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华中地区两种典型菜地土壤中氮素的矿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长盛  胡承孝  黄魏 《土壤》2013,45(1):41-45
以华中地区两种典型的菜地土壤——黄棕壤和潮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连续培养试验研究了菜地土壤氮素的矿化规律和矿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棕壤和潮土氮素的矿化以硝态氮量较多,铵态氮较少.两种土壤的矿化速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培养13周以后黄棕壤的矿化速率为N 0.13 mg/(kg.d),潮土为N 0.32 mg/(kg.d).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黄棕壤和潮土的累计氮矿化量缓慢增长.培养结束时黄棕壤矿化量为N 68.65 mg/kg,潮土矿化量为N109.37 mg/kg,分别占土壤全氮量的24.52%和21.45%.黄棕壤和潮土氮素的矿化势分别为N 74.63 mg/kg和123.45mg,/kg,分别占土壤全氮量的26.65%和24.21%.  相似文献   

2.
缓丘坡耕地模拟降雨及土壤通透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艳生 《土壤学报》1991,28(3):237-248
利用模拟降雨试验,对发育于红砂岩、千枚岩、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的赣北丘陵旱作红壤和下蜀黄土母质的宁镇丘陵区旱作黄棕壤,进行了水土流失量、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室内外土壤通透性等测定,并建立了相应的关系方程。结果表明,耕种黄棕壤较耕种红壤,水土流失更为严重,而且亚表层土壤性质对水土流失有重要影响。在类似的模拟降雨条件下,耕种黄棕壤产生的地表径流1525 l,径流含沙量23.4g/l土壤流失量291.7 t/km2,耕种红壤相应值为621.41,1.6g/l和10.8t/km2。亚表层容重、总孔隙度、有效水含量和透水速度,前者分别为1.4,44%,20%,1.4mm/h,后者分别为1.2,52%,21.7%,25mm/h。根据结果还提出了有关耕地夏季灌溉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氟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外源氟对潮土、黄棕壤pH、容重、玉米干物重和吸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可以提高土壤pH,使土壤结块,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少,加入氟1000 mg/kg,黄棕壤和潮土pH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77和0.52,土壤容重分别增加了26.98%和27.72%。氟对潮土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影响,加入氟600 mg/kg,氟对黄棕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产生明显抑制作用;氟对黄棕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无影响,氟400 mg/kg对潮土碱性磷酸酶活性产生明显抑制。加入氟600 mg/kg,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氟对黄棕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影响较潮土小。脲酶活性对氟最为敏感,在黄棕壤和潮土中,分别加入氟200 mg/kg和400 mg/kg,土壤脲酶活性明显降低。玉米苗期,氟浓度在400 mg/kg以上,才会对玉米苗期干物质积累产生影响,加入氟1000 mg/kg,黄棕壤和潮土玉米幼苗干物重比对照分别减少了20.1%和9.8%,氟对黄棕壤玉米苗期生长影响比潮土大;随着玉米生长,氟对玉米干物重产生明显影响的浓度越来越低,在玉米拔节期,氟浓度在200~400 mg/kg时,玉米地上和地下部干物重比对照明显减少,氟对玉米根的抑制作用超过玉米地上部。氟对玉米吸钾量影响很大,加入氟浓度高于400 mg/kg时,玉米吸钾量明显减少。加入氟1000 mg/kg,潮土玉米含钾量与对照相比减少了43.7%,黄棕壤玉米减少了41.9%。潮土玉米吸钾量与对照相比减少了59.7%,黄棕壤玉米吸钾量减少了50.9%。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肥料对棉田土壤生态与棉花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研究微生物肥料对棉田土壤生态与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施用微生物肥料或与有机肥混施均可改善土壤生态,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容重,提高阳离子代换量,增加土壤速效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棉花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9.2%和31.6%,且微生物肥料与有机肥混施效果优于单一使用。  相似文献   

