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同林分密度对桉树幼林木材材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种桉树无性系(巨细桉DH201-2和尾巨桉DH32-29)在5种不同林分密度下(1250、1657、2500、5000和6667株.hm-2)的木材材性(包括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形态特征)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分析(纤维形态特征分两种不同材型分析:心材与边材)。结果表明:无性系DH201-2的林分密度3(2 500株.hm-2)木材基本密度最大,为452 kg.m-3,DH32-29以林分密度2(1657株.hm-2)的木材密度最大,为436 kg.m-3;相同无性系相同林分密度下,边材纤维长度比心材纤维长度长,边材长宽比一般比心材长宽比要大,纤维宽度则无显著差异;无性系DH201-2的林分密度3(2500株.hm-2)和林分密度5(6667株.hm-2)是符合林分蓄积量、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度最大值的组合。  相似文献   

2.
施肥对尾赤桉无性系DH201-2生长和材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能明显提高林分生长量和纤维产量,但对DH201-2无性系木材的纤维长度、长宽比、基本密度以及纤维含量等影响较小,不同施肥处理的材性均符合木材制浆造纸工艺的要求。提出闽南山地DH201-2纤维材培育的合理施肥组合为N 150 kg.hm-2+P2O5150 kg.hm-2+K2O 100 kg.hm-2,该施肥组合不但可促进林分速生、丰产,而且可以达到优质。  相似文献   

3.
对雷州半岛6年生11种桉树无性系的林分生长量、生物量、炭化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种桉树无性系林分蓄积量大小排序为:GL4>GL9>DH32-22>LH5>DH201-2>LH1>M1>EC34>柳桉1>UC184-1>SH7,林分蓄积量最大的GL4是最小的SH7的2.12倍。11种桉树无性系各组分生物量变化不一致,但都以树干的最大,叶片的最小。LH5和GL4的林分生物量最大,均高于180t·hm-2,SH7和UC184-1林分生物量较小,均低于130t·hm-2,其它几种较为平均,在140~170t·hm-2之间。11种桉树无性系炭化量受林分生物量和炭化率影响,林分生物量和炭化率越大,炭化量越大。LH5、DH201-2、LH1和GL4的炭化率较高,均大于20%,UC184-1和SH7的炭化率最低。11种桉树无性系中LH5林分生物量最大,炭化率最高,故炭化量最高;其次为GL4和LH1,其炭化量均高于60t·hm-2,EC34、GL9、柳桉1、M1和DH32-22均大于50 t·hm-2,UC184-1的炭化量低于40 t·hm-2为最低。综合生长量、生物量和炭化率分析,GL4、LH5、GL9和DH32-224个无性系为一类,可作为薪炭林品系发展;LH1、EC34、DH201-2和M14个无性系划分为一类,作为薪炭林发展潜力较低;柳桉1、UC184-1和SH73个无性系为一类,不适合作为薪炭林发展。  相似文献   

4.
5年生11种桉树无性系生长量与生物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雷州半岛5年生11种桉树无性系的林分生长量、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种无性系间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均差异极显著,林分蓄积量分布在114.57~206.75 m3.hm-2,其大小排序为:DH201-2〉LM1〉DH32-22〉LH1〉GL9〉EC33〉EC48〉U6〉TM3〉EC42〉EC40;11种桉树无性系林分各组分生物量都以干的最大,叶的最小;DH32-22、GL9、LH1、EC48、EC48、EC48、TM3和U6各组分排序为干〉根〉皮〉枝〉叶,DH201-2、EC33和LM1各组分排序为干〉根〉枝〉皮〉叶;11种桉树无性系林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LM1〉DH201-2〉EC33〉LH1〉DH32-22〉GL9〉U6〉EC48〉EC42〉EC40〉TM3;11种桉树无性系林分生产力大小排序为:DH201-2〉LM1〉EC33〉LH1〉DH32-22〉GL9〉U6〉EC48〉EC42〉EC40〉TM3;从生长量、生物量和生产力的角度看,DH201-2、DH32-22、EC33和LM1的林分蓄积量、林分生物量和林分生产力较大,比较适合作为能源林树种在雷州半岛种植;U6、EC48、EC42、EC40和TM3生长较为缓慢,生物质转化效率不高,不适合作为能源林品种。  相似文献   

