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种子液pH值、菌浓、镜检菌丝、还原糖、氨基氮为检测指标,对种子瓶培养温度、摇床转速、培养时间进行考察,探索对种子液代谢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林可霉素摇瓶种子液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220r/min,培养时间45h-48h。  相似文献   

2.
研究以实验室选育的纳豆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法对纳豆芽孢杆菌的液体摇瓶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适发酵培养条件为种龄21 h,接种量3.5%,装液量60 mL/250 mL,转速210 r/min,温度35℃,初始pH 7.0,摇瓶发酵周期为18 h。在此条件下发酵活菌数可达790亿CFU/mL。  相似文献   

3.
啤酒酵母主要生长在偏酸性、含糖较丰富的环境中,在其传代培养过程中会有一部分酵母死亡,甚至产生自溶。传代培养过程中不可能完全防止酵母细胞的自溶,只能控制酵母细胞自溶的限度。通过观察不同pH、装液量、酵母浸膏浓度、葡萄糖浓度、麦芽汁、紫外线照射、温度因素对啤酒酵母传代培养的影响,确定酵母菌的最佳培养方式及各影响因素的最佳值。优化后的啤酒酵母传代培养条件为:pH为5.0,温度为30℃,接种量为100 mL/L,葡萄糖浓度50 g/L,酵母浸膏浓度2.0 g/L,装液量以小于60%为宜,以增加摇瓶内的溶氧量。此外,增加摇床转速也可提高摇瓶的通气量,以40 r/min较为理想。转接酵母前,过滤去除麦芽汁培养基中析出的冷凝固物。传代培养过程中应避免紫外线辐射,以减少酵母细胞衰老、死亡及自溶的概率。  相似文献   

4.
以甘蔗糖蜜为碳源发酵生产高生物量饲料酵母,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优化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8℃,pH5.0,装液量200mL/500mL,摇床转速180r/min,培养时间84h。在优化的培养条件下酵母菌株的总蛋白质含量可达到6.01g/L。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一株驯化啤酒酵母,并对发酵罐扩大培养工艺进行优化,为今后大规模生产提供试验数据。于麦芽汁培养基分离挑选某株具有较好生长力的酵母菌,进行形态学、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应用正交试验设计,从摇瓶温度、pH、取样时间及发酵罐的转速、装液量、接种量等方面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驯化酵母菌株形态学、生化鉴定证明该菌株属于酵母属;发酵罐扩大培养最佳工艺为:转速200r/min,接种量50mL/L,装液量4.5L,此条件下酵母活菌含量为2.8×10~8 CFU/mL。驯化前后表现一致,没有发生变异。优化啤酒酵母菌的发酵罐扩大培养工艺,为下一步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从大熊猫粪便中筛选出能够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并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和产酶条件的优化。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结合碘液染色法、滤纸分解试验和纤维素酶活力测定,从大熊猫粪便中筛选得到1株纤维素降解菌DL。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Paenibacillus cookii LZ033,它是一种产芽孢且好氧的革兰氏阳性菌。为确定菌株DL的最佳产酶条件,选取培养基初始pH、培养温度、摇床转速以及装液量4个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确定菌株DL的最佳产酶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为6、培养温度为35℃、摇床转速为125 r/min、250 mL三角瓶装液量为100 mL,在此条件下纤维素酶活力(以滤纸酶活力表示)为102.3 U/mL。  相似文献   

7.
以甜菜糖蜜为唯一碳源筛选酿酒酵母高密度有氧发酵条件,以实验室选育的酵母菌为试验用菌株,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实验室摇瓶发酵的条件,优化后的培养基为12%糖蜜,培养条件为温度30℃、初始p H值5.0、接种量4%、培养时间48 h、装液量1/5(v/v)、转速180 r/min,在此培养条件下菌体干重可达到9.63 g/l。  相似文献   

8.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艳  李卫芬  黄琴 《饲料研究》2007,(12):70-74
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法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基在摇瓶中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培养基为葡萄糖15g/L、酵母浸出物5g/L和MgSO45g/L;并通过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了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5℃,初始pH6.0,接种量3%,装液量20mL/250mL,发酵时间12h。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优化溶氧条件,对短芽孢杆菌(BacillusBrevis)(ATCC8185)进行分段培养,提高发酵液中短杆菌素产量。以析因试验确定菌体生成阶段培养条件为装液量35mL/100mL,摇床转速120r/min;以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试验确定短杆菌素合成阶段培养条件为:培养36h后静置培养。通过对溶氧条件的优化,发酵液中短杆菌素的产量达到616.93+9.72μg/mL,比优化前提高了89%。  相似文献   

