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区域要素变动与约束背景下生计资本与生计活动的差异,厘定影响农户生计活动的关键驱动,以元江干热河谷新平县为例,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揭示河谷区与半山区农户生计资本、生计活动的区域差异,通过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阐释生计资本对生计活动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农户生计资本构成的差异主要由4项与土地流转相关的指标贡献,即人均旱地面积、人均水田面积、政府补贴、土地流转收入(单个差异贡献率>10%,累计贡献率=56.85%)。(2)两地农户在从事种植、就地务工和外出务工3种生计活动上有较大不同。河谷区农户以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半山区农户以就地务工为主。(3)生计资本对生计活动构成的解释率为57.3%,对生计活动影响的重要程度排序为自然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当前农户生计活动的发展有赖于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户生计活动的支撑与转换作用仍未突显。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牧户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影响,识别牧户生计策略转化的关键生计资本和生计资本指标,以便引导牧民调整生计结构,提高草原治理能力。以内蒙古自治区5种草原类型15个旗(县)848户牧户为样本,运用熵值法评估牧户生计资本,建立多项Logit回归模型,识别影响牧户生计策略转化的关键生计资本。研究区牧户生计资本值为1.428;4类生计策略牧户生计资本存量为纯牧性>牧兼性>兼牧性>非牧性,P< 0.01;5种草原类型牧户生计资本存量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P<0.01。牧户以牧业收入和政府转移收入为主,纯牧性生计策略为首选的策略;金融资本存量是影响生计策略转化的关键生计资本,对牧户由纯牧性向牧兼性、兼牧性和非牧性生计策略转化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牧户家庭承包草地资源、使用草地资源和家庭总收入是影响生计策略转化的关键生计资本指标。  相似文献   

3.
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定量测度及动态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代富强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6):114-122
结合生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和PSR概念模型,提出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压力-状态-效应-响应”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重庆市为例,评价并分析了该区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现状、演进过程以及结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体现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各方面,评价结果能够反映农户生计的实际可持续性水平;(2)重庆市1997—2011年农户生计可持续性逐渐由基本不可持续逐渐提升为基本可持续;(3)状态、效应和响应指数都呈现持续向好的态势,压力指数表现出明显的波动增长特征,其中自然灾害和物价上涨压力是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主要限制因素;(4)虽然生计脆弱性压力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但是政府和农户自身都做出了积极响应,农户生计资产持续增加,农户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农户生计与农地利用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基于2013—2014年的农户调查数据,研究了新平县元江干热河谷地区4种农户的生计多样化、生计策略与农地利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以农为主非农为辅的多样化方式是研究区农户普遍采用的生计策略;为应对当前农业种植中存在的问题,纯农户和农兼户主要采取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种植投入和从事非农活动的措施,而兼农户和非农户则采取减少种植规模和投入、实行农地流转和从事大量非农活动的手段。在作物种植上,纯农户和农兼户往往选择生长周期短、投入较多、管理复杂和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而兼农户往往选择生长周期较长、投入较少、管理简单的作物。同时随着农户向非农户的转变,农地流转的进程亦进一步加速。  相似文献   

5.
农户是土地承包权调整方式的“践行者”,也是调整效果的“检验者”,探究其认可度对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可持续发展实施至关重要。基于江西省510份农户的调查数据,从生计资本视角运用Ordered Logit模型,就农户土地承包权调整方式认可度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分析。研究发现:(1)样本农户生计资本总值与各项生计资本指数都较低,五大生计资本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性,其中生计资本指数最高、自然资本指数最低。(2)人力资本中,文化程度、是否有非农技能和家人健康状况都呈显著影响;自然资本中,承包地面积呈显著正向影响;物质资本中,货车数量呈显著负向影响;金融资本中,家庭年收入和贷款难度都呈显著影响;社会资本中,是否有村干部和是否经常参加村会议都呈显著影响。在此结果基础上,提出了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相关宣传,也要因地制宜,在稳定的承包关系下,根据村庄实际情况选择土地承包权调整方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农户生计与农地利用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基于2013—2014年的农户调查数据,研究了新平县元江干热河谷地区4种农户的生计多样化、生计策略与农地利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以农为主非农为辅的多样化方式是研究区农户普遍采用的生计策略;为应对当前农业种植中存在的问题,纯农户和农兼户主要采取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种植投入和从事非农活动的措施,而兼农户和非农户则采取减少种植规模和投入、实行农地流转和从事大量非农活动的手段。在作物种植上,纯农户和农兼户往往选择生长周期短、投入较多、管理复杂和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而兼农户往往选择生长周期较长、投入较少、管理简单的作物。同时随着农户向非农户的转变,农地流转的进程亦进一步加速。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态脆弱区主要位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户是其最基础的社会单元,而农户在本地的经济行为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本地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针对中国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以鲁中南沂蒙山区B村为案例,采用田野调查和比较分析方法,对该村农户生计行为变迁过程及生态效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B村农户的生计方式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的纯农业活动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期的外出务工为主的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的本地非农活动的兴起阶段。这3个阶段农户不同的生计行为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有所差异,生态系统状况表现为整体上趋向改善而局部恶化的特征,而在农户生计方式的演化过程中,社区增权是本地非农活动的兴起对主要驱动力;最终提出基于农户生计行为变迁的视角对生态恢复研究是当前人地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社区增权有效推动农户生计行为的演化,但农户生计行为的演化有一定的时滞性,并提出对当前人地系统科学的普同性的解释范式应深入反思,避免西方社会的"文化霸权"在中国的蔓延。  相似文献   

