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试验旨在探讨呼伦贝尔羊巴尔虎品系(半椭圆状尾)和短尾品系(小桃状尾)脂肪沉积差异的分子机制。随机选择处于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5月龄呼伦贝尔母羊21只(其中巴尔虎品系11只、短尾品系10只),测量其体尺、尾型和胴体重指标。组织切片观察8个部位脂肪细胞的形态,测定脂肪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并进一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在不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同月龄两品系羊胴体重、体尺及尾型指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虽然两品系羊同一部位的脂肪细胞形态基本一致,但巴尔虎品系尾部脂肪细胞面积和体积均大于短尾品系(P0.01),并且皮下、网膜和尾部脂肪组织中的TG含量在两品系羊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ATGL、PPARγ、C/EBPα和SREBP 4个脂代谢相关基因在巴尔虎品系个体中的mRNA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短尾品系(P0.05;P0.01);巴尔虎品系中ATGL和SREBP基因的表达与TG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r=-0.965、0.972)。综上所述,两个呼伦贝尔羊品系在生长和脂肪代谢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解析绵羊脂尾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呼伦贝尔羊重要脂肪相关基因mRNA差异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基于前期尾部极端大小呼伦贝尔羊的尾部脂肪转录组测序研究结果,选择10个重要的脂肪相关基因,研究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验证这些基因与绵羊脂肪代谢的关系。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检测CFD、PLIN4、THY1、IL-18、PTPN11、LPL、IRX3、HOXA10、MID1IP1、UGCG基因在6月龄呼伦贝尔羊大尾和小尾品系7种组织(尾部脂肪、臀部脂肪、皮下脂肪、肾周脂肪、网膜脂肪、肝、肌肉)中mRNA的表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10个基因除了在肌肉中存在痕量表达外,在其他各个组织均有表达,而且在不同品系间的一个或多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2)IRX3和UGCG基因在大尾羊品系尾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小尾羊品系(P0.01),表明这两个基因与绵羊尾部脂肪代谢有直接关系。3)PLIN4和PTPN11基因在各个组织的表达趋势相近,且在大尾羊品系的皮下及网膜脂肪组织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小尾羊品系(P0.01),而THY1基因与它们的表达趋势正好相反,在大尾品系皮下及网膜脂肪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小尾羊品系(分别为P0.01,P0.05)。4)LPL基因只在小尾羊的臀部脂肪组织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大尾羊(P0.01);仅有CFD基因在肝中高表达,并在大尾羊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小尾羊(P0.01),而其他基因在肝中低表达或者痕量表达;HOXA10基因仅在肾周脂肪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在大尾羊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小尾羊(P0.01)。研究结果可为阐明绵羊脂肪代谢的分子调控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旨在探讨NR1H3基因在猪脂肪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及对猪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以确定其在脂肪沉积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本研究采用qRT-PCR方法检测30、90、240日龄马身猪皮下脂肪组织中NR1H3的发育性表达规律;采集5日龄杜长大仔猪背部脂肪组织,分离猪前体脂肪细胞;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中Adiponectin含量以鉴定细胞的纯度;构建猪NR1H3基因的过表达载体,设计NR1H3 siRNA序列,分别转染分离得到的猪前体脂肪细胞,采用qRT-PCR、Western blot和油红O染色等方法检测过表达和干扰效率及它们对成脂分化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马身猪皮下脂肪组织中NR1H3的表达量随日龄增加呈上升趋势,30日龄时表达量最低,240日龄时表达量最高,差异极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猪前体脂肪细胞中过表达NR1H3,脂肪细胞的脂滴数明显增多,下游靶标SREBP-1c和ChREBP的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且成脂关键基因FAS、C/EBPβ、PPARγFABP4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促进成脂过程;相反,干扰NR1H3基因,脂滴数明显减少,下游靶标及成脂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抑制成脂过程。