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虽然粮食产量取得了"十连增"的可喜成就,但是,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的潜力巨大,且与发达国家亩产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通过调查分析其制约因素,探讨改进意见,希望持续快速提高粮食产量,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借用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中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体制演变进行分析。首先,将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演变总体概括为管理职能和监督职能分离与合一两个历史时期,监管体制变迁轨迹为"单部门监管—多部门监管—两部门监管",进而逐一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监管体制;其次,对食品安全法规制度的演变轨迹予以分析,认为法规约束的核心问题由食品卫生逐步向食品质量和营养转变;第三,政府监管的内涵演变表明,随着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平均值的不断降低,社会对食用农产品安全关注侧重点不同,政府监管内涵演变轨迹表现为"数量安全—卫生安全—质量安全—营养与质量并重"。  相似文献   

3.
"社会契约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社会契约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大的阶段。本文试从各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入手,回顾"社会契约论"的演变过程、原因,以及不同阶段思想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探讨田东县低海拔种植田七的可行性,为在低海拔种植田七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采用三层田七专用遮阳网栽培法,调查记录田东县低海拔田七的出苗、现蕾、开花、产量和质量。结果表明,田东县低海拔种植田七具有较高的出苗率,可正常现蕾和开花,平均产量为39 kg/亩,质量指标达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要求,但产量较百色市其他高海拔地区低,若要种植需在靠近山区县的较高海拔(建议600 m以上)地区进行小面积试种成功后才能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通讯员郭得侠)随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落地,地处大山深处的甘肃省东乡县大树乡乔鲁村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昔日贫瘠的山坡"三跑地",如今已是"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去年,该村全膜玉米从村头种到庄尾,粮食产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平均亩产净增500多公斤,种植收入翻了一番。像东乡县大树乡乔鲁村一样,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东乡县连续实施七年来,已累计投入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时期的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貓”一词的含义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先秦时期“貓”在不同文献中含义有别,“貍”和其别名“貔”以皮毛为猎取目标的小型野猫。汉代字书中开始收录“貓”“貍”相关的条目。南北朝时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和南朝梁顾野王《玉篇》中都有时人蓄养猫的记载,猫是家猫、狸是野猫的认识形成。这一时期也可成为中国古人普遍驯养家猫的最晚时间。此后对“貓”“貍”词义认识的变化主要是细化其形态特征和分类归属以及出现专门描述猫行为的词等方面。古人对猫的词义认识演变的历史就是一段人与猫从互相试探、互相改变到互利互惠、共同生活的历史。深入考察古人对猫的词义认识的演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深厚独特的猫文化、适应现代人对猫的情感诉求和文化心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要再接再厉,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做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近日,在山东省德州市2015年"胜利杯"粮王大赛评比中,施用开磷肥料的种植大户魏德东的小麦亩产达到675.8公斤,创下德州地区今年小麦单产最高产量,成功从进入粮王评比决赛的20个农户中脱颖而出,获得德州市2015年"小麦粮王"称号。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魏家村的魏德东,从2008年开始,  相似文献   

8.
<正>堆肥是一个古老的研究与实践领域。根据资料记载,中国在南宋就已建立起科学的堆肥方法,早于西方850余年。南宋时期中国水稻亩产已达到350余公斤,可以自豪地说,正是依赖于堆肥及有机肥的长期投入,中国的粮食产量以及农业才数千年保持长盛不衰,中国传统农业的伟绩也在《四千年的农民》、《农业圣典》等经典著作中得到推崇。堆肥又是一门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农村一户多宅现象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一户一宅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农村宅基地利用趋于粗放、无序状态,现行宅基地制度亟需创新和完善。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运用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等分析工具,回顾了一户一宅制度的建立过程,剖析一户多宅产生的制度经济土壤以及路径依赖强化,提出了一户多宅的破解路径,以期推动宅基地制度朝着新一轮帕累托改进演变,朝着更高效率的方向变迁,实现农户意愿与法律文本的"激励相容"。  相似文献   