8.
推进贫困地区女性就业脱贫对增强女性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参与式农村评价法、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对新疆喀什地区2020年脱贫县典型乡镇进行实地抽样调查,从个人禀赋、家庭特征与社会保障层面对少数民族女性脆弱性贫困进行分类识别,建立少数民族女性弹性就业可持续生计资产评价体系,测算其家庭生计资产,对比分析女性弹性就业生计资产稳定性差异,探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弹性就业脱贫效益与生计可持续诉求。研究表明:(1)研究区农村女性弹性就业意愿较为强烈,个人资源禀赋、家庭环境以及社会保障因素均可产生脆弱性贫困风险。(2)研究区4县农村女性弹性就业生计资产指数水平总体偏低且差异较大。(3)依据资产指数与脆弱性特征,将莎车县、叶城县界定为个人禀赋、家庭环境脆弱型区域,英吉沙县、伽师县界定为家庭环境、社会保障脆弱型区域,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实现优化女性生计资产配置,维护就业脱贫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村民关系对特色农业种植农户支持度的影响,本文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为例,运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实地调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农户关联和农户支持测量维度体系,并度量了农户关联对特色农业种植农户支持度的影响,以期提升农户对特色农业的种植,增加农户收入。结果表明:(1)将农户关联维度划分为情感关联、认知关联、经济关联和行动关联,将农户支持度分为农户决策支持、行动支持和效益支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农户关联对特色农业种植农户支持度的影响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户关联的高低决定了特色农业种植农户支持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入区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西部两省6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入县域517家农户的问卷调查,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劳均负担人口等5个变量对只获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影响显著;农户年收入等7个变量对只获得非新型金融机构贷款影响显著;农户耕地面积等5个变量对同时获得两类贷款影响显著。农户年收入、负债水平在以上3种情况下均显著地影响了农户的借贷行为。针对影响农户不同借贷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及其作用方向,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深入研究农户农地流转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对促进农地流转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地域分异与农户兼业视角,通过构建多元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地域分异与农户兼业对农户参与农地转出和转入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和转入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它能显著促进农户参与农地转出和农地转入;(2)区位性质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有显著影响,但对农户农地转入行为却无显著影响;(3)农户兼业程度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农户农地转入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4)家庭劳动力数、家庭承包地面积和承包地块数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分别有显著的负向、正向和正向影响,但对农户农地转入行为却无显著性影响。农地流转政策制定应从政策差别化、兼业深度化、经营规模化3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正>1供试材料供试青贮玉米品种:东青1号。供试肥料:磷酸二铵、硫酸钾、尿素(施入肥料养分计量单位以纯量N、P2O5、K2O计算)。2试验方法采用双因子试验,即密度、施肥量两个因子。2.1密度水平A:50 000株/hm2(株距0.28m,行距0.70m);B:55 000株/hm2(株距0.25m,行距0.70m);C:60 000株/hm2(株距0.23m,行距0.70m)。2.2施肥水平a:N 8kg P2O5 3kg K2O 4kg(即施磷酸二铵90kg/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农户视角的涉农经营信息需求取向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对农户进行问卷访谈调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首先,分析了对农户涉农经营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文化程度、发展水平、经营规模、信息成本、性别差异等方面;其次,还分析了农户在信息素养、信息搜寻能力、信息类型、服务满意度、获取渠道等方面对涉农信息需求的特点与取向;最后认为,涉农信息资源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相适应,通过建立适合农户需要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大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加强农户信息技术培训等,全面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缩小乡村信息鸿沟,为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4.
旱地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旱地小麦晋麦 4 7号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不同时期水肥耦合方式对旱地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时期水肥耦合对旱地小麦灌浆期光合性能和产量具有明显差异 (F1=18 2 2 v1=5v2 =2 0F0 0 0 1=4 4 3;F2 =6 4 8 v1=5v2 =2 0F0 .0 1=4 4 3)。其中拔节期水淝耦合方式 (补水 2 0m3 +N2 0 P2 0 K16)的净光合速率 (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 (Cs)和胞间CO2 (mf)浓度分别比对照 (不补水+N2 0 P2 0 K16)高出 4 1 4 6 % ,31 79% ,10 5 2 8% ,和 97 8%。产量比对照高出 30 5 %。小麦增产影响因素通径分析为 :单位面积成穗数 >穗粒数 >千粒重  相似文献   