5.
以雷州林业局纪家林场1~5年生的华桉1号、DH32-29无性系为研究对象,从一级枝数量长度直径、二级枝数量长度直径等方面研究其枝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华桉1号一级枝、二级枝各特征指标值及树冠小于 DH32-29,华桉1号枝条的柔韧性强于 DH32-29,表明树冠结构与林木的抗风性有关,华桉1号比 DH32-29抗风性强,在林业实践中已得到验证;两个无性系一级枝、二级枝结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呈现规律均基本一致,华桉1号一级枝、二级枝各结构因子之间的相关度低于 DH32-29。本研究可为桉树合理栽植密度的确定、空间结构优化及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福建省永安国有林场开展了尾赤桉DH201-2无性系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尾赤桉DH201-2无性系在该区适应性、速生性较强,且有一定的耐寒性(耐-4℃低温),4年生林分平均树高、胸径、蓄积量分别达15.2 m、14.2 cm和181.5 m3.hm-2,年均生长量树高3.80 m、胸径3.55 cm、蓄积量45.38 m3.hm-2,超过该区桉树速生丰产用材林标准,可进一步中试推广。  相似文献   

7.
木麻黄防护林不同造林密度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不同造林密度木麻黄防护林的抗风性及速生丰产特性为调查基础,运用多目标决策方法,对木麻黄防护林造林密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木麻黄7种造林密度林分中,初植密度2500株/hm2的林分抗风能力和丰产性能最强,初植密度1667株/hm2的林分最速生,抗风能力和丰产性第二。综合评价指标以造林密度1667株/hm2的林分为最高,2500株/hm2的林分第二,建议滨海沙地木麻黄造林密度控制在1667~2500株/hm2。  相似文献   

8.
以国营雷州林业局纪家林场1至5年生的华桉1号(Eucalyptus urophylla×E.tereticornis无性系)、DH32-29(E.urophylla×E.grandis无性系)无性系为对象,通过SPSS软件曲线模拟与综合分析,研究两个无性系树冠结构与林分因子之间的关系,得出两个无性系树冠表面积、树冠体积随着年龄生长的变化规律,发现华桉1号的树冠小于DH32-29,表明华桉1号的生长潜力比DH32-29小,在生产实践中已得到验证;成功模拟了两个无性系树冠表面积、树冠体积分别与树高、胸径、冠幅及冠长之间共16个关系模型,综合比较各模型,两个无性系的树冠表面积、树冠体积均与冠长拟合最好,而与其它3个林分因子的拟合程度较差,对树冠表面积而言,与树高的拟合较好,次之为胸径;对树冠体积而言,与胸径拟合较好,次之为树高。  相似文献   

9.
6个桉树无性系和1个对照品种(巨桉实生苗)在相同立地条件下的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6个桉树无性系和1个对照品种在本区生长均表现良好,不同桉树无性系之间、各无性系与对照之间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生长量差异性显著,只是2年生时生长量差异性更大,6年生时生长量差异性变小;适宜本区发展的桉树无性系首选巨尾桉GU9,其次为尾巨桉DH32-29、尾巨桉DH33-27,在6年生时这3个无性系的单株材积量分别达到0.249875 m3、0.189 312 m3、0.188 103 m3,其种植经济效益显著优于其它无性系和对照实生苗。  相似文献   

10.
桉树幼龄能源林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营造能源林的1年生桉树无性系DH201-2和DH32-29两种林分进行了调查,并对6种不同密度配置下林分生长量、生物量现存量、热值以及能量生产效果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密度对两个无性系高生长的影响不明显,密度与胸径生长呈极显著负相关,蓄积生长受密度效应的影响极显著;单株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生物量则相反;热值受密度影响较小或无影响;能量生产效果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营造能源林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多的生物质能,因此在营造能源林的时候,应结合立地条件适当密植,以提高能源林产量。  相似文献   

