到根系的比例仅为2.4%。叶面施用尿素态氮肥的N在小麦地上部的回收率一般在54.5%~68.9%,在玉米全株体内的回收率可达59.9%~75.3%。随生育期推迟,两种作物叶片吸收N的回收利用率均明显提高。与单施氮肥相比,N,P和K肥配施均有提高氮素回收率和改善作物地上部N素营养的作用,尤以中位叶(第8叶)配施尿素+KH2PO4的效果最佳,表明植物的叶面营养仍应注意平衡供应和适宜的施用时期与施肥部位。叶面大量元素营养不仅改善了所施肥料成分中相应元素的营养状况,同时也促进了对其他两种成分的吸收,并且提高了N、P转运到籽粒中去的比例。玉米吐丝期根系追施的尿素态N有56%积累在籽粒中,而叶面施肥所利用的N分配在籽粒中的比例为70%。  相似文献   

7.
设施栽培油桃对叶面施15N的吸收、分配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设施栽培的5年生早红珠油桃/山毛桃为试材,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油桃叶片对15N-尿素的吸收及运转特性。结果表明,叶片施用15N-尿素标记叶吸收主要发生在叶片涂抹15N-尿素后6.h内,平均吸收速率为0.204mg/(g.h);标记叶中15N吸收量24.h达到最高,新梢和梢顶嫩叶15N含量在施用15N-尿素48.h达到最高,下部叶15N含量很低,没有明显的峰;处理168.h各器官中15N含量为标记叶梢顶嫩叶新梢下部叶;试验结束时分配势Ndff(即各器官N含量来自化肥N所占的百分率)为标记叶中最高,然后依次为梢顶嫩叶、新梢、下部叶。这说明氮素迅速被吸收并运到嫩梢和嫩叶中,从而促进这些新生器官的形态建造,可起到以N增C的作用。不同叶面处理的试验还表明,正面和背面全部涂抹的叶片15N含量最高,只涂抹叶片背面次之,涂抹正面最低。设施栽培油桃叶片可迅速吸收尿素,其吸收量早晨明显优于中午和下午,因此设施油桃栽培管理中于早晨进行叶面施尿素,且正反面兼顾,N素的吸收利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氮素对棉花形态指标与蕾铃脱落的影响,该研究通过设置施氮量试验,以累积温光效应为驱动变量,以花铃期棉株下部果枝对位叶平均氮浓度为氮营养指标,模拟氮营养水平对棉花主要形态指标与蕾铃脱落率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棉花下部果枝对位叶氮浓度随花后天数呈幂函数下降趋势,其平均氮浓度出现的花后天数占花铃期总天数的比值较稳定,可作为植株N营养状态指标;棉株的果枝数、果节数、成铃数随累积温光效应(cumulative thermal and solar radiative effectiveness,TSE)呈logistic曲线变化,棉蕾数和幼铃数随TSE呈二次曲线变化,且各拟合方程中的参数响应N处理而变化,与花铃期棉株下部果枝对位叶平均氮浓度呈二次函数关系。利用独立的试验资料检验,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棉株果枝数、果节数、棉蕾数、幼铃数、成铃数和脱落率的RMSE分别平均为1.1个/株、2.7个/株、2.4个/株、1.6个/株、1.4个/株和3.5%,模拟值与观测值具有较好的吻合度;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模拟值与观测值也具有较好的吻合度。本研究可为棉田施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及不同时期喷施叶面硒肥对春小麦硒素吸收、转化分配规律及硒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拔节期和孕穗期2次喷施10~20 mg/kg或孕穗期1次喷施40~50 mg/kg的亚硒酸钠溶液,都能使春小麦达到富硒标准。(2)在拔节、孕穗、乳熟期喷施40 mg/kg亚硒酸钠溶液都能使籽粒中的硒素含量达到富硒标准,孕穗至乳熟期为最佳喷施时期。(3)在生育进程中,全株硒素含量在0.062~0.187 mg/kg之间变化,平均0.086 mg/kg。叶面硒肥能显著提高各器官硒素含量,且富集效应顺序是叶籽粒颖壳茎。(4)全株硒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动态变化可分别用一元三次方程式和一元二次方程式定量表达。孕穗期喷施40 mg/kg亚硒酸钠溶液时,全株硒素最快吸收速率为0.030 5μg/(d·株),与对照相比,提高了9.5倍,出现时间提前4 d。  相似文献   

10.
