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作为当前世界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持续提高不仅能够在提升农民经济效益的同时,对于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玉米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耐密性状的关键因素,为保证玉米的种植产量,同时提升玉米的种植效益,需要合理把握好玉米的种植密度。本文主要对玉米种植开展的重要性和种植密度对玉米耐密性状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而为推动玉米高效种植提供更多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是玉米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本文综述了玉米耐密育种的形态生理基础及主要农艺性状耐密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选育高产玉米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耐密型玉米种植密度及其三值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耐密型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田间种植条件下,研究了耐密型玉米产量及其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天津地区以郑单958为代表的耐密型玉米夏播的最佳密度为4850株/667m2。并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要素影响的研究,基本掌握了种植密度与产量要素的变化关系及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变化。  相似文献   

4.
前言:密植栽培是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我省玉米生产受耐密型品种缺乏、传统垄作等影响,在增加种植密度、实施密植栽培过程中,导致了玉米生长繁茂、高大,通风、透光不良,空秆、倒伏现象严重,严重制约高产、高效技术路线实施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玉米材料的耐密性鉴定及耐密型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逐步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是当前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杂交种的耐密性。以夏玉米育种上常用的4个基本骨干自交系为试验材料,以耐密自交系130为对照,在种植密度7.5万~15.0万株/hm^2范围内设计6个梯度水平,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生育期、穗部性状、倒伏倒折率和产量的影响,旨为耐密型玉米育种提供合理的选系密度。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4个参试玉米材料的穗长变短、穗粗变细、秃尖长度增大,当密度超过某一个范围后倒伏倒折率明显增大,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范围为12.0万~13.5万株/hm^2;而耐密自交系130(对照)的穗部性状变化幅度较小,倒伏倒折率明显较低,产量一直呈增加趋势。在试验密度范围内,不同种植密度对同一玉米材料的主要生育期和穗行数均无显著影响。并对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的种植密度和杂交种鉴定技术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选择耐密型自交系时低代选系材料的种植密度应〉13.5万株/hm^2,在选择耐密型杂交种时还要保证穗粒数和穗粒重不能降低得太多,对耐密型杂交种进行鉴定时设立一年多点异地鉴定并适当加大鉴定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6.
<正>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是应用优质、高产、抗逆、耐密良种,采取130—140cm大垄宽窄行、比空、间作等通透、密植等种植方式,良种、良法结合,改善和增加田间植株的通风、透光状况,实现扩源、强流、增库,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玉米质量,增加产量的技术体系。该技术的创新点突出:耐密品种应用,改变种植方式,增加种植密度和科学施肥,是实施高肥、密植高产高效技术路线的具体措施,可实现种植密度由3000-3300株/亩,向4000—4500株/亩过渡,突  相似文献   

7.
玉米的种植密度和产量密切相关,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增加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倒伏加重,收获损失增加,产量、品质也随着降低。德美亚3号植株清秀,高大,耐密植,成熟期籽粒脱水快,丰产性好。但是抗倒伏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产量的提高。玉黄金和密高在生产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当前用于玉米田中比较好的化控剂。玉米6片展叶,12片展叶单独施用玉黄金、密高、或配合施用或减少用量使用均比对照不施用的抗倒性增强,植物学性状好,产量增加,尤其在玉米12片展叶亩施用密高150毫升,籽粒/生物量最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根系特性及氮肥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选用耐密型品种,增加种植密度是现在玉米获得高产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高密度种植加剧了玉米生长空间的压力,导致单株生长受到抑制,单株产量降低。根系作为吸收土壤水分与养分的主要器官,其生长受密植条件抑制。研究夏玉米品种根系特性对密度响应的基因型差异,探明密植条件下耐密型夏玉米根系特性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为耐密型夏玉米品种的根系改良及密植条件下养分与水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5年在山东农业大学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进行,以耐密型品种郑单958(ZD958)和不耐密型品种鲁单981(LD981)为试验材料,采用土柱栽培与~(15)N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D1,52 500 plants/hm~2与D2,82 500 plants/hm~2),不同耐密型品种根系性状及氮素吸收利用情况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增加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但两品种单株籽粒产量均显著降低。两品种根系生物量、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活性吸收面积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1条件下,LD981根系各项指标生育前期高于ZD958,乳熟期后均低于或显著低于ZD958。D2条件下,两品种根系各项指标生育前期差异不显著,而生育后期LD981显著低于ZD958;地上部单株绿叶面积与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受基因型及密度影响,变化趋势与根系一致。两品种根冠质量比受密度增加影响差异不显著,但根冠活性面积比显著降低;增加种植密度两品种单株氮素积累量及氮利用效率显著降低,肥料氮回收率、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提高,但肥料氮所占植株氮素积累量的比例不受密度变化影响;D2下ZD958植株肥料氮含量、肥料氮所占比例、肥料氮回收率及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LD981。【结论】耐密型品种ZD958根系受密度影响较小,高密度下,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根量、根长、根系吸收面积及根系活力,且高值持续期长,生育后期衰老缓慢,保证了植株对氮素吸收,有利于地上部进行光合生产、获得较高籽粒产量;高密度下ZD958籽粒库容较高、库调节能力较强,是其氮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LD981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耐密型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耐密型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田间种植条件下,研究了耐密型玉米产量及其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天津地区,以郑单958为代表的耐密型玉米夏播的最佳密度为4850株/667m2。在本文研究密度范围内,玉米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反而...  相似文献   

