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述了目前河北省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现状,指出存在土地征用权滥用、征地范围过宽、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和被征地农民安置方式单一等问题,并从规范政府征地行为、严格土地征用标准以及建立系统的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导致失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保障,介绍了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的土地征用制度创新模式征地留用地制度。并基于农地社会保障功能的视角,对征地留用地制度的内涵、类型及促使征地留用地制度健康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农地征用制度。而我国现行的农地征用制度不合理,不利于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完善现行农地征用制度,关键是要严格控制土地征用范围;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完善征地程序,赋予被征地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起诉权;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对征地补偿价格在实际形成过程中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索影响征地补偿价格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河北省高碑店市10个村50位失地农户自1994年以来3次大规模征地的土地征用价格进行调查,发现土地征用后的用途是影响土地补偿价格的重要因素.另外,土地补偿价格是国家、用地单位、村集体和农户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征地过程中,增强被征地农民的主人公意识;健全土地征用的法制化建设;大幅度地提高征地补偿费用;提高征地过程的透明度等;尤其强调论述了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土地征用已成为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步丧失了维护生计的土地资本,而失去土地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萧山区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障状况的实地调研,以失地农民的利益出发,对征地过程中涉及农民社会保障和资金运行模式进行实证分析,从制度保证、资金筹措和管理、区域统筹协调等方面,提出了在土地征用补偿过程中解决被征地农民当前、长远利益以及实质性融入城市等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土地征用已成为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步丧失了维护生计的土地资本,而失去土地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萧山区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障状况的实地调研,以失地农民的利益出发,对征地过程中涉及农民社会保障和资金运行模式进行实证分析,从制度保证、资金筹措和管理、区域统筹协调等方面,提出了在土地征用补偿过程中解决被征地农民当前、长远利益以及实质性融入城市等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丁枫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29-6631,6633
分析了当前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缺陷和土地征用实务中存在的矛盾。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用典型研究的方法,对如何构建新型土地征用制度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围绕农民权益的保护,从严格界定土地征用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制定合理的土地补偿标准、加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探索被征地农民的安置方式等7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新型征地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征用是国家强制取得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为。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征地补偿标准不明确不统一、不能解决失地农民长期的生活保障、对“为公共利益需要”而征收土地的规定不明确以及征地纠纷缺少法律救济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的法律对策:包括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统一计算方法,完善土地征用相关法规,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范围,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建立完善的征地纠纷法律救济体系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近几年来,为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农村土地转为城市用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由此伴生大量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用(收)后,失地农民应有的权益却没有得到妥善的保障.究其原因,征地前,法律法规先天不足;征地中,工作太粗,行政色彩较浓;征地后,依法善后工作不到位.为确保失地农民的权益,征地前,完善法律法规,亟需制订<土地征用征收法>.征地中,确保失地农民应依法享有"知情权"、"话语权"、"获赔权".征地后,失地农民依法获得保障权.目的最终构建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许卫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683-11685
从农民对土地的征用态度、被征地农民的意愿和信访行为、农民对征地补偿费的态度和情感几方面阐述了农民在土地被征用中的行为特征,探讨了农民行为特征的诱因,并指出了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土地征用及其管理现状的反思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征用是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下,为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将集体农用土地强制转变为国有土地,并对失地农民进行适当经济补偿和安置的行为.由于我国土地征用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低价征用土地的现象,使土地征用带有一定的损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财产权益的嫌疑,甚至出现了对现行的征地制度的完全否定.本文针对目前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术研究中关于征地的种种迷思,对于建立高效、公平和合理的土地征用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1998年公布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我国征地补偿办法进行了改革,并适当提高了征地补偿标准.据国土资源部有关专家介绍,根据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实际,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删除了用地单位安置劳动力的规定.同时针对现行征地补偿标准过低、难以执行等问题,适当提高了补偿标准:将征用耕地的补偿标准由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6倍,提高到6~10倍;将安置补助费标准由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2~3倍,提高为4~6倍;将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0倍,提高为15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20倍,提高为30倍.同时规定,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由农地征用引发的各种经济、社会冲突问题,以往的研究较少从农地征用过程分析农地征用对抗性冲突发生的原因。从博弈论出发可以发现,农地征用对抗性冲突是基层政府、开发商、村民委员会和农民四方非合作博弈的结果。具体来讲,首先是四方的征地目标预测了一个非Nash均衡的结局,其次是四方的征地策略导致了非Nash均衡的局面,再次是四方的征地手段均采取了劣策略的行动。因此,治理农地征用对抗性冲突必须强化四方的合作博弈,建立利益相容机制。  相似文献   

15.
检视我国农地征用法律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振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5):1041-1043
征用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获取土地的主要方式。但不容忽视的是 ,现行制度设计存在很多缺陷 :如征地范围过宽 ,征地补偿较低 ,受益主体模糊 ,征用操作不规范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三农”难题的破解。因此 ,有必要对征地制度进行考量 ,并重新规制。  相似文献   

16.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维护农民权益1、土地征用制度和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新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然而在实际中,"公共利益"这一范畴被扩大化了。国家建设用地也成了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征用土地,即公共利益与国家建设划上了等号,这就人为地扩大了征地范围。征用权没有限制,政府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征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我国对农村土地征用的现状出发,围绕土地征用范围、征地补偿、被征地农民的保障等环节入手,反思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结原因,对相应的立法略作一下浅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地征用补偿制度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征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于征用土地涉及到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因而必然涉及到不同主体的经济利益。征地补偿是用来协调土地征用过程中私人权益与公共权益冲突的基本制度,也是合理解决征地后国家、集体和被征地农民利益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现行的农地征用补偿制度只是片面强调国家利益而不重视对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从而导致被征地单位与用地单位、政府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经常发生被征地农民集体上访事件。因此,探讨完善我国现行农地征用补偿制度的可行性对策,不仅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  相似文献   

19.
土地征用是国家的强制行为,土地征用补偿是协调土地征用中私益和公益冲突的基本制度。针对目前征地补偿过程中已经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如土地补偿范围狭窄、补偿标准不够科学等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并提出完善补偿机制,减少补偿的计划色彩,确定合理的征地补偿范围和标准,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制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土地征用补偿和安置的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现有的征地制度暴露出为数不少的急需改革与调整的问题,改革当前的土地征用制度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当前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变迁及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征地制度改革的要求,提出了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