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从灵芝种质的收集与品种选育、有机原木灵芝生产技术规范研究及可追溯体系建设、灵芝孢子粉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深加工产品开发等方面阐述灵芝全产业链运行模式,并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成为原木灵芝生产和出口的主要基地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近年来注重科技开发工作,以科技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建立科、农、贸一体化的开发模式,积极发展原水灵芝生产和出口业务,取得显著成绩。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从1989年起,开始在省内推广短原木仿野生栽培中...  相似文献   

3.
灵芝在民间长期以来作为保健品及药品,具有良好食疗效果。在我国传统以灵芝泡酒、切片熬汁或粉末冲服。近年来,国内外在灵芝食用方面作了较多的开发,保肝护肝,提高人体对肝炎的抵抗力,降低血糖、血压等的保健食品。在饮料方面,将灵芝加入米酒,制成营养米酒;从灵芝中提取的胆烷甾体用作蛇麻子风味剂的替代品,制成独特风味的啤酒;用小球藻或其提取物作氮源配制培养基培养的灵芝可制成提神醒脑保健饮料等。随着大规模发酵生产菌丝体技术的发展,灵芝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和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灵芝速溶茶就是用从灵芝子实体或菌丝体提取的生物活性物质与速溶糖及其他配料混合制作的保健饮料。工艺简单,能耗小,成本低,见效快,特别适宜于乡镇企业生产。现将灵芝速溶茶的有关工艺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商资本投入到农业开发,土地资源利用成本和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对经济林果立体经营提出新的要求。所谓立体经营是相对平面经营而言的一种着重于垂直空间开发的经济林果栽培体系,能够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资源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它是把生态学原理与三维结构有机结合的高效生产体系,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其立体经营优点:(1)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从单一型转为多效立体经营模式,土地利用率极大提高。(2)有效利用空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能源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介绍灵芝出口产品的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其内容包括灵芝菌种的质量控制,栽培和采收的质量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灵芝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项目包含种植地块、采收、加工、进厂验收、仓储、产品入库和出库登记等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灵芝的工厂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2015,(3)
我国的灵芝栽培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大棚栽培方式上,采用传统灵芝栽培方法生产的灵芝在质量和产量方面已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一些有条件的生产企业已开始灵芝的工厂化栽培。详细介绍了灵芝工厂化栽培的特点及实际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灵芝,俗称灵芝草,是一种名贵的药用真菌,在江西栽培灵芝有短段木熟料栽培和代料栽培2种生产模式。由于各地禁止砍伐阔叶林,栽培者大都采用代料栽培。现将我所多年总结的灵芝覆土栽培高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灵芝(Ganoderma)属于中国传统医药。灵芝酸为三萜类化合物,是灵芝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它的药理作用非常广泛,例如抑癌、抗病毒、抑菌、防治心血管疾病、保护肝脏和防治癫痫等。笔者综述了灵芝酸的药理作用、提取方法以及菌丝体发酵生产灵芝酸的研究进展,并对灵芝酸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作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2004,(2)
本公司下设椴木灵芝生产基地,食药用菌提取车间和液体发酵车间。椴木灵芝孢子粉套纸袋采集,经300目过筛,纯度高,重金属含量低。破壁灵芝孢子粉,破壁率99%,保质期长。常年现货提供: 灵芝类:椴木灵芝孢子粉、破壁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油软胶囊、灵芝超细粉、灵芝切片、特大灵芝王。多糖类:灵芝、香菇、姬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一章第五条讲国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鼓励和支持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掌握技术优势发挥农民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科技水平的普及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催生了农业示范园的运行模式。2009~2012年在乐都县农技体系改革与科技示范  相似文献   

11.
目前台湾地区灵芝生产及营销大概有6种模式:(1)企业规模型态且产品直销类公司。一条龙生产灵芝子实体且产品为直销方式,如双鹤集团等。(2)生技公司。以生产菌丝体为主且产品直销经营,如葡萄王生技公司及金颖生技公司等。(3)观光工厂。以微生物发酵产品直销经营,如丽丰微酵馆及菌宝贝博物馆,以牛樟芝为主。(4)灵芝生产农场。生产子实体且产品直销经营,如林养菌园、彦廷农场及瑞丰农场等。(5)生产农场兼休闲农场。生产兼开放消费者休闲观光,如丰年农场、蕈优农场及欣隆农场等。(6)销售型休闲农场。开放消费者休闲观光,如阿亮农场、菇神餐厅。灵芝产品以胶囊产品营销占90%以上,灵芝茶饮占3%~5%,其他包括灵芝茸酒和生技产品。  相似文献   