11.
对尾巨桉DH32-29容器苗苗期进行5个水平的指数施氮肥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的指数施肥方法对苗木的生长、SPAD值和苗木质量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施肥处理的苗木其苗高、地径、生物量、SPAD值和苗木质量指数分别为不施肥处理的260.7%、228.7%、654.8%、129.9%、571.2%;尾巨桉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SPAD值和苗木质量指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施氮量为50mg·株-1的苗木苗高最大,施氮量为100mg·株-1的地径、生物量和苗木质量指数均为最大,SPAD值在施氮量为150mg·株-1时达到最大;不施肥处理的根冠比最大,苗高、地径、生物量、SPAD值和苗木质量指数均最小;施氮量为100mg·株-1的苗木质量最好,为最佳指数施氮量。  相似文献   

12.
对湛江地区引入的13个桉树无性系的2年生幼苗主要生长性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量及风折率等性状在不同桉树无性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适宜本地区发展的桉树无性系首选为广林9、DH184-1,其次是WC3,再次是DH201-2、D3、DH32—29、灵山优选27无性系;初选出的7个优良无性系2年生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蓄积生长量、保存率、风折率分别为11.46m、8.20cm、0.033861m^3、80.46m^3/hm^3、96.1%、12.1%,达到速生丰产的要求。2年生U6无性系的组培苗无论生长量还是抗风能力均优于扦插苗。  相似文献   

13.
对广西宁明县相似立地条件下1年生尾巨桉(DH32-29)和雷林1号桉幼林的生物量和5种营养元素(N、P、K、Ca 和 Mg)积累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年生尾巨桉和雷林1号人工幼林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3.70和12.06 t·hm–2,不同器官生物量均以树干最大,树叶或树根最小。两种桉树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均以树叶最高,其次是树皮、树枝和树根,树干最低,林木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均以 N 最高,其次是 K 和 Ca,Mg 和 P最低。1年生尾巨桉幼林营养元素积累量为124.84 kg·hm–2,略低于雷林1号桉幼林(132.76 kg·hm–2),5种营养元素积累量在尾巨桉人工林的分配为树叶>树枝>干皮>干材>树根,在雷林1号桉的分配为树枝>树叶>干材>干皮>树根。尾巨桉幼林营养元素利用效率略高于雷林1号桉幼林。  相似文献   

