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物防治——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生物防治在综合防治中的重要性和如何全面正确认识生物防治技术。指出生物防治技术在生产上的成功应用,必须要注意与其他植保技术协调。文章还介绍了国内外成功的生防实例和生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笔者结合近10年来的历史资料和调查结果,对白洋淀地区小麦吸浆虫迅速回升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小麦吸浆虫在当地已成迅速回升态势;并根据药效试验结果,提出在防治上应采用中蛹期防治为主(防效在90%左右),成虫期防治(防效40%左右)为辅的策略,尤以毒死蜱5%颗粒剂撒毒土法处理防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松阿扁叶蜂在陕南的发生危、害、生活史、主要习性及发生规律的基础上,从不同防治方法、不同药剂中筛选出了该虫几种防治方法和防治有效药剂,采用树盘垦复,防效达85%;用40%氧化乐果乳油机动喷烟防治3龄前幼虫,防效达95%;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1~3龄幼虫防效均达93%;在郁闭度0.7以上的林分,用18 kg/hm2敌马烟剂、林丹烟剂防治1~3龄幼虫,防效达90%.  相似文献   

4.
稻飞虱高龄若虫期施药是稻飞虱防治的一个补充措施。经过田间试验,筛选了噻嗪酮、吡虫啉及其混剂防治单季稻中期的白背飞虱高龄若虫,其药后5 d的防效可达90%以上;敌敌畏和毒死蜱防治水稻后期的褐飞虱高龄若虫,药后6 d的防效均在93%以上,对穗期灰飞虱7 d的防效也可达85%。这几种杀虫剂防效较高,对捕食性天敌较为安全;不推荐防效低、容易杀伤天敌的氟虫腈。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喜旱莲子草主要生物防治作用物资源的分类概况,优势和潜力生防作用物的种类及其控制作用的应用局限,潜力生防作用物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概述。针对当前喜旱本文对喜旱莲子草主要生物防治作用物资源的分类概况,优势和潜力生防作用物的种类及其控制作用的应用局限,潜力生防作用物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概述。针对当前喜旱莲子草生物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邯郸市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是植保社会化服务的载体.推进和完善乡、村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建设是提高病虫害统防统治水平和防效的根本措施.笔者就河北省邯郸市乡、村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工作对策,以期开展分类扶持和指导,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化病虫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有效推进病虫防治社会化服务和统防统治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桑螟绿色防控技术,于2018年在四川宁南开展了性诱技术防治桑螟示范,并对诱虫和控害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面积连片使用性诱捕器防治桑螟,叶片受害率较空白对照区明显降低,防效最高可达76.17%,调查期内平均防效略高于农户自防对照。性诱防控区减少了化学农药防治4次。  相似文献   

8.
应用CT—43双毒乳剂防治小菜蛾,菜青虫和豆荚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以500倍稀释液防治菜青虫的平均防效为93.9%,防治小菜蛾的平均防效为84.8%,防治豆荚螟的平均防效为83.2%,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为86.5%。防治效果受虫龄和气温的影响较大。CT—43双毒乳剂对斜纹夜蛾高龄幼虫防治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水稻紫鞘病进行了防治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药剂浸种以80%“402”效果最好,防效达79%,用60%防霉宝75克/亩加水32.5公斤于孕穗期,齐穗期各喷1次,防效达91.1%,采用综合防治措施,防效达93.1%。  相似文献   