10.
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为指导原则,对广西田七道地中药材栽培及产地加工的术语和定义、道地产区生态环境、选地整地、搭棚、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产地加工、包装、贮存进行了规定,为提高广西田七产量和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1.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实用主义",到《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的"求真"、"求实",再到"九一八"事变后的"致用"(致抗战之用),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历代《耕织图》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业耕作技术的演进,但不同时期《耕织图》中展现的耕作技术与当时实际耕作技术并不一定重合,即会出现时空错位。从历代《耕织图》中的"耕图"部分,一方面可以找出《耕织图》由历史的真实反映到成为官方宣传工具的原因,了解耕织图的载体变化历程,及其所反映的《耕织图》从片段性到系统性再到片段性的流转过程;另一方面可以找到《耕织图》从分散而精确地反映上古晚期至中古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到系统而模糊地反映近古农业生产活动的缘由,以及阐释古代南、北耕耘图反映的农业生产技术差异,阐明史料运用过程中《耕织图》史料价值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正>冬小麦品种"新冬32号"是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1998年从矮败轮回选择群体中选择而来,经稳定后,于2003年选育而成,2009年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2004年在院综合试验场中晚熟新品系产量鉴定实验中,小区折合亩产640公斤,比对照新冬18号增产39.1%。2005年在院综合试验场晚熟新品系产量比较试验中,小区折合亩  相似文献   

14.
乡村史研究是历史学研究中的显学与热点之一,当乡村问题贯穿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时,乡村史研究即兼具了历史价值与现实启迪的双重意义。王先明教授的新著《乡路漫漫:20世纪之中国乡村(1901~1949)》一书从20世纪前半期乡村社会变迁入手,对乡村社会内部变动与整体趋向进行了详细的剖释,总结了中国乡村历史演变的普遍规律,极大地推动了乡村史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并为当代"三农"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历史借鉴。《乡路漫漫:20世纪之中国乡村(1901~1949)》一书构建了乡村史研究的分析框架与话语体系,为今后的乡村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参考范本和对话平台。  相似文献   

15.
正大型传染病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防控疫病也是传统民俗的一个重要主题。神农尝百草背后的艰险我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瘟疫神话是西王母神话和颛顼三子神话。西王母神话最早见于《山海经》,《西山经》说她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之神,即掌管瘟疫和五刑残杀的神灵。"天之厉"一词表达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的《南赣乡约》与蒋经国的"赣南新政"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乡村治理产物。《南赣乡约》在王阳明"心学"思想指导下推行,有效地改善了南赣地区的乡村民风及社会治安;效仿王阳明《南赣乡约》,并带有"苏俄烙印"的"赣南新政",也为抗战时期赣南地区创造了相对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从乡村治理角度,对《南赣乡约》和"赣南新政"进行跨时域的比较,寻求其对当今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夏代以前的历史中,记载农业政事及农业活动的文献,保存在《尚书》《史记》《国语》等典籍中,尤其以《史记》最为丰富。通过对上古时期农业活动的记载进行梳理,并结合现代考古学成果,本文对上古时期主要农作物的驯化、农时观念的获得、层级型的统治结构、从"共天下"到"家天下"的演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中国文化系统中其他基本概念纵横交错、互为渗透,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属于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活动、法律制度、日常生活有着深刻影响,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准则。  相似文献   

19.
汉代文景之治时期,农业有所发展,社会进步。汉文帝听从晁错的建议,"除民田之租税"13年,为免除农业税开了先河。本文初步澄清当时的每亩单产、劳动力生产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全国粮食总产量等问题。还对汉代与现代的面积、计量作了比对。证明晁错所说的:"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比较切合汉代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0.
关于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要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我国农业结构改革,小麦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如何提高小麦产量也逐渐成为种植者和农作物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问题。在进行小麦种植时,通过探索使用怎样的技术才能满足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中提高小麦产量,是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有力保障。由于小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成长状态下使用的栽培技术表现形式各部相同,所以,要结合小麦自身生长周期和实际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提高小麦亩产量。本文将针对小麦高产的栽培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