5.
土壤Nmin在南疆棉花氮肥推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6个施氮水平下土壤Nmin速测值分析了土壤Nmin与施肥量和棉花产量关系,对应用土壤Nmin进行棉花氮肥推荐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土壤Nmin与棉花产量和施氮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深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0~20cm土层土壤与施氮量和棉花产量相关性最强,可以很好的表征土壤初始供氮能力,因而可以利用它作为棉花氮肥推荐的指标。在考虑土壤初始供氮能力下,供试棉花品种达到最高产量时的最佳施肥量为226kghm-2,此时0~20cm土层土壤Nmin临界值为为20mgkg-1,并结合最佳施肥量和0~20cm土层土壤Nmin临界值计算出了棉花苗期、蕾期、花铃期的氮肥追施量。  相似文献   

6.
旱地土壤的供氮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潮土、黄褐土、黄棕壤和红壤旱地的供氮潜力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矿化势(No)变化于60340mgkg-1之间,矿化速率常数(K)0.00556-0,01280d-1,矿化势(No)、矿化速率常数(K)和矿化量(Nt)与土壤供氮量均呈显著相关,说明No、Nt和K是土壤供氮潜力的重要参数。这些参数与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机氮、易分解有机质、C/N等土壤组成性质密切相关。测定表明,供试土壤粘土矿物多以2:1型为主,土壤固定态铵多在100mgkg-1以上,有部分可重新释放出来,是研究土壤供氮潜力时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新疆塔里木河上游阿拉尔垦区连作棉田为典型样区,采集了0—20cm表层的不同年限连作棉田的土样,分析了5种土壤酶活性和7种土壤理化性质,并结合通径分析讨论了各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年限棉田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差异性显著。通径分析显示全氮是影响该地区土壤酶活性的直接主导因子,pH值对土壤酶活性存在极显著负效应。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以及土壤水分间接作用于土壤酶活性。土壤容重可能不是影响该地区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棉田、果园、林地和荒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样品的采集与理化指标的分析,研究了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轻度盐渍化土壤的改良功能。结果显示:果园土壤的容重、pH值和全盐含量等物理性状要优于其它3种用地方式;棉田土壤有机质与全N、全P和全K含量超过果园与林地土壤,而速效N和速效P含量以果园土壤最高,速效K含量以棉田最高,果园土壤最低;果园土壤C/N比值明显高于其它3种用地方式,以荒地土壤的C/N比值最低。综合分析认为:种植果树对土壤的物理性状改良效果较好,种植棉花对土壤的化学性状具有较好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缓解土壤盐碱性,保证土壤可持续利用,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撂荒地、棉田、苜蓿地和梨园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棉田土壤容重较高,而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低,由于棉田灌水压盐措施,抬高了地下水位,土壤返盐严重.苜蓿地由于管理粗放,对土壤扰动少,容重较低,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较高,盐碱度较低;每年对苜蓿的采收显著降低了苜蓿地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而豆科固氮菌的存在,使表层速效氮含量较高.梨园位于黄河三角洲土壤质地较好的区域,且有机肥料施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板结,盐碱度较低.撂荒地表层土壤理化指标均显著优于棉田,在退化土壤恢复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液体地膜覆盖对棉花产量与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基于棉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研究了液体地膜覆盖对棉花产量与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液体地膜(112.5 kg/hm2)覆盖棉花增产显著,平均增产皮棉21.7%。液体地膜覆盖棉田提高土壤温度和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表明液体地膜覆盖棉田对土壤环境无不良影响,利用液体地膜覆盖棉田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11.
塑料簿膜覆盖下棉花氮素营养特性及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应用~(15)N标记硫铵研究塑料薄膜覆盖下直播棉花的氮素营养特性及其增产效果。试验表明:盖膜棉花吸收的总氮量明显高于不盖膜处理,苗期尤为突出,盖膜棉株的总氮量为不盖膜处理的244—267%。盖膜并施肥不仅增加了棉株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利用,而且,通过营养器官输往生殖器官的肥料氮量与土壤氮量也分别比不盖膜处理高50.5%和157%,初花期追肥,于初花—盛花阶段形成了吸收肥料氮的高峰,在棉株吸自肥料的氮素中有63.3—76.6%是在这一阶段吸收的。盖膜棉花对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36%,比不盖膜处理高9%。盖膜施肥处理棉花的产量最高,每公顷产籽棉2472公斤。  相似文献   

