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验证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对鸽子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对试制的5批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分别在3家规模化养鸽场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幼龄鸽、青年鸽和种鸽免疫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后均无任何不良反应,并产生了较高的抗体水平,免疫后180 d对鸽副黏病毒Ⅰ型强毒川沙株的攻毒保护率在90%以上。试验效果证明,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利用SPF鸡胚培养的方法对上海郊区疑似发生鸽副黏病毒I型感染的鸽场病料进行病毒分离,病料上清液在10~11日龄SPF鸡胚上盲传5代,鸡胚死亡时间趋于规律性,鸡胚在接种72h内死亡90%以上,死亡胚全身出血。通过对病毒液进行病原学鉴定(该病毒液具有HA,这种血凝性可被NDV参考阳性血清抑制,而不能被EDSV、AIV—H5、AIV—H9、AIV—H7阳性血清抑制)、致病指数(采用SPF鸡胚和SPF鸡测定致病指数分别为MDT=64.8h、ICPI=1.3625、IVPI=0.75)及鸽体致病性等试验,初步鉴定为鸽副黏病毒I型中等毒力毒株,命名为鸽副黏病毒I型(S—1株)。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少鸽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副作用,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利用分离到的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作为抗原,配制了不同水油比的疫苗,对疫苗的物理性状、安全性、效力试验及免疫效果进行观察,探究疫苗不同水油比的差异。结果表明:该疫苗的水油乳化比为1:4时,疫苗的稳定性最好、免疫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鸽副黏病毒Ⅰ型S-1株的分子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上海郊区发病鸽场分离鉴定的鸽副黏病毒Ⅰ型S-1毒株进行分子特性分析,选取融合蛋白F基因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用RT-PCR扩增F基因cDNA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GEM-T载体中。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的F基因片段为1666 bp,包含完整的F基因,编码553个氨基酸,其F蛋白与常见疫苗株B1、La Sota、V4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9.2%、89.0%和91.5%;与国内鸽分离株YN P1、ch 98-1和STP96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1.2%、93.9%和94.6%;与国外鸽分离株116600、248VB、Capital 397、IT-22782和Tigre 699的同源性分别为95.7%、96.0%、95.1%、99.1%和95.5%。PPMVS-1分离株的F蛋白裂解位点序列为112G-R-Q-K-R-F117,属于基因Ⅵ型中等毒力的鸽Ⅰ型副黏病毒。  相似文献   

5.
采用9日龄鸡胚,从长春某个体养鹅户的病死鹅的肝、脾和肾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暂定名为JG04株。经HA和HI试验、电镜观察、常规RT-PCR、NDV荧光RT-PCR检测,证实JG04株为鹅源副黏病毒。与GenBank下载的9株NDV毒株的HN基因作同源性比较,并进一步对JG04株进行耐酸试验、氯仿和乙醚敏感试验、血凝解脱及血凝素热稳定性试验、EID50、ELD50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JG04株与江苏近年来分离的鹅源副黏病毒株的HN基因同源性较高,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6.4%,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6.9%;JG04株有良好的血凝性,能凝集人和鸡的红细胞;电镜观察病毒粒子有囊膜,直径约200 nm;对酸、氯仿、乙醚敏感;血凝解脱为快速解脱型,血凝素热稳定性差;EID50、ELD50分别为1.74×109/mL、2.57×109/mL;MDT为54.2 h,ICPI为1.66,IVPI为2.60。上述结果表明,GJ04株与新城疫病毒(NDV)速发型具有类似的毒力,属强毒力毒株。  相似文献   

