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配制等蛋白质、等脂肪、不同碳水化合物水平(质量分数分别为26%、30%、34%、38%、42%)的5组(记为A、B、C、D、E组)饲料,在网箱中养殖厚唇弱棘鯻Hephaestus fuliginosus(初体重为4.02g±0.11 g)60 d,探讨碳水化合物对其生长和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C组厚唇弱棘鯻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E组鱼血浆中总蛋白浓度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各组间白蛋白和球蛋白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E组鱼血浆中血糖、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浓度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各组鱼血浆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随着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水平的上升而逐步增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碱性磷酸酶活性也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各项生长和血液指标分析:厚唇弱棘鯻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适宜需求量为34%~38%。  相似文献   

2.
以鱼油为脂肪源,配制脂肪水平为3.1、5.8、9.4、11.9、15.1 g/100 g的5种等氮饲料,探讨了饲料脂肪水平对淡水黑鲷(Hephaestus fuliginosus)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经过60 d的网箱养殖,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含量提高,9.4 g/100 g组的终末体重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5.8 g/100 g和9.4 g/100 g组间的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饲料脂肪水平从3.1 g/100 g增至9.4 g/100 g,淡水黑鲷的饲料系数与蛋白质效率具有降低的趋势;而饲料脂肪水平从9.4g/100 g增至15.1 g/100 g,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具有升高趋势(P〈0.05)。全鱼脂肪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呈升高趋势,11.9 g/100 g和15.1 g/100 g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3.1 g/100 g和5.8 g/100 g组(P〈0.05)。全鱼粗蛋白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有降低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脂肪水平对全鱼粗灰分和干物质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总之,当饲料脂肪水平高于9.4g/100 g时,淡水黑鲷的生长和饲料利用下降,而脂肪在鱼体的沉积增加。  相似文献   

