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鲤鱼为受试材料,研究水环境中氟对其血液和鳃组织免疫相关酶ACP、AKP、SOD、CAT的活性,NBT阳性细胞数量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氟化钠(0、40、80、120 mg·L-1)暴露30 d后,与对照组比较,鲤鱼血液中、鳃组织中的氟含量都有增加,且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鲤鱼血清中免疫相关酶ACP和AKP活性低于对照组,且在80、120mg·L-1显著低于对照组,SOD、CAT活性在120mg·L-1显著低于对照组;鲤鱼鳃中免疫相关酶ACP、AKP、SOD、CAT低浓度组活性较高,而高浓度组较低,且均在120 mg·L-1显著低于对照组;随着水环境氟暴露浓度的升高,鲤鱼NBT阳性细胞数量均较对照组低、鲤鱼鳃组织中的IL-1β蛋白表达也均较对照组低。CORREL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水氟暴露浓度与鲤鱼免疫相关酶活性ACP、AKP、SOD、CAT活性和IL-1β蛋白表达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水环境中氟可在一定程度上对鲤鱼鳃免疫能力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可缓解草地早熟禾镉胁迫的最适有效硝普钠(SNP)浓度,以草地早熟禾品种蓝月为试验材料,SNP为NO供体材料,研究不同浓度NO对镉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镉离子浓度为200 μmol·L-1时草地早熟禾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施加SNP(<100 μmol·L-1)能够促进草地早熟禾种子发芽,增加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绿素含量,提高叶片干物质量、相对含水量,以及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而其游离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有所降低。表明低浓度NO(<100 μmol·L-1)可有效缓解草地早熟禾镉胁迫,高浓度SNP(>100 μmol·L-1)则表现出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草地早熟禾修复镉污染土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前处理简单、定量准确、灵敏度高的葡萄酒中高氯酸盐的快速测定和分析方法,本研究使用酸化甲醇提取葡萄酒样品,最终选择WAX固相萃取柱前处理净化,亲水性聚丙烯滤膜(GHP)过滤,经Phenyl-Hexyl色谱柱分离,以电喷雾离子源(ESI)在多反应监测(MRM)负离子模式下测定葡萄酒中高氯酸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测时间为12 min,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5 μg·L-1和0.5 μg·L-1,在1、2、5、10和20 μg·L-1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介于94.5%~10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3.17%。该方法的建立可为葡萄酒生产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外源褪黑素(MT)对镉胁迫下豌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的生理机制,以豌豆品种中豌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0、50、100、200、400 μmol·L-1)对镉胁迫(0、10、100 μmol·L-1)下豌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显著抑制了豌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施用外源褪黑素能够显著提高镉胁迫下豌豆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促进豌豆幼芽和幼根的生长,提高豌豆幼芽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并降低丙二醛(MDA)和镉含量。当Cd2+浓度为10 μmol·L-1时,施用100 μmol·L-1 MT较未添加MT豌豆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根长、芽鲜重和根鲜重分别增加90.47%、82.94%、127.27%、129.47%、131.71%和83.33%,SOD、POD和CAT活性分别提高24.17%、40.50%和76.91%,MDA含量下降57.64%,镉含量下降57.62%。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外源褪黑素能够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活性氧的积累,抑制豌豆幼苗对镉的吸收,从而缓解镉胁迫对豌豆幼苗的毒害作用,促进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外源褪黑素缓解豌豆镉胁迫的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有机氟化物和无机氟化物单一及联合暴露对斑马鱼(Danio rerio)肝脏的毒性效应,本研究将雄性斑马鱼随机分为对照组、氟化钠(NaF,无机氟)暴露组、全氟辛烷磺酸(PFOS,有机氟)暴露组、NaF+PFOS(无机氟及有机氟联合)暴露组,经15、30 d暴露试验后,检测了血液硝基蓝四氮唑(NBT)阳性细胞数及肝脏抗氧化酶和免疫相关酶活性,并观察了暴露对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暴露15 d后,NaF和PFOS单一暴露组NBT阳性细胞数以及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显著下降,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暴露30 d后,NaF单一暴露组NBT阳性细胞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下降,而MDA含量显著升高,联合暴露组酸性磷酸酶(ACP)、CAT活性较PFOS单一暴露组显著降低;而NaF+PFOS联合暴露15、30 d后均具有叠加效用。综上,NaF和PFOS单一及联合暴露均能对斑马鱼肝脏组织结构及抗氧化和免疫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本研究可为氟化物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提供思路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徐迪  马康  单吉浩  李建勋 《核农学报》2020,34(9):2045-2050