14.
利用百度试验法对尾巨桉无性系DH32-26号4年生、6年生、8年生木材的干燥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4年生、6年生、8年生木材初期开裂等级分别为3,2,3级;内裂等级分别为3,5,5级;截面变形等级分别为4,5,5级;扭曲等级分别为3,3,3级;干燥速度等级分别为3,4,4级。内裂和截面变形是尾巨桉无性系DH32-26号木材的主要干燥缺陷,根据木材干燥特性的研究结果,分别制定了厚度为25mm的4年生、6年生、8年生木材的干燥基准,为尾巨桉无性系DH32-26号木材实际生产过程中干燥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25℃的室内恒温条件下,分别用尾赤桉无性系DH201、巨尾桉无性系广林9号、尾巨桉无性系32-29、尾赤桉无性系186和隆缘桉的嫩叶做为食料,添加50%蜜糖水,室内喂养桉树枝瘿姬小蜂雌成虫,以清水和不添加食料做对照,测定桉树枝瘿姬小蜂雌成虫的发育历期以及怀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50%蜜糖水为食物的雌成虫的历期最长(7.1 d),无食物条件下的雌成虫历期最短(2.5 d);各个品系之间对雌成虫发育历期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嫩叶添加50%蜜糖水喂养能明显延长发育历期,单独用50%蜜糖水喂养的雌成虫的发育历期最长。不同食料条件对桉树枝瘿姬小蜂雌成虫的怀卵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广西黄冕林场杂交桉的生长及优良性进行评价,找到更多适合在该区域今后推广种植的优良杂种材料。【方法】对3.5、5.8和8.5 a共3个年度的42个人工杂种家系、9个母本自由授粉家系和1个无性系试验林进行生长调查,开展不同林龄的干形、幼林枝瘿姬小蜂的受害率等的调查,利用方差分析和多性状综合坐标得分法进行分析,获得综合表现优良的杂种子代及单株。【结果】不同林龄的树高在早期生长、胸径和单株蓄积在所有年度的杂种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以8.5 a最优47号尾叶桉自由授粉家系的单株蓄积0.346 1m3为标准,6个人工杂种家系包括20、39、36、28、14和18号家系高于其值而表现出杂种优势,其值范围为0.346 3~0.479 8 m3;以对照无性系DH32-29的8.5 a单株蓄积0.288 0 m3为标准,则有20个家系高于对照,其值范围为0.291 8~0.479 8 m3。采用综合坐标法平均得分值±1个标准差(得分0.037 4和0.144 4)为指标筛选家系,则有7个、39个和6个家系分别归于适生型、中生型和淘汰型3类家系。按适生型家系7/51入选率,家系遗传增益值在1.69%~21.36%范围,单株遗传增益在1.37%~19.70%,按优于对照无性系得分值15/51入选率下,家系遗传增益值在1.13%~14.74%,单株遗传增益在0.91%~13.60%。【结论】按最优对照单株得分值0.085 8为标准,共有27个家系的48株优株入选,入选单株最多的3个家系均为尾巨杂交桉,表明尾巨桉适应桂北立地,在该区域推广时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7.
调查了尾巨桉DH32-29无性系在华南地区及四川盆地部分县市的种植规模、生长表现及冬季耐寒能力。分析发现,湖南衡阳市的气候条件不适合种植DH32-29,广西临桂县、福建龙岩市基本适宜种植,而广西钦州市与扶绥县、广东湛江市、福建漳州市等县市适合种植,是DH32-29主要种植区。该无性系在9个调查地的生长状况有一定差异,以广东湛江市的DH32-29生长最快,4年生林分年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达4.3 m.a-1、3.58 cm.a-1、0.0325 m3.a-1。生长差异与年平均气温相关性较大,而与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年平均降雨量的相关性小。  相似文献   

18.
尾细桉等5种桉树无性系生物量和能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广东廉江石岭林场尾细桉等5种7.5年生桉树无性系的生物量和能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各组分生物量的分布规律均以干的最大、叶的最小,枝、根、皮介于中间;5种桉树无性系各组分的生物量排序为:赤桉、尾细桉、巨尾桉为干根枝皮叶,雷林1号桉为干根皮枝叶,尾叶桉为干枝根皮叶。人工林生物量现存量的排列顺序为尾细桉(161.60 t.hm-2)巨尾桉(127.96 t.hm-2)尾叶桉(112.60 t.hm-2)赤桉(83.81 t.hm-2)雷林1号桉(71.36 t.hm-2)。各组分的灰分含量各不相同,以叶最高(4.08%~6.88%),干最低(0.17%~0.43%)。不同组分的干质量热值介于17.94~21.06 kJ.g-1间,去灰分热值介于18.57~22.12 kJ.g-1间,均以叶的值最高。植株体的平均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分别为19.02~19.32、19.49~19.85 kJ.g-1,平均干质量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尾叶桉尾细桉赤桉巨尾桉,平均去灰分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赤桉尾叶桉尾细桉巨尾桉。5种桉树无性系林的能量现存量为1 360.73~3 067.47G J.hm-2,大小顺序为尾细桉巨尾桉尾叶桉赤桉雷林1号桉。综合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分析,尾细桉选作能源树种最为理想,巨尾桉和尾叶桉次之,赤桉与雷林1号桉最差。  相似文献   

19.
重庆地区桉树无性系引种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无性系DH32-29、EC14、C6、巨按、尾叶按U6为参试品种,对参试品种3年林的各项生长指标、抗逆性指标等进行了系统观测、评价。结果表明,在参试品种中,DH32—29的平均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均最大,分别达到14.01cm,13.8m和0.1061m^3,DH32—29的耐高温干旱能力最强,在连续42℃高温下,造林保存率最高达89.26%;低温胁迫条件下,DH32—29耐寒性最强,寒害指数和寒害率均为0。试验证明,DH32—29可作为重庆西部低海拔生态区域的优良种源,并可在该地区退耕还林、速生丰产林、园林绿化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