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鸭瘟是由疱疹病毒科的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鸭业的二类传染病之一.前几年,很少爆发大型鸭瘟,而且及时的预防措施一般能防止鸭瘟的流行和发生.2000年以来,一种新型鸭瘟已在我省的几个地区流行,且呈爆发性,其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与传统鸭瘟相同,但该病主要侵害1月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很少发病,常规的鸭瘟疫苗不能预防该病的发生,且发病后用鸭瘟抗血清治疗无效.根据对这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可达70%~100%,死亡率高达50%~80%.由于目前对该病无有效的防治措施,因而给我省的养鸭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现就这一“新型鸭瘟”(暂命名)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病原分离与培养、电镜观察及国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鸭瘟(DP)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VE)是鸭、番鸭、鹅、雁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自1923年被荷兰学者Baudet首次报道以后,相继发现于法国(1949)、美国(1950)、印度(1963)、比利时(1964)、英国(1972)、泰国(1976)和加拿大(1976),其流行范围逐步扩展开来。1957年,黄引贤在我国广州报道发现了鸭瘟。1957~1965年,本病广泛流行于我国南部、中部和东部的一些省市,1983年,廖德惠报道了四川省存在鸭瘟,并且分离到鸭瘟病毒。至今,全国各地均有本病的报道。目前鸭瘟仍然是我国养鸭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3.
鹅的鸭瘟病毒感染也称鹅病毒性溃疡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我市由于过去养鸭少,养鹅更少,未见鹅的鸭瘟病毒感染的报道。近一年来.我市的养鸭业、养鹅业开始起步,鸭、鹅存栏量不断增大.鸭、鹅混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使该病的发生流行具备了客观条件。现将我市发生的一例鹅的鸭瘟病毒感染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ds 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由Levine等(1949)最先在美国长岛白色北京鸭群中发现,并于1950年首次用鸡胚分离出鸭肝炎病毒。1953年以后,本病一 蔓延至世界许多养鸭地区。我国黄均建等(1963)首次报道了上海某些鸭场于1958年秋和1962年春发生该病。王平等(1980)在北京地区首次分离上炎病毒。郭玉璞等证实我国当地流行的DVH多为I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随后研制出DVH的弱毒苗和相应的卵黄抗体,使该病得到了一定程度控制,但最近随着我省养鸭业的发展,该病仍时有流行。对我省养鸭业造成亚重威胁。1999年,我省某市禽业公司雏鸭发生一起以肝脏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观察、病原分离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并通过免疫卵黄液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继续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鸭瘟是由疱疹病毒属的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等水禽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其特征是侵害血管,组织出血,消化道粘膜糜烂,淋巴器官出现病变,实质器官有退行性的病变.1923年Baudet首次报道荷兰的家鸭暴发鸭瘟,现在各养鸭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和流行,是危害养鸭业的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鸭瘟主要引起鸭的死亡、淘汰和产蛋下降,给养鸭业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1-7周龄雏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由于本病的高死亡率、致感染鸭体重减轻和高淘汰率,使其成为目前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该病最早发现于美国纽约州的长岛,现几乎各养鸭国家和地区均有该病的存在,世界范围内公开报道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共有21个血清型。我国1982年郭玉等首次报道了北京郊区的北京鸭发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我们自1997年以来,在镇江市郊的谏壁、大港、  相似文献   

7.
鸭疫里氏杆菌病是危害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 ,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本病是危害养鸭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曾在世界各养鸭地区流行。我国自 1 982年在北京首次确诊本病以来 ,广东、浙江、四川、广西、福建、湖南等地相继发生 ,对养鸭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2 0 0 0年至今 ,本病在山东省呈暴发性流行 ,笔者接诊多起病例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应用丁胺卡那霉素和头胞唑啉钠治疗 ,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发病情况主要发生于饲养管理较差的商品肉鸭场、蛋鸭场。环境条件好 ,疫苗防疫的场子一般不发生。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冬、春及气温…  相似文献   