播期对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品质及氮磷钾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长江流域下游棉区麦(油)后直播棉生产的适宜播期,本研究以?中棉所50‘为材料,于2017—2018年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播期(5月15日、5月25日、6月4日、6月14日和6月24日)对直播棉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棉花生育进程推迟;花铃期日均温和日照时数降低、有效积温先升高后降低且以6月4日播期花铃期有效积温最高。可见,前3个播期棉花花铃期温光条件较好。棉株与生殖器官的生物量及氮磷钾累积量随播期推迟降低,且前3个播期的棉株生物量和养分累积进入较高速率累积期早于后2个播期的棉株。随着播期的推迟,直播棉成铃数与皮棉产量显著降低。与5月15日播期相比,其余4个播期直播棉的皮棉产量分别降低15.9%~16.9%、13.1%~16.9%、26.9%~33.5%、58.2~62.0%。100kg皮棉氮、磷和钾吸收量随播期推迟而增加,但养分利用效率降低。不同播期间,以6月4日和6月14日播期棉纤维综合品质较优。综上,本试验条件下,5月15日—6月4日是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获得较高产量的适宜播期,该播期内适当推迟播种有利于棉花优质纤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赣州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问题识别和技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也是破解当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难题的必然要求。结合赣州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在对区域特点分析及主要生态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探析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路径及技术策略,阐述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成效,提出了现阶段需解决的生态保护修复技术重点,以期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助推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施肥结构对砂质潮土中微量营养元素空间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长期定位施肥试验 ,分析了不同施肥结构对砂质潮土交换性钙、镁及有效硫、锌、锰、铜、铁等在 0~ 1 2 0cm土体中空间分布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磷肥明显提高土壤交换性钙的含量 ,而有机肥与氮肥对土壤钙含量无明显影响 .但有机肥显著增加土壤交换性镁含量 ,各层镁含量与有机肥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磷肥同样对土壤镁有提高作用 ,但氮肥无论是否与有机肥配施均降低了土壤各层交换性镁含量 .土壤 0~ 4 0cm有效锌、锰、铁均随有机肥增加而增加 ,并与有机肥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化肥无论是否与有机肥配施均降低土壤有效锌含量 ,但却增加了有效铁含量 .氮肥单施降低土壤有效锰含量 .在无有机肥情况下 ,施磷提高土壤有效铁含量 ,而在施有机肥条件下磷肥则降低耕层有效铁含量 .磷肥只在单施化肥时增加土壤有效锰含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土保持区划——回顾、思考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梳理近70年来中国水土保持区划发展,概述其从定性到定量的方法进步和从单一到复合的体系完善,在此基础上总结其理论框架并提出3个发展阶段。结合统计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评价区划实施效果;提出经济管理模型失位、指标体系欠缺和实践衔接不足的3个问题,并以情景模拟和案例介绍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针对水土保持区划发展态势,探究了定性和定量方法在区划中的平衡关系,以及区划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定位。期望通过对水土保持区划的系统回顾与讨论,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不同山丘区输变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特征,为山丘区水土保持设计、监测和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以全国不同山丘区(东北黑土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西北黄土丘陵区、南方红壤丘陵区、青藏高原区、新疆山地区)输电线路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阅、野外调查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山丘区输变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来源、影响因素及措施体系配置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输变电线路工程主要水土流失来源分区可分为站区、道路区、临时堆置区、塔基区、牵张场区和弃土弃渣堆置区;输变电线性工程水土流失具有不均衡性,其中站区占水土流失量的比例最高,达总水土流失量的48%~62%,其次为塔基区,其主要来源时段为施工期。[结论] 不同山丘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和防治重点差异显著,水土保持设计时须考虑土壤侵蚀形式的差异,并因地制宜地配置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A significant part of potentially mineralizable organic nitrogen (N) in soil comprises microbial cells (Bonde et al. 1988). Since the major part of organic N in cow dung also consists of microbial biomass N (Marsh and Campling 1970), it may be worth comparing the origin and the successive processes of N mineralisation in cow dung with those in soil.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the dung beetle, Onthophagus lenzii H.,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cow dung and found that the dung beetl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is process (Yokoyama et al. 1990). We employed, here, the acid hydro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 dung beetle on N transformation in dung balls and residual cow dung.  相似文献   

16.