6.
从病/死鸽中分离到1株病毒,血清学鉴定该分离病毒为禽Ⅰ型副粘病毒(PPMV);该病毒经毒力测定结果显示,PPMV的毒力与鸡新城疫病毒(NDV)La Sota株的毒力相似,为自然弱毒株;对该分离株F基因裂解位点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PMV F裂解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为112G-R-Q-G-R-L117,属于弱毒株的特征性序列.将该株病毒制备成灭活疫苗,分别免疫鸽、鸡,结果都能诱导鸽、鸡体产生较高水平的HI抗体;分别以鸡新城疫标准强毒株F48E9、本组分离于鸡的野毒株CPMV( MDT 45.4 h,ICPI 1.85,IVPI 2.42)和分离于鹅的野毒株GPMV( MDT 59 h,ICPI 1.88,IVPI 2.39)攻击免疫鸡群,免疫鸡群可得到保护,而非免疫鸡群被攻击后全部致死.结果表明,用该分离毒制成的油乳剂灭活苗对鸡安全,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可抵抗鸡新城疫、鹅副粘病毒的攻击.用HI方法检测该株病毒与La Sota株之间的交叉血凝抑制试验,结果显示La Sota株与PPMV两毒株间的抗原性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7.
2012年4月~2014年4月,从哈尔滨市18个地区鸡场中疑似新城疫(ND)发病鸡群体内分离到6株具有血凝活性的病毒,经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和电镜观察证实了6株病毒为新城疫病毒(NDV)。经蚀斑纯化后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显示,其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和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分别为37.2~60.8 h、1.71~1.80,说明该病毒属于NDV强毒株或中强毒株。  相似文献   

8.
选择6株(鹅DC01、鸡WJ10001、鸽DZ01、鸽DZ02、鸭NJ10、鸭SD09)分离自鸡、番鸭、鹅、鸽的新城疫病毒,接种于10日龄无特定病原体(SPF)鸡胚中,通过测定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雏鸡脑内致病指数(ICPI)及融合蛋白(F)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显示,6个分离毒株均为新城疫病毒(NDV)强毒株.对F基因的序列测定和遗传关系分析表明,2株鸭源NDV强毒株(鸭NJ10、鸭SD09)与1株鸭源NDV山东流行毒株(鸭SDWF2005)高度同源;2株鸽源NDV强毒株(鸽DZ01、鸽DZ02)与1株鸽源DNA强毒株(鸽JS2000)高度同源.6株不同宿主源毒株的基因型分别为Ⅵ型和Ⅶ型,是中国目前流行的NDV毒株型.  相似文献   

9.
<正>鸽瘟又称Ⅰ型副黏病毒病,鸽新城疫。是由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以腹泻和脊髓炎为主要特征。本病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发病急、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死亡率高,公认的头号烈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以预防为主,通过合理的疫苗接种免疫,可以有效达到预防的目的,防侧重于治,多管齐下可预防此病。1病原体鸽瘟是一种禽副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对鸽的健康危害较大。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  相似文献   

10.
鹅副黏病毒与鸡新城疫病毒抗原变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对鹅副黏病毒NA-1株和鸡新城疫F48E9强毒株的抗原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经交叉血凝抑制试验、鸡胚交叉中和试验,采用R值分析方法,用抗原比值定量确定2种抗原的相似程度.结果表明:R值分别为0.446和0.500,二者确实存在抗原差异.  相似文献   

