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提高苜蓿制种及杂交育种的成功率,对3个苜蓿材料小花开放不同状态下的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小花开放的早期3个苜蓿材料均无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小花开放中期开始具有一定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后期达到最强。在小花开放的同一状态下3个苜蓿材料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排序为:TravoiceBL-202黄花苜蓿。黄花苜蓿和BL-202花粉活力的日变化动态呈上午下午的变化趋势,而Travoice则呈中午时段偏高的单峰曲线趋势。黄花苜蓿柱头可授性的日变化是随时间的进程呈显著降低趋势,而BL-202和Travoice在1d内的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重楼属9种5变种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TTC 法测定重楼属9种5变种花粉活力,用联苯胺- 过氧化氢法测定其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1)重楼属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的花粉活力均较低,最高的为凌云重楼,可达52.8%,其余种类都在50%以下;2)不同种类之间、同种不同变种以及同种不同居群之间花粉的活力差异较大;3)不同种类重楼的柱头可授性差异较大,但同种不同居群间柱头可授性比较一致;4)黑籽重楼和巴山重楼的柱头一直没有可授性,五指莲、金线重楼、多叶重楼、长柱重楼、卵叶重楼、七叶一枝花和狭叶重楼的柱头可授性与花粉活力呈正相关,而凌云重楼、卷瓣重楼、短瓣球药隔重楼和滇重楼却没有这种关联性;5)在整个开花传粉过程中,重楼的花药每天都重复着上午开裂、傍晚关闭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夹金山3种同域分布绿绒蒿的传粉生态学特点与繁育系统差异,以全缘叶绿绒蒿、川西绿绒蒿、红花绿绒蒿为研究对象,观测植株的花期物候与传粉媒介,并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与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分别检测柱头可授性与花粉活力。结果表明:1)全缘叶绿绒蒿的花期比川西绿绒蒿和红花绿绒蒿提前近1个月,后两者的花期接近,但三者花期均有重叠。2)3种绿绒蒿柱头可授性持续时间均达5 d以上,且第3至4天时可授性最强。3)在散粉后的8 h内,全缘叶绿绒蒿和川西绿绒蒿的花粉活力随时间延长而下降,红花绿绒蒿的花粉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4)全缘叶绿绒蒿花粉胚珠比为990±28,川西绿绒蒿为2050±596,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红花绿绒蒿为1380±202,与前两者无显著差异。且3种绿绒蒿均属于兼性异交。5)3种绿绒蒿有着相同的传粉者麻蝇;其中访问全缘叶绿绒蒿的昆虫种类最多;访问红花绿绒蒿的昆虫比较单一,但数量最多;访问川西绿绒蒿的昆虫数量最少。综上,3种绿绒蒿在繁育系统上表现出差异性:全缘叶绿绒蒿花期和柱头可授期最长,柱头可授性最强,授粉昆虫种类最多,弥补了花粉活力衰减快的...  相似文献   

4.
以杂交狼尾草母本美洲狼尾草不育系Tift 23A和父本象草N51为材料,采用花粉离体萌发法测定花粉活力,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结合柱头形态特征观测与田间人工杂交授粉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象草抽穗1d后开始散粉,散粉期持续7d;散粉第1d花粉活力较高,为71.6%,第2~4d花粉量最多,花粉活力显著高于其它各天,平均值达77.2%,之后迅速下降,第7d时散粉量极少,花粉活力降到50.3%。美洲狼尾草柱头可授期为7d,可授性为2~3d柱头1d、4d柱头5~7d柱头;柱头抽出第1~4d人工授粉杂交结实率极显著高于5~7d,其中2~3d的田间人工授粉平均结实率显著高于其它各天,为84.1%;柱头呈白色,开裂角度为60°~90°时具有最强可授性。  相似文献   

5.
扁穗牛鞭草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离体萌发法测定扁穗牛鞭草花粉生活力及不同保存条件下花粉寿命,运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对大棚和大田开花植株柱头可授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扁穗牛鞭草花粉离体萌发率为65.67%;室温(27℃)下,干燥保存的花粉寿命为3h,湿润保存的花粉寿命为4h;外界环境因子对扁穗牛鞭草柱头可授性影响较大,大棚(平均温度27℃,平均相对湿度65%)、大田(平均温度25℃,平均相对湿度75.9%)两条件下柱头可授性随时间变化差异性显著(P<0.01);大棚内扁穗牛鞭草植株柱头可授期为花后1~5d,大田条件下柱头可授期为花后1~3d.  相似文献   