10.
从健康桑树根系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内生产油脂真菌——菜豆壳球孢菌MOD-1(Macrophomina phaseolina,MOD-1)。结合均匀设计和单因子筛选法得到该菌株产油脂发酵培养基最优配方为:可溶性淀粉105 g/L,蛋白胨1.1 g/L,磷酸二氢钾1.5 g/L,硫酸铵0.3 g/L,硫酸镁0.32 g/L,氯化锰4.9 nmol/L。在此基础上优化该菌株产油脂的摇瓶发酵条件为:发酵液初始pH7.0,发酵温度26℃,摇瓶转速190 r/min,装液量100 mL。在优化后的培养基组分及摇瓶发酵条件下培养6 d,菌体生长量(干质量)高达41.852 g/L,油脂产量达到25.511 g/L。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别测定菌株在优化后的培养基或发酵条件下产生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前一种条件下检测出9种脂肪酸成分,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7.92%;后一种条件下检测出7种脂肪酸成分,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4.32%。结果表明,在优化培养基及摇瓶发酵条件下,MOD-1菌株的油脂产量增高,组成简单,易于纯化,且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人工培养蛹虫草与冬虫夏草的主要活性成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蛹虫草为珍稀中药材,基于为培养出含有类似天然冬虫夏草主要活性物质的蛹虫草提供基础依据的目的,对人工培养蛹虫草及菌丝体、子实体和冬虫夏草及菌丝体中的氨基酸、多糖、虫草素等活性物质含量与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人工培养蛹虫草与冬虫夏草在氨基酸种类上完全一致,但人工培养蛹虫草中赖氨酸、酪氨酸含量显著升高,组氨酸则显著降低;二者组成的多糖基本一致,但冬虫夏草特有一个分子质量约100 kD的组分,该组分占多糖总量的1.38%,人工培养的蛹虫草的虫草素含量显著高于冬虫夏草。以上成分的细微变化是否是造成二者药理活性差异的原因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冬虫夏草菌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方法]利用7 L机械搅拌式发酵罐对冬虫夏草菌进行分批培养,对菌体、胞外产物和底物的代谢过程进行分析。基于Logistic方程以及Luedeking-Piret方程等,通过1stOpt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及相关参数求解,建立菌体生长、胞外虫草酸(D-甘露醇)合成及糖消耗的发酵动力学模型。[结果]经拟合得到的模型参数估算值基本符合发酵规律,3项模型联立拟合R^2为0.986 5,菌体、产物和底物拟合曲线R^2分别为0.971 9、0.988 0和0.991 7。[结论]模型拟合良好,能够反映冬虫夏草菌发酵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幼虫肠道菌群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海全省分布的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幼虫、人工培养得到的幼虫,天然冬虫夏草寄生蝙蝠蛾幼虫的肠道菌群进行分离和培养,并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从所有被检蝙蝠蛾幼虫的肠道中分离纯化出11个不同菌群,其中以葡萄菌属的数量较大,分离频率较高,为优势菌群,特别是可以确定LG03、LG04菌株是冬虫夏草寄生蝙蝠蛾幼虫肠道内的优势细菌。在人工培养的幼虫肠道内没有检出真菌,放线菌仅存在于自然采挖的冬虫夏草寄生的幼虫肠道内。  相似文献   

14.
虫草是虫草属真菌的统称,包括冬虫夏草、蛹虫草等天然生长的虫草子实体及人工发酵法培养的虫草菌丝体,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和促生长的作用,文章就虫草对机体细胞免疫(对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NK细胞及LAK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影响及其应用情况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蛹虫草多糖的提取工艺,以蛹虫草多糖得率和相对标准偏差为指标,测试超声波水提法、超声波醇提法、水热回流法和醇热回流法蛹虫草多糖提取效果,确定最佳提取方法;再用正交试验方法检测水热回流法中4个因素(温度、次数、时间、料液比)对虫草多糖提取效率的影响,确定虫草多糖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水热回流法虫草多糖得率6.2%,相对标准偏差RSD(%)1.39,是提取虫草多糖的最佳方法;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90min,提取次数3次,料液比1∶20,为蛹虫草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6.
蛹虫草的人工培育、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桂仲争  朱雅红 《蚕业科学》2008,34(1):178-184
蛹虫草是由蛹虫草真菌(Cordyceps militaris)寄生在鳞翅目昆虫蛹或幼虫体上所形成的菌虫复合体。作为一种药用真菌,可作为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的代用品。就蛹虫草的生物学特性、培育技术、有效成分及其主要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为有效地开发利用蛹虫草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蛹虫草中虫草素、腺苷综合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蛹虫草为材料,采用超声波水提法、超声波醇提法、水热回流法和醇热回流法4种提取方法,选择虫草素和腺苷的最优提取方法,并用正交试验方法考察超声波水提法中提取温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料液比4个因素对虫草素、腺苷综合提取效率的影响,确定虫草素、腺苷综合提取最佳工艺。结果表明,超声波水提法是综合提取虫草素和腺苷的最优方法,其最佳工艺条件为:用10倍量的水于60℃超声波提取2次,每次40min。  相似文献   

18.
冬虫夏草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冬虫夏草子座制成纵、横切片,用光学显微镜并拍照,对青海冬虫夏草子囊壳及子囊孢子的形态,第一子囊壳中所含子囊,每一子囊所含子囊孢子的数目、长度、宽度、横隔隔数和隔距进行了测量与描述。  相似文献   

19.
不同培养基对北虫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利用青海当地的农副产品替代培养北虫草的传统培养基,旨在筛选出培养原料取材方便、廉价而又能满足北虫草生长的需求的培养介质。实验表明:大米、燕麦组合培养基在菌丝体生长、变色、子实体抽生、子实体生长速度及平均产量方面表现最好,菌丝体在4.6d就可以布满培养基并转色,13d后子实体抽出,28d子实体长至2cm,干重平均每瓶产量达到9g。  相似文献   

20.
不同培养基培育蛹虫草中的虫草素和腺苷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涛  张龙  王兵  申鸿 《蚕业科学》2011,37(6):1117-1122
虫草素和腺苷是蛹虫草的重要活性成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不同培养基培育蛹虫草中的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筛选能生产高品质蛹虫草的培养基。测定结果表明,用不同培养基培育的蛹虫草子实体中,其虫草素和腺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粳米+家蚕蛹浸提液培养基>糯米+家蚕蛹浸提液培养基>粳米培养基>糯米培养基,其中用粳米+家蚕蛹浸提液培养基培育蛹虫草子实体中的虫草素和腺苷质量比分别高达15.37 mg/g和39.96 mg/g。此外,相同培养基培育的蛹虫草子实体、菌丝体和培养基质中的虫草素与腺苷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子实体>菌丝体>基质。试验结果表明,粳米培养基中添加家蚕蛹浸提液可显著提高蛹虫草中的虫草素和腺苷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