10.
选择农药纳米制剂与传统制剂,分别开展了防治稻曲病和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施药试验,调查针对同一防治对象,相同有效成分不同类型制剂的防效差异。结果表明,在与传统制剂有效成分及其折纯用量均相等的情况下,纳米水剂对稻曲病的防效、对稻纵卷叶螟的虫口防效和保叶效果均显著高于传统制剂,其应用有利于农药的减量增效;试验中也未发现纳米农药对水稻产生不利影响,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通过2a时间的系统观察,初步发现稻赤斑黑沫蝉每年有2个羽化高峰,分别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并观察到稻田改为旱作的蕹菜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也出现羽化高峰。据此推断稻赤斑黑沫蝉每年可发生2个世代,与目前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稻赤斑黑沫蝉1a发生1个世代的结论不同。并提出铲除杂草是控制该虫发生为害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水稻病毒病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病毒病成灾重、发生面积大、防治困难、造成的经济损失重。目前对水稻病毒病的防治措施还局限在"治虫防病"上,对已经大面积暴发的水稻病毒病没有成功的防治经验和有效的防治措施。笔者就水稻病毒病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从水稻和病毒互作的生理生化机制的角度探讨水稻病毒病防治策略,从防治角度探讨水稻病毒病防治药剂的创制与田间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3.
沿淮中稻害虫优化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系统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安徽沿淮中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防治策略和优化防治措施。结果表明,采用在水稻大田生长前期(水稻移栽至7月上旬)不施药,保护和培育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在水稻大田生长中期(7月中旬至8月初)和后期(8月上旬及以后)抓关键期防治的策略,以及在水稻大田生长中期/后期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丙溴磷+吡蚜酮、丙溴磷+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等药剂组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害虫为害、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由新的抗虫材料‘中9A 07/WH1462’与控氮、晒田和天敌保护等措施有机结合的环境友好集成技术体系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该技术体系在未施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使稻飞虱等害虫种群数量得到有效控制,较好地保护了天敌,使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得到一定优化。集成技术稻田的害虫所占比例比对照田降低了57.6%,其天敌所占比例比对照田增加了19.6%,同时集成技术稻田的水稻产量比对照田增加了10.9%。  相似文献   

15.
防治双季晚稻矮缩病,采用连片种植,改进耕作栽培方法,选用抗(耐)病品种等农业技术措施,再在本田初期及时治虫1—3次,能达到80%以上的防病效果。不用农业防治,单在本田初期及时治虫1—3次防治效果为59.6%。但对小面积晚稻,在本田初期于介体昆虫迁飞高峰期及时治虫2—4次,防病效果也能达到80%以上。欲使晚稻后期的株发病率分别控制在1%、3%和5%以下,其本田初期防病治虫的指标是:当介体昆虫的带毒率为2.5%时,分别为每百株苗虫量4、12和22头;而当介体昆虫的带毒率为5%时,分别为每百株苗虫量2、6和10头。  相似文献   

16.
水稻纹枯病药剂防治技术改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耕作制度、种植结构调整,使水稻纹枯病发生早,为害加重的新情况,研究改进了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技术。在充分发挥农业措施控害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药剂防治策略。第一次药剂防治期提早至始病期(病丛率3%-5%),第二次药剂防治加大用药量,每667m2用20%井冈霉素SP50g,较传统的方法提高了纹枯病防治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17.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侵染循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Uyeda and Ishiyama) Dowson]是目前仅次于稻瘟病的重要水稻病害,华东、华中和华南各地都有發生,病区还有逐漸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横峰县主要示范推广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稻田耕沤灭螟技术,抗病、抗虫品种推广使用技术;生物农药防控病虫技术,灯光诱控害虫技术,性诱剂诱控技术及"三高三低"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采取的示范推广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领导、技术培训和宣传、示范与推广相结合和确保项目实施经费的到位。项目实施以来,示范区单位面积内水稻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比非示范区为害损失率降低2.5%~5.3%,平均降低3.9%,示范区比非示范区每季防治次数减少1.5~2.5次,平均减少2次,单位面积内节约防治成本15.32元,单位面积内增收稻谷22.9 kg,增收节支82.32元。2009—2013年全县累计推广面积4万hm2,增收稻谷1 374万kg,增收节支4 939.2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分析海门市油菜后茬水稻田赤枯病严重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土壤缺钾、土壤中产生有毒物质和低温阴雨气候等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和发病后及时补救措施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车琳  蒋沁宏  王也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3):233-241
为掌握我国水稻各产区害虫的发生形势和防控现状,为分区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11年来水稻五大产区(华中稻区、西南稻区、华南稻区、东北稻区和华北稻区)的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发生及防控情况,并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五大产区的害虫发生情况不同,二化螟在东北稻区、西南稻区和华北稻区整体发生较重;“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在华中稻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发生较重。水稻病虫害防控主要通过化学防治,应进一步提升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比重,推进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