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基于2005~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Moran’s I指数分析31省市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依赖性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2015年面板数据,选取当地人口、景区质量、客运能力和第三产业水平作为自变量,应用空间滞后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全域"和"局域"空间分析四个因素对31省市国内旅游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1)国内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整体虽呈下降态势,但2015年的局域空间依赖性依然明显,中、东部地区省市高-高集中,西北地区省市低-低集聚; 2)全域空间分析显示,客运能力、第三产业水平和国内旅游经济空间滞后项的影响显著,而代表本地游客市场的当地人口因素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3)局域空间分析表明,第三产业水平对东北地区省市影响较大,而当地人口和景区质量则对西部地区省市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如何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识别特定地区的脆弱性则是实现有效生态系统管理的前提。以京津风沙源——浑善达克沙地为研究区,采用"暴露-敏感-适应"(VSD)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Moran’s I指数与主成分分析,对2000—2019年该沙地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和驱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生态脆弱性20 a间呈现增加的趋势;其生态脆弱性空间上呈集聚现象,表现为西部高-高聚集、东部低-低聚集的分布格局,且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分布的异质性是由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与气候因素的叠加效应造成的。该研究为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因地制宜的治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生态省建设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部2008年修订的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熵值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数及相应数值的"标准量化值",通过权数与指标量化值构建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对我国16个生态试点省2013年生态省建设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我国生态省建设存在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生态建设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2)东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系统建设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系统建设优于西部地区;3)西部地区生态系统建设优于中、东部,东部地区生态建设稍好于中部地区,但差别不大;4)中部地区环境系统建设优于东部和西部,西部要优于东部。因此,建议东部地区进一步提高环保产业比重和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降低地下水超采率和基尼系数,促进生态省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中部地区需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西部地区以保护脆弱生态环境为目标,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应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2005年4~11月期间烟台农科院苹果园土壤电导率的空间变异性,并进行了Moran’s I系数分析和Kriging估值。结果表明:土壤电导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半方差函数和Moran’s I系数分析说明了4月30日、6月29日和11月16日的空间自相关范围较大,相关性较强;4月20日、7月14日和8月16日的变程偏小,空间相关性较弱。土壤电导率的均值和变异系数随时间变化总体上近似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不同时期果园表层土壤电导率分布格局差异较大,土壤电导率的破碎化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5.
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 ,并通过对原方法改进创新 ,以全国为参照区 ,分别计算分析了 :1陕西省二十年来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 2陕西省与中国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相对资源超载力的差异。 3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陕北地区、关中地区、陕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内部区域差异。结果表明 :1陕西省自然资源承载力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远远大于经济资源承载力的贡献 ,综合资源承载力的增长整体上一直低于全省人口的增长。 2与东部地区相比 ,陕西省综合资源承载压力远大于东部地区 ,与西部地区相比 ,其综合资源承载力超载程度也高于西部整体水平。3全省不同地区的资源承载力差异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力能源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及省际间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碳排放数学模型,测算了2001~2010年中国及各省电力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研究了省际间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和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电能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303Mr逐年上升至2010年745Mt,平均年增长9.99%;各省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2010年东部地区五省碳排放属超重型(≥40 Mt);西部省份碳排放速度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全国电能消费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从276(kg/万元)下降至182(kg/万元),平均年下降4.42%;西部省份碳强度普遍高于东部发达地区,说明西部经济发展对电能消费碳排放的依赖性强,东部地区电能消费低碳经济格局开始形成.省际间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性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人口状况、消费水平等因素相关,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区域节能减排目标和电力产业发展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动能,将数字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韧性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耦合协同的开放性系统,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基于三元系统耦合协调模型,构建了黄河流域数字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韧性—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耦合协调模型、Kernel密度估计、局域Moran’s I指数和引力模型对黄河流域三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2013-2021年黄河流域沿线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经济韧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整体发展向好,其二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锁定”效应,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态势,但上下游间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程度较弱,空间联系强度呈多核心集聚的态势,且辐射能力随着地理距离逐渐衰减。  相似文献   

8.