6.
季节变化对不同品种种公牛精液品质及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年龄在3~4.5岁的不同品种的种公牛20头,观察四季变化对其精液次均采集量、平均密度、平均活力、精液利用率及制冻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四个季节中,鲁西牛春、夏季的精液密度极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1),秋季精子活力极显著低于春季(P<0.01),夏、秋季的精液利用率及制冻数量显著低于春季(P<0.05);蒙贝利亚牛在夏季的精液采集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夏、秋季精液密度均显著低于春季(P<0.05,P<0.01),夏季精子活力显著低于春季(P<0.05),夏、秋两季精液利用率及制动数量显著低于春季(P<0.05);德系西门塔尔牛夏季精液采集量有明显上升,显著高于冬季(P<0.05),秋季的精液密度显著低于春季(P<0.05),而夏、秋季精子活力显著低于春、冬季(P<0.01,P<0.05),春季的精液利用率及制冻数量显著高于冬季与夏、秋季(P<0.05,P<0.01)。综上所述,季节变化均会对各品种公牛精液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鲁西牛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苏芸芸  王康才  薛启 《草业学报》2016,25(9):189-196
主要对不同产地的藿香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花粉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各产地藿香花粉活力检测经过多种方法筛选后选择红墨水法,柱头可授性测定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并利用扫描电镜对不同产地藿香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各产地开花习性较为一致,均在7至8月开花,群体花期15~28 d,单花花期约为3~5 d。不同产地藿香花粉活力随着开花时间的延长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平均花粉活力在18.46%~26.52%之间。5个产地当中,成都产地藿香平均花粉活力最高,长春产地藿香花粉活力最低。花粉寿命在4~5 d之间,柱头可授性可持续5~6 d。同时,在藿香刚开花第1天各产地柱头具可授性,在2~3 d内,具有较强的可授性。因而,不同产地藿香进行人工授粉最佳时期为开花后2~3 d。此外,不同产地藿香花粉粒形状主要为近球形或椭球形。花粉粒大小在42.93 μm×31.99 μm~46.59 μm×37.67 μm之间,均具6条萌发沟,萌发沟狭长、裂痕近两极。花粉外壁纹饰呈网状,网眼为不规则多角形,近圆形,大小不一。本文较为系统的比较了不同产地藿香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花粉形态,以期为藿香的人工栽培以及良种繁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定点观测与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对种植8年的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花部特征、开花物候、花粉形态与活力、柱头可授性、交配系统与访花昆虫进行了观察与研究,旨在为喜盐鸢尾引种驯化与品种培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喜盐鸢尾5—6月开花,部分雌雄异熟;花粉活力开花当天最强,随后降低,与开花前后的天数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柱头可授性比例开花第2 d最高,随后降低,与开花前后的天数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雌雄异位,开花过程中雄蕊向上弯曲,柱头向下弯曲。花粉/胚珠比2 175.47,杂交指数为5,喜盐鸢尾的交配系统以异交为主,需要传粉者;自然状态下存在花粉限制,部分自交亲和,不存在无融合生殖,条蜂(Anthophora sp.)为潜在传粉者。  相似文献   

9.
在科尔沁沙地西部地区选取长势一致乌丹蒿植株,定株观察其开花动态和花后柱头的形态变化,并用TTC法检测花粉活力,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其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乌丹蒿整体开花格局是从上至下,头状花序内的小花是由外向内逐次开放,头状花序开花持续时间为3~7d,单株花期最长时间为19d;花粉寿命长达4d,在开花后第3d花粉活力最高,为47.12%;最佳授粉期为开花后3~4d;柱头可授性时间为6d,边缘花开花后第3d柱头的可授性最强;乌丹蒿花粉活力最高期与柱头可授性最佳期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0.
采用I2-KI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法测定芒(Miscanthus sinensis)花粉活力以及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花粉寿命,并利用H2O2法检测雌蕊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芒花粉量大,平均花粉量/胚珠比(P/O值)达到5445±2883,属于专性异交性植物,且花粉初始活力较高,平均为78.68%±17.46%,但离体花粉的活力丧失快,室温干燥和湿润条件下保存的花粉寿命分别为70min和100min。不同基因型在花粉量、花粉活力及寿命上存在变异。雌蕊柱头可授性较高,活性可持续8d,最佳授粉期为开花前1d至开花后1d。  相似文献   

