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研究多年土壤侵蚀变化对下游水库淤积影响,以安基山水库为例,分析2007-2011年5a间流域上游土壤侵蚀对水库淤积情况。基于RS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流域内的植被和土地利用信息;收集降雨和土壤数据;以流域DEM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表面分析功能提取流域内的坡度和坡长等数据;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基础上建立流域土壤侵蚀定量检测模型。应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水库2007-2011年土壤侵蚀量进行定量估算,统计和分析安基山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以此研究水库多年拦沙率及淤积量。分析结果是:强度侵蚀主要发生在流域中下部,2007年土壤侵蚀最为严重,2008年土壤侵蚀最弱且水库拦沙率最大,2007年和2011年水库泥沙淤积量最多,2008年水库泥沙淤积量最少。该方法可为土壤侵蚀防治和水库泥沙淤积治理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建立流域土壤水蚀预报模型将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利用规划等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小流域水土保持效果有效评价提供参考。通过对小流域侵蚀动态过程的分析,在水流连续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及泥沙质量守恒方程基础上,对坡面-沟道及各沟道间土壤侵蚀时空关系进行合理耦合,建立了流域系统土壤侵蚀动态模拟过程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土壤侵蚀模拟模型进行数值离散,建立了小流域系统数值离散模型;在确定流域时空离散方法基础上,采用VC++语言编制流域水蚀模拟程序;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对模型小流域50 mm/h降雨强度,5 min降雨历时情况下土壤侵蚀情况进行模拟,在得到流域内典型点处径流流量、径流含沙量及各沟道流速动态过程的同时,将流域内各沟道出口处模拟结果与测量结果比较,径流流量、径流含沙量、流速模拟精度均高于80%。研究结果表明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拟模型的建立是可靠的,模型的数值离散方法及编制的计算程序是完全可行的。这一模型的建立将为小流域土壤侵蚀动态过程的模拟预报及实现由小流域向中大流域的侵蚀动态模拟预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对区域土壤侵蚀评价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系统和GIS技术的快速评价方法。研究中利用模糊神经系统技术从地面监测调查数据中提取土壤侵蚀强度的评价规则,建立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特定区域范围内土壤侵蚀自然特征及规律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之上结合GIS技术以实现对整个地区的快速评价。采用该方法进行湖北省土壤侵蚀普查,结果表明全省侵蚀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0.1%。其中,鄂西南、鄂西北高山区土壤侵蚀情况最严重,鄂东南、鄂东北低山丘陵区次之,鄂北岗地中度侵蚀面积较大,而江汉平原基本无明显侵蚀。经验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AnnAGNPS模型在国内推广应用中因相关数据缺失,数据库建立困难的现状,以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为研究示范区,探讨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如何建立AnnAGNPS模型中土壤和气象这2类重要数据库,重点研究数据库建立过程中露点温度、太阳辐射、土壤质地转换、水文土壤组划分、土壤侵蚀因子K等重要参数的计算方法。以期为An-nAGNPS模型数据库的建立研究提供借鉴,并为模型在国内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国际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定量研究湖北省漳河灌区新埠河流域1964-2008年不同阶段的土壤侵蚀特性,并对其发展趋势加以分析.研究表明:该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侵蚀模数由第1阶段的3.33 t/(hm2·a),增加到第4阶段的6.82 t/(hm2·a).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水田、河湖及林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和旱地、居民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使得土壤侵蚀趋向严重.因此有必要对流域的水土资源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菲律宾北部卡格扬河谷旱作高地区雨情和作物管理措施的影响进行了调查。该研究目的在于评价水蚀预报模型(WEPP)在估算旱稻栽培中的土壤侵蚀率和径流量估算的性能和可行性。研究了自动气象站和采用了3种养护管理作为处理的侵蚀点。对降雨特征(数量、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与侵蚀数据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不同降雨量、坡度和水土保持情况的实测数据、模拟数据和敏感性分析进行了比较。统计学验证结果表明,WEPP模型可接受。实测和仿真数据表明,当田块周边设有绿篱时,可以减少50%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率与坡度和长度呈线性关系,当坡降为10%~50%,坡长为10~40 m时,水土流失率为1.2~48.46 thm2。该模型可用于开发水土保持和丘陵地区农业流域农场资源优化和利用,提高可持续发展生产力的决策支持工具。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明确了农村土地利用、基本农田使用、土地权归属等情况。建立了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农村土地权属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以及分类面积汇总表和图件成果。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体现了各行业用地的权属、结构、数量和分布,为国土资源管理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松辽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对松辽流域水资源管理现状和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水法的颁布和实施.积极探索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模式,建立以流域管理为导向,区域管理为基础的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研究成果包括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协商机制、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交流机制、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机制、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流域水法制体系建设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以三水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GIS构建流域的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建立流域模型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对影响模拟径流结果的几个重要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应用1980 1986年的水文气象数据进行参数率定,应用1987-1990年的实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通过对月径流模拟值和实测值的比较,校准期和验证期的相对误差、判定系数和ENS系数分别为-18%、0.73、0.71和12%、0.76、0.72.