焉耆盆地农田耕层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及分布格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新疆焉耆盆地采集195个农田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pH值、含盐量以及电导率(EC)的含量,采用地统计法和空间自相关法研究了土壤盐分因子的空间异质性及分布格局,并对含盐量进行了风险性评价。结果表明:(1)焉耆盆地农田土壤pH值的变异小于10%,属于弱空间变异,电导率呈强的变异性,变异系数为1.102,含盐量属于中等变异强度。(2)通过Kriging空间插值发现,土壤含盐量和电导率高值区分布于博斯腾湖湖滨低洼地带及和静县南部的农田土壤,主要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pH值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博斯腾湖西南部湖滨湿地北部的农田,且从南到北呈阶梯状分布。(3)研究区土壤pH值、电导率和含盐量的Moran’s I分别介于-0.0494~0.2585、-0.0627~0.1406和-0.0624~0.0702,其中电导率和含盐量的变异范围较窄;土壤pH和电导率随空间距离的增加表现出相似的Moran’s I系数变化趋势。(4)研究区农田土壤以非盐渍化土和轻度盐渍化土为主。土壤含盐量在不同含量水平下的概率分布图对农田土壤盐渍化现状的风险性分析和评价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9.
基于内蒙古100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日降水数据,选取气候变化监测与指数专家组(ETCCDI)推荐的9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Sen’s斜率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以及空间地统计方法,研究了极端降水指数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区域平均的全部极端降水指数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且年际波动显著;分区的年际趋势有所差异,即东部地区潮湿日数(NW)呈增加趋势,其余极端降水指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持续干燥指数(CDD)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中部地区所有极端降水指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年总降水量(PRCPTOT)减少趋势较明显;西部地区持续湿润指数(CWD)、强降水量(R95)、单日最大降水量(Rx1day)、5日最大降水量(Rx5day)呈减少趋势,其余指数均呈增加趋势。从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区域差异显著,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的站点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和中部地区,而呈上升趋势的站点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及俱乐部收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我国区域人均碳排放差异明显的客观事实,文中考察1995-2010年我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构建人均碳排放收敛模型,研究不同区域人均碳排放的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低人均碳排放区域已跨入中度人均碳排放型;中度人均碳排放型地区也已跨入较高人均碳排放型地区或者高人均碳排放型地区.(2)考虑时空效应,中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加强,且空间集聚呈连片分布的特征.(3)通过Moran§I指数对我国区域进行内生分组,采用空间面板模型估计技术,结果发现L-L地区人均碳排放存在空间俱乐部收敛,其他地区收敛趋势并不明显;结论启示了在一个区域俱乐部内部,建立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将可能对相邻地区产生良性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沙暴、尘暴及其防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沙尘暴在进入 90年代以来有进一步加剧趋势 ,其原因在于此期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暖化态势明显 ,人类超负荷开发资源加剧 ,从而导致沙尘暴的频繁发生 ,但总体上仍属于正常的灾害现象。我国沙暴只能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区 ,尘暴则可波及半湿润与湿润区 ,由此而论 ,北京的沙尘暴属于尘暴范畴 ,北京不会形成沙漠区。防治沙尘暴必须采取水、土、植被综合防治措施 ,基本对策是 :1 .搞好流域为单元的水土资源合理利用规划 ,进行水土保持综合防治 ;2 .增加地表植被复盖 ,搞好防护林体系建设 ;3 .减轻土地利用强度 ,恢复提高土地抗蚀能力 ;4.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依法建设生态环境。建议国家设立水土保持为主要职能的生态环境建设委员会 ,统一协调布署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2.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13.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14.
郁金香和百合是最重要的百合科球根花卉。病害是制约郁金香和百合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国内为害郁金香和百合的主要病害和病原。国内为害郁金香和百合的主要病原真菌有镰刀菌、灰霉和炭疽菌;主要病原细菌有萎蔫短小杆菌、果胶杆菌属和迪基氏属软腐细菌;主要病毒有郁金香碎色病毒、百合斑驳病毒、百合无症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等RNA病毒。主要植物病原线虫有短体线虫、茎线虫和滑刃线虫。线虫取食伤害郁金香和百合的根、鳞茎和芽,促进病原真菌和细菌对植物的复合侵染;毛刺属和拟毛刺属线虫除侵害郁金香和百合,还作为介体向植物传播烟草脆裂病毒。为害郁金香和百合的线虫,南芥菜花叶病毒、草莓潜隐环斑病毒和番茄环斑病毒等RNA病毒是与郁金香和百合相关的主要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也介绍了鉴定这些病原的常规方法和新方法,为建立郁金香和百合主要病原的检测检疫体系提供技术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16.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17.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18.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19.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20.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