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表达量的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转基因植物作为一种生物反应器将在生物工艺学上得到应用,其目的是为了生产和传输外源蛋白。但是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表达量低,为此,从几个方面介绍了提高外源基因在植物中表达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piggyBac转座子介导的转基因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伯雄  危浩  庄兰芳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1):4488-4498
 综述了基于piggyBac转座子的转基因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表达外源蛋白的3个关键环节:(1)外源目的基因高效插入家蚕基因组;(2)转基因家蚕的高效、快捷的检测;(3)具有生物活性的外源目的蛋白的高效表达和纯化。同时介绍了有关转基因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表达外源蛋白的研究进展,为更好地利用转基因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表达外源蛋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病毒介导的外源蛋白在植物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植物病毒载体是一类新型的外源基因表达载体,与利用转基因植物表达外源基因相比,植物病毒载体具有表达水平高、速度快、宿主广等优点。文章主要介绍了病毒载体的发展过程,以及病毒载体的构建策略,如“全病毒”和“重组病毒”载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植物病毒-新型的外源基因表达载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与利用转基因植物表达外源基因相比,植物病毒载体具有表达水平高、速度快、宿主广等优点,是一类新型的外源基因表达载体.本文就植物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策略、应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转基因猪生产的整合效率、外源目的基因表达水平、目的基因在猪体内组织特异性表达分布等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显微注射法将GFP标记的转基因猪表达载体PM1导入湖北白猪和通湖猪1-细胞、2-细胞胚胎中,胚胎移植妊娠后生产仔猪,取耳或尾组织样提取基因组总DNA,用PCR法检测PM1在猪基因组中的整合情况。[结果]在所有生产的78头仔猪中,有6头猪用PCR检测为转PM1基因阳性猪,这6头猪在3次PCR扩增反应中都得到650 bp目的扩增片段。其他样品没有得到目的扩增片段的为阴性猪。[结论]载体PM1可以用于携带外源基因进行转基因猪生产。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鱼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于的外源基因构建需要有妄动仓,目的基因和终止子等,常用外源基因的导入方法有显微注射,电穿孔等,并介绍了外源基因表达模式及常用的标记基因。转基因鱼的研究比较落后,当务之急是从分子水平上分析鱼类的生理现象及表达基因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RNA干涉原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RNA干涉是指外源dsRNA引发生物体内的基因的同源序列降解,从而表现出的基因转录后的沉默现象,它与植物中的共抑制和真菌中的基因压制可能具有相同的作用机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eIF2c类似蛋白因子、RNA螺旋酶、RNA依赖性RNA多聚酶、核糖核酸酶、ATP和转膜蛋白参与。RNA干涉可以用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也可用于克服转基因生物的基因沉默现象,使外源基因在遗传改良生物中能更好地表达,还用于基因治疗,抑制有害基因的表达等。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动物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领域高新技术[1]。转基因鱼模型的构建为鱼类基因工程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基因导入方法的成熟、胚胎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组学理论的应用为鱼类基因工程育种提供了操作平台。目前,转基因技术在外源基因片段长度、外源基因定点整合率、外源基因表达率、转基因动物存活率等技术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内容也非常广泛,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也都有了较大发展,如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产品的制备、动物品种的培育等[2]。以下就鱼类基因转移研究中转基因技…  相似文献   

9.