12.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太湖地区黄泥土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碳氮同化及不同土层氮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氮量(N)在161.0kg hm^-2处理和高于该施氮量处理的产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施氮量在161.0kg hm^-2处理和高于该施氮量处理的碳氮同化水平之间几乎没有差异,但都高于施氮量在57.5kg hm^-2处理的。不同土层氮分布结果表明,长期施氮量在161.0kg hm^-2和高于该施氮量各处理中,长期施入有机肥配施NPK肥处理残留最深,其次是长期施入化肥N的处理,长期秸秆还田配施N肥处理较浅。  相似文献   

13.
砂质潮土冬小麦对氮肥的利用与氮素平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不同施肥时期对砂质潮土小麦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土壤残留与氮素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 ,氮肥在一半做底肥的基础上 ,以拔节期追肥小麦产量最高。在返青期与孕穗期追肥之间 ,低氮肥用量情况下 ,以孕穗期追施小麦产量较高 ,而在高氮肥用量时二者没有差异。氮肥一半做追肥施用植株吸收氮量比氮肥全部做底肥显著提高 ,这种提高主要来自肥料氮。拔节期追肥利用率最高。小麦收获后土壤中肥料残留氮的 31 7%~ 66 8%分布在 0~ 40cm土层内 ,且随施肥时间的推迟 ,0~ 40cm土层内残留氮所占的比例增加 ,而底施和返青期追施的氮肥在下层残留的比例高于后期追肥 ,其在 80~ 1 0 0cm土层的累积量甚至超过了表层土壤残留量。但后期追肥氮素挥发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4.
王百群  张卫  余存祖 《核农学报》1999,13(6):362-367
本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处理小麦地上生物量、茎叶产量和籽粒产量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同一土壤含水量下,这3 种产量则随氮素肥料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小麦成熟后地上部吸收总氮量的方差分析显示出施氮处理和水分处理对小麦吸氮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同一施氮处理小麦地上部吸氮总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3 种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小麦的吸氮量均随施尿素氮肥量的增加而提高。施尿素处理的土壤A 值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尿素与猪粪配施处理的土壤A 值则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施肥量下,尿素氮的利用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当田间持水量分别为50 % 、70 % 和90 % 时,小麦对土壤中氮素利用率分别为1330 % 、2797 % 和3226 % ,尿素与猪粪配施处理在3 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1996 % 、2990 % 和3439 % 。说明在水分缺乏的情况下,尿素氮的利用率受土壤水分条件的制约,土壤水分充足及无机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可以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膜下滴灌棉花氮磷肥料施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氮肥随水施用可显著提高棉花单株铃数、单铃重和籽棉产量,促进棉花对氮、磷素的吸收,尤其在壤土棉田的效果较明显。随水施用磷肥对棉花单株铃数影响不大,籽棉产量较不施磷肥处理提高8.80~17.40%,其在壤土棉田上的增产效果优于粘土棉田。磷肥随水滴施可提高氮、磷肥料利用率,与基施相比氮肥利用率提高4.85~12.34%,磷肥利用率提高36.75~45.88%,且在壤土棉田上的施用效果优于粘土棉田。  相似文献   