为建立动物尿液中异丙嗪亚砜、异丙嗪、氯丙嗪、安眠酮和地西泮5种镇静剂类药物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本研究以固相萃取为净化手段,采用HPLC-MS/MS检测猪、牛和羊尿液中5种镇静剂类药物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尿液样品经离心,调节pH值,Oasis MCX固相萃取柱净化后,能够有效去除杂质,5种镇静剂在0.6~20.0 μg·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3;5种镇静剂类药物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和0.6 μg·L-1,0.6、2.5和9.0 μg·L-1 3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介于64.6%~110.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6.0%。本研究结果为不同动物尿液中镇静剂类兽药残留的精准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体外消化对油茶蒲活性成分的影响,本试验以油茶蒲为原料,分析消化前后油茶蒲提取物、水相、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子对接进一步探索油茶蒲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主要活性物质。结果表明,油茶蒲提取物、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水相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50为0.27~1.17 μg·mL-1,经体外模拟消化后,IC50上升至0.34~2.36 μg·mL-1,其中乙酸乙酯相的活性最强。油茶蒲提取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体外消化能影响各相萃取物的总酚含量,其中乙酸乙酯相的总酚含量最高(44.49 μg·mL -1)且在体外消化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茶蒲提取物中有5个化合物与α-葡萄糖苷酶的IC50呈显著相关,其中包括3-O-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MEAG)。AutoDock分子对接结果也表明,MEAG具有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以及最佳的结合能(-7.99 kcal·mol-1)和估计抑制常数(1.40 μmol·L -1), 其主要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与α-葡萄糖苷酶的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以及油茶蒲资源利用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
硒处理对薄壳山核桃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硒对薄壳山核桃幼苗生长的影响,利用不同浓度亚硒酸钠[0(CK)、0.5、5、10、20、40、80 μmol·L-1]对薄壳山核桃幼苗进行处理,并测定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低浓度硒对薄壳山核桃幼苗生长发育、生物量积累、酶活性均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硒抑制了幼苗生长、干物质的积累、酶活性、光合速率,且硒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80 μmol·L-1 硒浓度处理后的根长较CK显著降低了55.36%(P<0.05),其他形态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硒处理显著提高了幼苗体内的硒含量,且根系>叶片。随着硒浓度的增加,叶、根内的硒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硒浓度≥0.5 μmol·L-1时,其他处理均与CK存在显著差异。40 μmol·L-1硒浓度处理下叶中的硒含量较CK显著增加了1 682倍,根中的硒含量提高了482倍。低硒浓度(≤10 μmol·L-1)处理可以促进根中Mn2+、Mg2+含量和叶中的Zn2+含量的积累。当硒浓度≥5 μmol·L-1时,会促进根中Zn2+含量的积累,硒浓度≥10 μmol·L-1,促进茎中Mn2+含量的积累,其中在80 μmol·L-1硒浓度处理下茎中Mn2+含量为CK的9.29倍。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硒浓度增加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在0.5 μmol·L-1硒浓度处理下达到最高,明显高于CK,分别为1 698.63、1 912.28 U·mg prot-1。综上,低浓度硒处理和施硒时间长短对幼苗光合作用影响不大,而高浓度硒处理会抑制光合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硒富集机理和硒的科学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宽叶雀稗(Paspalum wettsteinii)和巴哈雀稗(Paspalum notatum)适应低磷胁迫的能力,揭示其对低磷胁迫的形态及生理响应机理,试验以石英砂为基质,定期浇灌200 μmol·L-1(常磷)、20 μmol·L-1、 2 μmol·L-1的Hoagland营养液模拟低磷胁迫处理,分别在磷处理10、20、30 d时测定供试材料的幼苗形态及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低磷处理30 d时,2种雀稗属牧草地上部生物量、株高、叶面积、叶长呈降低趋势,根干重、根冠比、总根长、根尖数、根毛数量较常磷处理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除巴哈雀稗)、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活性较常磷处理显著增加(P<0.05),根部电导率、叶片电导率较常磷处理显著提高(P<0.05)。当磷水平降低至2 μmol·L-1时,宽叶雀稗地上部生物量降幅最大,为41.67%,根冠比、SOD活性增幅最大,分别为86.36%、113.19%;巴哈雀稗叶长降幅最大,为90.43%,根冠比、根毛数量增幅最大,分别为108.47%和74.91%。综上,低磷胁迫抑制了2种雀稗属牧草地上部的生长,促进了地下部的生长,提高了保护酶活性,且宽叶雀稗的低磷适应能力高于巴哈雀稗。本研究为2种雀稗属牧草在低磷环境下的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制备高亲和力的大豆凝集素(SBA)单克隆抗体,本试验以50 μg SBA蛋白/200 μL乳化液/只的剂量免疫BALB/c小鼠,间接ELISA和间接竞争ELISA鉴定多抗血清效价和灵敏性。