鱼类基因转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转基因动物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领域高新技术[1]。转基因鱼模型的构建为鱼类基因工程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基因导入方法的成熟、胚胎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组学理论的应用为鱼类基因工程育种提供了操作平台。目前,转基因技术在外源基因片段长度、外源基因定点整合率、外源基因表达率、转基因动物存活率等技术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内容也非常广泛,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也都有了较大发展,如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产品的制备、动物品种的培育等[2]。以下就鱼类基因转移研究中转基因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不同克隆方法所获得的转基因绵羊的外源基因及其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以及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通过体细胞克隆、干细胞克隆和卵周隙内注射法将外源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和成纤维细胞内生长因子5(fibroblast growth factor5,FGF5)分别导入绵羊体内,获得转基因绵羊,以CMV为启动子,利用完全重亚硫酸盐沉淀测序法检测绵羊尾部组织外源基因启动子及编码区甲基化状态,Western blot检测外源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最高的是干细胞克隆,其次是体细胞克隆,卵周隙注射最低;eGFP编码区的甲基化水平以卵周隙注射最高,其次是干细胞克隆;FGF5编码区甲基化水平体细胞克隆高于卵周隙注射法。外源基因蛋白的表达量同其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结论]该研究结果提示不同的克隆方法可能会影响外源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从而影响到外源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核心,对基因进行修饰、改造,从而定向改变生物体遗传性状的技术。基于转基因技术在大豆中的应用,从技术研发手段、外源基因挖掘、转基因大豆品种、大豆除草剂、种植面积、研发体系等方面对国内外转基因大豆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发展中国大豆转基因技术提供借鉴和参考。分析指出,国外转基因大豆研发能力较为成熟,大豆外源基因转化技术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和微弹轰击法,通过cp4、dmo、Pat、cry1Ac、fatb1-A等目的基因的表达,得到抗虫、抗除草剂、高油酸以及具复合性状的大豆品种,同时转基因产权保护体系比较健全,促进转基因大豆的产业化;而中国转基因大豆研究多为基础性研究,侧重于基因检测和再生体系培育,外源基因转化技术缺乏创新性,存在转基因安全性结论未定、舆论环境尴尬、研发体系不完善、审批过程复杂、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开发数量少,高油、抗生素抗性等功能性基因挖掘不足等问题,制约中国转基因大豆产业化进程。今后应改革高校和科研机构考核制度、强化产学研模式、完善转基因产权保护机制、加强转基因科普与监管,为转基因技术及其产业化营造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2.
Bt基因及其在转基因抗虫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转基因技术人们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感兴趣的外源基因,使植物育种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综述了转Bt基因及其在转基因抗虫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从转基因苹果受体基因型、选择标记基因、报告基因及外源基因等方面综述了转基因苹果研究现状,着重论述了外源基因在转基因苹果中的应用。同时综合文献提出了苹果转基因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转录后基因沉默与植物对外界病毒的抵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石铭  于福先  朱志伟  陈晓宇  黄菁  潘建治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480-2482,2533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虽然备受争议,但是由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与哺乳动物相比,禽类具有特殊的生殖系统,因此家禽的转基因研究相对较为滞后。影响转基因家禽研制的关键因素在于表达载体的选择和外源基因的导入方式,这决定了如何获得较高的孵化率和转染率。笔者对目前用于转基因家禽制备的常用载体、转基因家禽制备的方法以及转基因鸡的后续孵化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17.
为研究长期继代培养的转基因苹果组培苗中外源基因的遗传及表达稳定性,以继代培养9年的7个转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苹果株系组培苗为试材,分析转基因株系对Kan(卡那霉素)的抗性、DNA水平、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GFP基因的遗传及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在7个苹果转基因株系组培苗中均可检测出GFP特异基因片段,并且均可在含有50 mg/L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绝对定量qRT-PCR检测发现,各转化株系GFP基因拷贝数并不相同;利用相对定量qRT-PCR法检测发现7个株系中GFP基因 mRNA表达量有明显差异,同时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转化株系叶片,绿色荧光强度有明显差异,利用SPSS软件对7个转基因株系中GFP基因拷贝数与GFP mRNA表达量相关性分析结果呈无显著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可以在长期继代培养的转基因苹果组培苗中保持其遗传稳定性,但不同转化株系中外源基因的表达量有显著差异,其表达量与拷贝数无显著相关,可能与外源基因在植物基因组中的插入位点有关。  相似文献   

18.
林木遗传转化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遗传转化技术近些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集中表现在转基因技术和目的基因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表现为多种措施联合使用,提高了遗传转化率;后者主要表现为应用于林木遗传转化的目的基因数量逐年增多,从原来的抗虫基因发展到现在的多个目的基因:木质素改良基因、花发育相关基因、生长相关基因及抗污染基因等;这些基因在不同的树种均有遗传转化成功的例子。转基因林木潜在生态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的水平转移、基因的垂直流动及转基因对昆虫的影响等方面。初步的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认为,转基因林木的大田释放具有一定的生态潜在风险,需要对这种风险进行更深入、精确的评估。林木遗传工程及其生态安全性的研究需进一步努力解决的问题包括:1)林木遗传转化效率相对较低,特别是针叶树种,建立转基因体系还比较困难;2)林木树体高大,生长周期很长,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时空表达特性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3)比较系统的转基因林木田间释放和生态安全性试验数量还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