11.
对分离到的SG、Chas、Jid三株鸽新城疫病毒进行了回归鸽试验、血凝试验(HA)及血凝抑制试验(HI)。测得三毒株的鸡胚致死时间为40~56h,死胚尿囊液及胚体的HA效价分别为5log2和6log2。分离毒株与LaSota毒株接种鸡胚后,在致死时间、尿囊液及胚体HA效价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三毒株制备成灭活苗免疫接种健康鸽后都能产生高滴度的鸽高免血清(HI效价达9log2)。用分离到的三毒株回归接种健康鸽后第4天即发病,随后出现了典型的鸽新城疫临床症状,于7~8天死亡并出现典型的剖检病变。通过用鸡、鸽等10种动物的红细胞对分离毒株进行HA、HI试验,测得鸡、鸽的红细胞对分离毒株有良好的凝集性。结果表明所分离到的三株病毒为鸽新城疫病毒,在抗原性上三毒株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与鸡新城疫病毒存在一定差异;用三毒株制成的灭活苗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2.
从河北病鸡肿大腺胃中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CK/CH/HBHS/07F株),经鸡胚传代、血凝特性测定、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干扰试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M)基因序列分析、人工感染试验等方法对该病毒进行了鉴定。该分离毒株感染鸡胚的尿囊液没有直接血凝活性,经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红细胞,其血凝活性可被IBV阳性血清所抑制;经鸡胚传至第3代时,可致死鸡胚或出现侏儒胚;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M基因与18株不同致病型IBV毒株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2.8%~94.1%、82.4%~97.4%,与腺胃型毒株CK/CH/LJL/04I同源性最高,该分离株能人工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病理变化。初步证实CK/CH/HBHS/07F株为腺胃型IBV。  相似文献   

13.
《山东农业科学》2019,(10):135-138
本试验以纯化的新城疫病毒(NDV)弱毒株D58为免疫原免疫6~8周龄BALB/c小鼠,分离脾脏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多次ELISA鉴定和血凝抑制试验(HI)筛选和亚克隆培养,获得了4株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并制备了单抗。经鉴定,4株单抗均有ELISA效价,其中1株单抗有中和活性和HI活性,只与ClassⅠNDV反应,与ClassⅡNDV不反应。该单抗与不同群NDV反应的差异性为NDV的鉴别诊断和不同毒株抗原差异性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西猪源禽Ⅰ型副粘病毒的流行特征、毒力强弱及基因类型,为今后开展猪源副粘病毒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也为有效防控副粘病毒感染奠定基础.[方法]采集疑似发病猪组织病料,通过鸡胚接种传代分离病毒后,分别进行血凝(HA)与血凝抑制(HI)试验、平均死亡时间(MDT)和脑内接种致死指数(ICPT)测定,然后运用RT-PCR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及扩增部分F基因片段,并对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及比对分析.[结果]从广西疑似发病猪组织中分离获得一株猪源禽Ⅰ型副粘病毒,其HA、HI效价均为26,鸡胚最小致死量为10-8/0.1mL,MDT为60 h,ICPI为1.45;分离株F基因112~117位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为R-R-Q-R-R-F,与NDV标准强毒株HER33、F48E9的裂解位点一致;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与标准强毒株F48E9、中等毒力代表毒株BeaudetteC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6.5%和85.7%,其推导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1%和90.8%.[结论]猪源禽Ⅰ型副粘病毒分离株为强毒株,属于基因Ⅱ型,是传统型毒株,广西地区禽Ⅰ型副粘病毒宿主范围呈不断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分离了山东半岛地区的4株禽Ⅰ型副粘病毒强毒株,并对其血清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株鸡源禽Ⅰ型副粘病毒属于强毒株,鸽源禽Ⅰ型副粘病毒对鸡不发病,对鸽则表现为强毒株。  相似文献   