3.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鱼油,配成5种不同脂肪水平(7.07%、9.92%、12.92%、15.95%和19.04%)的等氮饲料,投喂体重278.5 g的石斑鱼10周。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石斑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呈逐渐上升后显著下降趋势(P0.05),饲料效率变化趋势同增重率相反;各处理组成活率不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上升后稳定,全鱼灰分含量逐渐下降;全鱼水分、粗蛋白和肌肉水分、粗蛋白、灰分含量不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肥满度和脏体比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逐渐上升后稳定;肝体比逐渐上升。血浆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总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下降(P0.05)。肝脏肝酯酶、脂蛋白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活力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逐渐下降,乳酸脱氢酶活力逐渐上升。肝脏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酶活力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逐渐上升后稳定;酸性磷酸酶活力显著下降(P0.05)。以特定生长率为判据,二次曲线模型拟合得出,养成期斜带石斑鱼对饲料脂肪的需要量为14.44%。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脂肪水平对红鳍东方纯的影响,在18个200L圆形流水水槽中各放养体重大小接近的红鳍东方鲍幼鱼20尾,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5.77%、7.71%、8.93%、11.89%、13.75%、16.42%的饲料,每个脂肪梯度设3个重复。56d饲养试验结束后,结果显示,东方纯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脂肪水平为5.77%~13.75%时,饵料系数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随着脂肪水平的进一步升高,饵料系数保持平稳,高脂肪组和低脂肪组差异显著(P〈0.05)。肝体比和脏体比都随脂肪水平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肥满度的最大值出现在8.93%组,但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全鱼体成分分析表明,水分、灰分和粗蛋白含量随脂肪水平增加都呈下降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随脂肪水平增加,各组间显著升高(P〈0.05)。8.93%脂肪组血糖含量最高。各组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随脂肪水平增加均显著升高(P〈0.05)。结果提示,脂肪水平为8.93%的配合饲料对红鳍东方纯幼鱼的生长代谢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饲料不同糖水平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生长和生理机能的影响,配制投喂6 个糖水平(0、8%、16%、24%、32%和40%)的等蛋白、等脂肪试验饲料,经过90 d 试验期后发现:(1)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升高,试验鱼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饵料系数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饲料糖水平对斑点叉尾鮰肌肉的粗蛋白、粗灰分、水分含量无影响,但对粗脂肪含量有影响,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3)血浆葡萄糖浓度、胆固醇含量、甘油三酯含量、总胆汁酸含量等相关血液指标随饲料糖水平变化呈升高的趋势。(4)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活性随摄入饲料糖水平升高而升高,而碱性磷酸酶含量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合各项研究指标结果认为,在斑点叉尾鮰幼鱼饲料中添加16%~24%的糖含量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蛋白质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洛氏鱥幼鱼[(6.98±0.01)g]为研究对象,以鱼粉、棉粕、豆粕及菜粕为蛋白源,混合油脂[V(玉米油)∶V(鱼油)=1∶1]为脂肪源,配制成5种蛋白质水平(24.98%,30. 02%,34.99%,40.01%,44.98%)等脂肪(6.0%)的配合饲料,进行了8周的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采用福林-酚法测定洛氏鱥肝胰脏及肠道的蛋白酶活性,用试剂盒测定肝胰脏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GSH-Px)、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GSH)、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GSSG)。结果表明:洛氏鱥肝胰脏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随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40.01%和44.98%组洛氏鱥肝胰脏中AST活性显著高于24.98%、30.02%和34.99%组(P0.05),30.02%和34.99%组洛氏鱥肝胰脏的AST活性显著高于24.98%组(P0.05),30.02%与34.99%组洛氏鱥肝胰脏的AST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40.01%和44.98%组洛氏鱥肝胰脏的AST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洛氏鱥肝胰脏的ALT活性呈上升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洛氏鱥肝胰脏中蛋白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洛氏鱥前肠和中肠的蛋白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40.01%组洛氏鱥前肠和中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24.98%、30.02%和44.98%组(P0.05),但与34.99%组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洛氏鱥后肠蛋白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0.01%组洛氏鱥后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24.98%、30.02%、34.99%和44.98%组(P0.05)。在试验条件下,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洛氏鱥肝胰脏中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40.01%组洛氏鱥肝胰脏的MDA含量活性显著低于24.98%、30.02%、34.99%和44.98%组(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洛氏鱥肝胰脏的CAT活性、T-AOC、GSH-Px、GSH含量、GSSG含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40.01%组洛氏鱥肝胰脏的CAT、T-AOC、GSH-Px、GSH、GSSG显著高于24.98%、30.02%、34.99%和44.98%组(P0.05)。综上,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01%时,洛氏鱥蛋白酶活性及抗氧化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温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镜鲤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水温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镜鲤Cyprinus specularis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中设3个温度梯度(18、22、26℃),每个温度下投喂5种含不同蛋白质水平(质量分数为29%、31%、34%、38%、40%)的饲料,共1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14尾鱼,共饲喂60 d。结果表明:镜鲤血清中的肌酐(CREA)浓度随饲养水温的升高而降低,在22、26℃下CREA浓度显著低于18℃下(P〈0.05);血清中总胆固醇(CHOL)浓度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在22℃和26℃下CHOL浓度显著高于18℃下(P〈0.05);血清中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H)、谷草转氨酶(AST)浓度和AST/ALT在22℃下比18℃和26℃下有所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各水温环境下,血糖(GLU)、总蛋白(TP)、球蛋白(GLB)、白蛋白(ALB)浓度随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在18℃下,LDH浓度随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38%蛋白质组显著高于29%蛋白质组(P〈0.05);在22℃下,CHOL浓度随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其中40%蛋白质组显著低于其它蛋白质组(P〈0.05);在26℃下,40%蛋白质组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31%和34%蛋白质组(P〈0.05)。这表明22℃下比18、26℃下更有利于镜鲤的营养代谢,18、22、26℃下,饲料中蛋白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8%、40%、40%时,有利于改善镜鲤血清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螺旋藻添加的质量分数为12%时,饲料脂肪水平(5.36%、7.74%、10.52%、12.85%和15.45%均为质量分数)对红白锦鲤Ornmmental carp幼鱼(初始体质量为5.85 g±0.19 g)体色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组饲养10尾锦鲤,表观饱食投喂60 d。结果表明:当饲料中脂肪水平为10.52%时,试验鱼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体表红质的a*值最高;试验鱼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力随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下降,饲料脂肪水平对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等免疫指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上述研究说明,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螺旋藻时,锦鲤着色效果最好时的适宜饲料脂肪水平为10.52%,提高饲料脂肪水平不会持续提高锦鲤对螺旋藻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饲料蛋白质和能量均能满足生长需要的基础上,饲料中添加乳化剂配制成6种试验饲料,投喂吉富罗非鱼4周,测定了乳化剂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等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较高油脂添加量的饲料中添加乳化剂可以显著提高吉富罗非鱼日增重等生长指标(P〈0.05);同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添加乳化剂可以显著降低血清TG和TC的含量,并显著增加HDL-C的含量(P〈0.05)。结论:在较高鱼油日粮中补充一定量的脂肪乳化剂可促进罗非鱼的生长,并对其维持健康有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缩合单宁对大规格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肝脏健康的影响,为缩合单宁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初始体重为 510(±10.4)g 的大规格大口黑鲈 600 尾,随机分为 4 组,每组 3 个重复,每个重复 50 尾鱼。对照组为基础饲料(G1),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 0.1%(G2)、0.2%(G3)、0.4%(G4)的缩合单宁,试验期为 30 d。【结果】与 G1 组相比,G4 组饲料系数显著升高 17.44%,存活率显著下降15.79%(P<0.05),G2、G3、G4 组腹脂率分别显著下降 12.03%、16.18%、13.69%(P<0.05)。各组之间采食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G4 组血清葡萄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分别显著下降 49.73%、28.46%、35.71%(P<0.05),G3、G4 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分别显著下降 38.71%、51.61%(P<0.05)。各组之间白蛋白、球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活性均无显著差异;随着缩合单宁添加量升高,大规格大口黑鲈“脂肪肝”问题逐渐改善,肝脏组织空泡化、炎症浸润现象减轻,肝脏脂肪含量及脂滴面积比显著下降。【结论】饲料中添加适量缩合单宁(0.1%、0.2%)不仅不影响大规格大口黑鲈的存活率和饲料系数,还能促进其糖脂代谢,降低腹脂和肝脂水平,改善肝脏健康。以肝脏健康为评价依据,缩合单宁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 0.2%。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试验研究了多肋藻Costariacostata渣膳食纤维对高血脂小鼠的降血脂作用。试验用昆明小鼠140只,随机平均分成14组,分别饲喂添加5%、10%、15%三种剂量的多肋藻渣和多肋藻渣膳食纤维(DF)的高脂饲料,以及高脂饲料和基础饲料,共饲养4周,试验结束时测定小鼠血清中各项血脂参数。结果表明:饲喂高脂饲料可成功构建高脂动物模型;各剂量的多肋藻渣不溶性膳食纤维(IDF)和中、高剂量的混合DF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的含量(P〈O.05);各剂量的多肋藻渣IDF和高剂量的混合DF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的含量(P〈0.05);各剂量的多肋藻渣IDF、可溶性膳食纤维(SDF)、混合DF和多肋藻渣均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P〈O.05),极显著降低小鼠动脉硬化指数(AI)和肝脏脂肪的含量(P〈O.01),并能显著促使小鼠粪便胆固醇的排泄(P〈0.01);中、高剂量的多肋藻渣IDF能显著降低小鼠的肝脏指数(P〈O.05);各剂量的多肋藻渣SDF、混合DF和高剂量的多肋藻渣能显著提高小鼠的脾脏指数(P〈O.05)。研究表明,多肋藻渣膳食纤维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日粮中添加共轭亚油酸(CLA)对骡鸭生产性能与肉品质的影响,为开发富含CLA的功能性鸭肉产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发育良好、体重相近的7日龄骡鸭60羽,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和添加1.0% CLA的试验日粮,饲养49 d后,测定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肌肉化学组成及氨基酸、脂肪酸、血清脂类含量.[结果]日粮中添加1.0% CLA对骡鸭的生长增重和饲料/增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但能显著提高胸肌粗蛋白和腿肌苏氨酸(Thr)、丝氨酸(Ser)、异亮氨酸(I1e)、苯丙氨酸(Phe)、精氨酸(Arg)水平(P<0.05,下同);同时能显著提高硬脂酸和亚油酸水平,极显著提高CLA水平(P<0.01,下同),极显著降低油酸和花生四烯酸水平.CLA虽能降低骡鸭血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但效果均不显著.[结论]在骡鸭日粮添加1.0% CLA,可提高其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改善肌肉品质风味,增加CL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消费者提供富含必需脂肪酸和功能性CLA的鸭肉产品.  相似文献   

