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澳大利亚引入鸡新城疫自然弱毒V4及耐热变种HR分别点眼接种免疫5日龄雏鸡,无任何临床反应,15天后攻击强毒,免疫雏鸡全部存活,对照组全部死亡,两毒株经尿囊腔接种10日龄鸡胚,96小时后仍存活,血凝抑制试验检测,免疫后7天免疫组抗体平均滴度2^4.4和2^3.7,14天抗体滴度更高,同居感染也出现抗体应答,但不能保护强毒攻击。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安徽省合肥郊县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雏鸡体内,分离到4株病毒。经血清学、人工感染、鸡胚接种、分子生物学试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人工感染易感鸡试验表明,4株中有2株具有超强毒株的致病特点。将其接种36日龄鸡后第2天精神沉郁,拉白色或绿色稀粪,发病率为100%。第3~4天出现死亡高峰,死亡率达80%。剖检可见全身性出血素质,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外观。接种鸡胚后72~96 h引起鸡胚全部死亡。另外2株接种易感鸡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临床症状不典型,出现亚临床传染性法氏囊病,剖检病理变化不明显,表明此2株毒力较弱。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黄连解毒汤对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雏鸡的免疫器官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将21日龄的艾维茵雏鸡180只随机分成5组,前4组用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进行攻毒,攻毒后用黄连解毒汤分别以1.5、1.0、0.5mL/只的用量进行饮水治疗,连续7d,攻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结果表明:法氏囊病毒主要侵害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和脾脏,其损伤主要体现为感染后7d时胸腺、法氏囊萎缩,脾脏肿大,与感染对照组相比,给药组患病鸡的胸腺、法氏囊、脾脏等器官的损伤程度显著降低,并且黄连解毒汤治疗Ⅰ组(1.5mL/只)外周血ANAE+T细胞数显著升高,抑制了雏鸡免疫功能的降低和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下降,表明黄连解毒汤对受法氏囊病毒感染的雏鸡的免疫器官和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毒力新城疫病毒在鸡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禽产品携带新城疫病毒的情况,给一日龄雏鸡脑内接种不同毒力新城疫病毒,无菌采取心、肝、脾、肺、肾、脑、骨髓、气管、肌胃和腺胃、肠道、爪、腿部肌肉、翅膀、皮肤、粪便,进行新城疫病毒的分离。结果表明,不同毒力的新城疫毒株在鸡体内的分布是不同的,即从新城疫参考强毒株、中毒株接种雏鸡的组织器官中回收到的病毒比参考弱毒株接种雏鸡回收到的病毒多。对禽产品、粪拭子进行病原分离是口岸检验检疫部门对ND实施监控的二个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鸡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CAV)是诱导雏鸡发生免疫抑制的重要病原之一。应用PCR方法从安徽某鸡场送检病鸡肝组织中检测并鉴定CAV,扩增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插入pcDNA3.1(+)载体,并引入含Kpn I (GGTACCCAG)酶切位点的9 bp外源性标签,获得顺次连接的双拷贝CAV基因组的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鸡MDCC-MSB1淋巴细胞并拯救出CAV感染性克隆毒株。经动物试验,感染性克隆毒株在接种1日龄健康雏鸡后15 d,对胸腺等免疫器官指数影响较小,胸腺病变不明显,表明其感染能力减弱,为进一步分析CAV致病机制和筛选疫苗候选株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贫血(CIA)是由鸡贫血病毒(CIAV)引起的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身淋巴组织萎缩、皮下和肌肉出血为特征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又称出血性综合征或贫血性皮炎综合征。感染鸡是否表现临床症状及严重程度,与鸡的年龄、毒株毒力及是否伴发或继发其他疾病有关。该病死亡率高,对养鸡业威胁很大。  相似文献   

7.