16.
八株禽副粘病毒Ⅰ型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禽副粘病毒Ⅰ型不同毒株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测定了分离于三黄鸡、乌骨鸡、孔雀、鹅、鸭等不同宿主的7株禽副粘病毒的血凝特性、血凝解脱时间、鸡胚半数致死量、脑内致病指数、静脉致病指数,并与新城疫病毒强毒株F48E8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7株禽副粘病毒的毒力除分离自鸭的1株Y01属于弱毒株外,其余6株的毒力均与F48E8相当。为筛选具有优良免疫原性的禽副粘病毒Ⅰ型病毒株,用包括F48E8在内的8株病毒分别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40日龄SPF鸡,用21 d后的血清进行交叉血凝抑制试验,用免疫鸡进行交叉攻毒试验。由交叉血凝抑制价计算出的“优势”标准(D)和交叉攻毒保护结果得知,8株禽副粘病毒的免疫原性有很大差异,SHJ00对8株禽副粘病毒的D值均大于、等于1.0,有较高的攻毒保护率,免疫原性最佳;F48E8、SHJ02、E01、KQ02、Y03、Y01依次降低;WG J02对其它7株病毒的D值均小于1.0,攻毒保护率最低,免疫原性最差。这一结果为研制对该病有效的疫苗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鸽新城疫是流行于鸽群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对养鸽业威胁巨大,为有效防治鸽新城疫的发生,利用鸡新城疫病毒和分离到的鸽1型副黏病毒JB株研制了鸽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并对该疫苗的安全性、免疫效力、免疫期及保存期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疫苗使用安全,无不良反应;疫苗注射后1周就可检测到HI抗体,4周后达到高峰,HI抗体可持续6个月;免疫后21 d、60 d、120 d、180 d,分别用F48E9株和JB株2种病毒攻毒,其保护率均在80%以上,对照(未免疫)组鸽全部死亡;在2~8℃条件下保存12个月后,性能稳定,免疫肉鸽仍有较高的免疫抗体滴度。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4株鸽源Ⅰ型副黏病毒(pigeon paramyxovirus type1,PPMV-1)分离株的遗传起源和基因Ⅵ型PPMV-1全基因组氨基酸序列特征性的变化,对江苏省2007—2008年临床发病鸽中分离鉴定出的4株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比对。结果表明,分离的4株PPMV-1分离株均属于Ⅵb型,且与欧洲流行株EU/re亚型遗传距离最近,而与中国流行株遗传距离较远;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在核衣壳蛋白(NP)、磷蛋白(P)、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HN)、大分子蛋白(L)中分别有1个基因Ⅵ型PPMV-1序列特征的氨基酸突变。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赛鸽群中新城疫流行毒株的分子遗传特征及变异情况,从河北省疑似赛鸽新城疫病例中采集病料,常规处理后接种SPF鸡胚,经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鉴定病毒,并对分离毒株进行致病性试验、毒力测定,采用RT-PCR方法扩增F基因,并与其他不同种属新城疫毒株进行遗传进化发育分析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从病料中分离到1株新城疫病毒(命名为HB株),致病性试验产生与发病鸽相似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其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雏鸡静脉致病指数(IVPI)分别为52.8 h、1.78和2.59,表明HB株新城疫病毒为强毒株;HB株F基因碱基序列包含1个大小为1 662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基因分型结果显示,HB株属于基因型Ⅵ型。根据遗传进化发育关系和同源性分析结果发现,HB株与pi/CH/LGD/110208、dove/Italy/2736/00、Q-GB 506/97等毒株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和氨基酸同源性较高,尤其与pigeon/Qinghai/1344/2017毒株亲缘关系最近,分别达98.45%和99.5%;与目前使用的传统新城疫疫苗毒株LaSota、B1、V4、Mukteswar株等遗传关系较远;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F~(117),符合强毒株特征。以上结果表明,HB株为强毒株且与目前广泛使用的新城疫疫苗毒株遗传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20.
为了调查蛋鸭禽1型副黏病毒的感染状况,以RT-PCR技术对2011年以来采自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和江苏六省(区)的495份蛋鸭样品进行了禽1型副黏病毒的检测,并测定了部分禽1型副黏病毒分离株对不同日龄麻鸭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六省(区)份蛋鸭的禽1型副黏病毒的阳性感染率高低不一,为3.4%~10.7%,揭示了禽1型副黏病毒在我国蛋鸭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禽1型副黏病毒感染可致死低日龄麻鸭,其中基因VII型鸭源分离株对麻鸭的致死率高于基因IX型,且随着麻鸭日龄的增长其致死率降低,即呈现日龄易感性差异,开产麻鸭感染禽1型副黏病毒则表现为产蛋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