13.
温度和饲料脂肪水平对松浦镜鲤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温度(16、23、30℃)与不同饲料脂肪水平(5%、8%、11%、15%)对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 mirror幼鱼(体质量为5.51 g±0.05 g)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试验在36个盛水150 L的循环水族箱中进行,共饲养70 d.结果表明:1)16℃时,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低脂组(5%、8%)显著高于高脂组(11%、15%)(P<0.05);15%脂肪组肝胰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8%脂肪组(P<0.05),低脂组(5%、8%)脾脏MDA含量显著高于15%脂肪组(P<0.05).2)23℃时,肝胰脏溶菌酶(LYZ)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15%脂肪组肝胰脏LYZ活性显著低于8%脂肪组(P<0.05),5%和15%脂肪组肝胰脏SOD活性显著低于8%和11%脂肪组(P<0.05);肝胰脏MDA和脾脏SOD、MDA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3)30℃时,15%脂肪组肝胰脏LYZ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5%脂肪组血清IgM质量浓度显著低于11%脂肪组(P<0.05).4)各温度下,饲料脂肪水平对松浦镜鲤幼鱼脾脏LYZ、血清ALP、C3、c4以及脾脏CAT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5)各饲料脂肪水平下,温度都对松浦镜鲤幼鱼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均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从鱼体免疫角度推测松浦镜鲤幼鱼在16℃和23℃时饲料脂肪添加量分别不宜超过8%和11%.  相似文献   