本研究表明,NR1H3基因是猪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正调节剂,通过影响其下游靶标SREBP-1c和ChREBP的表达而影响成脂分化,研究结果对阐明猪脂肪沉积的分子机理、改善肉质品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藏羊蜱蝇中巴尔通体检测及glt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西藏部分地区绵羊体外寄生羊蜱蝇携带病原巴尔通体的感染情况,作者于2019年1-9月采集了西藏林芝、日喀则、那曲地区绵羊体外寄生羊蜱蝇298只,通过形态学鉴定、PCR扩增羊蜱蝇18S rRNA基因进行虫体鉴定,并对病原巴尔通体的gltA基因进行检测,将部分阳性PCR产物连接pMDTM-18T后转入DH5α感受态细胞,将阳性结果进行测序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雌性阳性率49.8%(113/227),雄性阳性率42.3%(30/71),雌雄之间差异不显著(χ2=0.944,P=0.267);羊蜱蝇携带病原巴尔通体的总感染率为48.0%(143/298),林芝极显著高于日喀则、那曲地区(χ2=13.801,P<0.01;χ2=17.067,P<0.01),日喀则和那曲地区无显著差异(χ2=0.084,P=0.771);散养模式羊蜱蝇携带阳性率44.3%(102/230),圈养阳性率85.0%(34/40),屠宰场阳性率23.3%(7/30),宿主散养和圈养、屠宰场存在极显著差异(χ2=20.929,P<0.01;χ2=24.38,P<0.01),宿主散养和屠宰场存在显著差异(χ2=3.989,P=0.046);将测序结果上传GenBank数据库获得3个巴尔通体gltA基因登录号(MN623006、MN623007、MN623008);序列比对表明和云南、新疆巴尔通体相似性为99.6%~100%。本次研究首次检测出西藏羊蜱蝇携带病原巴尔通体,为了解西藏绵羊体外寄生虫携带病原巴尔通体和病原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试验通过研究不同生长速度阿勒泰羊主要血液生化指标含量和尾脂中瘦素(Leptin)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阿勒泰羊生长速度与脂肪沉积之间的关系。选取300只出生时间相近的阿勒泰羊公羔,正常饲喂至6月龄,记录日增重,取平均日增重排前10%和后10%的公羔各30只,分为生长快速组(HBW)和生长慢速组(LBW),从生长快速组随机选12只分为抑制生长组(饲喂低能量饲粮以抑制其生长,HBW-75%,n=6)和生长快速对照组(饲喂标准饲粮,HBW-100%,n=6),生长慢速组随机选12只分为促进生长组(饲喂高能量饲粮以促进生长,LBW-125%,n=6)和生长慢速对照组(饲喂标准饲粮,LBW-100%,n=6);预饲期7 d,正饲期30 d,试验结束后称重并采集血液,屠宰后采集尾部脂肪。检测血液TG、CK、TSH、T3、T4、S.S、GH、INS、PG、Leptin含量或活性及尾部脂肪Leptin mRNA和蛋白表达量,并观察尾部脂肪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HBW-100%和LBW-100%组初体重与末体重均差异显著(P<0.05),HBW-75%和HBW-100%组初体重与末体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LBW-100%和LBW-125%组初体重差异显著(P<0.05),末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LBW-100%组的T4、S.S、Leptin、TSH、T3含量显著低于HBW-100%组(P<0.05);LBW-125%组T3含量显著高于LBW-100%组(P<0.05);HBW-75%组GH、PG和Leptin含量显著低于HBW-100%组(P<0.05)。LBW-125%组尾部脂肪细胞面积大于LBW-100%组,HBW-75%组小于HBW-100%组(P<0.05)。Leptin mRNA和蛋白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HBW-100%组的Leptin mRNA表达量与LBW-100%组无显著差异(P>0.05),Leptin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高于LBW-100%组(P<0.01)。LBW-125%组Lept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LBW-100%组(P<0.05)。HBW-75%组Leptin mRNA的表达量极显著低于HBW-100%组(P<0.01),Leptin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HBW-100%组(P<0.05)。综上所述,生长快速组与生长慢速组中,Leptin的表达量与体重和体脂有一定关联;在生长慢速组促进生长后体重和体脂显著增加,Leptin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在生长快速组抑制生长后体重和体脂减少,Leptin的表达呈下降趋势。改变生长速度对Leptin的表达量会产生影响,从而改变机体的脂肪沉积状况。  相似文献   

6.
