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晓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22-12023,12078
将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作为主要承载资源,按照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以1986~2006年作为分析期,计算得出华东地区的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①华东沿海地区经济资源是当地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而内陆地区土地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承载力相对比较均衡;②华东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经济差距比较大;③华东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仍是粗放式的。  相似文献   

2.
<正>资源型县域经济是县域经济体系中的特殊群体。资源型县域经济,也称"资源性县域经济"、"资源县域经济"、"资源指向型县域经济",其中的"资源"是指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因此,所谓资源型县域经济,是指以当地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业(统称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有机体。由于对资源的依赖性而受资源储量可耗竭性的制约,资源型县域经济的发展又要遵循资源型产  相似文献   

3.
资源的丰富程度及资源结构的优化度直接制约着县域经济的长期增长。立足我国县域社会和人文资源稀缺、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的现状,突破路径依赖寻求最佳经济增长模式、积极培育和整合社会人文资源以及实施竞争优势战略,是优化县域资源结构、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4.
杨静  孙文生 《湖北农业科学》2011,(21):4524-4527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采用1998~2009年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数据,构建了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及模糊隶属度综合评价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发现资源环境问题是导致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侧重从资源环境保护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国内外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概况,及我国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实证研究概况,构建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选取资源与环境和经济2个方面的代表性指标,涉及到6个二级指标和19个三级指标,可为今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郑建荣 《现代农业科技》2010,(4):254-254,258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庆元县共有野生经济植物112科476属804种,按其经济用途可分为12类。在分析这些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对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建议,以为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国外特种经济植物研究利用情况及发展情况和我国特种经济植物中的食用植物资源、药用植物资源、工业用植物资源、观赏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特种经济植物产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进一步开展特种经济植物研究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工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短缺、生态恶化为引子,阐述信息经济的涵义和特征,从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性资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资源投入结构的改变、信息经济对传统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信息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素质提高和生态文明观建立的促进等方面,分析发展信息经济所达成的生态效应,提出利用信息经济促进西部生态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峰 《河南农业》2013,(9):63-63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所谓农业循环经济,简单点说主要是指在人、自然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从直观上来讲,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这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10.
刘春艳  衣保中  刘雁  钟凤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1):1213-1216
自然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它既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又可通过一些机制阻碍经济增长。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表现为自然资源短缺和自然资源过剩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阻碍。资源短缺和资源过剩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和表现迥异,解决途径也不同。耕地作为人类最基础的生存资源,其数量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域,以耕地资源相对丰裕度和人均GDP为分析指标,定量分析了耕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二者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规律;吉林省相对丰富的耕地资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增长;吉林省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与经济快速增长基本同步;耕地资源相对过多或过少都不是好事。  相似文献   

11.
土地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解决好土地供需矛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经营,才能使县域经济的发展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我国农业经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有模式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农业产业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对农业经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最终提出我国现阶段开发利用农业经济信息资源应提倡的模式和理想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国家经济体内.资源要素的流动可以改善落后区的资源襄赋状况.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可以保证经济的增长.协调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就是要协调城乡资源要素的聚集和扩散.并引导资源合理流动.以改善农村经济落后的现状。社会经济是发展或是衰退.最终决定于生产资源的配置是优化还是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资源环境代价的视角分析了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利用1994—2013年数据分析了陕西省能源消费状况、环境污染状况以及资源环境代价的总体状况三个方面,得出结论:(1)陕西省的经济增长质量比较低,经济增长是一种资源和资本驱动型的经济增长;(2)能源消耗逐年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一直较低,环境污染严重,其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较高。本文针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业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结合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为今后农业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生态间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长治市为分析对象,充分挖掘其农业资源开发价值,构建农业资源开发内容和策略,对推进长治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古浪提出建设生态经济大县,就是把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有机的结合,立足优势资源发展产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经济大县,离不开县域的自然资源条件,开发独特的资源潜力,尊重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把生态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成为别的区域无法比较的优势资源.在做大做强生态经济优势的同时,坚持城乡...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分别以湖南省、长沙市5区为参照区域,对芙蓉区2003-2007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芙蓉区综合承载力大于实际人口,呈富余状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且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明显低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河北省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进行评价,提出确保河北省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的对策,以化解土地资源短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制约.[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河北省土地资源经济安全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2000年河北省土地资源经济安全处于风险级,2004年处于基本安全级,2008年维持在基本安全级,但状况进一步好转.2000~2008年河北省土地资源经济安全准则层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呈上升趋势,而数量安全、结构安全、效率安全和价格安全均呈下降趋势.[建议]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立土地资源循环经济机制,盘活存量用地;改革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确保土地社会安全;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加大宣传和数育力度,提高土地资源经济安全意识,以确保河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宋钰 《现代农业》2009,(3):88-89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因此,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资源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是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各种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合理保护。本文根据永顺县连洞乡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的实践和湘西武陵山区生态环境与资源系统特点,提出建设“生态农业”和实行“立体开发,综合发展,形成产业,讲究效益”的资源生态经济战略思想。同时,对该山区当前重点贫困地区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和建立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