论水土、水土生态与水土生态保持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在论述水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生态的概念,认为植被与水土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是水土生态的重要特征。同时,对水土生态保持的含义作了新的定义,并将水土生态保持划分为四大类型,即生态型、自然型、生产型、建设型。从水土生态的高度,从源头上、要素的联系中去认识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一种主动的、有机的、整体的水土保持观念,是水土保持认识观的深化和发展,将使水土生态保持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该文概述了生物质在整个能源供应中的重大贡献,以及国际上对生物质能的利用情况。对现代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做了系统的介绍,分析了主要的生物质能转换途径的技术特点。根据生物质的生产成本和发电成本分析了生物质能的经济效益,从水土保持、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综合论述了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最后总结了生物质能发展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黄土高原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因地制宜建设大型雨水集蓄工程,可有效利用雨水资源,为水保措施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大型雨水集蓄工程具有易管护、自动化程度高、集蓄的雨水干净等特点。提出了大型雨水集蓄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Crop yield response to micronutrient fertilization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particularly under unfavor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s these may alter both crop nutrient demand and the soil micronutrient supply to plant roots. The research objective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various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conditions on crop growth response to added micronutrient copper (Cu), zinc (Zn), and boron (B) along with soil micronutrient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among fractions. Brown and Dark Brown farm soils collected from southern Saskatchewan were used to grown wheat, pea and canola within controlled environment chambers. The biomass yields of all crops decreased under cold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stress (drought and saturated) conditions. Greater plant uptake of Cu, Zn, and B was associated with optimum (i.e., field capacity) soil moisture and warm temperature (23°C) growing conditions, compared to drought (i.e., 50% field capacity), saturated, and cold (5°C) temperature conditions. Environmental stress had the greatest impact on pea growth, reducing crop yield and micronutrien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more than 95%. Soil supplies of Cu and Zn were most negatively impacted by drought stress due to reduced mobility of these diffusion limited nutrients. The extractable micronutrients levels and chemical speciation fractions of Cu, Zn, and B indicating that bioavailability and micronutrient transformation were not affected during our short-term (i.e., six-weeks) study. However, it is suggested that assessments of micronutrient forms also be conducted on soil samples under actua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as they exist in the experiment, as well as on dried, processed samples.  相似文献   

20.
生姜对氮、磷、钾吸收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高产生姜生长特性及对氮、磷、钾的吸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生姜幼苗期生长缓慢,虽持续时间占全生育期的52.6%,但干物质积累量较少,对N、P2O5、K2O的吸收速率较低,吸收量仅占全生育期的24%左右; 发棵期植株生长迅速,N、P2O5、K2O的吸收速率分别达3.5、1.3 和4.9 kg/(hm2·d),吸收量约占全生育期的30%左右; 根茎膨大期对N的吸收速率略有降低,而P2O5、K2O则仍分别高达1.3和5.1 kg/(hm2·d),N、P2O5、K2O吸收量分别占全生育期的44.0%、45.5%和47.1%。随生长的进行,N、P2O5、K2O在茎、叶中的分配率呈降低的趋势,而在根茎中的分配率则逐渐增加; 在根茎膨大期,根茎中的N、P2O5、K2O分配率分别达50.0%、61.0%和46.5%。生姜全生育期对N、P2O5、K2O的吸收比例约为2.5∶1.0∶3.8。本试验条件下,每生产1000 kg生姜根茎产品,分别吸收N、P2O5、K2O约4.67、1.90和7.25 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