选择血清效价和灵敏性较好的小鼠进行细胞融合。通过有限稀释亚克隆筛选出能稳定分泌SBA单克隆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采用体内诱生腹水法批量制备SBA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SBA免疫的4只小鼠中,1号小鼠效价最高且灵敏性最好,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571.4 μg·L-1。选取该小鼠进行细胞融合,并最终得到1株杂交瘤细胞,命名为5B4E10。制备的SBA单克隆抗体的效价达到1∶409 600 以上,IC50为82.04 μg·L-1,亚型为IgG1型,亲和力常数(Ka)为1.83×109 L·mol-1。且该抗体与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和其他抗营养因子无交叉反应。本研究结果为建立大豆及其制品中SBA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奠定了良好的抗体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湖北省侧耳属食用菌常见栽培种的主要营养成分,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12株侧耳属食用菌菌丝中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和总糖的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菌丝中洛伐他汀和麦角硫因的含量。结果表明,食用菌菌丝中灰分含量为3.81%~6.65%,粗蛋白含量为11.18%~21.4%,粗脂肪含量为0.65%~3.45%,总糖含量为15.18%~24.70%,洛伐他汀含量为12.94~42.10μg·g-1,麦角硫因含量为13.59~61.25μg·g-1。菌株P380菌丝中洛伐他汀和麦角硫因的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42.10、51.70μg·g-1,表明菌株P380可能是洛伐他汀和麦角硫因合成的优势菌株。本研究结果为后期生物活性物质富集培养基的筛选及侧耳属食用菌生物活性物质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PEG模拟干旱胁迫下花椰菜种质资源萌发特性及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鉴定和筛选花椰菜耐旱种质资源,以12个花椰菜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浓度PEG[0(CK)、100、150和200 g·L-1]模拟干旱胁迫对花椰菜的相对发芽率(RGP)、相对发芽势(RGR)、相对发芽指数(RGI)、相对活力指数(RVI)、相对苗高(RSH)和相对根长(RRL)等6个指标的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旱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0 g·L-1PEG胁迫对花椰菜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大,150~200 g·L-1PEG胁迫则显著抑制花椰菜种子萌发。100~150 g·L-1PEG胁迫对RRL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150~200 g·L-1 PEG胁迫则会明显抑制RSH,表明150~200 g·L-1 PEG可作为花椰菜萌发期抗旱性筛选的适宜浓度。基于RGP、RGR、RGI、RVI、RSH和RRL 6个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发现,12个花椰菜材料的抗旱性依次表现为P3>P6>A1>P8>P7>P2>P1>P4>P5>A2>A3>P9。本研究结果为花椰菜抗旱品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施加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桑树耐盐性的影响,以桑品种桂桑优12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在200 mmol·L-1 NaCl胁迫下,研究外施不同浓度(0.01、0.10、1.00 μmol·L-1)EBR对盐胁迫下桑树幼苗质量、根系特征、光合色素含量、活性氧(ROS)水平、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一NaCl胁迫相比,外源添加0.10 μmol·L-1EBR后,桑树幼苗地上鲜质量和干质量、主根长、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总体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提高,叶片与根中产生羟基自由基(·OH)能力、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text{O}_{2}^{\frac{{}}{\cdot }}$)活力、过氧化氢(H2O2)含量降低;叶片与根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降低。其中地下部鲜质量和根体积是盐胁迫下的1.56和1.57倍,叶片中CAT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达到盐胁迫下的1.57和1.68倍。本研究为揭示外施油菜素内酯增强桑树耐盐性的生理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链霉菌JD211所产活性物质农抗211抑制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作用机制,采用不同浓度(0.46、0.63、1.26、2.53、4.00、5.06 μg·mL-1)农抗211作用纹枯病菌,检测纹枯病菌菌丝细胞膜透性和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处理组荧光染料碘化丙啶(PI)染色呈现明显荧光,胞外电导率增加,菌丝总脂质含量降低,表明活性物质处理增加了纹枯病菌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膜结构遭受破坏。低浓度(0.63 μg·mL-1)农抗211处理,病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显示为了减少氧化损伤,病原菌抗氧化系统开始作用。随着农抗211浓度增加,菌体SOD、CAT、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受到抑制,脂氧合酶(LO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说明菌丝体内抗氧化系统被破坏,膜脂质过氧化损伤严重,菌体生长受到影响。本研究可为链霉菌JD211的生物防治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