11.
木地肤的开花动态与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红超  严成  魏岩 《草业学报》2014,23(4):87-93
在自然种群中对木地肤的开花物候、开花动态进行观察,用MTT法测定了木地肤单花花粉的活力及其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木地肤生殖枝穗状花序的开花顺序是:中上部→下部→顶部,叶腋聚头状花序的开放顺序是:中央小花→外轮小花;木地肤单花花期分为雌性亚期和雄性亚期,雌性亚期10~12 d,雄性亚期1 d;木地肤有红黄两种颜色柱头,雄蕊有红黄两种颜色花药,自然种群中花有 4 种不同的柱头花药组合类型;木地肤的花粉活力在盛花期>80%,4~8 h内花粉活力最高,之后活力明显下降,黄色花药的花粉寿命(8 h)长于红色花药内花粉寿命(4 h);木地肤红色和黄色柱头的可授性变化趋势一致,柱头在刚露出花被片时就具有可授性,并随柱头生长持续加强,在第8~12天时可授性最强,柱头可授期长达12 d,占单花花期的92.3%;P/O(花粉/胚珠)比值为61900~64200,属于异交繁育系统。对开花动态与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的研究将为探讨其繁育系统进化及生态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新疆荒漠地区饲用半灌木良种的繁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在试验地观察了冷蒿的开花动态,用TTC法测定了冷蒿花序花粉的活力,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了其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冷蒿花序的开花顺序是自上而下的,小花的开放是自外轮至中央小花.冷蒿的花粉活力在盛花期开花之初很低,第2~3d花粉活力较高,随后活力明显下降,但直至其花序枯萎,少量的花粉仍具有部分活力.花粉寿命较长,约为20d.冷蒿边缘雌花柱头的可授性在开花当天就具有,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在第2~3d可授性最强.中央两性小花柱头可授性要稍晚于边缘小花,但是在开花后第2~3d可授性也达到最高,其可授性时间也较长.柱头可授性的最佳时期为开花后第2~3d.冷蒿的最佳授粉期在开花后2~3d左右.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探究紫花苜蓿氨基酸在营养品质评定中的作用,以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皇后、WL319HQ和Bara310SC)为研究对象,测定并综合分析其产量(CL)、营养品质以及17种氨基酸含量.结果 显示:皇后的干草产量、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WL319HQ和Bara310SC (P<0.05);WL319HQ和Bara310SC的...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青海东部农业干旱区适宜的播种方法,选用陇东苜蓿、WL343和金皇后3个品种,采用撒播、条播和精量穴播进行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1)3个品种间越冬率差异极显著(P<0.01),WL343越冬率达到78.74%,比陇东苜蓿和金皇后分别高7.86%和13.16%;但3种播种方式间越冬率差异不显著(P>0.05)。2)2龄WL343的株高、生长速度和茎叶比与金皇后和陇东苜蓿相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其单株分枝数与金皇后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陇东苜蓿间差异显著(P<0.05);精量穴播处理下苜蓿株高极显著高于条播和撒播处理,单株分枝数与条播无明显差异,与撒播差异明显,茎叶比极显著低于撒播和条播。3)2龄WL343鲜草产量与金皇后相比差异不显著,较陇东苜蓿显著提高了10.57%;精量穴播平均鲜草产量与撒播间差异显著;WL343×精量穴播平均鲜草产量达到39.86 t·hm?2,高于其他品种×播种方式的饲草产量。4)WL343粗蛋白含量(19.20%)较金皇后和陇东苜蓿分别高出2.65%和6.12%,粗纤维含量分别低20.41%和7.83%,无氮浸出物比金皇后高出17.23%。综合以上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分析,在青海东部农业干旱区,采用精量穴播种植方式,选取WL343紫花苜蓿品种,其在第2年表现出高的生产性能和饲草品质。  相似文献   

15.
在川中丘陵区遂宁市河沙镇和天保镇,对‘西部之星’、‘WL-525HQ’、‘WL-440HQ’、‘WL-656HQ’和‘昆德拉’5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进行适应性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宜川中丘陵地区种植的品种。结果表明:‘WL-525HQ’在两试验地株高、平均生长速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西部之星’在河沙镇和天保镇干草产量分别为5458和4138 kg·hm^-2,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WL-525HQ’在河沙镇和天保镇粗蛋白含量(21.93%、22.47%)、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5.60%、5.60%)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且‘WL-525HQ’在河沙镇和天保镇酸性洗涤纤维含量(31.95%、31.15%)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WL-440HQ’在河沙镇和天保镇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39.27%和39.89%,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出两试验地均以‘WL-525HQ’隶属度最高,分别为0.8和0.9。综上,‘WL-525HQ’表现较好,在川中丘陵区具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评定不同蛋白质饲料(豆粕、双低菜籽粕、膨化大豆、玉米蛋白粉、棉籽粕)和粗饲料(苜蓿干草、全株玉米青贮、燕麦草、苜蓿青贮、羊草)的营养价值,并研究其奶牛瘤胃降解特性.选择5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荷斯坦牛,采用尼龙袋评定法评定饲料瘤胃有效降解率和动态降解率.结果表明:1)各蛋白质饲料干物质(DM)含量差异不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