 雏鸡 1日龄人工感染鸡贫血病毒 (CAV) ,于 8日龄接种 L asota疫苗 ,免疫后 2 8d进行新城疫强毒 (v NDV)攻击 ,以同龄未感染 CAV和用 L asota疫苗免疫并经 v NDV攻毒雏鸡为对照 ,检测其免疫保护效应 ,胸腺和脾脏 T细胞数量及 T细胞增殖反应 ,法氏囊和脾脏 Ig G+、Ig M+、Ig A+抗体生成细胞数量 ,血清免疫球蛋白 Ig G、Ig M、Ig A含量 ,血凝抑制抗体 (HI)滴度等。结果表明 ,CAV人工感染并用新城疫 (ND)疫苗免疫雏鸡经 v NDV攻击后的免疫保护率为 6 0 % ,对照组雏鸡 v NDV攻击后免疫保护率为 10 0 % ,胸腺和脾脏 T细胞数量和 T细胞增殖反应、法氏囊和脾脏Ig G+ 、Ig M+ 、Ig A+ 抗体生成细胞数量、血清 Ig G、Ig M、Ig A含量及 HI抗体滴度 ,均较对照组雏鸡显著降低。说明感染鸡贫血病毒雏鸡接种新城疫疫苗后的免疫保护效应及免疫功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福建株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伏松 《现代农业科技》2009,(11):218-219,221
从临床表现胸腿肌出血、法氏囊肿大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病死鸡肝脾和法氏囊中分离到1株病毒(IBDV—FJ)。结果表明,该分离病毒无血凝性,在琼脂扩散试验中能与抗IBDV特异性血清出现1条清晰的白色沉淀线;人工感染28日龄雏鸡出现与临床一致的病变。并回收到病毒;应用针对IBDVVp3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能扩增到长度为1041bp的特异性目的片段;序列分析发现分离毒vp3基因与IBDv超强毒和经典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7.7%-98.2%和95.2%。初步鉴定该分离毒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NDV强毒(基因Ⅶ型)对鸽子和SPF鸡的致病性差异。【方法】将试验鸽和SPF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给其中2组分别滴鼻和肌肉注射鸭源NDV分离株Duck/China/SD03/2009,攻毒剂量为106.2EID50,设空白对照组和同居感染组。攻毒后观察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并对攻毒后3,5,7,14d动物的血清抗体,喉头、泄殖腔的排毒情况及内脏器官的病毒滴度、抗体效价进行检测。【结果】鸽子感染NDV强毒后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脑膜严重出血,腺胃和肠道轻度出血,死亡率为10%~30%;而同期SPF鸡攻毒后表现为急性感染症状,死亡率为100%。鸽子在攻毒后第7天均检出排毒,至14d时均未检出。攻毒后5~14d在所检鸽体内脏器官中均检出病毒,以脑、肺、肠中的病毒含量较高。病毒也可诱导鸽子产生较高水平的血清抗体,至14d时血清抗体HI滴度为512~2 048。【结论】基因Ⅶ型新城疫强毒株Duck/China/SD03/2009对鸽子和鸡的致病性差异明显,与SPF鸡相比,鸽子感染后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较轻,死亡率也较低,表明基因Ⅶ型NDV强毒株能感染鸽子,但对鸽子的致病性较低。  相似文献   

10.
采用鸡胚接种法从江苏省海安县某发病鸡群中分离出一株病毒,通过琼脂扩散试验等确定该病毒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将该分离毒株接种到4周龄健康鸡后第2天即开始发病,第3~5天出现死亡高峰,死亡率达80%.免疫保护性试验结果表明,用该毒株制成的灭活苗对鸡的保护力达100%.  相似文献   

11.
应用PCR对来源于AA肉种鸡的鸡胚、雏鸡进行CAV和ALV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CR方法,对来源于山东省3个不同AA肉种鸡场的鸡胚、1日龄雏鸡中的CAV和ALV进行检测,从而了解CAV和ALV在此阶段对肉鸡的感染情况。试验直接采集样品的肝脏、胸腺、骨髓、脾脏、肾脏、法氏囊等组织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及PCR产物的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被检的3个肉种鸡场均有这两种病毒的阳性检出,其中CAV的阳性率是20.18%;ALV的阳性率13.49%,二者共感染的阳性率是6.24%。而且感染鸡各组织含量也有所差异,其中CAV以脾脏的最多,ALV以肾脏最多。同时对肝脏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时发现存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霉形体的混合感染。由此可见,在鸡胚和雏鸡体内存在CAV、ALV的感染以及与细菌性疾病的共感染。  相似文献   

12.
对一日龄雏鸡感染CIAV后器官组织的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显示,感染后7,14,21d.骨髓明显黄化.造血组织面积减少,各系造血前体细胞数量均减少.透射电镜观察,CIAV感染后7,14d.骨髓原始红细胞和前体细胞胞浆线粒体等细胞器肿胀、空泡化;胞核和胞浆内均可见髓样小体.胸腺皮质细胞间解离、淋巴细胞核染色质边集、断裂,呈现细胞程序性死亡;肝细胞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和髓样小体多见,核染色质致密或断裂、溶解.研究结果表明,骨髓、胸腺和肝脏等器官均呈现明显损伤变化,并是CIAV侵害的重要靶器官.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人工感染建立了ALV—J、REV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1日龄肉仔鸡的病理模型。初步研究表明混合感染使试验鸡的生长发育障碍、免疫器官萎缩、对细菌易感性及死亡率等指标显著升高。 动态病理学研究表明:REV感染主要引起骨髓网状细胞及淋巴样细胞弥漫性或灶状浸润,ALV—J感染主要引起骨髓髓系细胞灶状或弥漫性显著增生,混合感染时骨髓病变与REV感染基本一致,但相对较严重,并见ALV—J感染病变。