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桦褐孔菌菌株JL01及经JL01诱变后的3个菌株(JLZ1、JLZ2、JLC1)的菌丝体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JLZ1、JLZ2、JLC1比JL01多4条酶带且酶带颜色深浅不同,4个菌株间的相似系数在0.60~1.00,说明诱变菌株较出发菌株遗传基因有所改变,3个诱变菌株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2.
赵丽  陈艳秋 《食用菌》2009,31(4):14-15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40个黑木耳菌株进行亲缘关系的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遗传距离0.27为结合线,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四大类:哈尔滨微生物研究所的菌株黑29单独聚为一类;辽宁锦州的菌株森花单独聚为一类;2003(延边大学农学院)、11号(延边大学农学院)、7号(延边真菌研究所)、黑29(吉林省蛟河市)、金禾(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归为一类;其它菌株归为一类。  相似文献   

3.
应用ITS、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收集保存的16个灵芝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ITS序列,将2个“白灵芝”鉴定为乳白栓孔菌(Leiotrametes lactinea),并非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其他菌株均为灵芝属。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相似水平在0.64时,16株供试菌株可以聚为三组。第一组中的1号与9号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95以上,11号与12号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达到1.00,可能属于同物异名。研究结果将为纠正灵芝种源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五个野生木耳属菌株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7个栽培菌株为参照,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个野生木耳属菌株进行分析,使用NTSYSpc2.1生物软件对12个供试菌株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试验筛选出了11个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共扩增出78条清晰易辨的多态性谱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ISSR技术可将全部供试材料区分开,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108~0.822,在相似系数为0.51时,12个菌株聚为6个群,其中5个野生菌株各自聚为不同类群,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RAPD技术研究了JL01及经JL01诱变后的3个菌株(JLZ1、JLZ2、JLC1)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JLZ1、JLZ2、JLC1与JL01在DNA条带数上均有所不同,证实诱变菌株遗传基因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6.
以低能离子束注入诱变平菇(农平8l号)孢子,培养孢子获得双核异核菌株。随机选育4个菌株,进行出菇试验,结果表明,4个菌株子实体颜色及形态特征都有变化。诱变的菌株生长速度普遍快于对照菌株,诱变的菌株生长势普遍好于对照菌株,诱变后各菌株生长发育比对照都快,其中1号生长最快。出菇结果表明各诱变菌株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快,出菇早,1号比对照提前12 d,其中以1号菌株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和分子标记对引进7个黑龙江主栽黑木耳菌株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黑木耳遗传差异性分析中,3种方法具有一致性。通过酯酶同工酶与分子标记聚类分析,均能将来自于黑龙江同一地域的黑木耳分为4个类别:黑威9号与981遗传距离最近为第一类,黑威10号、8808与第一类2个菌株遗传距离较近为第二类,黑29与第一类、第二类4个菌株遗传距离较远为第三类,而9809、H916与以上5个菌株遗传距离最远为第四类。同时在拮抗试验中黑29、9809、H916三个遗传距离较远的菌株也表现出明显的拮抗现象。研究结果为黑木耳新品种引选以及种质资源评价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为选育高产多糖的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菌株,以黑威单片作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诱变原生质体,经过3轮迭代诱变,从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诱变菌株中筛选多糖产量较高的菌株,通过5代继代培养测定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稳定性,采用拮抗实验观察菌株间的拮抗情况,通过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分子标记分析菌株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与黑威单片相比,诱变菌株D3-56的菌丝生物量和多糖含量分别提高15.02%和48.40%,诱变菌株D3-60的菌丝生物量和多糖含量分别提高13.15%和60.83%,诱变菌株D3-56和D3-60的多糖产量分别提高70.69%和81.97%;诱变菌株D3-56和D3-60菌丝生长速度稳定,且与黑威单片存在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9.
红平菇化学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竹文坤  贺新生 《食用菌》2008,30(4):17-19
以0.01~1mmol/L亚硝基胍(NTG)为诱变剂,处理红平菇孢子2h,培养孢子得到双核异核菌株,随机选出部分菌株进行出菇试验。结果表明:25个新菌株间有拮抗的占75.4%,无拈抗的占24.6%。32个菌株出菇试验,子实体浅红色的14个,红色12个,白色6个。菌褶正常生长59.3%,向上生长28.1%,菌褶反卷向上生长12.5%,对照100%正常生长。19号和15号菌株产量最高、商品性、传代稳定。  相似文献   

10.
47个香菇主栽菌株的SCAR标记分子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前期研究开发的10个SCAR分子标记对47个香菇主栽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基于SCAR标记在检测菌株中的存在与缺失差异,7个香菇菌株被首先鉴别出来,其余40个菌株被分成11个小组,其中一些形态特征极为相近的菌株,如L241与L241-4、闽丰1号与L12、Cr02与7402等被相互辨别.  相似文献   