15.
胡麻是西北干旱地区主要的油料经济作物,选择适宜本地化的覆膜种植模式有利于提高其经济效益,厘清农户胡麻覆膜种植模式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对种植模式的推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实地调研胡麻种植农户获得 248 份有效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PLS-SEM)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对 3 种覆膜种植模式的采纳意向依次为:春天揭 旧膜覆新膜播种(AW2)> 秋后整地覆新膜播种(AW3)> 旧膜直播(AW1);(2)社会信任、风险感知和亲环境行为是影响农户采纳意愿的核心因素,3 种影响因素均对采纳意愿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其中,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较大;(3)未来,风险感知和亲环境行为与采纳意愿之间呈现 3 维下降的趋势,社会信任和亲环境行为、社会信任和风险感知分别与采纳意愿呈现 3 维上升的趋势。因此农户间应加强社会信任建设,地方政府要引导和培育农户的亲环境行为,共同助益农户对覆膜种植模式的风险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16.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农业系统原理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研究了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SRI)影响易控因子 ,即定植规格 (X1 ) ,中耕次数 (X2 ) ,移栽秧龄 (X3 )和穴谷粒数 (X4)对强化栽培产量、群体分蘖、成穗率和构成因素的影响效应 ,建立了目标回归数学模型 ,并对产量模拟优化组合筛选 ,提出了SRI产量 6 0 0kg/ 6 6 7m2 以上的优化方案 ,定植规格4 1 4 79~ 4 7 75 0 6 ;中耕次数 2 4 4 4 3~ 4 5 981 ;移栽秧龄1 9 2 887~ 2 1 6 347;穴谷粒数 1 1 4 79~ 1 775 1。影响诸指标的变化是产量X1 >X4>X3 >X2 ;群体分蘖X1 >X3 >X4>X2 ;成穗率X1 >X2 >X3 >X4;穗粒数X3 >X4>X2 >X1 ;实粒数X1 >X4>X3 >X2 。  相似文献   

17.
深入研究农户农地流转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对促进农地流转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地域分异与农户兼业视角,通过构建多元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地域分异与农户兼业对农户参与农地转出和转入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和转入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它能显著促进农户参与农地转出和农地转入;(2)区位性质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有显著影响,但对农户农地转入行为却无显著影响;(3)农户兼业程度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农户农地转入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4)家庭劳动力数、家庭承包地面积和承包地块数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分别有显著的负向、正向和正向影响,但对农户农地转入行为却无显著性影响。农地流转政策制定应从政策差别化、兼业深度化、经营规模化3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了大蒜茎粉和牛至草粉对镜鲤(Cyprinus specularis)抗氧化能力、非特异免疫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组:G1空白对照组,G2添加黄霉素10 mg/kg,G3、G4分别添加大蒜茎粉0.5%和2.5%,G5、G6组分别添加牛至草粉0.1%和0.5%,G7混合添加大蒜茎粉0.5%和牛至草粉0.5%。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初始体重为(201.45±16.25)g,试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与G1空白组对比,G3、G4和G6显著提高了肝胰脏SOD活性(P0.05),G3、G4显著降低了血清MDA含量(P0.05),G5、G6显著降低了肝胰脏MDA含量(P0.05)。与G1空白组对比,G5、G6和G7显著提高了脾脏溶菌酶活性(P0.05),G3、G4和G5、G6显著提高了血清溶菌酶活性(P0.05),G3和G5显著提高了血清补体3、补体4活性(P0.05)。与G1空白组对比,G3、G4、G5和G6显著提高了鱼体肌肉粗蛋白质含量,G4和G7显著提高了肌肉持水能力(P0.05);各试验组肌肉粗水分、pH值和嫩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饲料中添加大蒜茎粉和牛至草粉提高镜鲤非特异免疫性能,改善鱼体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置区规模,促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标准及规模。通过采用K-Means Cluster聚类分析法,研究农户的从业分类,从而研究该比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果表明:(1)农户通过聚类可以分为4类:纯农业型、农业多样化型、务工型和农工兼具型;(2)宅基地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生活用地及生产用地;(3)根据农户性质及宅基地功能对各农户宅基地标准进行讨论,再根据各类型农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对居民点进行分类并确定合适的居住建筑用地比例,最终得出纯农业型、农业多样化型、务工型以及农工兼具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分别为人均71~82 m2、75~89 m2、63~69 m2、68~75 m2。结合各类型农户的人口状况,最后得出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规模为5.5~6.2 hm2。研究结果对于研究区同类型区域进行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问卷的形式调查走访了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岳阳市及湘西地区的八个村,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以农户家庭特征为主要对象,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探讨了造成农村闲置耕地、宅基地的可能因素,分析了农户家庭特征与农村闲置耕地、宅基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农户经济收入及农用地类型对耕地闲置有显著影响(Sig.分别为0.034和0.041,P0.05),农户经济收入越高,耕地闲置的可能性越大,农户家中有养殖,果、林、渔等其他用地时,面积越大,耕地闲置的可能性越大;农户年收入、家庭成员文化程度高低及务农人数占家庭成员比例对宅基地闲置有显著影响(Sig.分别为0.015、0.036和0.026,P0.05),文化程度越高,宅基地闲置可能性越小,农户家庭务农成员越多,宅基地闲置的可能性越大。研究结论可为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农村土地闲置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