旨在克隆山羊DGAT1基因序列,明确DGAT1基因在山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并进一步揭示过表达DGAT1基因对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本试验以10月龄健康简州大耳公羊(n=7)为试验动物。采用RT-PCR法克隆山羊DGAT1基因序列,并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DGAT1在山羊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双酶切法构建pcDNA3.1-DGAT1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至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使用RT-qPCR检测DGAT1过表达效率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油红O染色法观察过表达DGAT1对脂滴形成的影响,利用GPO-Trinder酶学反应检测甘油三酯含量。结果显示,获得山羊DGAT1基因序列全长1 651 bp (GenBank登录号:MT221183),包含5'UTR 125 bp,CDS 1 470 bp,3'UTR 56 bp,编码489个氨基酸残基;山羊DGAT1基因在小肠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脾中表达量最低;RT-qPCR检测结果显示,DGAT1在细胞中过表达极显著(P<0.01),GPAM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ADRPACOX1基因极显著上调(P<0.01),而AGPAT6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MLYCDHSL基因极显著下调(P<0.01);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过表达DGAT1后脂滴聚积相较于对照组极显著增多(P<0.01),甘油三酯测定结果显示,过表达DGAT1基因可极显著增加山羊肌内脂肪细胞甘油三酯含量(P<0.01)。本研究成功获得山羊DGAT1基因CDS区序列并构建了pcDNA3.1-DGAT1真核表达载体,过表达DGAT1可显著促进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质沉积,并显著影响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些结果为进一步阐明DGAT1对调控山羊肌内脂肪代谢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7.
饲养方式对滩羊羔羊肌肉及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饲养方式对滩羊羔羊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择24只健康且体重相近(14.16 kg±0.58 kg)的2月龄滩羊羔羊随机分成舍饲组和放牧组,每组12只,于4月龄屠宰取其背最长肌、股二头肌、膈肌、皮下脂肪、肾周脂肪、尾部脂肪,用气相色谱仪测定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①在肌肉组织饱和脂肪酸中,与放牧组相比,舍饲组滩羊羔羊股二头肌丁酸、棕榈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膈肌辛酸、月桂酸、肉豆蔻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在肌肉组织不饱和脂肪酸中,与放牧组比较,舍饲组滩羊羔羊背最长肌棕榈油酸、花生四烯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γ-亚麻酸、α-亚麻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二十碳五烯酸(EPA)、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极显著提高(P<0.01);股二头肌花生四烯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十七碳一烯酸、α-亚麻酸、EPA、n-3 PUFA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膈肌棕榈油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②在脂肪组织饱和脂肪酸中,与放牧组比较,舍饲滩羊羔羊皮下脂肪十一碳酸、十五碳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十三碳酸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肾周脂肪葵酸、肉豆蔻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丁酸、硬脂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尾脂十一碳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在脂肪组织不饱和脂肪酸中,与放牧组比较,舍饲滩羊羔羊皮下脂肪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肉豆蔻油酸、棕榈油酸、γ-亚麻酸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肾周脂肪十八碳一烯酸、α-亚麻酸、n-3PUFA含量显著提高(P<0.05),肉豆蔻油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十七碳一烯酸、二十碳二烯酸、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尾脂肉豆蔻油酸、棕榈油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综上,不同饲养方式对滩羊羔羊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酸含量存在一定影响,舍饲滩羊羔羊股二头肌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肾周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放牧滩羊羔羊。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究性成熟期辽宁绒山羊与子午岭黑山羊睾丸发育是否存在差异,并对两品种繁殖性能进行比较。