8.
鸭瘟(Duck Plague)是疱疹病毒引起对鸭、鹅及其它雁形目禽类患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1923年荷兰首次报导本病后,法国、比利时、印度、美国、英国、西德和泰国以及我国的华南、华中和华东、四川、云南等区、省均有本病流行。严重威胁着养鸭业的发展。在我国广大兽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相继创造成功了各种预防疫苗,特别是1964年以来弱毒疫苗的研制成功和推广使用,为控制鸭瘟的流行提供了更为有和的武器,使我国鸭瘟的发生基本上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9.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疱疹病毒引起鸭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因有些病鸭头颈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本病流行广、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往往对受传染的鸭群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着养鸭业的发展。由于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有效治疗鸭瘟的方法,所以本病当前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0.
做好鸭病的防治工作是保障养鸭业持续、健康发展,养殖(场)户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下面就几种常见鸭病做一概述。1 鸭瘟鸭瘟(鸭病毒性肠炎)是鸭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各年龄段、品种的鸭均可感染,死亡率可达90%以上。对养鸭业的危害极大。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夏、秋季易流行。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很多容易在禽类发生的疾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鸭瘟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该病属于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会对养鸭产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导致交叉感染,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干扰。明确鸭瘟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发现后及时治疗,并加强日常管理,可以降低鸭瘟对养鸭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养鸭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就是对鸭瘟的临床病症与防治措施进行探究,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雏鸭是指从孵化出壳到件始长"粗毛"即30日龄内的鸭。雏鸭由于体温调节机能差,消化机能不健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容易感染疾病,因此掌握和了解雏鸭常见病的防治技术是养鸭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一、鸭瘟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通过消化道、眼结膜、呼吸道及接触等途径而感染。该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在春夏之交及秋季流行;咸鸭特别是产蛋母鸭易感,雏鸭感染后死亡率亦很高,是养鸭业的大敌。1.症状本病潜伏期2-4天,体温高达42.5℃-44℃,稽留3-4天,停食口渴,排绿色或白色稀粪.两脚软而无力.羽毛…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养鸭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养鸭的规模化、集约化不断加强,已发展为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鸭病的发生和流行却严重阻碍了养鸭业的健康发展,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控制鸭群疫病的爆发与流行,我们就1998年以来本中心临诊的203例鸭病例进行了整理统计,发现规模化养鸭场主要有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病毒性肝炎、鸭霍乱、鸭瘟等几种疫病易发.其中传染性浆膜炎73例、占35.9%,大肠杆菌病50例、占24.6%,病毒性肝炎30例、占14.8%,鸭霍乱22例、占10.8%,鸭瘟12例、占5.9%,其它疫病16例、占7.9%.现就其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高致病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鸭、鹅及雏火鸡等禽类,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炎为特征。该病在我国养鸭业密集地区时有发生,成为危害养鸭业的重要疫病之一,给养鸭业造成较大损失。1本病的发生及流行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发,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伤口感染,卫生条件差、饲养密  相似文献   

15.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anatipestifer,简称RA)引起的侵害小鸭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该病最早于1932年由美国学者Hendrickson和Hilbert首次报道,随后世界上多个国家相继发生和流行。目前,该病广泛分布世界各养鸭区,是养鸭业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在我国,1975年邝荣禄等首次提出本病在广州存在;1983年郭予强等证实了本病在广东的发生和流行;1982年郭玉璞等在北京郊区鸭场也分离鉴定出病原菌,经高福鉴定为Ⅰ型。但近年来,黄瑜、苏敬良等分别从福建省和北京市郊的病鸭…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养鸭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养鸭的规模化、集约化不断加强,已发展为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鸭病的发生和流行却严重阻碍了养鸭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新的鸭病的发生和流行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控制鸭群疫病的爆发与流行,现分别就其流行特点、诊断要点及防治新技术归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鸭瘟的流行、诊断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早在1923年有人在荷兰首次发现本病,直到1940年有人首次提出鸭瘟的名称,并确认是不同于鸡瘟的新病毒病。以后在欧、美各国均有本病发生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正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鸭、鹅等雁行目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传播快、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病死鸭食道和肠道黏膜严重出血或坏死。在我国,自1957年黄引贤报道广东发生鸭瘟后,全国各地陆续发生,曾是危害我国养鸭业的头号大敌。但随着鸭瘟弱毒疫苗在我国养鸭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鸭瘟得到有效控制。自1998年至  相似文献   

19.
鸭坦布苏病毒是一种新型黄病毒,自2010年10月以来在我国南方地区首先出现,主要引起蛋鸭产蛋下降,之后本病迅速蔓延到我国主要的养鸭地区,给我国的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国内外学者近年开展了许多研究,但暂未找到有效的防控措施,该病至今仍在南方地区广泛流行,尤其近年来在广东地区发病较为严重。本文就该病当前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检测诊断技术做一综述,为该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常见于鸭、鹅,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对养鸭业和养鹅业危害很大。本病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但常在春夏之交和秋季时流行。对于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笔者在临诊过程中,试用中草药治疗该病9500余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供广大同仁参考。1临床症状病初体温升高,病鸭表现精神委顿,头颈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