14.
蝇蛆对蛋种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选用216只44周龄海兰褐蛋种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研究不同添加量的鲜蛆对蛋种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组(1、2、3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5、10、15g·d·^-1·只^-1麦麸培养的鲜蛆(4日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预试期1周,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蝇蛆可显著降低试验2组蛋种鸡血清中白蛋白水平(P〈0.05),显著降低试验3组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P〈0.05);并可极显著降低试验2组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试验2、3组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IB醇含量(P〈0.01);蝇蛆可显著提高试验3组血清中IgG的含量(P〈0.01)。  相似文献   

15.
胆汁酸对大菱鲆幼鱼生长、脂肪代谢酶及血清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3%、0.06%、0.09%及0.12%的胆汁酸,配制5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D1、D2、D3、D4、D5),投喂体质量为26.5 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56 d,研究胆汁酸对其生长、体组成、脂肪代谢酶活力及血清生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实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及脂肪效率呈先升后平稳的趋势,均在D3组达到最高值。(2)胆汁酸显著降低了全鱼粗脂肪及粗灰分含量,提高了粗蛋白含量(P0.05);降低了肌肉粗脂肪含量,提高了粗蛋白及粗灰分含量(P0.05)。(3)脂肪酶及脂蛋白脂酶活力呈先升后平稳的趋势;肝脂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4)胆汁酸降低了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活力,提高了碱性磷酸酶活力(P0.05);总蛋白及白蛋白的含量随胆汁酸含量的增加而升高(P0.05);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随胆汁酸含量的升高而下降(P0.05)。(5)鳗弧菌感染48 h后,D3、D4及D5组的累积死亡率显著低于D1组。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回归分析,体质量26.5 g的大菱鲆幼鱼饲料中胆汁酸的适宜添加量为0.09%。  相似文献   

16.
将初始均质量(8.26±0.81)g的鳡(Elopichthys bambusa)300尾,随机分为5组,分别投喂5种脂肪水平(A组:3%、B组:6%、C组:9%、D组:12%、E组:15%)的等氮(45.64%±0.20%)、等能(16.82±0.11MJ/kg)饲料56d,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鳡幼鱼生长、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先升后降,B组显著高于A、E组(P<0.05),回归分析得出,饲料脂肪含量为7.71%时SGR最高;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饵料系数先降后升,B组显著低于A、D、E组(P<0.05),蛋白质效率先升后降,B组最高;肝体比(HSI)随饲料脂肪含量增加而升高,A组显著低于C、D、E组(P<0.05);鱼体脂肪、肝脏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同HSI,体蛋白含量先升后降;随饲料脂肪水平上升,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力及总胆汁酸含量呈上升趋势,总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呈降低趋势。经分析认为,鳡最适饲料脂肪含量为7.71%,含量过高使鳡生长缓慢,脂肪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以初始体重为(5.85±0.19)g的红白锦鲤幼鱼为实验对象,研究在虾青素添加量为130 ms/kg时饲料脂肪水平(5.60%、7.93%、9.95%、11.93%、14.20%)对锦鲤体色、生长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饲养10尾鱼,表观饱食投喂60d后,实验结果显示:脂肪水平为9.95%...  相似文献   

18.
选用360尾初始体重为(5.35±0.02)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 ♂×O 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随机分配在12个水族箱中(容积为300 L),每箱放30尾鱼。试验分为3组,投喂3种不同饲料(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0.0125%、0.025%的溶血卵磷脂,记为对照组、A组、B组),每组设4个重复。通过8周的生长试验,评价饲料中添加溶血卵磷脂对罗非鱼生长、鱼体成分、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罗非鱼幼鱼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B组幼鱼的饲料系数及蛋白质效率也有所改善;A组和B组鱼体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以及肝体比和脂体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B组的脏体比显著提高(P〈0.05);除B组幼鱼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显著提高外,各试验组幼鱼血液中的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A组幼鱼的胆固醇含量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溶血卵磷脂后,可提高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并能提高幼鱼对脂肪和其它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