11.
野生金针菇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采自全国7个自然保护区共计11个野生金针菇和2个常见栽培金针菇菌株,进行ITS-PCR和产物测序,经过与Gen Bank上已知序列的比对,结合传统形态特征鉴定,确定各菌株的拉丁名,并用MEGA6.0进行ITS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金针菇的ITS1比ITS2进化速率快,变异位点和简约信息位点差异较大;13株金针菇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4,种间遗传距离为0.029~0.045;ITS系统发育树也支持将13个菌株分为3个类群,即3个种,这与分子鉴定和传统形态鉴定结果相吻合,且同一菌种地域分布越近的菌株越容易聚为一支。研究表明,ITS序列分析可用于野生金针菇的分子鉴定和种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以国内引进的12个杏鲍菇菌株(P1~P12)为试材,采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分析菌株间的遗传距离,研究了不同菌株的菌丝体阶段和子实体阶段的差异。结果表明:P4菌株产量高、生物学效率高,P9菌株生长周期短、菌柄长,适宜作为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13.
紫外线诱变青霉P-M1选育柚苷酶高产菌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线对野生型柚苷酶产生菌青霉P-M1进行诱变处理以提高柚苷酶的产量,经过初步筛选最佳诱变条件为:孢子悬液(107个/mL)稀释度为10-5,15 W紫外灯,垂直照射距离为30 cm,处理时间为5 min.通过透明圈初筛和摇瓶复筛选育出一株柚苷酶高产菌株青霉PU-15,酶活达到334.3 U/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37.4%,将其连续传代10次测定遗传稳定性,结果显示稳定性良好,是一株比较理想的柚苷酶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14.
姬松茸选育菌株的部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新选育4株姬松茸菌株的若干菌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差异性为0.05和0.01的两种水平下,AbML11菌丝长速与AbML2、AbMD3、AbML7、AbM9菌丝长速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AbML7长速最慢,长势最弱;4个菌株的最适温度均为28℃,其中AbML2、AbMD3耐受温度最高达36℃。在转管过程中,AbML11菌丝长速与长势稳定性最佳,其次AbML2、AbM9、AbMD3,AbML7最差;与出发菌株比较,AbML2、AbML11具有较强的抗青霉能力,AbMD3、AbML7抗霉力较差;在菌丝桔抗试验中,5个菌株之间均产生桔抗,说明菌株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性;RAPD图谱分析表明,当遗传相似系数达62%时,可以将5个菌株分成:AbML2、AbMD3,AbML7、AbM9和AbML11两类。由此可见,新选育的4株姬松茸菌性有别于AbM9,AbML11若干性状优于AbM9。  相似文献   

15.
以桑黄菌株为试材,采用航天诱变的方法,通过多代分离、纯化得到109株诱变菌株。对诱变菌株编号后培养,通过宏观菌落观察、微观菌丝比较和拮抗试验,初步筛选出47株桑黄诱变菌株,比较诱变菌株与出发菌株H0母种生长速度,发现9株诱变菌株的速度显著大于出发菌株。采用液体发酵培养方法比较菌丝生物量,优化桑黄液体发酵菌丝黄酮的提取工艺后比较诱变菌株的黄酮产量,以期为桑黄航天诱变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诱变菌株H68具有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菌丝黄酮产量显著高于出发菌株的特点。经鉴定,H68属于桑黄孔菌属,GenBank登陆号MN153566.1,同源性99.85%,判定为出发菌株H0的航天诱变株。  相似文献   

16.
振华一号平菇新品种简介振华一号是振华食用菌技术实验厂科技人员的成果结晶。该菌株混结于遗传、杂交、诱变育成,是一个广谱多抗的优良菌株。菌株属广温型,菌丝3~37℃都能生长,25℃左右最适。出菇温度2~35℃,菌盖幼时深褐色,成熟时浅褐色,高温期白色,菇...  相似文献   

17.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15个灰树花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并通过SPSS11.0软件对各菌株间遗传差异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松口蘑 Tm-3 菌株的紫外诱变育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松口蘑(Tricholorna matsutake)Tm-3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处理,将茵丝体生长快且茂盛的诱变菌株进行初筛和复筛,比较茵丝体生长量和胞内多糖产量.筛选出诱变株Tm-3-21为胞内多糖发酵的优质菌株,其胞内多糖产量达0.67mg/mL,得率是9.41%,比出发菌株提高1.19倍。  相似文献   

19.
以滇西北地区11个羊肚茵居群56个羊肚菌样品为研究材料,应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1个多态性ISSR引物对全部试验样品进行PCR扩增,共获得88条稳定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0务(占79.55%)。应用软件POPGENE32分析得出11个羊肚菌居群间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在0.1715~0.4853之间,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在0.6155~0.8424之间。遗传分化分析表明,61.35%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38.65%的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对56个羊肚菌样品进行分子系统聚类分析(UPGMA)将资源分为三大组,对11个羊肚菌居群进行亲缘关系聚类分析将居群分为两大类群,聚类结果与地理距离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灵芝孢子诱变与菌丝高长速菌株选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长白山野生灵芝通过组织分离获得的灵芝CL988菌株,经^60CO-γ射线与紫外线交替累积诱变获得菌丝高长速灵芝菌株CjL990(已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通过4次传代培养和应用研究证明该菌株性状稳定,菌丝生长速度与菌丝积累量同供试株CL988比较均P<0.01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