选取性成熟期健康的辽宁绒山羊和子午岭黑山羊各5只,采集睾丸组织,通过大体解剖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石蜡切片,比较两品种山羊睾丸组织发育及形态学差异;ELISA检测雄激素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两品种山羊睾丸组织中死盒多肽4(DEAD box polypeptide 4,DDX4)和类无精症缺失基因(deleted in azoospermia-like gene,DAZL)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辽宁绒山羊睾丸总重和睾丸长周径极显著高于子午岭黑山羊(P<0.01),而睾丸短周径、睾丸脏体比和睾丸胴体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辽宁绒山羊生精上皮厚度显著高于子午岭黑山羊(P<0.05),而两者精细管面积、直径和单位面积内精细管数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品种山羊睾丸中雄激素分泌无显著差异(P>0.05);辽宁绒山羊DDX4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子午岭黑山羊(P<0.01或P<0.05),DAZL 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子午岭黑山羊(P<0.01),而蛋白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性成熟期辽宁绒山羊性腺发育程度与子午岭黑山羊一致,但生精上皮较子午岭黑山羊厚,生殖标记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推测可能会影响两品种的生精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构建高甘氨酸-酪氨酸蛋白(HGTP)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验证其活性,阐明HGTP基因在萨福克羊和中国美利奴羊皮肤毛囊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与羊毛经济性状的关系。运用PCR方法扩增HGTP基因启动子序列片段,克隆至pGL3-Basic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并通过双酶切验证和测定核酸序列鉴定;转染皮肤成纤维细胞并检测报告基因的活性;测定羊毛的纤维直径、长度的数据,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HGTP基因在不同品种绵羊的皮肤毛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萨福克羊与中国美利奴羊的羊毛纤维直径及自然长度差异极显著(P<0.01),HGTP基因表达水平与羊毛纤维直径存在极显著的高度正相关(P<0.01),与羊毛自然长度呈现显著的中等负相关(P<0.05),而羊毛直径与自然长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高度负相关(P<0.01)。HGTP基因在萨福克羊和中国美利奴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启动子活性荧光素酶检测结果显示,KAP6.1、KAP7和KAP8.1启动子元件在绵羊皮肤成纤维细胞和3T3细胞中均有表达,且在绵羊成纤维细胞中的活性极显著高于在3T3细胞中的活性(P<0.01)。HGTP基因可以作为研究羊毛纤维直径、自然长度的候选基因。构建不同长度的表达载体,转染皮肤成纤维细胞,获得的2个启动子元件都能驱动外源基因在体外细胞水平表达。绵羊HGTP基因启动子的功能研究为调控羊毛发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建立高脂动物模型,探究牛磺酸对肥胖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0只5周龄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3%牛磺酸组和5%牛磺酸组,每组5只,试验期为15周。空白组小鼠饲喂对照饲粮,模型组饲喂高脂饲粮,其余两组在模型组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3%、5%的牛磺酸。试验结束前2周分别进行口服葡萄糖耐受实验(OGTT)和胰岛素耐受实验(ITT)。试验结束后乙醚麻醉眼球取血,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采集肝脏、肾脏、脾脏、附睾脂肪组织并称重,计算脏器/脂肪系数。测定血清中各项生化指标及瘦素(LEP)、脂联素(ADPN)含量,以及肝脏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含量,采用油红O染色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别观察肝脏脂滴分布和脂肪组织形态变化。【结果】①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极显著增加(P<0.01),血糖(GLU)及血脂指标出现异常,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耐受的曲线下面积极显著升高(P<0.01),符合肥胖模型的特征。②与模型组相比,添加牛磺酸后小鼠总增重、肝脏系数和脂肪系数均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GLU含量显著下降(P<0.05);肝脏中TG和TC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ADPN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耐受的曲线下面积均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中的脂滴数量减少,脂肪细胞的细胞截面积极显著减小(P<0.01),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多(P<0.01),脂肪细胞分布较均匀。【结论】牛磺酸可通过调节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糖脂代谢水平,改善其肝脏及脂肪的组织病理形态,可能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昕  杨光  李翔宇  刘越越  陈勇 《畜牧兽医学报》2021,52(11):3076-3088
