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目的]从抗氧化生理响应的角度探讨氨氮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毒理机制。[方法]测定萼花臂尾轮虫24 h、48 h及96 h的氨氮半致死浓度(LC50);通过测定萼花臂尾轮虫体内的H_2O_2、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研究其对氨氮胁迫浓度和时间的抗氧化生理响应。[结果]轮虫24 h LC50、48 h LC50和96 h LC50的氨氮浓度分别为12.3、6.7和2.3 mg/L。当氨氮浓度达到2.5 mg/L时,轮虫体内24 h内H_2O_2和MDA含量均显著上升;当氨氮浓度达到1.5 mg/L时,轮虫体内24 h内SOD活性显著下降,而当氨氮浓度达到10 mg/L时CAT活性显著下降。在12.3 mg/L氨氮的胁迫下,轮虫SOD活性和CAT活性分别在12 h和24 h显著下降,H_2O_2和MDA含量均在12 h显著升高。[结论]SOD活性和H_2O_2、MDA含量可作为检测氨氮对萼花臂尾轮虫急性毒性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在种群试验条件下,睾丸酮和孕酮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殖参数(受精率、混交雌体比率、休眠卵/雌体百分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睾丸酮的48 h-EC50、NOEC、LOEC分别为511.0、0.1、1.0μg/L。睾丸酮为10μg/L时,可显著诱导萼花臂尾轮虫混交雌体和休眠卵的产生;100、1 000μg/L时,添加睾丸酮能使萼花臂尾轮虫的休眠卵孵化率分别显著提高83.67%、85.71%;100μg/L时,可使轮虫交配率提高87.5%。孕酮的48 h-EC50为4.3 mg/L,2.0 mg/L的孕酮可使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率提高20.89%;2.5 mg/L时最适宜促进混交雌体和休眠卵的产生;2.5、3.0 mg/L时可使萼花臂尾轮虫的孵化率分别提高51.98%、1.47倍;3.0、3.5 mg/L时可显著提高轮虫受精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三聚氰胺对裂足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和生活史参数的影响。[方法]以裂足臂尾轮虫为受试动物,研究不同浓度(600、1 200、1 800 mg/L)的三聚氰胺对其存活率、繁殖率、生命期望、净生殖率、世代时间和内禀增长率的影响。[结果]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三聚氰胺对裂足臂尾轮虫的48 h LC50为2 206.376 mg/L,95%置信区间为1 822.866~2 850.378 mg/L。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三聚氰氨都显著降低了轮虫的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和世代时间。当三聚氰氨浓度达到1 800 mg/L时,轮虫的内禀增长率显著降低。[结论]该研究可为评价三聚氰胺的毒性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萼花臂尾轮虫是鱼苗最适口的优质饵料之一,也是生态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其适应力强、生长快、繁殖迅速、培养成本低,极易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并可作为水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通过对萼花臂尾轮虫的24h标准化急性毒性试验,证明了Zn^2 、Pb^2 、Cu^2 、Cd^2 对萼花臂尾轮虫具有急性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菁菁  虞蔚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756-9757,9800
[目的]证明生活污水中的氨、氯化物、磷对萼花臂尾轮虫具有急性毒害作用,探索利用轮虫来监测水质的方法。[方法]利用24 h标准化急性毒性试验法测定3种毒物在6个试验浓度下对轮虫的毒害作用,设1个对照浓度,每浓度4组重复,各放10个轮虫。[结果]NH4+、Cl-和普通洗衣粉在24 h之内,轮虫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依次为49.00、4.90和24.00 mg/L,此时的半数死亡(LD50)时间分别为8、6和8 h;全部存活的最高浓度依次为11.50、2.40和1.35 mg/L。当毒物的浓度降低到一定限度时,对轮虫就无急性毒害作用。随着毒物浓度的上升,LD50时间出现的越来越早,轮虫的死亡速度也越来越快。[结论]生活污水中的氨、氯化物、磷对轮虫的影响是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死亡率不断上升,半数死亡的时间不断提前,急性致死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pH、温度、光照、饵料密度4种环境因子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摄食率和滤水率的影响.[方法]在室内实验生态的控制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单因素环境因子的梯度,采用饵料浓度差减法研究轮虫在不同时间段的摄食和滤水效率.[结果]在4种环境条件下,饥饿状态下的萼花臂尾轮虫在起始3h的摄食率和滤水率均最高(P<0.05),此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萼花臂尾轮虫摄食的适宜pH范围为7.0 ~9.0,最适pH为8.0;最适水温为25~30℃;最适饵料密度(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为13.0×106 ind/ml;在最高光强130μmol/(m2·s)的试验条件下,光照强度越高,越有利于萼花臂尾轮虫的摄食.[结论]该研究为轮虫的规模化培养时环境条件的调控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也为轮虫生态学理论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采用常温半静态停食试验法,进行甲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黔东南田鱼(鲤)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22.8±0.1)℃下。甲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鲤24hLC50分别为28.480和6.135μl/L,48hLC50分别为26.919和5.826μl/L,96hLC50分别为26.793和5.382μl/L;安全浓度分别为6.819和1.497μl/L。根据安全浓度的大小,可知鲤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大于对甲氰菊酯的敏感性。建议稻田养鱼的甲氰菊酯和溴氰菊酯使用量分别控制在安全浓度即6.819和1.497μl/L以内。  相似文献   

8.