基于这些评价指标可知SWAT模型在三水河流域径流模拟中有良好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可以作为该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支撑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对松辽流域水资源管理现状和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水法的颁布和实施,积极探索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模式,建立以流域管理为导向,区域管理为基础的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研究成果包括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协商机制、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交流机制、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机制、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流域水法制体系建设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严重降低了土壤生产力。为解决这一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起,保护性耕作被引入中国,并相继建立了长期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该文综述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水土保持影响的研究结果,通过平均值方法对黄土高原、东北黑土区和北方沙土区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免耕秸秆覆盖、深松和传统耕作对土壤含水率、土壤水蚀、土壤风蚀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在黄土高原地区,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13.6%和31.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26和3.82 kg/(hm2·mm)。在东北黑土区,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的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4.8%和7.1%、10.8%和8.4%及10.8%和8.4%,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的土壤平均径流量分别减少了32.8%和23.5%。在西北沙土区,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显著降低土壤风蚀速率,当风速为10 m/s时,土壤风蚀速率分别降低了90.2%和85.0%。   相似文献   

12.
陈晓荣 《农业工程》2017,7(6):115-117
线性工程线路长,跨越区域多,地质地貌条件复杂多样,导致水土流失的因素多,进行水土保持监测的难度大,任务重。通过陕西省线性生产建设项目监测实践,探讨一种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监测思路,及时反映监测工程建设和运行各个阶段的水土流失情况及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的防治效果,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防治措施布设和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陈晓荣 《农业工程》2018,8(3):81-83
影响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因素有降雨因子、植被盖度因子等,以陕西省宁陕县寨沟小流域5个不同植被覆盖度的侵蚀观测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选取南小河沟流域油松、刺槐、侧柏人工林地覆盖为研究对象,对2003—2012年作物生长季土壤含水率进行连续观测,利用Duncan法对比分析土壤含水率在不同年份、月份、深度的差异性,同时研究不同人工林地土壤含水率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温度、降水量之间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长期维持在较为稳定的范围内,3种树种在不同深度差异性上体现出不同,油松林地体现在20,60 cm,呈现3个等级变化趋势,〖JP2〗刺槐林地的差异性表现为0~20 cm与40~100 cm,侧柏林地的不同土层含水率在40 cm深度时出现了差异;土壤含水率与气温、降水量、SPEI的相关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变弱,其中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SPEI为正相关,并且温度、降水量和SPEI对刺槐林地土壤含水率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能够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介绍了玉米秸秆集行全量覆盖还田苗带条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优势、主要机具装备、作业流程及要点、重点注意事项等内容,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已有区域试验研究和观测数据、水土流失因子研究成果基础上,基于坡面土壤侵蚀机理对区域水土流失过程进行分析,基于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了区域尺度上水土流失模型设计的初步尝试,并提出了模型所需参数的提取方法及精度要求,本模型在延河流域试运算结果反映了接近现实的土壤侵蚀时空分布趋势和分异。  相似文献   

17.
纪树岩 《农业工程》2021,11(5):25-28
传统高强度的土壤耕作使黑土地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理化性状与生态功能降低,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辽宁省义县开展了3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试验示范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未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照田相比,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培肥地力和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分析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8.
房凯  李凯  臧东年 《农业工程》2017,7(6):106-108
借助遗传算法,在传统的计算模型基础上建立两个非线性规划模型,第1个模型计算收缩水深,判定是否需设置消力池,第2个模型计算消力池深度。通过模型计算,和传统的计算方法相比,结果一致,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9.
为了验证甘薯起垄机上IT260型旋耕刀的抛土性能,在EDEM离散元软件中进行了仿真试验,将仿真数据与理论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IT260型旋耕刀前行速度1.54 m/s、转速330 r/min、耕深0.12 m的工况下,平均抛土量153.37 kg,满足起垄所需的土壤量需求。建立的三维模型可为今后甘薯起垄机旋耕刀的研究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SWAT模型在中小流域的适用性,以卧虎山水库流域为例,在3S技术的支持下,制备了SWAT模型所需的DEM、土地利用、土壤及气象等数据库,构建了卧虎山水库流域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并以2007-2009年实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以2010-2011年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逐月径流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Nash效率系数、相关系数均大于0.70,相对误差小于15%。总的来说,SWAT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卧虎山水库流域的地表径流过程,可以在该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