各病毒感染组免疫器官均发生了严重的实质萎缩性病变,病变以混合感染组最重,REV组次之。在某些组织器官ALV—J组见嗜酸性粒细胞样的瘤细胞浸润增生,REV组见网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样瘤细胞浸润增生,而混合感染组见以上两种瘤细胞增生。从混合感染组的病变来看,在致病性上ALV—J与REV之间的确存在明显的协同促进作用,导致机体的免疫抑制加重,但混合感染早期尚未发现REV对ALV—J致瘤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比较研究了鸡新城疫(ND)二价灭活苗、ND灭活苗、进口ND灭活苗、ND强毒(CNDV)灭活苗和ND克隆-30弱毒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不同ND疫苗首次免疫鸡所产生的抗体有差异,ND二价灭活苗免疫鸡的抗体上升最快,免疫后20 d左右可达到最高峰。1日龄免疫,14日龄攻毒,ND二价灭活苗、ND灭活苗的保护率分别为5/5,4/5;10日龄和10日龄以上免疫,免疫后7 d或7 d以上攻毒,ND二价灭活苗、ND灭活苗、进口ND苗的保护率分别为4/5~5/5,2/5~5/5,0/5~2/5。攻毒后ND二价灭活苗、进口ND灭活苗免疫的与对照鸡的肛棉拭子NDV阳性数分别为0/5,5/5,5/5。结果表明,ND二价灭活苗免疫效果优于进口ND灭活苗、ND强毒灭活苗,稍优于ND灭活苗。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健康和免疫后接种京毒—1号MD强毒鸡中枢免疫器官中ANAE~+T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总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健康攻毒组免疫器官中的淋巴细胞总数在攻毒后明显减少。T淋巴细胞在攻毒后15天以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之后明显下降;免疫攻毒组免疫器官中淋巴细胞总数减少发生的晚而轻微,而ANAE~+T淋巴细胞在攻毒后则持续性高于健康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为证实传染性法氏囊炎超强毒SNJ93株感染SPF鸡后1~14 d内法氏囊淋巴细胞中Bcl-2、Bax蛋白的动态表达与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应用透射电镜观察、TUNEL法标记检测凋亡的淋巴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Bax蛋白。结果表明,感染后1~7 d可见到大量凋亡的淋巴细胞,其中感染后3~5 d最多。感染后1~9 d Bcl-2蛋白显著高于同时点的对照组(P<0.01);感染后1~5 d Bax蛋白明显高于同时点的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感染后第7天高于同时点的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Bcl-2/Bax比率在感染后第1天低于同时点的对照组(P<0.05);3~5 d明显低于同时点的对照组(P<0.01)。SNJ93感染SPF雏鸡后1~7 d内法氏囊淋巴细胞会发生大量凋亡,Bcl-2/Bax能准确反映淋巴细胞的凋亡程度。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共用412只滨白雏鸡,分别在1日龄或4周龄时感染 IBDV,检测了雏鸡感染后其外周血液、泪液、气管液、肠液、胆汁中 IgG,IgM 和 IgA 含量、血液 T 细胞免疫功能和脾脏 B 细胞抗体生成功能、血液 T,B 细胞、淋肥细胞数量以及法氏囊、胸腺、脾脏、盲肠扁桃体、丕氏斑、十二指肠、哈德尔腺、支气管粘膜中浆细胞和酸性α-萘酚酯酶阳性 T 细胞(ANAE+T)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如下:(1)雏鸡感染 IBDV 后,法氏囊、脾脏的浆细胞明显减少,脾脏 B 细胞抗体生成功能降低;胸腺、法氏囊、脾脏的 ANAE+T 细胞数量显著下降,说明感染鸡免疫器官的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显著减弱.(2)IBDV 感染雏鸡引起呼吸道和消化道局部免疫组织一哈德尔腺、支气管粘膜、盲肠扁桃体、十二指肠粘膜固有层,丕氏斑的浆细胞和 ANAE+T 细胞较对照鸡显著减少;泪液、气管液、胆汁、肠液中 IgG,IgA,IgM 含量明显下降,表明感染鸡呼吸道和消化道局部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均显著降低.(3)感染鸡外周血液 T,B 细胞数量减少,T 细胞功能降低,IgG,IgA,IgM 含量明显下降,表明和标志全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降低,是免疫器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显著降低的反映和表现.(4)1日龄雏鸡感染 IBDV 后,B 细胞功能抑制时间明显长于 T 细胞,证明感染鸡 B 细胞功能的损害重于 T 细胞.(5)4周龄雏鸡感染 IBDV 引起的免疫抑制程度低于1日龄感染鸡,呈现一定的感染日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猪肺炎支原体对免疫细胞因子IL-1β的影响,将8头60日龄的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4头,分别是空白对照组、攻毒组。攻毒前先进行血清抗原抗体凝集试验。攻毒组当天进行Mhp人工攻毒,剂量为5头份.头-1。分别于攻毒7d、14d、21d后采样处理,用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的含量。结果表明:攻毒组在三个时间点血清IL-1β含量都高于空白对照组。攻毒组在攻毒后14d血清IL-1β含量高于攻毒后7d血清IL-1β含量。攻毒组在攻毒14d后血清IL-1β含量高于攻毒后21d血清IL-1β含量。猪肺炎支原体使白细胞介素(IL-1β)的含量显著增强,可以通过检测IL-1β来判断是否患有猪肺炎支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