旨在研究静脉滴注心房利钠肽(ANP)对绵羊血液中脂代谢激素及尾脂转录组的影响,为阐明ANP在调节绵羊脂代谢中的作用机理提供参考。本试验选取体重为(45.6±6.5) kg、健康状况良好、1.5岁阿勒泰母羊8只,试验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对照期颈静脉滴注100 mL生理盐水45 min;试验期以1.125 μg·kg-1 BW颈静脉滴注100 mL ANP生理盐水溶液45 min,连续静脉滴注ANP 4 d,各期均在试验结束当天(即第4天)滴注开始后0、15、30、45、60、90和120 min采集血液,分离血浆,测定ANP、脂联素、胰岛素、瘦素和环鸟苷酸水平;每期采集尾脂,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学信息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候选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1)静脉滴注ANP后,较对照期,试验期血浆ANP含量在30、90 min时显著增加(P<0.05);血浆脂联素含量在30 min时显著增加(P<0.05),在90 min时极显著增加(P<0.01);cGMP含量在30、90 min时极显著增加(P<0.01),在45、60 min时显著增加(P<0.05);胰岛素含量在0、30、120 min时极显著增加(P<0.01),在15、45、60、90 min时显著增加(P<0.05);瘦素含量在0、15 min时显著增加(P<0.05),在30 min时极显著增加(P<0.01)。2)转录组分析表明,共3 68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 482个基因上调表达、2 204个基因下调表达;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到118个生物学功能,主要与线粒体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有关;KEGG通路分析表明,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到46条通路中,主要参与核糖体、产热、氧化磷酸化和调节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等信号通路;qRT-PCR分析结果表明,AQP7、FABP4、PLIN5、ADIPOR2、MGLLIDEACSL1表达趋势与RNA-seq结果一致。由此可见,外源ANP通过改变脂代谢相关激素水平及增加绵羊脂肪组织氧化磷酸化和产热促进脂肪分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藏绵羊Krüppel样因子7(Krüppel-like factor 7,KLF7)基因表达特征,研究过表达该基因对前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从藏绵羊脂肪组织中分离前脂肪细胞进行培养及成脂诱导,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KLF7基因在藏绵羊7个组织(大脑、皮下脂肪、肾脏、背最长肌、瘤胃、睾丸和回肠)和前脂肪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第0、2、4和8天)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应用RT-PCR方法从藏绵羊脂肪组织中扩增KLF7基因CDS区序列,并将其连接到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获得pcDNA3.1-KLF7过表达质粒,转染前脂肪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标志基因mRNA表达水平;采用EdU和CCK-8方法分别检测过表达KLF7基因对EdU阳性细胞数和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油红O染色检测过表达KLF7基因后脂肪细胞脂滴生成量。【结果】KLF7基因在藏绵羊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大脑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皮下脂肪和肾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诱导分化第2、4和8天脂肪细胞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分化前(P<0.05),且分化第2天表达量最高;pcDNA3.1-KLF7过表达质粒转染前脂肪细胞2 d后显著或极显著抑制增殖标志基因CDK4、CyclinB1和CyclinD1的表达水平(P<0.05;P<0.01),极显著降低细胞活力及EdU阳性细胞数量(P<0.01);pcDNA3.1-KLF7过表达质粒转染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8 d后,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PPARγ、Glut4和ELOVL6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下调(P<0.05;P<0.01),且脂质沉积极显著减少(P<0.01),表明过表达KLF7基因可抑制藏绵羊前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结论】KLF7基因在藏绵羊多个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大脑、皮下脂肪、肾脏中表达量较高;诱导分化后脂肪细胞表达量显著高于分化前,且分化第2天表达量最高;过表达KLF7基因可抑制藏绵羊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及分化。试验结果为阐明藏绵羊脂肪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获得绵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 (PDGFD)基因的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全长序列,并了解其在体内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规律。