氯氰菊酯对金鱼鱼种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凡  郭向萌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023-3024
[目的]研究氯氰菊酯对金鱼鱼种的急性毒性。[方法]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氯氰菊酯对金鱼鱼种的急性毒性。[结果]结果表明,氯氰菊酯对金鱼鱼种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MTL(Median tolerance limits)分别为17.10、13.50、10.74和10.53μg/L,安全浓度为1.05μg/L。[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金鱼及相关观赏鱼的鱼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甲氰菊酯对尼罗罗非鱼急性毒性和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娟  尚蕾  张昌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099-10100,10143
[目的]探究高效杀虫剂甲氰菊酯对尼罗罗非鱼急性毒性以及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常温静水、体内染毒法对尼罗罗非鱼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寇氏法计算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SC)。根据96hLC50值,将尼罗罗非鱼暴露于0.4、0.6、0.8、1.0、1.5μg/L甲氰菊酯溶液中,分别在6、24、48、72、120、168h采血,常规法制作血涂片,观察测量红细胞形态,所有数据采用MicrosoftExcel2003进行分析。[结果]甲氰菊酯对尼罗罗非鱼幼鱼半致死浓度为5.90μg/L(96hLC50),安全浓度为0.59μg/L。[结论]甲氰菊酯对尼罗罗非鱼有剧毒并能引起红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尼罗罗非鱼对浓度为0.6~1.0μg/L甲氰菊酯溶液比较敏感,而且6~48h细胞形态变化比较大。  相似文献   

10.
葛晨霞  董晓庆  裴怀全  朱成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274-16275,16303
[目的]研究圆形臂尾轮虫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应用7.5mg/L呋喃唑酮、10mg/L土霉素、30mg/L林克霉素组成药浴,将轮虫置于其中,检测轮虫的存活率以及轮虫所携带细菌总数的变化,研究抗生素在圆形臂尾轮虫个体灭菌方面的适宜作用时间以及抗生素对轮虫种群生长的影响。[结果]随着药浴时间的延长,轮虫所携带的细菌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药浴后24和48h观察,随着药浴时间的延长,轮虫的种群数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轮虫的数量达到顶峰后,在2.0min时逐渐减少。在抱卵率方面,药浴后24h,当药浴时间分别为0.1、0.5、1.0、3.0min时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药浴时间为2.0min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药浴后48h,药浴0.1、0.5、1.0、2.0min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药浴3.0min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抗生素对圆形臂尾轮虫的最佳作用时间为2.0min。  相似文献   

11.
