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明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Megoura crassicauda)的捕食功能反应,为田间应用七星瓢虫防治豌豆修尾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不同虫态七星瓢虫与不同密度梯度的豌豆修尾蚜3龄若虫,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法探究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3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七星瓢虫成虫种内干扰反应和同比例种内干扰反应,以及不同温度和空间大小对七星瓢虫成虫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七星瓢虫各龄期幼虫和雌雄成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不同虫态七星瓢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效能(a'/Th)从高到低排序为4龄幼虫、雌成虫、雄成虫、3龄幼虫、2龄幼虫、1龄幼虫。幼虫捕食量随龄期增加而增加,4龄幼虫最高,雌成虫高于雄成虫。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的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七星瓢虫成虫自身密度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作用影响符合Hassell模型。七星瓢虫成虫个体间存在种内干扰,并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干扰增强,平均捕食量降低。七星瓢虫种内干扰反应的数学模型为E=0.7954P-0.882。在不同空间豌豆修尾蚜数量一定的条件下,七星瓢虫捕食量随空间增大而减小,表明空间增大影响七星瓢虫搜寻猎物。在光照、湿度等条件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七星瓢虫成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量增加,超过32℃后则下降,但其在38℃时仍保持较高的捕食能力。【结论】七星瓢虫对豌豆修尾蚜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温度适应性广泛,空间大小对捕食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温度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各虫态捕食桃蚜(Myzus persicae)能力的影响,设定18、23、28、33℃四个温度处理,测定不同虫态(龄)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成虫)在不同猎物密度条件下对桃蚜的捕食量,并分析其捕食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显示:不同温度下各虫态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在18—33℃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各虫态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量逐渐增加。在33℃条件下,异色瓢虫的捕食能力(a∕Th)最强,理论最大捕食量(1∕Th)最高。同一温度下,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能力、理论最大捕食量均表现为4龄幼虫>成虫> 3龄幼虫> 2龄幼虫> 1龄幼虫。4龄异色瓢虫幼虫在4个温度处理下对桃蚜的理论最大捕食量(1∕Th)分别为90.909、 200.000、 333.333、 500.000头。各虫态异色瓢虫对猎物的寻找效应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综上,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各虫态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能力、日最大捕食量和寻找效应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异毛真胸蚜(Euthoracaphis heterotricha Ghosh and Raychaudhuri)是中国一新纪录种蚜虫,本试验测定异色瓢虫捕食异毛真胸蚜的功能反应,采用Holling Ⅱ型方程和Honing Ⅲ型功能反应模型对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捕食异毛真胸蚜的作用进行拟合,由模型得出,其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在猎物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成虫的寻找效应大于幼虫,幼虫随虫龄的增加寻找效应增大。一头异色瓢虫雌、雄成虫及4龄、3龄幼虫对异毛真胸蚜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6.64,16.35,14.84,13.02头。当异毛真胸蚜若虫密度N→∞时,每头异色瓢虫1~4龄幼虫及雄、雌成虫对异毛真胸蚜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9.49,25.77,35.09,50.51,74.63,78.13头,表明异色瓢虫对异毛真胸蚜捕食潜力很大,尤其是3,4龄幼虫及成虫对异毛真胸蚜具有较大的捕食潜能。  相似文献   

4.
异色瓢虫成虫对3种蚜虫捕食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异色瓢虫成虫对不同密度下和不同虫龄的菜蚜、麦蚜、苹果瘤蚜的捕食量,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对3种蚜虫成虫与幼虫的捕食量与其密度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异色瓢虫对菜蚜和麦蚜成、若虫均有较好的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及成虫对烟蚜的日捕食量差异较大,在相同的烟蚜密度条件下,异色瓢虫Ⅳ龄幼虫的捕食量最大,其次为成虫和Ⅲ龄幼虫.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及成虫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 Ⅱ型.异色瓢虫自身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的干扰效应明显,对烟蚜的日捕食量随异色瓢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6.
异色瓢虫对烟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密度干扰效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及成虫对烟蚜的日捕食量差异较大,在相同的烟蚜密度条件下,异色瓢虫Ⅳ龄幼虫的捕食量最大,其次为成虫和Ⅲ龄幼虫。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及成虫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异色瓢虫自身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的干扰效应明显,对烟蚜的日捕食量异色瓢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7.
异色瓢虫对康氏粉蚧的捕食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异色瓢虫对康氏粉蚧的捕食作用,采用Holling-Ⅱ型方程和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模型对异色瓢虫捕食康氏粉蚧的作用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异色瓢虫的各龄幼虫及成虫的功能反应均属符合Holling-Ⅱ型。1头异色瓢虫3龄幼虫、4龄幼虫、雄虫、雌虫对康氏粉蚧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19,1∶20,1∶19,1∶19,其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异色瓢虫对甘蓝蚜的捕食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异色瓢虫成虫(Leis axyridis)捕食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为Na= 1.175N/(1+0.00635N),捕食甘蓝蚜的数量随蚜虫密度增加而增大,日最大捕食量为185.2头.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一龄14.47头、二龄45.05头、三龄72.46头、四龄153.84头.Watt干扰与竞争模型A=82.832P-0.813,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加,异色瓢虫成虫总的捕食量增加,但平均每一头的捕食量下降.Hassell捕食效应模型拟合结果为E=0.994P-0.916,异色瓢虫成虫之间存在种内干扰.Cain指数D都大于1,异色瓢虫对甘蓝蚜的捕食性有很强的选择性,而对桃蚜的捕食选择性较差.该研究为正确评价异色瓢虫控制甘蓝蚜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齐玮  魏丽萍  闫正升  杨友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01-11901,11934
[目的]为优势种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的保护利用和菜蚜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蓝田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的各龄幼虫及成虫为供试虫源,设5个菜蚜密度,研究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不同虫态的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菜蚜的日捕食量差异较大,当菜蚜密度相同时,4龄幼虫捕食量最大,成虫和3龄幼虫次之,各龄幼虫及成虫对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可以用HollingII型圆盘方程拟合。同一虫态瓢虫的捕食量随着蚜虫密度的增大而相应增大。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各龄幼虫及成虫自身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干扰效应明显,符合Hassel-Verley的干扰效应模型。[结论]不同虫态的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菜蚜的日捕食量差异较大,且随捕食者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0.
异色瓢虫成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研究了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的雌、雄成虫对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 Matsumura)的捕食作用,采用Holling-Ⅱ型方程功能反应模型对异色瓢虫雌、雄成虫捕食豌豆修尾蚜的效果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异色瓢虫雌、雄成虫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而在一定空间和相同比例猎物条件下,种内干扰会对异色瓢虫成虫捕食豌豆修尾蚜产生影响,此试验中干扰系数为1.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