以阿勒泰母羊和中国美利奴母羊为研究对象,克隆获得了PDGFD基因CDS区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PDGFD基因在2个品种羊沉积在尾部、肠系膜、背部和肾脏周围4个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绵羊PDGFD基因CDS区序列长度为1 113 bp,编码370个氨基酸;PDGFD基因CDS区序列及其编码序列与山羊的相似性最高,其次是牛、猪、马、人,与鼠的相似性最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与其一致;预测PDGFD蛋白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且无跨膜区,存在信号肽序列,属于分泌型蛋白;PDGFD蛋白含有1个糖基化位点、1个CUB结构域和1个PDGF结构域,PDGFD蛋白二级结构由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无规则卷曲构成,三级结构与结构域和二级结构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DGFD基因在阿勒泰羊4个脂肪组织的表达量均高于中国美利奴羊,其中阿勒泰羊尾脂和背部脂肪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中国美利奴羊(P<0.05)。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PDGFD基因在绵羊脂肪沉积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营养调控剂对冷季放牧绵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48只健康、体重相近(28.01±1.70)kg的7月龄放牧母羊随机分为4组,Ⅰ组不补饲;Ⅱ组补饲常规精料;Ⅲ组补饲常规精料+复合配方1 (0.30%苹果酸、0.06%半胱胺、0.08%糖萜素);Ⅳ组补饲常规精料+饲料复合配方2 (0.60%苹果酸、0.12%半胱胺、0.16%糖萜素)。其中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进行45 d饲养试验。结果表明:①试验Ⅲ组末重最高,较Ⅱ组和Ⅳ组分别提高6.26% (P>0.05)、3.69% (P>0.05);试验Ⅲ组平均日增重最高,较Ⅱ组和Ⅳ组分别提高26.32% (P<0.01)、5.74% (P>0.05)。②试验Ⅲ组的屠宰率较Ⅱ组提高4.68% (P>0.05);试验Ⅲ组的净肉率较Ⅰ组、Ⅱ组和Ⅳ组分别提高18.46% (P<0.05)、10.97% (P>0.05)和4.40% (P>0.05);试验Ⅲ组的胴体净肉重较Ⅰ组、Ⅱ组和Ⅳ组分别提高49.74% (P<0.01)、13.22% (P>0.05)和18.27% (P<0.05);试验Ⅲ组的胴体净肉率较Ⅰ组、Ⅱ组和Ⅳ组分别提高10.42% (P<0.01)、6.00% (P>0.05)和3.37% (P>0.05)。③在血清GLU、Ca、P、HDL、LDL、GPT、IgG含量中,试验Ⅰ、Ⅱ、Ⅳ和Ⅲ组依次呈上升趋势,而其A/G、TG含量依次呈下降趋势。综上,补饲复合营养调控剂可改善冷季放牧绵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其中补饲复合配方1组(试验Ⅲ组)作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Thi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mplex nutritional regulation additives on growth performance, slaughter performance and serum biochemical indexes of grazing sheep in cold season.A single factor random block design was used and 48 grazing ewes with the average weight (28.01±1.70) kg and 7 months ol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Group Ⅰ without supplement;Group Ⅱ with concentrate;Group Ⅲ with concentrate+complex formulation 1 (0.30% malic acid, 0.06% cysteamine, 0.08% saccharicterpenin);Group Ⅳ with concentrate+complex formulation 2 (0.60% malic acid, 0.12% cysteamine, 0.16% saccharicterpenin)with 3 replicates per group and 4 grazing ewes per replicate.The results showed that:①The final weight of group Ⅲ was the highest and higher than group Ⅱ and Ⅳ by 6.26% (P>0.05)、3.69% (P>0.05), respectively.The average daily gain of group Ⅲ was highest, and higher than group Ⅱ and Ⅳ by 26.32% (P<0.01)、5.74% (P>0.05) respectively.②Comparing with group Ⅱ, the slaughter rate of group Ⅲ was increased by 4.68% (P>0.05).Compared with groupⅠ, Ⅱ and Ⅳ, the meat percentage of group Ⅲ was increased 18.46% (P<0.05), 10.97% (P>0.05) and 4.40% (P>0.05), while the net meat weight of carcass in group Ⅲ was increased by 49.74% (P<0.01), 13.22% (P>0.05) and 18.27% (P<0.05), 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groupⅠ, Ⅱ and Ⅳ, the net meat rat of carcass in group Ⅲ was increased 10.42% (P<0.01)、6.00% (P>0.05) and 3.37% (P>0.05), respectively.③There was a rising trend as the order of groupⅠ, Ⅱ, Ⅳ and Ⅲ in serum glucose, Ca, P, HDL, LDL, GPT and IgG, while A/G and TG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in this trial, supplementing complex nutritional regulation additives had good effects on growth performance, slaughter performance and serum biochemical indexes of grazing sheep in cold season.And supplementing complex formulation group 1 (group Ⅲ) was the best.  相似文献   

16.