16.
土壤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氮素分配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研究了土壤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氮素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水分胁迫加重,植株将吸收的氮素较多地分配于根系,分配于地上部的比率少,肥料氮利用率降低,土壤残留增高,回收率增高,损失率降低,但轻度、中度水分胁迫,有利于氮素向籽粒转移,水分过多,氮素较多地分配至茎叶、鞘等营养器官,较少分配至籽粒,随水分胁迫加重,氮素利用效率降低。底施氮肥利于植株吸收利用,且为土壤固定,损失率较低,所以底施氮肥利用效率高于追施氮肥。因此,在旱作麦田应重视底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17.
水稻生长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贵信  朱兆良 《土壤学报》1983,20(3):272-278
淹水条件下,土壤氮素的矿化是土壤有效积温的函数.用淹水密闭培养法,预测田间种稻下土壤氮素的矿化量和矿化过程时,其准确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明确水稻生长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季别的水稻在这方面的异同,我们进行了下述试验.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3种施氮水平(适宜施氮量N10∶150kgN·ha-1,低于适宜施氮量的50%N05∶75kgN·ha-1,高于适宜施氮量的50%N15∶225kgN·ha-1)对灌溉冬小麦氮素利用、去向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溉条件下,3种施氮水平(N05,N10,N15)的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分别为385%、323%和224%,以N05水平为最高。N10施氮水平获得了最高的作物产量(680×103kg籽粒·ha-1,147×103kg生物量·ha-1),N05水平同N10水平相比,在产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N15水平因施氮过量造成籽粒产量明显下降,与不施肥相比,差异不显著。在深层条施(5~8mm)条件下,仍有302%~367%的化学氮素通过各种途径而损失。在N15水平中,施用氮素的46%仍存在于0~50cm土层中,远远高于其它两种施肥水平。土壤残留态的无机氮素含量以N15施氮水平为最高  相似文献   

19.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2013,36(12):1871-1883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soil mineral nitrogen (Nmin) (NO3—N + NH4—N) exists in the effective rooting depth of most profiles. However, soil Nmin is usually not taken into account in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s for crop production. The level of preplant-soil Nmin in the Cukurova region of Turkey is considerably high based on the high level of N application to many field and greenhouse crops. Therefore, soil Nmin was determined in the profiles of the wheat-field experiments, which were conducted at eight different locations. Nitrogen was applied in six rates as 1/2 at planting, 1/4 at tillering and 1/4 at booting stages. Wheat-grain yield was determined following harvest. Even though the yield was increased by the added rates of N, it was greater where the preplant soil Nmin values were measured as relatively high. Two years of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ubstantial amounts of soil Nmin in the profile, and it needs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fertilizer N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连续定位试验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棉花产量和棉田土壤养分含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8—2020年连续3年在阿拉尔开展田间试验,设置6个纯氮处理:0(N0)、90(N1)、180(N2)、270(N3)、360(N4)、450 kg·hm-2(N5),研究了定点定量施氮对棉花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植株干物重及含氮量、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施氮水平的提高,收获期棉田0~60 cm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无显著差异,全氮、碱解氮含量整体表现为N0、N1和N2处理低于N3、N4和N5处理,速效磷含量变化则反之;不同年限处理间速效钾含量基本以N3处理最低,至2020年N3处理0~60 cm土层速效钾平均含量较其他处理低23.49%~51.13%。棉花地上部单株干物重和单株含氮量均以棉铃占比最高,不同处理分别为59.04%~62.91%和56.48%~65.16%。各处理地上部单株干物重、单株含氮量、皮棉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且均在N3处理达到最大,试验年内N3处理平均单株干物重和单株含氮量分别为117.25和1.96 g,皮棉产量2 419.39 kg·hm-2,较其他处理分别高出29.75%、14.32%、8.18%、8.54%和10.21%,氮肥表观利用率也最高,为47.26%。因此,综合考虑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推荐南疆阿拉尔地区棉花氮肥适宜用量为270 kg·hm-2。在此施用量下可获得棉花高产,并减少收获期土壤养分残留。本研究结果为棉花精准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