12.
我国灵芝种质资源及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芝是一种具有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的传统真菌,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利用和栽培历史,其市场产品名目繁多,2012年市场产值已超过25亿美元。然而,无论是从产品安全性还是产品质量方面来看,均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灵芝产业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综述了灵芝的生产技术,包括我国灵芝种质资源、人工发酵与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实施灵芝GAP生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山地自然环境培植灵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侍作远 《食用菌》2004,26(4):36-37
目前市售灵芝多为人工代料集约化栽培所得,品质不如野生环境下生长的灵芝纯正。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即探索利用山地自然环境种植灵芝,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将实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灵芝(Ganodema lucidum)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名贵真菌,素有"仙草"、"瑞草"之美誉,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延年益寿的珍品。随着灵芝开发应用的不断深入,市场对灵芝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为确保灵芝产品的质量,控制影响灵芝质量的各种因素,规范灵芝栽培过程,引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中的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简称GAP),对灵芝进行GAP栽培。灵  相似文献   

15.
我国灵芝栽培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我国灵芝栽培的研究进展,包括产业现状,品种分布,栽培原料开发,不同栽培模式的产生。指出存在的问题有:野生资源问题,标准化栽培技术问题,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分析其发展趋势为:生产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行进,育种技术向先进化迈进,栽培产业走上工厂化之路。进而分析目前我国灵芝人工栽培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灵芝曾被民间神化为长生不老之仙药,在中国药学史书上也被列为八大珍品之一。近代科学工作者,对灵芝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灵芝不仅含有多种药效成分,且其营养组成也适用于人体需求。随着灵芝栽培技术的推广,灵芝的深加工产品相继问世,但仍局限于药用。为进一步开拓灵芝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笔者通过多次实验,利用灵芝的药效添加其它辅料,开发生产出一种新型的灵芝可乐保健饮料。该产品的风味和色泽独特,融营养和药效为一体,不加任何化学物质,是纯天然保健饮料。现将其生产工艺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92年8月18日至22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的1992年度亚太博览会上,首次展出了中国灵芝系列产品。这次参展的泰山赤灵芝系列产品,是山东菏泽泰山灵芝研究所经过多年研制,由菏泽有关生产单位选送的。主要产品有:泰山灵芝朵、灵芝切片、灵芝精、灵芝浓缩精粉、灵芝浓缩膏、灵芝浓缩液、精制灵芝片等。菏泽生产的灵芝产品,年出口创汇额达18万美元以上。受加拿大北美灵芝公司的邀请,该所负责人已随山东展团前往,洽谈有  相似文献   

18.
无苦灵芝子实体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灵芝子实体多糖提取前工艺开始,利用95%的乙醇溶液浸泡回流提取灵芝子实体两次,绝大部分苦味成分从灵芝子实体中分流出来。醇提后的灵芝子实体再按常规水提并浓缩多糖溶液。灵芝子实体多糖在浓缩的同时,苦味也被浓缩,因而。多糖浓缩液还需进一步脱苦。研究表明,在含1g生药/1mL的灵芝子体实多糖浓缩液中,添加0.8%的β-环状糊精(β-CD)和1.2%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既能稳定灵芝子实体多糖浓缩液,又能把苦味降到最低程度,为灵芝子实体多糖保健产品的深度开发提供了优良的原料。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都市农业中发展蔬菜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意义,指出集约化生产对都市新鲜蔬菜的保障供给和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都市农业发展中蔬菜集约化生产模式的探究,总结了工厂化育苗、设施生产、资源高效利用、采后加工及商业化管理等集约化生产的关键环节,并提出了集约化生产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和制约因素及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灵芝是名贵的中药材,有“灵芝仙草”的美称,近代医药临床试验证明,是强身补药,它具有治多种疾病,如防癌、抗癌、解毒等功能。为了开发灵芝生产,提高灵芝产量,现将有关灵芝代料培养基研究的结果介绍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菌种灵芝(Ganodermalucilum)从南京药科大学生物系植物园引进。(二)母种培养基配方I_1马铃薯200克(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