旨在鉴定非编码RNA circNMT1,明确其组织和细胞的表达模式,以及探究过表达circNMT1对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本试验以30月龄中国沼泽水牛(信阳水牛,n=3)的心、肝、脾、肺、肾、背最长肌、背部皮下脂肪组织和前体脂肪细胞以及3T3-L1细胞为试验材料。通过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技术对circNMT1进行鉴定、细胞定位并明确其时空表达模式。进一步分别将其过表达到3T3-L1和水牛前体脂肪细胞中,利用形态学方法及定量方法检测过表达后脂滴累积情况,同时采用qRT-PCR检测脂肪标志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circNMT1是真实存在且稳定表达的circRNA,在水牛前体脂肪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表达,且在脂肪组织和成熟的脂肪细胞中高表达(P<0.001)。功能获得性试验表明,在3T3-L1细胞和水牛脂肪细胞,circNMT1显著促进脂肪细胞的脂滴积累,并且显著提高成脂标志基因PPARGC/EBPαFABP4的相对表达水平(P<0.01)。circNMT1可能是水牛脂肪细胞分化的正调控因子,这为circNMT1在水牛脂肪细胞中的调节作用提供了新见解。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对小尾寒羊特异性蛋白1(specificity protein 1,SP1)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并研究SP1基因对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选取1月龄小尾寒羊尾部脂肪组织进行前体脂肪细胞的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用重叠PCR法克隆SP1基因编码区(coding DNA sequence,CDS);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SP1基因CDS,并对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功能结构域、亚细胞定位、翻译后修饰进行预测;用慢病毒包装SP1基因过表达、干扰及对照质粒转染293T细胞后,收取病毒液感染小尾寒羊前体脂肪细胞;用油红O染色检测脂滴沉积能力;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P1基因和成脂标志基因的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小尾寒羊SP1基因CDS全长2 340 bp,编码779个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析显示,小尾寒羊SP1基因CDS及其编码序列与绵羊、山羊的相似性最高,其次是牛、马、猪、人、小鼠、大鼠,与鸡的相似性最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与之相符;SP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有109个磷酸化位点,其二级结构由α-螺旋、β-转角、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4种结构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16.94%、8.60%、54.17%和20.28%,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均存在3个锌指结构域;过表达、干扰及对照质粒转染293T细胞,每组细胞皆出现较强绿色荧光,载体成功转染至293T细胞;病毒液感染小尾寒羊前体脂肪细胞并分化12 d后,过表达组SP1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扰组SP1基因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过表达SP1基因极显著上调成脂标志基因mRNA的表达量(P<0.01),产生更多脂滴;干扰SP1基因则结果相反。因此,SP1基因对小尾寒羊尾部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具有正向调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究磷脂酶Cγ1(phospholipase Cgamma 1,PLCγ1)基因对绵羊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为揭示PLCγ1基因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选取包裹3层以上颗粒细胞的绵羊卵母细胞为试验材料,体外培养成熟后将其分为两组,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将PLCγ1基因导入MⅡ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卵母细胞(n=127)中为试验组,以显微注射空载体pcDNA3.1-EGFP作为对照组(n=120),经48 h后统计其卵裂率;并利用Ca2+探针Rhod 2-AM监测MⅡ卵母细胞和显微注射后16、48、72、96、120 h时各时期卵母细胞以及早期胚胎内Ca2+波动。结果显示,PLCγ1基因显微注射后卵母细胞被激活,卵裂率为((19.67±0.2)%,P<0.01),桑椹胚发育率为((9.00±0.17)%,P<0.05);PLCγ1基因注射后,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不同发育时期有Ca2+浓度变化,可观察发现Ca2+主要分布在胞质中且注射48 h时可达到峰值(P<0.01)。结果表明,PLCγ1基因可以引起绵羊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发生Ca2+振荡,启动其卵裂,并促使早期胚胎的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