10.
祁晓会 《新农业》2014,(7):10-11
随着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依赖于群体增产的趋势越来越为育种者所特别重视,为此育成耐密型玉米良种已成为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逐步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辽单565、郑单958等耐密植品种已深受广大农民认可,并迅速地大面积推广种植,已有力地说明了选育和应用耐密品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耐密型玉米育种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密度对玉米(Zea mays L.)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选育耐密品种的原则及方法,指出耐密型玉米应当具备株型紧凑、根系发达、茎秆坚韧、高抗种植区域的主要玉米病害等诸多优良性状,为玉米耐密型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玉米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种植区域覆盖我国大部分农业区。阜新地处辽宁省西部,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每年玉米种植面积大约在400万亩左右,随着优良品种与先进的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粮食单产水平逐渐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但是,由于阜新地区当前玉米品种更新速度快,与之配套的高效密植栽培技术不够完善,以至玉米产量和质量没有达到较高水平,制约了我市玉米产业的发展。因此,在阜新示范推广优质中熟耐密玉米品种高效栽培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品种的耐密性是主要限制因素,各类高产耐密玉米品种均可在最高根系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选用耐密高产的抗倒品种且合理密植是玉米生产的主攻方向。大量的栽培试验表明,针对品种特性及生产条件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有助于提高单产。近几年,郑单958、KWS2564等耐密品种在玉米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试验对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深入研究,以确定其在生产中的最佳种植密度,使良种良法配套,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与实践角度阐述了玉米密植生产是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光能利用率上升为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的必然结果,是机械化发展的要求。选育和应用密植型品种,依靠合理密植是玉米生产获得成功的关键。在实践中要结合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密植生产。提出在耐密植品种选育中,要利用耐密性较好的种质资源组配基础材料,在9万~12万株·hm-2种植密度下进行早代加密选择。  相似文献   

15.
通辽市科尔沁区主推玉米密植高产种植技术,本文介绍了该技术在当地近几年的示范情况,通过与当地农户常规种植模式进行产量对比发现,密植示范田产量较农户常规种植模式增产28%,增产效果显著。特总结出选择耐密品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构建整齐的群体结构为核心的玉米密植高产技术要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鹏飞  张媛  蒋锋  张姿丽  陈青春  王晓明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171-3172,3229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5个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在两种种植密度下的表现,利用玉米单株产量耐密系数分析了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并对单株产量耐密系数与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个品种中,PH6WC的单株产量耐密系数最高,达27.35,明显高于其余自交系,耐密系数较高的自交系还有郑58、K12与掖478;产量相关性状与单株产量耐密系数相关性不显著.耐密系数可作为初步评价玉米自交系耐密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耐密植大豆品种铁豆119号和普通大豆品种辽豆11号为材料,设置8.0、14.0、20.0、26.0、32.0、38.0万株/hm2共6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两个耐密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的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耐密植品种铁豆119号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粒茎比均多于普通品种辽豆11号。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减少,百粒重与种植密度关系不显著。耐密植品种铁豆119号的籽粒产量高于普通品种辽豆11号,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铁豆119号和辽豆11号的籽粒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先增后减。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是如此,超过了一定种植密度,会因倒伏带来减产,特别是普通品种。铁豆119号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2.0万株/hm2,辽豆11号为14.0万株/hm2,铁豆119号在种植密度变化时籽粒产量水平较辽豆11号稳定,说明适宜的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大豆的籽粒产量,铁豆119号更适于密植栽培。  相似文献   

18.
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试验示范,对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通透密植栽培通过选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在常规种植生产基础上,对垄距进行调整,形成宽窄行栽培。试验最高产量达到11 623.5 kg/hm2。而且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增加种植密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是一项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对于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增加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玉米播种面积持续增加,但是单产水平徘徊不前,究其原因就是垦区玉米生产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垦区的种植密度仍未达到高产的最适密度;二是种植的品种偏晚、子粒水分含量高、高产不高效。垦区玉米要想在产量上有新的突破,应该走耐密早熟高产品种密植栽培道路。  相似文献   

20.
耐密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在公主岭市种植推广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郑单958等耐密型玉米品种增密种植获高产,已逐渐被更多的农民所认可。玉米的种植密度每亩普遍提高了1000多株,有效地改变了农户传统种植习惯,实现了玉米由稀植向密植方向的转变,对于推进玉米生产技术变革,全面提升公主岭市玉米产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郑单958在快速推广中也存在着一些应值得重视的问题,如推广面积过大、种植密度不合理、苗期抗性较弱及施肥灌溉方面的问题。合理推广应用该品种对保障公主岭市粮食生产安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