邱勇  严峰  曾嶒  熊泽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04-15705
[目的]为不同盐度下氯氰菊酯的使用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静水生物法,研究了不同盐度下氯氰菊酯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在盐度20和5下氯氰菊酯对凡纳滨对虾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767、0.440、0.383、0.038 2μg/L和0.437、0.313、0.203、0.170μg/L。在中、低盐度下氯氰菊酯对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0.038 2和0.017 0μg/L。[结论]极低浓度的氯氰菊酯农药残留就可能会威胁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安全,应尽可能减少在虾塘及附近使用氯氰菊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联苯菊酯和醚菊酯对真鲷的急性毒性效应和安全浓度。[方法]采用静水式换水补药方法,研究联苯菊酯和醚菊酯对真鲷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在水温(20.4±0.3)℃下,联苯菊酯对真鲷的24 h LC50、48 h LC50、72 h LC50和96 h LC50分别为2.50、1.36、0.96、0.84μg/L,安全浓度为0.12μg/L;醚菊酯对真鲷的24 h LC50、48 h LC50、72 h LC50和96 h LC50分别为17.80、2.81、1.04、0.54 mg/L,安全浓度为0.02 mg/L。联苯菊酯对真鲷为剧毒物质,醚菊酯为高毒物质。联苯菊酯对真鲷的毒性大于醚菊酯。[结论]作为鱼药使用时,应特别注意联苯菊酯的用药浓度和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万全  张家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27-18228,18232
[目的]研究常用水产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方法]采用静水生物毒性试验法,在室温条件下,进行KMnO4、二溴海因和阿维菌素共3种渔药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KMnO4、二溴海因和阿维菌素对胭脂鱼24 h的LC50值分别为3.05、3.14和0.031 82 mg/L;48 h的LC50值分别为2.86、3.10和0.028 23 mg/L;96 h的LC50值分别为2.46、2.93和0.021 80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75、0.91和0.006 67 mg/L;3种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毒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阿维菌素〉KMnO4〉二溴海因。[结论]该研究为胭脂鱼人工苗种繁育过程中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表面活性剂对蓝点笛鲷幼鱼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表面活性剂对蓝点笛鲷幼鱼的毒性。[方法]采用半静水法生物测试,以蓝点笛鲷幼鱼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对其急性毒性,[结果]2种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大小为:SDS〉DBS。其安全浓度分别为0.406 3、0.584 0 mg/L。SDS与DBS对蓝点笛鲷幼鱼的24和48 h的LC50分别为2.022 0、2.858 5 mg/L和1.769 1、2.514 9 mg/L。[结论]SDS与DBS对蓝点笛鲷幼鱼为中等毒性物质。  相似文献   

15.
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对中华鰟鮍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对中华鰟鮍(Rhodeus sinensis Gunther)的急性毒性效应。[方法]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测定了伊维菌素、阿维菌素2种常见杀虫药对中华鰟鮍的半致死浓度(LC50)及安全浓度。[结果]含量为6%的伊维菌素对中华鰟鮍的24、48、72、96 h LC50分别为71.68、45.04、37.81、35.69μg/L,安全浓度为0.001 3μg/L;含量为1%的阿维菌素对中华鰟鮍的LC50分别为129.35、77.35、47.54、34.63μg/L,安全浓度为0.000 2μg/L。[结论]中华鰟鮍对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2种大环内酯类杀虫药较敏感,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用量,否则极易出现药害。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杀虫剂在稻田使用后对鱼类的毒性效应,以鲫幼鱼为测试生物,测定了5类7种稻田常用杀虫剂对鲫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吡虫啉对鲫幼鱼的毒性最低,24 h、48 h、72 h、96 h的LC50分别为56.946mg/L、53.655 mg/L、51.151 mg/L、49.604 mg/L,安全浓度为4.960 mg/L;毒性最高的为溴氰菊酯,24 h、48 h、72 h、96 h的LC50分别为0.032 mg/L、0.025 mg/L、0.019 mg/L、0.015 mg/L,安全浓度为0.002 mg/L。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吡虫啉、噻虫嗪和吡蚜酮对鲫幼鱼为低毒,噻嗪酮和三唑磷对试验鱼类为中毒,毒死蜱对其为高毒,溴氰菊酯对其毒性最大,为剧毒。该结果可为杀虫剂在养鱼稻田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镉对日本沼虾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Cd2+对日本沼虾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采用急性毒性实验的方法测定Cd2+对日本沼虾的24、48、96h的半致死浓度。以96h的半致死浓度为最高浓度设置5个浓度组进行急性胁迫实验,测定日本沼虾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的活力。[结果]24℃下Cd2+对日本沼虾的24、48、96h的LC50值分别为0.038、0.022、0.019mg/L。在几个Cd2+浓度梯度胁迫下,SOD、GPT和GOT活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并且随Cd2+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明显。[结论]Cd2+对日本沼虾有较强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